肝吸虫
肝吸虫教学课件

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B超
B超检查对肝吸虫病的诊断有重 要意义,可发现肝内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胆管扩张等特征性表
现。
CT
CT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管 壁增厚、钙化等改变,对于肝吸 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
价值。
MRI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树 状结构,对于肝吸虫病的诊断和
肝吸虫生活史
01
02
03
中间宿主
肝吸虫的中间宿主是淡水 鱼、虾等水生动物。
感染途径
人类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 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 虾等而感染。
寄生部位
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 体肝脏和胆道系统内。
肝吸虫与人体健康关系
症状表现
感染肝吸虫后,患者可出现发热、 腹痛、腹泻、黄疸等症状。
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等 是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措施。
感谢您的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血液学检查指标解读
01
血常规
肝吸虫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正常或
轻度升高。
02
肝功能
轻度感染者肝功能多正常,重度感染者可见谷丙转氨酶(ALT)、谷草
转氨酶(AST)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
03
免疫学检查
肝吸虫抗体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
01
致病机制
肝吸虫在人体内寄生,可引起胆 道感染、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
02
03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方法可诊断肝吸虫感染。
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

肝吸虫检测的金标准
肝吸虫(Liver fluke)是一种寄生虫,可能感染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肝脏。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感染了肝吸虫幼虫的生水产品(如生鱼片)传播给人类。
检测肝吸虫感染的金标准通常包括:
1.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吸虫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腹部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能够观察肝脏结构,
检测是否存在肝吸虫卵或虫体。
2.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肝吸虫抗
体来进行的。
具体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免疫学试验,如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检测患者是否产生了
抗体,从而间接反映是否感染了肝吸虫。
3.粪便检查:收集患者的新鲜粪便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存
在肝吸虫卵。
这是直接检测感染的方法之一。
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这包括通过组织切片和染色来检测肝组织
中是否存在肝吸虫卵或虫体。
5.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可以检测肝吸虫的核酸,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请注意,不同的检测方法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存在灵敏性和特异性的差异。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对肝吸虫感染的准确性。
在进行检测之前,应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
2024版肝吸虫病课件[1]
![2024版肝吸虫病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cddcf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f.png)
尾蚴钻入淡水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8
传播途径及感染方式
传播途径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人们因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感染方式
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移行至肝脏,在肝内发育为成 虫。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中,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等一系列病变。
2024/1/28
肝内胆管呈树枝状扩张,胆管壁 增厚,T2加权像上虫体呈高信号
影。
2024/1/28
14
04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2024/1/28
15
治疗原则和目标
消除病原体
通过药物治疗彻底清除体内的肝吸虫,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预防并发症
积极治疗肝吸虫病,防止并发症的发 生,如胆道感染、肝硬化等。
缓解症状
减轻患者因肝吸虫感染引起的症状, 如发热、腹痛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4/1/28
家属参与护理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如协助患者调整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等,以促进患者的 康复。同时,家属的参与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2024/1/28
6
02
肝吸虫生活史与传播途 径
2024/1/28
7
肝吸虫生活史
虫卵
肝吸虫成虫在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肝内寄生,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 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毛蚴
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
胞蚴
毛蚴钻入淡水螺体内,发育成胞蚴。
2024/1/28
雷蚴
胞蚴经无性繁殖产生雷蚴。
尾蚴
雷蚴经有性繁殖产生尾蚴,尾蚴从螺 体逸出。
肝吸虫-2024鲜版

2024/3/28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鼓励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肝吸虫研究领域的发展。
25
挑战和机遇并存
2024/3/28
面临的挑战
肝吸虫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药物治疗效 果有限且存在副作用等。
面临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肝吸虫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基 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肝吸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挖掘肝吸虫研究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交叉污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03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20
加强水源管理和保护
治理污染水源
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源,要进行治理和净化,确保 饮用水安全。
定期检测水质
对饮用水源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 准。
加强水源地保护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
2024/3/28
21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 吸虫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华支睾吸 虫、猫后睾吸虫等。
4
肝吸虫生活史
虫卵
肝吸虫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 便排出体外。
毛蚴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 蚴。
胞蚴
毛蚴钻入淡水螺等软体动物体内,发 育成胞蚴。
2024/3/28
雷蚴和尾蚴
胞蚴经过无性繁殖产生雷蚴,雷蚴再 产生尾蚴。
囊蚴
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淡水鱼或虾体 内形成囊蚴。
成虫
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 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并上 移至肝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目录
• 肝吸虫概述 • 肝吸虫感染途径与症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肝吸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 胆道系统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 纲。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肝吸虫可分为华支睾吸虫、猫后 睾吸虫等几种。
如硝氯酚、硫氯酚等,对肝吸虫也有一定疗效, 但因其副作用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 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肝功 能、血常规等指标,以评估治疗 效果及监测药物副作用。
01 02 03 04
观察药物副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科研力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肝吸虫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研发出更 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
完善监测与防控体系
政府将加大对肝吸虫病监测与防控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 预警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推动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肝吸虫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
状。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后果。
02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测、粪便检测或胆汁检测等方法可确诊肝吸虫感染。
03
治疗措施
吡喹酮等药物是治疗肝吸虫感染的有效药物,同时应配合营养支持和对
症治疗等措施。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
熟的鱼肉或虾肉。
02
医学寄生虫学38肝吸虫课件

