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的CT表现(附48例分析)
肝吸虫

华支睾吸虫中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liver fluke),华肝蛭。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
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胆管内发现,1908年才在我国证实该病存在。
1975年在我国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粪便中发现本虫虫卵,继之又在该县战国楚墓古尸见该虫卵,从而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历史。
一、形态成虫体形狭长,背腹扁平,•前端稍窄,后端钝圆,状似葵花子,体表无棘。
虫体大小一般为10~25×3~5mm。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前者位于体前端,后者位于虫体前1/5处。
消化道华支睾吸虫简单,口位于口吸盘的中央,咽呈球形,食道短,其后为肠支。
•肠支分为两支,沿虫体两侧直达后端,不汇合,末端为盲端。
排泄囊为一略带弯曲的长袋,前端到达受精囊水平处,并向前端发出左右两支集合管,排泄孔开口于虫体末端。
雄性生殖器官有睾丸1对,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1/3,呈分支状。
两睾丸各发出1条输出管,向前约在虫体中部汇合成输精管,通储精囊,经射精管入位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腔,缺阴茎袋、阴茎和前列腺。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个,浅分叶状,位于睾丸之前,•输卵管发自卵巢,其远端为卵模,卵模周围为梅氏腺。
卵模之前为子宫,盘绕向前开口于生殖腔。
受精囊在睾丸与卵巢之间,呈椭圆形,与输卵管相通。
劳氏管位于受精囊旁,也与输卵管相通,为短管,开口于虫体背面。
卵黄腺呈滤泡状,分布于虫体的两侧,两条卵黄腺管汇合后,与输卵管相通。
虫卵形似芝麻,淡黄褐色,一端较窄且有盖,卵盖周围的卵壳增厚形成肩峰,另一端有小瘤。
卵甚小,大小为27~35μm×12~20μm。
从粪便中排出时,卵内已含有毛蚴。
华支睾吸虫卵华支睾吸虫卵是华支睾吸虫产的卵。
华支睾吸虫卵很小,且产卵量又少。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胆道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华支睾吸虫虫卵通过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后,发育成囊蚴,活的囊蚴被摄入后,经胆汁激活,囊内幼虫破囊壁而出,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亦可通过血管或穿过肠壁到达肝脏,最后寄生在肝胆管内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2 0~30年,主要寄生在人、犬、猫和猪的肝胆管内,虫数多时亦可移居较大的胆管甚至胆囊内,偶尔在胰管内亦可发现成虫。
(二)发病机制被成虫寄生的肝胆管,其病变程度与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数量多少和感染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如感染的虫数仅10余条至几十条,则肝脏与胆管多无肉眼病变,如寄生虫数超过100条,甚至数千条时,由于虫体充满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管,引起胆道梗阻,并发胆管炎、肝脓肿、胰腺炎等。
华支睾吸虫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小胆管,因虫体机械性阻塞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造成胆汁淤积,胆管呈囊状或圆柱状扩张,以左叶边缘部分为著,胆管上皮细胞有脱落和增生,胆管壁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增厚,并有大量腺体增生、淋巴细胞及粒细胞浸润等现象;邻近的肝细胞有脂肪变性、萎缩和坏死现象,最终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死亡的华支睾吸虫尸体、虫卵及脱落的胆管上皮可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诱发肝胆管结石,有报道认为此病与胆管细胞癌有密切关系。
【症状】潜伏期为1~2个月。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
感染较重者多为重复感染,缓慢起病,但非流行区感染者可以急性起病。
急性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消化道症状和过敏反应,包括食欲不振、上腹隐痛与饱胀、肝区隐痛、肝大(尤以左叶肿大为明显)等表现,并有发热、乏力、头晕、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偶可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胆绞痛及阻塞性黄疸。
慢性期无明显症状者占34.2%,较为常见的有乏力、上腹不适、腹痛、肝区隐痛、头晕等,其次为头痛、失眠、食欲减退、腹泻等。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有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症,表现为消瘦、贫血、水肿、肝脾大、腹水、黄疸等。
肝吸虫病的CT表现

