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合集下载

寄生虫 肝吸虫

寄生虫 肝吸虫

五、流行与防治
(一)流行
分布: 主要在亚洲
我国大部分地区
平原水网型 成年人感染为主
流行区类型
山地丘陵型 儿童感染多见
1.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经食物传播/经口食入 3.易感人群 4.中间宿主
(二)防治
大力开疗药物──吡喹酮
(二)临床表现 多为慢性过程 1.消化道症状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乏力、肝区不适、腹泻
2.体征
肝肿大,肝硬变、腹水等
3.儿童感染严重者导致侏儒症
四、实验诊断
(一)病原检查 * 粪便查虫卵——直接涂片法、水洗沉淀法 *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离心沉淀
(二)免疫学诊断
ELISA、IHAT等
鉴别诊断:与乙肝、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1.虫体的机械阻塞 2.虫体分泌物、代谢物和机械刺激
虫体破坏胆道上皮、血管+代谢物
胆道上皮损伤 胆管扩张
炎细胞浸润
管壁增厚
虫荷多时的机械性阻塞 胆淤
合并感染
炎症:胆囊炎/胆管炎
肝细胞受损
浓缩Ca++析出+ 虫卵+死亡虫体
影响肝细胞代谢 脂肪变性
胆淤性肝硬化
胆石核心
胆石症
与胆管上皮癌、肝癌发病有关
引起的胆管扩张、炎症、胆汁淤积、胆石症 等,严重致胆淤性肝硬化。
解剖结构
back
鱼、 虾
囊蚴
雷蚴 尾蚴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要点
1.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 2.终宿主:人、脊椎动物
第一中间宿主:赤豆螺、纹沼螺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3.感染阶段:囊蚴 感染途径:经口生食或半生食 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

华支睾吸虫概述

华支睾吸虫概述

三、致病性
1.机理: 成虫机械、化学刺激和阻塞→胆管炎症→管壁上皮
细胞脱落、增生并形成腺瘤样病变。 2.临床表现:取决于感染度和患者的生理状态及营
养状况。 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 中度感染者: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疲劳乏力;
肝肿大(左叶)、肝痛、消瘦等。 重度感染者:晚期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3.并发症: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胆管梗阻, 胆管上皮癌(多见)、肝癌等。
华支睾吸虫概述
➢又名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引起 华支睾吸虫病,即肝吸虫病。
➢人感染本虫多是生吃或半生吃鱼肉所致。 ➢在我国,除了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
和西藏等省区外,已有24个省、市和自治 区有本病流行。
一、形态
(一)成虫
➢ 形似葵花籽仁状,长约1-2.5cm ➢ 口吸盘较大,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居
• 人粪不能用作养鱼的饲料。 • 首选药物:吡喹酮。
颗粒。
二、生活史 1.外界的发育(淡水螺、淡水鱼)
肠壁组织中
肌肉组织中
2.在人体内发育(发育时间1个月)
幼虫
成虫寄生于人、 猫、犬、猪等的 肝胆管内;寿命 一般20-30年
肌肉组织中
肠壁组织中
成虫寿命:20-30年 终宿主是人,保虫宿主为犬、猫、猪。
中间宿主
长角涵螺
第二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纹沼螺
虫体前1/5,小于口吸盘 ➢ 睾丸分枝状,前后排列,位于后1/3子宫
卵巢
睾丸
口吸盘 腹吸盘
(二)虫卵
• 最小的蠕虫卵,形似芝 麻粒;黄褐色。
• 卵盖小而明显,对端有 突起的小疣。卵内有一 发育成熟的毛蚴。
(三)囊蚴(感染阶段)
• 呈椭圆形,囊壁有二层,囊内有迂曲的幼虫; • 可见口、腹吸盘及大泄囊,囊内有黑色钙质

(5)第二篇 各论 第八章 吸虫病(分体吸虫病 双腔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_PPT幻灯片

(5)第二篇 各论 第八章 吸虫病(分体吸虫病 双腔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_PPT幻灯片

