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
肝吸虫教学课件

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B超
B超检查对肝吸虫病的诊断有重 要意义,可发现肝内胆管壁增厚、 回声增强、胆管扩张等特征性表
现。
CT
CT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管 壁增厚、钙化等改变,对于肝吸 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
价值。
MRI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肝内胆管树 状结构,对于肝吸虫病的诊断和
肝吸虫生活史
01
02
03
中间宿主
肝吸虫的中间宿主是淡水 鱼、虾等水生动物。
感染途径
人类通过食用未煮熟的含 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 虾等而感染。
寄生部位
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 体肝脏和胆道系统内。
肝吸虫与人体健康关系
症状表现
感染肝吸虫后,患者可出现发热、 腹痛、腹泻、黄疸等症状。
预防措施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等 是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措施。
感谢您的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血液学检查指标解读
01
血常规
肝吸虫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正常或
轻度升高。
02
肝功能
轻度感染者肝功能多正常,重度感染者可见谷丙转氨酶(ALT)、谷草
转氨酶(AST)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
03
免疫学检查
肝吸虫抗体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
01
致病机制
肝吸虫在人体内寄生,可引起胆 道感染、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
02
03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方法可诊断肝吸虫感染。
2024版肝吸虫病课件[1]
![2024版肝吸虫病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cddcf5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f.png)
尾蚴钻入淡水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8
传播途径及感染方式
传播途径
肝吸虫病主要通过食物传播,人们因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
感染方式
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移行至肝脏,在肝内发育为成 虫。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中,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等一系列病变。
2024/1/28
肝内胆管呈树枝状扩张,胆管壁 增厚,T2加权像上虫体呈高信号
影。
2024/1/28
14
04
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2024/1/28
15
治疗原则和目标
消除病原体
通过药物治疗彻底清除体内的肝吸虫,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预防并发症
积极治疗肝吸虫病,防止并发症的发 生,如胆道感染、肝硬化等。
缓解症状
减轻患者因肝吸虫感染引起的症状, 如发热、腹痛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4/1/28
家属参与护理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如协助患者调整饮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等,以促进患者的 康复。同时,家属的参与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27
2024/1/28
6
02
肝吸虫生活史与传播途 径
2024/1/28
7
肝吸虫生活史
虫卵
肝吸虫成虫在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 肝内寄生,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 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毛蚴
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
胞蚴
毛蚴钻入淡水螺体内,发育成胞蚴。
2024/1/28
雷蚴
胞蚴经无性繁殖产生雷蚴。
尾蚴
雷蚴经有性繁殖产生尾蚴,尾蚴从螺 体逸出。
肝吸虫确诊标准

肝吸虫确诊标准
一。
肝吸虫这玩意儿,可不好惹。
要确诊它,那得有真凭实据。
得瞧瞧患者的症状。
1.1 消化不良。
要是这人老是觉得肚子胀胀的,吃啥都不香,还常常恶心、呕吐,那可就得多个心眼儿了。
1.2 肝区疼痛。
要是肝那个地方时不时地疼上一阵,别不当回事儿,这说不定就是肝吸虫在捣乱。
二。
光看症状还不行,还得做些检查。
2.1 粪便检查。
这可是个关键的法子。
在粪便里找找有没有肝吸虫的卵,要是有,那基本就能确诊了。
2.2 血液检查。
看看血液里的一些指标,像嗜酸粒细胞增多啦,肝功能不正常啦,都能给诊断提供线索。
2.3 影像学检查。
B 超、CT 啥的也能派上用场。
要是能看到肝脏有啥异常,比如肿大、胆管扩张,那也得怀疑是不是肝吸虫在作怪。
三。
医生还得综合判断。
3.1 了解病史。
问问患者有没有吃生鱼、生虾的习惯。
要是有,那染上肝吸虫的可能性就大了。
3.2 排除其他疾病。
得把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病都排除掉,才能最终确定是肝吸虫在捣鬼。
确诊肝吸虫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这就好比破案,得有线索,得有证据,还得仔细分析,才能把这“真凶”给揪出来。
可不能马虎大意,不然这病要是拖久了,那麻烦可就大了,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大家都得重视起来,有不舒服赶紧找医生,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早日恢复健康,过上舒坦的日子!。
肝吸虫-2024鲜版

2024/3/28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鼓励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推动肝吸虫研究领域的发展。
25
挑战和机遇并存
2024/3/28
面临的挑战
肝吸虫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诊断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待提高、药物治疗效 果有限且存在副作用等。