肝吸虫病的CT表现梁德壬【摘要】目的探讨肝吸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肝吸虫病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145例中表现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99例,中度扩张34例,重度扩张12例.肝被膜下末梢胆管小囊状、细枝状扩张81例(肝边缘型),近肝门侧胆管树枝状扩张23例(肝门型),混合型41例.胆囊内见虫体软组织沉积23例.结论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CT早期诊断肝吸虫病有一定临床价值.【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1(033)005【总页数】3页(P638-640)【关键词】肝吸虫病;胆道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梁德壬【作者单位】广西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横县,53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肝吸虫病(华支睾吸虫肝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其感染与饮食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肝吸虫可诱发结石、胆囊炎、胆管癌、胆囊癌、胰胰炎等,危害性大。
本文探讨肝吸虫病所致肝及胆道系统疾病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05年 2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45例肝吸虫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26例,女19例;年龄 20~81岁,平均 45岁;有食生鱼史 137例。
临床表现:上腹痛 76例,上腹不适 29例,黄疸 12例,发热 15例。
全部病例经大便检查发现肝吸虫卵,十二指肠引流液或肝胆手术发现胆道内成虫及虫卵。
1.2 CT检查方法采用Pronto螺旋CT机进行肝脏及胆囊扫描,由肝膈面至肝下缘连续扫描。
层厚10mm,部分病灶采用 5 mm薄层扫描,145例中 75例行增强扫描,经肘静脉用团注法推注碘海醇100m l增强扫描,其中经驱虫治疗后复查 51例。
1.3 诊断标准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判断以Ⅱ、Ⅲ级胆管直径为标准:轻度扩张:管径≤3 mm;中度扩张:管径4~6mm;重度扩张:管径≥7 mm。
肝吸虫病胆道的CT表现和诊断标准探讨

【 文章编号】1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7 . 0 2 5 . 4 8 7 8 . 0 2 表1 统计1 5 8 例肝吸虫病患者胆管扩张情况 ( %)]
器 ,但 多数 学 生对 于 诊 断标 准 尚不 明确 …,我 院采 用 C T
检查的1 5 8 例 病 例 的临 床 表 现 和 诊 断 价值 进 行详 细 的讨
论 ,为今后 临床 诊断和 治疗 提供有 利证据 和参考 ,现 报道
如下 。
2 . 2 并 发 症 本 次调查 1 5 8 例 患者 中发 生胆 管末端 小结石 5 8 例
生 在 淡 水 鱼 中 ,而 囊 蚴 可 在 人 体 十 二 指 肠 逆 行 进 入 人 体 肝 患者和 家属 沟通 ,告知相 关事 宜和注 意事项 ,并签 署知情 内小 胆 管 , 导 致 肝 胆 系 统 运 行 异 常 , 而 幼 虫 可 在 人 体 内 同意书,以取得 患者 和家属配 合。 常温 环境 和高 营养环 境 中发育 成成 虫『 4 】 。对 于胆 管末 梢 发
诊 断 速度 。
【 关键 词】肝 吸 虫;胆道 ;C T 表现 ;诊断标准 【 中图分类号 】R8 1 6 . 5 【 文献标识码 】B
肝吸 虫病 主要 由于人 体肝胆 系统 由华支 睾吸 虫寄 宿所 引 起疾 病 ,若 治疗 不 及 时 可导 致 患者 出现 肝 胆 管结 石 、
1 . 2 检 查 方法
本 次检 查采 用 多层 螺 旋CT 检 查 ,对于 增 强检 查 应 采 用3 0 0 mg 优维 显融于 1 0 0 mL 、0 . 9 氯化钠注 射液 中,静 脉 推 注 ,并 采 用 造影 剂 螺 旋扫 描 。 自人体 右 膈顶 部扫 描 至 十二 指肠水 平段 。且所 有病历 均采用 三维卡 中多 平面技 术
肝吸虫病诊断标准

肝吸虫病诊断标准
肝吸虫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 流行病学史:患者是否接触过淡水鱼虾,如生腌、鱼生等,这些食物可能携带肝吸虫的囊蚴。
2. 临床表现:轻度感染时可能无明显症状,而重度感染时可能出现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等症状。
随着虫体不断繁殖,还可能并发胆道感染和胆石症,严重者可造成肝硬化、胆管癌。
3. 实验室检查:
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提示存在寄生虫感染。
大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查见虫卵,这是诊断肝吸虫病的关键。
多次送检可以提高检出率。
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方法,可以得到较高的阳性率。
4. 影像学检查:如B超或CT等,可以辅助诊断肝吸虫病,并观察肝脏和胆道的状况。
肝吸虫肉芽肿的CT和MRI表现 黄璐

%IJKL Ö2CTM MRIsJ黄 璐,陆力坚(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南宁530021)摘要:目的 总结和探讨肝吸虫肉芽肿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点。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9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经病理确诊的5例肝吸虫肉芽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肝吸虫肉芽肿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三期对比增强扫描均呈延迟强化表现,伴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病灶内可见正常血管通过。