7 防治
牛:驱虫、扑杀或缓治。
首选药物为吡喹酮,牛30mg/kg,羊 20mg/kg,一次口服,血防846(六氯对 二甲苯)100-200 mg/kg,口服,1次/日, 连用10天,此外,还要对症治疗。
其它措施:人畜同治;粪便发酵;药物灭螺; 加强水源管理;安全放牧。
第五节 双腔吸虫病
本病是由双腔科双腔属有矛形双腔吸虫 (Dicrocoelium demdriticum)和中华双腔吸虫 (D. chinensis)引起的肝脏吸虫病。寄生部位是 胆管和胆囊,主要危害反刍兽和人。有时与肝片 吸虫混合感染。
完成生活史约需3个月,在犬、猫体内可存 活3年和12年,在人体内可存活20年以上。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约100d
约 钻入淡
23 水鱼虾 d 第二中间
终 HO.人猪犬猫鼠鼬貂獾:胆管、胆囊
成虫
囊蚴
约1个月
• 生活史过程需要淡水螺(三种)为第一中间宿主, 鱼虾作为第二中间宿主。
4)循环抗原:童虫、成虫及虫卵的抗原物质可与相应抗 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关节炎及肾小球肾炎。
5 临症状
人和动物所表现的症状与性别、年龄、感染强度等有 很大关系。 • 牛:大量感染时,表现急性症状,体温升高,食欲下 降,腹泻,便血,有时大便失禁,死亡;慢性病例是在 急性症状持续2-3个月后出现,消瘦,食欲下降,消化不 良,腹泻,不孕。个别病例可能不典型。
于植物上)
82~150d


成虫
终HO牛羊猪驼马驴兔人:胆管、胆囊 囊蚴
72 ~ 85 d
第一中间宿主陆地螺或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成虫终 末宿主体内可存活6年.
3 流行病学

肝吸虫综述ppt课件

肝吸虫综述ppt课件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肝吸虫 Liver fluke)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二、生活史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二、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胞 蚴蚴
雷 尾 囊 童成 蚴 蚴 蚴 虫虫
终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
终宿主:人、肉食类哺乳动物(犬、猫等);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纹沼螺、赤豆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五、流行
1、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 中国:除西北六省区外均有流行,患者470万
2、流行特点: ⑴、南北两端感染率高 ⑵、散在、点状分布 ⑶、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保重宿主多
3、人体感染原因:饮食习惯或方法不当,生食或半生食鱼 虾等。85-99年调查佛山地区肝吸虫阳 性者9829例,吃“鱼生”“烫鱼片”者 占84.6%,其中男性占79%
三、致病
1、致病阶段: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2、致病机理:机械性阻塞作用,及虫体分泌物、代 谢产物和虫体崩解产物等引起的免疫 病理反应 。
篮 球 比 赛 是 根据运 动队在 规定的 比赛时 间里得 分多少 来决定 胜负的 ,因此 ,篮球 比赛的 计时计 分系统 是一种 得分类 型的系 统
三、致病

肝吸虫病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肝吸虫病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农民、渔民及当地居民需特别注意。
肝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肝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早期症状
早期可能出现轻微的腹痛、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 。
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肝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晚期症状
严重感染可能导致黄疸、肝脏肿大和胆道阻塞。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肝硬化或胆管癌。
肝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并发症
可引发胆道炎、肝脓肿等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饮食注意
避免食用生或未熟的淡水鱼类,确保食物彻 底煮熟。
饮食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健康教育
加强对肝吸虫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 防范意识。
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进行定期的健康宣教 。
什么是肝吸虫病?
病原体
肝吸虫属于扁形虫门,主要通过感染宿主(如牛 、羊等)传播。
人类为意外宿主,通常通过摄入生或未熟的淡水 鱼感染。
什么是肝吸虫病?
流行地区
肝吸虫病在东南亚、南美洲及部分非洲国家较为 常见。
特别是在水稻种植区,因水田环境适合肝吸虫的 生活和繁殖。
肝吸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肝吸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及时就医可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肝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定期体检
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感染。
早期发现病情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谢谢观看
肝吸虫病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肝吸虫病? 2. 肝吸虫病是如何传播的? 3. 肝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4. 如何预防肝吸虫病? 5. 肝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什么是肝吸虫病?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中文