面临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肝吸虫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基 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肝吸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挖掘肝吸虫研究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交叉污染。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03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
20
加强水源管理和保护
治理污染水源
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源,要进行治理和净化,确保 饮用水安全。
定期检测水质
对饮用水源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 准。
加强水源地保护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
2024/3/28
21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 吸虫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华支睾吸 虫、猫后睾吸虫等。
4
肝吸虫生活史
虫卵
肝吸虫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 便排出体外。
毛蚴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 蚴。
胞蚴
毛蚴钻入淡水螺等软体动物体内,发 育成胞蚴。
2024/3/28
雷蚴和尾蚴
胞蚴经过无性繁殖产生雷蚴,雷蚴再 产生尾蚴。
囊蚴
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淡水鱼或虾体 内形成囊蚴。
成虫
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 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并上 移至肝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肝吸虫PPT参考课件
目录
• 肝吸虫概述 • 肝吸虫感染途径与症状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肝吸虫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 胆道系统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 纲。
分类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肝吸虫可分为华支睾吸虫、猫后 睾吸虫等几种。
如硝氯酚、硫氯酚等,对肝吸虫也有一定疗效, 但因其副作用较大,现已较少使用。
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遵医嘱用药
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严格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 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查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肝功 能、血常规等指标,以评估治疗 效果及监测药物副作用。
01 02 03 04
观察药物副作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科研力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肝吸虫病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研发出更 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
完善监测与防控体系
政府将加大对肝吸虫病监测与防控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和 预警体系,提高防控能力。
推动健康教育与宣传
加强肝吸虫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自我防护能力 。
状。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严重后果。
02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测、粪便检测或胆汁检测等方法可确诊肝吸虫感染。
03
治疗措施
吡喹酮等药物是治疗肝吸虫感染的有效药物,同时应配合营养支持和对
症治疗等措施。预防肝吸虫感染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
熟的鱼肉或虾肉。
02
医学寄生虫学38肝吸虫课件

二、生活史
3、离体
⑴、阶段:虫卵 ⑵、方式:随粪便
三、致病
1、致病阶段: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2、致病机理:机械性阻塞作用,及虫体分泌物、代 谢产物和虫体崩解产物等引起的免疫 病理反应 。
240例病理确诊肝胆疾病中:
确诊肝胆疾病
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
胆管上皮癌
8例
3例
肝
92例
15例
胆结石及胆囊胆管炎32例
3例
比例 37.5% 16.7% 16.3%
9.4%
香港的原发性肝癌有15%以上由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
五、流行
1、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 中国:除西北六省区外均有流行,患者470万
2、流行特点: ⑴、南北两端感染率高 ⑵、散在、点状分布 ⑶、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保重宿主多
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肝吸虫 Liver fluke)
一、形态
1、成虫
似葵花子仁,红色,体 形狭长,背腹扁平,体 表无棘 具口、腹吸盘 雌雄同体 两个睾丸呈分支状,前 后排列
一、形态
2、虫卵
似芝麻形,蠕虫卵中最 小者,27-35×12-20μm, 黄褐色 一端有卵盖,盖旁有肩 峰样突起,后端有小疣 内含毛蚴
一、形态
3、尾蚴
烟斗状,尾部长度为 体部长度的2-3倍。
二、生活史
成虫 虫卵
毛胞 蚴蚴
雷 尾 囊 童成 蚴 蚴 蚴 虫虫
终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第二中间宿主 终宿主
终宿主:人、肉食类哺乳动物(犬、猫等);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如纹沼螺、赤豆螺等 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
二、生活史
1、感染
⑴、阶段:囊蚴 ⑵、途径:经口 ⑶、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鱼肉
肝吸虫ppt课件

肝吸虫ppt课件目录•肝吸虫概述•肝吸虫感染与诊断•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肝吸虫预防与控制策略•肝吸虫研究进展与展望•总结与回顾01肝吸虫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肝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肝脏内的寄生虫,属于吸虫纲。