二、生活史
3、离体
⑴、阶段:虫卵 ⑵、方式:随粪便
三、致病
1、致病阶段: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2、致病机理:机械性阻塞作用,及虫体分泌物、代 谢产物和虫体崩解产物等引起的免疫 病理反应 。
240例病理确诊肝胆疾病中:
确诊肝胆疾病
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
胆管上皮癌
8例
3例
肝
92例
15例
胆结石及胆囊胆管炎32例
3例
比例 37.5% 16.7% 16.3%
9.4%
香港的原发性肝癌有15%以上由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
五、流行
1、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 中国:除西北六省区外均有流行,患者470万
2、流行特点: ⑴、南北两端感染率高 ⑵、散在、点状分布 ⑶、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保重宿主多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肝吸虫 Liver fluke)
一、形态
1、成虫
似葵花子仁,红色,体 形狭长,背腹扁平,体 表无棘 具口、腹吸盘 雌雄同体 两个睾丸呈分支状,前 后排列
一、形态
2、虫卵
似芝麻形,蠕虫卵中最 小者,27-35×12-20μm, 黄褐色 一端有卵盖,盖旁有肩 峰样突起,后端有小疣 内含毛蚴
一、形态
3、尾蚴
烟斗状,尾部长度为 体部长度的2-3倍。
二、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胞 蚴蚴
雷 尾 囊 童成 蚴 蚴 蚴 虫虫
终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
终宿主:人、肉食类哺乳动物(犬、猫等);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纹沼螺、赤豆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二、生活史
1、感染
⑴、阶段:囊蚴 ⑵、途径:经口 ⑶、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鱼肉
肝吸虫ppt课件

