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骨度分寸

合集下载

常见骨度分寸表

常见骨度分寸表
歧骨至脐中
8寸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5寸
两乳头之间
8寸
横寸
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
的距离折量。
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
两乳头之间的横寸.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直寸
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临床取穴,
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
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13寸
直寸
髀枢至膝中
19寸
直寸
1.用于足三阳的骨度分寸
2.“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当于犊鼻穴,
后面相当于委中穴
臀横纹至膝中
14寸
膝中至外踝高点
16寸
外踝高点至足底
3寸
常见骨度分寸表
分部
部位起止点
常用骨度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寸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
眉心至前发际3寸,
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横寸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Βιβλιοθήκη 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寸
直寸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
每一肋骨折作1寸6分
2.“天突”指穴名的部位
6寸
横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9寸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肌度分寸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直寸
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胁
12寸
直寸
“季胁”指11肋端
侧腹部
季胁以下至髀枢
9寸

常用骨度分寸表Thetableofstandardsfor

常用骨度分寸表Thetableofstandardsfor
井穴
手少阴心经腧穴Acupoints on the heart meridian of
穴名
国际标准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备注
极泉
HT1
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当腋动脉搏动处
心痛,心悸,胁痛,瘰疬,肘臂挛痛,上肢不遂
直刺0.5~0.8寸。可灸
青灵
HT2
在臂内侧,当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Acupoints on the pericardium
穴名
国际标准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备注
天池
PC1
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
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胸闷,咳嗽,喘息,乳病,胁痛,腋下肿痛,瘰疬
斜刺或平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可灸
天泉
PC2
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14

膝中至外踝尖
16

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
外踝尖至足底
3

外踝尖指外踝向外的凸起处
手太阴肺经腧穴Acupoints on the lung meridian of
穴名
国际标准
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法
备注
中府
LU1
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咳嗽,气喘,喉痹,胸中烦闷,胸痛
常用骨度分寸表The table of standards for
部位
起止点
折量
(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实用文库汇编之常用骨度分寸表

实用文库汇编之常用骨度分寸表

*实用文库汇编之骨度分寸法(前面观)*部位起止点骨度度量说明头部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寸衡寸用于量头部的横寸背腰肩胛骨内缘至后正3寸衡背部腧穴根据脊椎定穴。

一般临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

因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但都要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此法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

常用骨度分寸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图2骨度分寸法(背面观)ChineSemediCIneS ∏Et12寸图3骨度分寸法(侧面观)*UlΦBt½mChineSemediCineSnet骨度分寸法Ik)Ile-Ienth MeaSUrelnent图丨骨度分寸法{前面现)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4种: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但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

①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突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

②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如取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

手指比量法:参见骨度分寸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列缺,以病人左右两手之虎口交叉,一手示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正中上方,当示指尖处有一小凹陷就是本穴。

又如劳宫,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1横纹上,就是本穴。

骨度分寸法(侧面观)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医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 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 故临床上医者多以自己的手指比量,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比例。

一般有下列几种:(1)中指同身寸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 1寸。

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 之间作为1寸。

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⑵拇指同身寸此法见于《千金方》,说: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

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 1寸。

⑶横指同身寸又称 一夫法”,也就是将示、中、环、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 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 2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 3寸。

常用骨度分寸表

常用骨度分寸表
5
腋窝横纹至十一肋
12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
3
背部直寸以脊椎间隙为取穴根据
上肢பைடு நூலகம்
腋前横纹至肘横纹
9
上肢内外侧同用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
下肢
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
19
同用于下肢前、外、后侧
膝中至外踝尖
16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同用于下肢内侧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13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分寸(单位寸)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如果头发边际不明显,可自眉心量至第七颈椎棘突折作18寸
前发际至眉心
3
后发际至第七颈椎棘突
3
两前发角之间
9
耳后两乳突最高点间亦作9寸
胸腹部
两乳头之间
8
胸部直寸一般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每一肋骨大约折作1.6寸
胸骨体下缘至脐中
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