分类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肝吸虫可分为多个种类,如华支睾吸虫、猫后睾吸虫等。
毛蚴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虫卵孵化出毛蚴。
雷蚴和尾蚴胞蚴经几代繁殖后发育成雷蚴和尾蚴。
成虫人或哺乳动物食入含有囊蚴的未煮熟鱼虾肉后,囊蚴在消化道内脱囊而出,发育成成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
虫卵肝吸虫成虫在宿主体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
胞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如螺蛳)体内,发育成胞蚴。
囊蚴尾蚴从螺蛳体内逸出,进入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如鱼虾)体内形成囊蚴。
010203040506肝吸虫生活史01020304寄生部位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肝吸虫与宿主关系肝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的肝脏胆管内。
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肝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胆管癌等并发症。
采用吡喹酮等药物进行驱虫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鱼虾等水产品。
通过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
02肝吸虫感染与诊断感染途径与症状感染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等症状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重度感染者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结石以及肝硬化等并发症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实验室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或沉淀集卵法查找虫卵,虫卵较少者可采用十二指肠引流胆汁进行检查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等,因有假阳性,一般不用作诊断PCR技术检测粪便中肝吸虫DNA,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显示肝内中小胆管多处扩张,胆管内有虫体及其他改变如胆管炎症表现,但影像特征缺乏特异性B 超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及病变部位,有助于定位诊断及了解并发症情况CT 检查可显示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对肝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MRI 检查影像学诊断技术03肝吸虫所致疾病与治疗03并发症胆道感染、胰腺炎等01症状发热、寒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等02体征肝肿大、压痛、黄疸等症状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体征肝肿大、质地变硬、肝功能异常等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药物选择吡喹酮、阿苯达唑等抗寄生虫药物,同时辅以保肝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彻底清除病原体,保护肝功能,防止并发症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和寄生虫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生活史
肝吸虫,又称血吸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内的寄生虫,它的生活史充满了
奇幻与恐怖。
肝吸虫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卵到成虫,它们在不同的宿主体内完成了它们的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始于成虫在人体肝脏内产卵。
这些卵经过排泄物排出体外,然
后在水中孵化成为毛蚴。
毛蚴是肝吸虫的幼虫阶段,它们需要在淡水中寻找适合的介体——螺类。
一旦找到螺类,毛蚴会寄生在螺类的体内,经过数周的发育,最终变成尾蚴。
尾蚴是肝吸虫的另一种幼虫阶段,它们会离开螺类,游动到水中,等待被宿主
摄入。
一旦被宿主(如牛、猪等)摄入,尾蚴会穿过宿主的肠壁,进入宿主的肝脏内,然后在肝脏内继续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会寄生在宿主的肝脏内,产卵,完成了整个生命周期。
肝吸虫的生活史充满了奇幻与恐怖,它们在不同的宿主体内完成了它们的生命
周期。
然而,肝吸虫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人类摄入了感染肝吸虫的水,就有可能被感染肝吸虫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肝脏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肝吸虫病,保护水源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及时治疗感染肝吸虫病也是非常必要的。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减少肝吸虫病的发病率,保护人类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吸虫(trematode)
第一节概论
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
单殖目水生冷血脊椎动物(鱼类寄生虫)三个目盾殖目软体动物、鱼、龟和鳖等的寄生虫复殖目寄生于人体的均为复殖目吸虫。
吸虫特点
1.种类繁多
2.生活史复杂
有性生殖多数在脊椎动物体内
(1)世代交替:
无性生殖在软体动物体内
(2)宿主的转换:终宿主、中间宿主。
(3)发育过程: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童虫、成虫
3.形态:身体扁平,叶状或舌状,少数锥形和圆柱形。
4.雌雄同体
5.均有吸盘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
一、形态
1.成虫:
(1)外部形态见(图肝吸成虫)
体形窄长,(10~25×3~5)mm,口吸盘和腹吸盘。
(2)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
雄性
生殖系统
雌性
肝吸虫成虫
华支睾吸虫染色标本
(1)外形似葵花籽,体扁平,半透明
(2)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腹吸盘
位于虫体前端近1/5处,略小于口吸盘
(3)雌雄同体
(4) 两肠支
肝吸虫活体标本
虫卵示意图
华支睾吸虫卵镜下标本外形似芝麻粒,
前端窄,有卵盖,后端
钝圆,有疣状突起.