肝吸虫中文

影像学检查
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有效影像学工具包括
• 超声 • CT • MRI • 胆管造影 • ERCP
诊断
在粪便、十二指肠抽吸液或胆汁标本中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已经制定血清学诊断方法,但尚未普及 影像学检查是有用的辅助诊断工具 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粪便镜检结果阴性时,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
预防
华支睾吸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广泛的流行区、多种保虫宿主 和自然疫源地。预防要针对各个流行环节,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方法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虫卵入水 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适当控制第一中间宿主 综合防治措施
谢谢聆听
• 血清学检查,但该方法尚未普及 • 此法不能可靠区分当前感染与既往感染,还可能同其他寄生虫感染发
生交叉反应 • 已研发出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检测方法,包括基于单克隆抗体的酶
联免疫吸附试验(monoclonal antibody-based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Mab-ELISA),但迄今尚未普及
肝吸虫病(Liver fluke disease)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
流行病学调查
华支睾吸虫病(Opisthorchis 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
寄生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食鱼的哺乳类动物 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
流行 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包括台湾)、日本、越南和韩国
常见的储存宿主 狗、猫
全世界估计超过3500万人感染此寄生虫,6亿人面临感染风险
流行病学调查
虫卵被螺类(第一中间宿主)摄入→在其体内释放出毛蚴→发育成胞蚴、 雷蚴和尾蚴→尾蚴释放到淡水中→侵入淡水鱼(第二中间宿主)软组织 →形成囊蚴 感染途径 •动物或人类摄入生的、未熟透的、盐渍、腌制或烟熏的淡水鱼 •囊蚴在宿主十二指肠内脱囊,并上移至胆管 •发育为肝吸虫成虫约需1个月 •成虫常寄居于中小胆管,偶尔寄居于胆囊或胰管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虫卵检查:直接涂片、集卵法等。十二指 肠引流液查虫卵
➢血像:嗜酸粒细胞增多 ➢免疫学检查:ELISA
鉴别诊断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其它原因所致的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其他肝胆及肠道寄生虫病
预后
➢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合并病毒性肝炎时,预 后较差
病原学
➢ 病原体:华支睾吸虫 ➢ 形态学:
➢ 成虫: ➢ 虫卵: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卵内有一个成熟的毛蚴
➢ 生活史:
➢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 ➢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 ➢ 寄生部位:肝内的中小胆管 ➢ 感染型:囊蚴 ➢ 寿命:10-30年
流行病学
➢ 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和人 ➢ 传播途径: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clonorchiasissinensis_312_274
概述
➢ 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胆汁淤 积、肝损害的寄生虫病
➢ 进食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 虾而感染
➢ 临床特征:上腹隐痛、疲乏、精神不振肝肿大, 可并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少数患者可 发生肝硬化
治疗
➢病原治疗:首选吡喹酮。总剂量 90-150mg/kg,每日3次,连服2日。 丙硫咪唑
➢对症与支持疗法:
预防
➢控制传染源:流行区普查普治病人、 病畜
➢切断传播途径: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 虾,加 强粪便管理
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率与生活
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 成虫的机械刺激及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 胆管上皮增生、管腔狭窄、虫体堵塞 胆汁淤积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六、防治原则
1.注意饮食卫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期囊蚴对加热较为敏感, 实验证明:1 mm厚的鱼片在90℃水中,囊 蚴1秒即可死亡,60℃时,15秒可被杀死。 因此,应注意鱼肉及所用餐具的加热处理。 除做好人的饮食卫生外,还应注意不用生 鱼、虾喂养猫、犬等动物。
六、防治原则 2.加强粪便管理 不用新鲜人畜粪便喂鱼, 防止可能含虫卵的粪便入水。 3.治疗病人和感染者 吡喹酮是治疗该病 的首选药物,具有疗程短、疗效高、毒 性反应低以及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 等优点。用法为每日15~25mg/kg,每日3 次,连服2日。少数病例有头痛、恶心、 腹痛,个别可有心率失常,早搏等副作 用。此外,阿苯达唑也有较好疗效。
生活史要点: 7.感染阶段 囊蚴 囊蚴抵抗力较强 8.感染方式 经口 9.体内移行 10.成虫寿命 20~30年 11.保虫宿主 12.流行广泛 对宿主的选择性不高, 饮食习惯。
三、致 病 1.致病作用 1)成虫、虫卵机械刺激和阻塞作用; 2)死亡的虫体及其碎片和虫体代谢 产物的刺激。
三、致 病 2.病理变化 1)胆管上皮脱落、增生、炎性细胞渗 出、浸润、局限性胆管扩张--胆管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壁增厚— 阻塞--胆汁淤滞--并发胆管炎、胆 囊炎或胆管肝炎 2)虫卵、死亡的虫体及其碎片,脱落 的胆管组织可能成为胆石核心,导 致胆汁淤滞性肝硬化。 3)与原发性肝癌,尤其是胆管癌的发 生关系密切。
(二)流行因素 2.中间宿主 华支睾吸虫的宿主特异性不强, 因此种群分布的生物限制因素较小。能作 为本虫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种类较多而 且分布广泛。在我国已证实的有6属8种, 常见的如纹沼螺、长角涵螺和赤豆螺。作 为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鱼在我国有39属68 种,几乎所有淡水鱼均可作第二中间宿主。 已有资料表明淡水虾能作为第二中间宿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华支睾吸虫轻度感染可无症状,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管阻塞等。