结论 肝吸虫肉芽肿临床罕见,食生鱼史、三期对比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及病灶内有正常血管通过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关键词:片形吸虫,肝;肉芽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53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17)08-1548-04CTandMRImanifestationsofliverflukegranulomaHUANGLu,LULijian.(DepartmentofInfectiousDisease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CTandMRImanifestationsandclinicalfeaturesofliverflukegranuloma.Methods Aretrospectiveanalysiswasperformedfortheclinicalandimagingdataof5patientswithpathologicallyconfirmedliverflukegranulomawhowerehospi talizedin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xiMedicalUniversityfromJanuary2010toSeptember2015.Results LiverflukegranulomahadslightlylowdensityonCTplainscan,aswellasaslightlylowsignalonT1weightedimagesandaslightlyhighersignalonT2weightedimagesofMRIplainscan.Three-phasecontrast-enhancedCTscanshoweddelayedenhancementwithmilddilatationoftheintrahepaticbileduct,andnormalvesselsranthroughthelesion.Conclusion Liverflukegranulomaisararediseaseinclinicalpractice.Ahistoryofeatingrawfish,delayedenhancementonthree-phasecontrast-enhancedCTscan,andnormalvesselsrunningthroughthelesionallcon tributetothediagnosisofliverflukegranulomas.Keywords:fasciolahepatica;granuloma;tomography,X-raycompu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oi:10.3969/j.issn.1001-5256.2017.08.028收稿日期:2017-02-10;修回日期:2017-04-05。
肝吸虫病医学课件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03
血液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如IgG、IgM等 ,辅助诊断肝吸虫病。
粪便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通过粪便涂片或集卵法查找虫卵,是确诊 肝吸虫病的主要依据。
引流液中查找虫卵,适用于粪便检查阴性 的患者。
影像学检查
01
02
03
B超检查
可发现肝内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等异常表现,有 助于诊断肝吸虫病。
需与其他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等)及肝胆疾病(如病毒性肝炎 、胆囊炎等)进行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及进行相关检查,可明 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一般治疗原则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并发症等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
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营养支持等多种治疗手 段,全面改善患者症状。
预防措施建议
饮食卫生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等 ,减少感染机会。
个人防护
在流行地区生活或旅行者应注意 个人卫生,避免饮用生水。
早期筛查
对疑似感染者进行早期筛查,及 时发现并治疗。
处理方法探讨
药物治疗
首选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同时辅以对症 治疗如消炎、止痛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胆道感染、肝硬化等并发症,可考虑手 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肝移植等。
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01
介绍了肝吸虫病的分布、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
。
临床表现与诊断
02
详细阐述了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诊断标准,包括
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肝吸虫检查报告怎么看

肝吸虫检查报告怎么看肝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某些地区的淡水湖泊和河流地区。
及早发现和诊断肝吸虫病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肝吸虫检查报告是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以下将介绍如何正确地阅读和理解肝吸虫检查报告。
一、报告基本信息在阅读肝吸虫检查报告时,首先要注意报告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检查项目及结果解读1.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诊断肝吸虫病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常包括抗体检测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
抗体检测可检测体内是否产生了特定的抗体以对抗肝吸虫寄生虫,而免疫球蛋白水平则反映了免疫系统的活跃程度。
正常结果通常显示为阴性,异常结果可能显示为阳性或高于正常范围。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等可以提供肝脏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包括肝脏大小、形态、血流情况等。