27-35微米。
产出时内
含毛蚴。
肝吸虫幼虫
口吸盘(Oral sucker)排泄囊
(Excretory bladder)
囊壁
华支睾吸虫生活史
21000条
寿命10-20年
2400个卵/条雌虫/日
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
小结
1.寄生部位
2.保虫宿
3.第一中间宿主
4.第二中间宿主
5.感染阶段和方式
三、致病作用:
1.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病理改变▲(1)胆管壁炎症—阻塞性黄疸(管壁结缔组织增生,管腔变窄)
(2)胆结石死亡成虫、虫卵可作为结石核心形成胆结石
(3) 胆管炎、胆囊炎继发细菌感染
(4) 肝癌长期感染可诱发
肝吸虫寄生于肝胆管切片
2.临床表现
(1) 轻度感染:早期或寄生数量较少时,不表
现症状
(2)重度感染:出现营养不良、腹痛、肝脾肿
大及神经衰弱和黄疸等。
(3)晚期则可出现:
肝硬化、
腹水、肝昏迷、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儿童
重度感染时可出现侏儒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检获虫卵即可确诊
2.水洗自然沉淀法
3.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检出率几乎达100%
五、流行
▲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六、防治:吡喹酮
转染源
第三节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is
Westermani)
并殖吸虫,又名并殖腺吸虫,是由于雌雄性生殖器官左右并列而得名.全世界有25个国家,有40多种并殖吸虫,其中使人致病的有7-8种.我国主要有两种:
卫氏并殖吸虫
(Paragonimus westermani)
斯氏狸殖吸虫
( Paragonimus skrjabini)
一、形态学
1.成虫
外形:
椭圆形,半颗黄豆粒形大小为7.5-12mm ,
宽4-6mm .颜色:活时肉红色,死后灰白色.
结构:口腹吸盘大小略同,位虫体中横线之前。
两个睾丸呈掌状,左右并列虫体后部
口吸盘
腹吸盘
卵黄腺
卵巢
子宫
睾丸
2.虫卵
椭圆形,
80-120×48-60µm ,
黄褐色,卵壳较厚,后
端增厚,
卵盖明显,内含一个卵
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
.
肺吸虫囊蚴
中间宿主蝲蛄
二、生活史▲
1.终宿主(人)
2.中间宿主(扁螺、蝲蛄)
3.感染阶段和方式
4.虫体在人体内的移行和发育
▲三、致病作用
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
1.急性期
童虫移行(吃进囊蚴1个月),肠壁出血,肝局部出血坏死等。
临床表现:
轻者:食欲不振,乏力、消瘦、低热非特异性症状。
重者:发病急,毒性症状明显。
如,高热、腹痛、腹泻等。
2.慢性期
•主要是由于童虫和成虫移行性、定居、造成机械
的损伤及代谢产物引起的病理反应。
病变发展可
分三期
• 1.肺型
•▲(1)脓肿期(虫体移行引起的组织破坏和出血)•(2)囊肿期(炎细胞侵润,囊内容物有褐色
粘稠样液体。
•(3)纤维瘢痕期(虫体死亡,转移,肉芽组
织填充,纤维化,病灶形成疤痕。
• 2.皮下型:皮下游走性结节和包块(异位寄生)
脑组织肺吸虫卵(组织切片)
四、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痰液和粪便)
2.活组织检查(手术摘除检获虫体)
3.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分布:
(1)国外:日本、朝鲜、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
(2国内: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上海、福建、四川等
2.流行因素
1、中间宿主的存在
中间宿主的地里分部(溪蟹型流行区、剌蛄型流行区)后者仅分布东三省
2、传播途径
(1)疫区人生喜吃第二中间宿主的习惯
(2)囊蚴污染的餐具、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