一、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如猫、狗、鼠等)的肝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于粪便中排出。

虫卵入水,当水中有可作为其第一中间宿主的淡水螺,如纹沼螺、赤豆螺、长角涵螺等,虫卵被螺吞入,毛蚴在螺体内孵化,经胞蚴、雷蚴阶段的发育,最后发育成尾蚴时离开螺体进入水中。

尾蚴在水中如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类,即侵入鱼皮下、肌肉等处,经30~40天发育形成囊蚴。

当人和动物等终宿主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鱼虾时,囊蚴在终宿主消化道内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脱囊后的后尾蚴(童虫)经胆总管进入肝胆管发育为成虫,从食入囊蚴到粪便出现虫卵,约需1个月。

二、流行概况
(一)分布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等。

在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于22个省、市、自治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二)传染源
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除人以外,还有猫、狗、猪、鼠等多种动物。

(三)传播途径
病人或患病动物粪便内含有的虫卵落入水中,先后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淡水螺和鱼虾类)体内的发育,形成大量感染期囊蚴,人或动物食入含有活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三、临床表现
成虫在肝胆管内寄生,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分泌物、代谢产物的刺激使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使附近的肝实质萎缩,甚至肝硬化。

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和胆管扩张可引起阻塞性黄疸。

胆汁引流不畅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胆管炎症。

虫卵、死亡虫体及其碎片、
脱落的胆管细胞可能构成结石的核心,发生胆石症。

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一)急性期
由于吞食大量囊蚴所致。

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腹痛常阵发性加剧,有的可向右肩放射性疼痛,巩膜黄染,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华支睾吸虫免疫学检查强阳性等。

若患者体质差,救治又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二)慢性期
若感染度轻,或每次吃进囊蚴数不多,日积月累感染虫数慢慢增加,则表现为缓慢发病,就诊时间往往在患病后数年,甚至更长时间。

依据症状轻重一般可分为以下3型。

1.无症状型或轻型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胃肠道症状。

2.中等症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胀、上腹不适、腹泻等上消化道症状以及轻度浮肿、肝肿大等。

3.重症型胃肠道症状显著,腹泻较突出,并有倦怠、消瘦、心动过速、眩晕、抽搐、精神抑郁等。

由于肝脏损伤较严重可能出现毒血型,少数病例可有黄疸、肝硬化。

在严重晚期患者可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腹水和浮肿等综合征。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可并发其他感染,出现肝昏迷,胃肠出血等症,或由于长期腹泻导致严重脱水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死亡。

重度感染患儿,发生生长与智力发育障碍,甚至出现侏儒症。

(三)并发症
1.胆囊炎、胆管炎在胆管内有多数虫体寄生或胆石形成时,可使胆管阻塞、胆汁淤滞,容易细菌感染引起胆管炎、胆囊炎等。

由细菌感染而致死的大量虫体阻塞肝外胆管时,可发生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1)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右上腹疼痛,可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和发热,黄疸发生率较低。

单纯胆囊炎的发热不伴寒战,体温多在38~39℃之间,波及胆总管时寒战、高热明显。

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触痛和肌强直。

重症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常合并急性胆管炎,由于成虫梗阻致胆管内的流体静水压增高,可使毛细血管和毛细胆管的上皮细胞坏死、破裂。

胆汁以及其中的细
菌、内毒素等透过毛细胆管的屏障进入血流,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脓毒败血症,重者还可伴感染性休克。