肝吸虫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脏损害,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 **粪便检查**:肝吸虫成虫产卵后会排入宿主的胆汁中,最终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粪便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肝吸虫卵,是诊断肝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之一。
报告中会注明卵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4. **其他相关指标**:除了上述常规检查,有时还会进行一些其他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肝功能、炎症指标等,这些指标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病情评估。
三、结果分析及诊断建议在阅读检查报告时,要结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存在异常指标或阳性结果,应及时寻求医生的诊断和建议。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给出相应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复查建议肝吸虫病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是十分重要的。
检查报告中可能会附有复查建议,包括复查时间、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等,患者应按时前往医院进行复查。
综上所述,正确理解肝吸虫检查报告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肝吸虫病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吸虫病的CT表现(附48例分析)
肝吸虫病是因食用含有华技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类而感染的一种寄生虫
病,肝吸虫病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1]。所以CT对
肝吸虫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CT诊断肝吸虫48例,均经临床及粪便
虫卵检查证实,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8例,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22~73岁,平均43岁。除3例无
生食淡水鱼史外均有生食淡水鱼史,大部病例以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就诊。CT检
查采用GE双排螺旋CT及飞利浦64排CT,矩阵320×320或512×512,层距及层
厚为5~10 mm。患者空腹,扫描前15~20 min口服1.5~2%的泛影葡胺300~500 ml
充盈胃肠道。扫描范围包括肝、胆道、胰腺、脾脏。CT平扫48例,增强扫描
14例。本组病例均经临床及粪便虫卵检查证实。
2 检查结果
48例CT表现均见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尤以肝脏边缘部末梢胆管小囊状
及柱状扩张显著。其中肝内胆管轻、中度扩张36例,重度扩张12例。胆囊增大、
囊壁增厚15例,胆囊内密度不均7例,胆囊结石4例。并发肝硬化6例,肝内
胆管细胞癌2例,腹水3例。
3 讨论
肝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人体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囊蚴的鱼虾后,幼虫在十二指
肠破囊而出,经胆总管开口部进入胆管,上行到肝内胆管,大多数的感染侵犯肝
内胆管及胆囊,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小胆管,系因为虫体,虫卵及其毒性分泌物
刺激而引起肝内小胆管的阻塞、狭窄、扩张及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管壁增厚等改变。
继发感染可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亦可引起肝硬化(多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和
诱发肝内胆管细胞癌,以虫卵和中心体为核心形成胆色素结石[2,3]。肝吸虫
病的发病率,男多于女,年龄在20~50岁间的占80%。临床症状取决于感染程
度和病程时间。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全身疲倦腹部不适或腹部疼痛,
腹泻、肝大、黄胆、胆囊炎和肝炎等症状。严重病例晚期可发生肝硬化、脾大、
腹水及水肿等[4]。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查获肝吸虫虫卵。本组48例CT显示,
均以肝内胆管扩张呈分叉树枝状或外围多数小的园形低密度影,较为广泛,均匀
一致,特别是肝外围末稍胆管扩张较为明显。12例肝内胆管重度扩张的患者均
为反复感染和感染病程较长。胆囊壁增厚15例,胆囊密度不均7例。CT能显示
胆囊壁增厚、胆囊内密度不均,4例合并胆囊结石。本组并发肝硬化6例、腹水
3例,2例肝内胆管癌均为重症患者反复感染的结果。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CT
表现。CT检查可以发现胆管扩张程度及扩张形态;并能了解有无并发症。提高
肝吸虫CT影像特征的认识对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Choi BI,Kim HJ,HanMC, et al.CT Findings of Cionorchiasis.A J R Fed,
1989,152:281-284.
[2] Choi BI,Park JH,Kim YI, et al.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 and
Clonorchiasis:CT Findings.Radiology,1988,169:149-153.
[3] 王纯正,张武.腹部超声诊断图谱.第1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84-87.
[4] 吴恩惠.肝胆胰脾影像诊断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3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