肝吸虫ppt课件目录•肝吸虫概述•肝吸虫感染与诊断•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肝吸虫预防与控制策略•肝吸虫研究进展与展望•总结与回顾01肝吸虫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肝脏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纲。
分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吸虫可分为多个种类,如华支睾吸虫、猫后睾吸虫等。
毛蚴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蚴。
雷蚴和尾蚴胞蚴经几代繁殖后发育成雷蚴和尾蚴。
成虫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而出,发育成成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
虫卵肝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胞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如螺蛳)体内,发育成胞蚴。
囊蚴尾蚴从螺蛳体内逸出,进入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如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010203040506肝吸虫生活史01020304寄生部位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肝吸虫与宿主关系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并发症。
采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等水产品。
通过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02肝吸虫感染与诊断感染途径与症状感染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等症状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实验室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查找虫卵,虫卵较少者可采用十二指肠引流胆汁进行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因有假阳性,一般不用作诊断PCR技术检测粪便中肝吸虫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示肝内中小胆管多处扩张,胆管内有虫体及其他改变如胆管炎症表现,但影像特征缺乏特异性B 超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及病变部位,有助于定位诊断及了解并发症情况CT 检查可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对肝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 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03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03并发症胆道感染、胰腺炎等01症状发热、寒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02体征肝肿大、压痛、黄疸等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体征肝肿大、质地变硬、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药物选择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抗寄生虫药物,同时辅以保肝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彻底清除病原体,保护肝功能,防止并发症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寄生虫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又称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内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
奇幻与恐怖。
肝吸虫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卵到成虫,它们在不同的宿主体内完成了它们的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始于成虫在人体肝脏内产卵。
这些卵经过排泄物排出体外,然
后在水中孵化成为毛蚴。
毛蚴是肝吸虫的幼虫阶段,它们需要在淡水中寻找适合的介体——螺类。
一旦找到螺类,毛蚴会寄生在螺类的体内,经过数周的发育,最终变成尾蚴。
尾蚴是肝吸虫的另一种幼虫阶段,它们会离开螺类,游动到水中,等待被宿主
摄入。
一旦被宿主(如牛、猪等)摄入,尾蚴会穿过宿主的肠壁,进入宿主的肝脏内,然后在肝脏内继续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会寄生在宿主的肝脏内,产卵,完成了整个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幻与恐怖,它们在不同的宿主体内完成了它们的生命
周期。
然而,肝吸虫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人类摄入了感染肝吸虫的水,就有可能被感染肝吸虫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肝吸虫病,保护水源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及时治疗感染肝吸虫病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减少肝吸虫病的发病率,保护人类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已有2300年以上。
10
一、形态
1.成虫: 长10~25 mm ,葵花
籽状,口吸盘略大于腹吸 盘),二肠支直达体后端。
口吸盘
肠管
腹吸盘 受精囊 卵黄腺
睾丸2个,珊瑚状分支,
前后排列于虫体后1/3处, 卵巢分叶,受精囊椭圆形,
子宫 卵巢
受精囊
子宫盘绕向前。
睾丸 华支睾吸虫成虫
11
2.虫卵 :
29μm×17μm 芝麻粒形 黄褐色 卵壳较厚 内含毛蚴 卵盖明显,有肩 峰、小疣。
卵盖
肩峰
毛蚴 卵壳 小疣
虫卵照片
模式图
12
扫描电镜照片
华支睾吸虫卵
13
雷蚴
华支睾吸虫幼虫
尾蚴
14
3.囊蚴
华支睾吸虫囊蚴
15
生 活 史
随粪入水 虫卵 ---------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体内孵出 (淡水螺)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 从螺体内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 被终宿主食入,肠内孵出 幼虫 ------进入总胆管 --- 肝胆管 穿过肠壁经腹腔或血流
25
五、流行
地理分布
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 国内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程度流行或有病 例报道。 我国感染率较1990年上升75%,现有感染者1249万人,
广东、广西和吉林分别上升182%、164%和630%。
徐州为轻度流行区。
26
华 支 睾 吸 虫 感 染 率 的 地 区 分 布
27
狸殖属
斯氏狸殖吸虫p266
(Clonorchis sinensis) 也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肝胆 管内,引起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1874年 1908年 1975年 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 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 战国时期古尸粪内查见该虫卵,证实该病在我国至
28
食生鱼
虫卵入水
29
六、防治
1、卫生宣教:改变不良食鱼习惯,不以生鱼喂猫、犬。
2、合理处理粪便,改变养鱼习惯。 3、治疗病人:首选吡喹酮
阿苯达唑
30
16
囊蚴
经口
成虫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17
感染期:
囊蚴
感染方式:
经口
成虫寄生部位: 终宿主肝胆管、胆囊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保虫宿主: 狗、猫、猪、鼠等
成虫寿命:
20~30年
人体感染后粪便虫卵阳性时间:约30天
18
第一中间宿主豆螺
保虫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
19
三、致病
虫体分泌物、代谢物及机械性刺激、诱发感染,胆 道炎症;上皮增生、胆道阻塞;腺瘤样病变; 胆石形成; 诱发肝癌。
(二)流行环节
⒈ 传染源: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⒉ 传播途径:粪便处理不当,虫卵入水,水内有适宜 的螺、鱼。
第一中间主有10种螺,第二中间宿主有130 多种鱼;4种虾。
⒊ 易感人群 食源性寄生虫,饮食习惯决定人群的感染。 广东: 喜食生鱼,成人感染率高。 东北: 生鱼佐酒,男性成人感染率高。 山东、苏皖北部:嬉食,青少年和儿童感染率高。 囊蚴对温度敏感。
第七篇
医学蠕虫
p263
第四十四章
概论
蠕虫(Helminth):指借助肌肉收缩而使身体作蠕形运动 的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
医学蠕虫:能寄生于人体或与医学有关的蠕虫。
蠕虫病:由医学蠕虫引起起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于人体的有20~30种。
1
吸虫纲(吸虫) 扁形动物门
绦虫纲(绦虫) 蠕虫
线形动物门(线虫)
棘头动物门
3
☆
4
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口--前咽--咽--食管--肠管(盲 端) 2、生殖系统 系统各一套。 每一虫体内有雄性和雌性生殖
5
♂:睾丸--输出管--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阴茎)-- 生
殖腔(孔)
♀:卵巢--输卵管--卵模-- 子宫--生殖孔
受精囊
(周有梅氏腺) 卵黄总管
卵黄管 卵黄腺
12岁
12岁
6岁
均为10岁
均为18岁
华支睾吸虫病
侏儒型
24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 ⒈粪便检查: 直接涂片法、改良加藤氏法、各种浓缩集卵法。 ⒉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二) 免疫学检查 ⒈ 检测抗体:皮内试验、IHA、IFA、 ELISA、IGSS(免疫金银染色)等 ⒉ 检测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 (三)影像学检查 B超或CT
6
☆
3、排泄系统 始于焰细胞 ,经毛细管--集合管--排泄囊--排泄孔通体外。
7
二、生活史
至少需要一 个中间宿主,唯 一或第一中间宿 主是淡水螺,虫 卵需入水才能发 育。
1
2
3
4
5
8
常见寄生于人体吸虫分类及重要虫种:
吸虫纲 复殖目 后睾科 片形科 裂体科 并殖科 支睾属 姜片属 片形属 裂体属 并殖属 华支睾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肝片形吸虫 日本血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 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的蠕虫。 幼虫移行症:寄生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在其体内长期移
行所造成的病变。 皮肤幼虫移行症 内脏幼虫移行症
2
第四十五章
一、形态特征:
吸虫纲
p265
1、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叶状或舌状。 2、雌雄同体。 3、有口吸盘和腹吸盘。 4、消化道不完全,生殖系统发达。
急性华支睾吸虫病 慢性华支睾吸虫病:肝肿大,左叶明显,肝硬化;
临床类型 1、无症状带虫者 2、消化不良型 3、胆管、胆囊炎、胆结石 4、肝硬化、腹水 5、发育不良、侏儒型 6、肝癌
20
华支睾吸虫病肝脏病理标本
21
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示肝脾肿大、肝硬化腹水
22
华支睾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病人治疗前后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