如果较多的细菌在毛细胆管、胆小管周围产生急性炎症,可致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畏寒、发热等。

(2)慢性胆囊炎:慢性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多数合并慢性胆囊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

2.胆石症胆石症是华支睾吸虫病感染最具有特征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结石造成的阻塞程度和是否有细菌感染,结石在胆总管处嵌顿合并细菌感染时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寒战、高热等。

3.肝癌、胆管癌关于华支睾吸虫能引起原发性肝癌和胆管癌,过去缺乏有力的证据,但随着华支睾吸虫病的病理学、临床学和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资料表明,本虫与原发性肝癌,尤其是与胆管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四、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
由于许多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不易与肝炎等其他疾病相鉴别,因此,必须依靠病原学检查,在粪便或胆汁内查到虫卵方可确诊。

可用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加藤厚涂片法等。

(二)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都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病的辅助诊断,但存在假阳性和交叉反应。

(三)鉴别诊断
华支睾吸虫病有急慢性之分,病变不仅涉及到肝胆系统,还有全身症状和体征,而绝大部分症状和体征都是非特异性,需与一些相似疾病进行鉴别。

例如病毒性肝炎、日本血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姜片虫病等。

1.病毒性肝炎本病与华支睾吸虫病鉴别是本病有以下特点:
(1)有明显的发病日期,有黄疸。

(二)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为广谱抗线虫药,对华支睾吸虫也有较好效果。

剂量为每天8 mg/kg 体重,分1~2次口服,连服7天,治后1个月复查虫卵阴转率为95.5%;不良反应轻,一般仅有少数病人出现口干、乏力、嗜睡、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等症状,多不影响治疗。

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问题:华支睾吸虫病合并病毒性肝炎时肝损害的症状一般较重,转氨酶升高和黄疸并不是驱虫治疗的禁忌证。

在保肝降酶治疗的同
时可应用吡喹酮驱虫,宜采用少量多次给药的方式,驱虫治疗后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有效地驱虫可减少两种疾病相互干扰给治疗带来的困难。

六、预防
(一)大力开展卫生宣传工作,改变吃“鱼生”和半生半熟鱼虾习惯
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是进食含囊蚴的“鱼生”和半生半熟鱼虾所致,若能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即可免受感染。

因此,必须反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群众了解本病的感染来源、传播方式和对人的危害性,增强防病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
1.在有生食鱼虾习惯的地区,要移风易俗,革除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鱼、生虾,不吃未煮熟的鱼虾。

2.有条件的家庭,刀和砧板要生熟分开,不可混用,至少要做到切过生鱼的刀和砧板要彻底刷洗。

洗鱼、抓鱼后要洗手,处理鱼的过程中,不要用手拿熟食。

盛过生鱼的各种用具要洗刷干净。

3.禁止用嘴叼鱼,捕鱼后要将手洗干净再吃食物,尤其是少年儿童。

不要用生的鱼鳞、鱼内脏、鱼鳃等喂狗、猫,洗鱼的生水也不能用于喂猪或其他家养动物。

(二)搞好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管理好粪便是切断华支睾吸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应禁止将厕所建在鱼塘上或鱼塘边,取消露天厕所,防止雨水冲刷粪便。

经常清理粪坑,防止粪水溢出。

猪圈也应禁止直接通入鱼塘,防止污水污染水塘。

要结合环境卫生,对鱼塘进行改造并加强对鱼塘的管理。

2. 加强粪便管理不用新鲜粪便施肥,在北方要提倡堆肥,让粪便发酵杀死虫卵后再施用。

在南方,应提倡和推广建立化粪池或沼气池,这样既可杀死虫卵,又能增加肥效,提供新能源,减少污染。

不要用新鲜人粪或猪粪作为鱼的饲料。

教育儿童不要随地大便。

3. 加强保虫宿主的管理对于家养的动物,如狗、猫、猪,首先要防止其感染。

发现这些动物感染,要及时给与治疗,必要时捕杀。

要提倡圈养猪,并加强猪粪的管理。

家鼠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之一,一方面要将鱼类食品妥善保管,防止被鼠类偷食,另一方面要结合爱国运动,开展全民灭鼠活动。

(三)杀灭中间宿主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