常用骨度分寸表

常用骨度分寸表

常用骨度分寸表The table of standards for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 直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可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可作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可作3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 横用于量头部的横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 横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 直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歧骨至脐中8 直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直两乳头之间8 横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直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标志作为定位依据肩胛骨内缘至脊椎 3 横身侧部腋以下至季胁12 直季胁指第十一肋端下方季胁以下至髀枢9 直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 直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骨度分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 直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18 直内辅骨上指股骨内侧髁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13 直内辅骨下指胫骨内侧髁髀枢至膝中19 直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腘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臀横纹至膝中14 直膝中至外踝尖16 直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外踝尖至足底 3 直外踝尖指外踝向外的凸起处手太阴肺经腧穴Acupoints on the lungmeridian of穴名国际标准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备注中府LU1 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咳嗽,气喘,喉痹,胸中烦闷,胸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可灸云门LU2 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咳嗽,气喘,胸中烦热,胸痛,喉痹,瘿气,肋间神经痛,肩臂痛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可灸天府LU3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腱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咳嗽,气喘,吐血,鼻衄,瘿气,肩及上肢内侧疼痛直刺0.5~1.0寸。

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头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1)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1)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一)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一);胸腹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1)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1)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1)两乳之间8(一)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1)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一)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一)上肢部;腋前,后文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1)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1)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1)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1)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1),腘横纹至外踝尖16(1)。

尺泽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鱼际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症;小儿疳积少商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症、癫狂商阳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症,急症合谷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手三里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腹痛腹泻,齿痛颊肿曲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孪等肩颈项病症,瘰疬,目疾迎香鼻塞、鼻衄、口眼歪斜等局部病症,胆道蛔虫症;地仓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症;颊车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症,下关、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症、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头维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症天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归来: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症足三里胃痛、呕吐、噎隔、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症、下肢痿痹症、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上巨虚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丰隆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腹胀、便秘;下肢痿痹内庭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隐白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公孙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脾胃肠病证;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三阴交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虛弱诸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难产、阴挺、不孕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水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阴陵泉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膝痛血海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月经病;瘾瘆、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少海心痛、癔病等心病、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通里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阴郄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神门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髙血压;胸胁痛少冲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及神志病证;热病;胸胁痛。

最新常用骨度分寸歌诀(精典)

最新常用骨度分寸歌诀(精典)

最新常用骨度分寸歌诀(精典)
最新常用骨度分寸歌诀(精典)
(寸,等分的意思)
十二寸
头部前后发际间,
肘腕横纹一线连,
季胁上至腋以下,
十二寸长就是它。

九寸
耳后乳骨横线高,
腋前纹头肘纹翘,
季胁以下至髀枢,
歧骨九寸至天突。

其他
耻骨脐胸五八连,
八寸横在两乳间,
髀枢臀纹至腘中,
十九十四在其中,
耻骨上缘内辅骨,
距离十八莫糊涂。

膑胫下缘至踝尖,
十六十三依次连。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酸痛阿是取,胸胁内关谋。

注:
1、季胁:十一肋游离端。

2、乳骨:耳后之乳突骨。

3、横线高:横线连接最高点处。

4、髀枢:即股骨大转子的部位,位于股部外侧的最上方,股骨向外方向着隆起部分。

5、歧骨:骨骼部位名。

指两骨末端互相交合的部分,状如分枝,故名。

此处指胸剑联合部,左右肋弓联接处,或说有“鸠尾”穴处。

6、内辅骨:指膝两侧突出的高骨。

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侧髁。

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

7、膑胫下缘:为膑骨与胫骨分别之下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度分寸
(寸,等分的意思)
十二寸
头部前后发际间,
肘腕横纹一线连,
季胁上至腋以下,
十二寸长就是它。

九寸
耳后乳骨横线高,
腋前纹头肘纹翘,
季胁以下至髀枢,
歧骨九寸至天突。

其他
耻骨脐胸五八连,
八寸横在两乳间,
髀枢臀纹至腘中,
十九十四在其中,
耻骨上缘内辅骨,
距离十八莫糊涂。

膑胫下缘至踝尖,
十六十三依次连。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酸痛阿是取,胸胁内关谋。

注:
1、季胁:十一肋游离端。

2、乳骨:耳后之乳突骨。

3、横线高:横线连接最高点处。

4、髀枢:即股骨大转子的部位,位于股部外侧的最上方,股骨向外方向着隆起
部分。

5、歧骨:骨骼部位名。

指两骨末端互相交合的部分,状如分枝,故名。

此处指
胸剑联合部,左右肋弓联接处,或说有“鸠尾”穴处。

6、内辅骨:指膝两侧突出的高骨。

包括股骨下端的内外上髁和胫骨上端的内外
侧髁。

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

7、膑胫下缘:为膑骨与胫骨分别之下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