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法

直寸
下肢
腘横纹到外踝尖
16寸
直寸
横寸
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两乳头之间的横寸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9寸
直寸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横纹
12寸
下
肢
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寸
直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骨度分寸法(前面观)
部位
起止点
骨度
度量
说明
头部
前两额头角(头维)之间
9寸
横寸
头钱部横向
胸腹部
天突(胸骨上窝)至歧骨(胸剑联合)
9寸
直寸
1.胸部与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寸6分2. “天突”指穴名的部位
歧骨(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
8寸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8寸
两乳头之间
8寸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寸
下肢
臀沟至腘横纹
14寸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寸
骨度分寸法(侧面观)
部位
起止点
骨度
度量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寸
头部纵向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寸
直寸
头前部纵向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寸
直寸
后项部纵向
眉间(印堂)至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
18寸
直寸
头部纵向
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胁
13寸
骨度分寸折量法

骨度分寸折量法骨度分寸折量法骨度分寸折量法也叫骨度法。
是将人体各个部位相膈的距离,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折成若干等分,每一等分作为一寸。
这种方法不论男女老幼或高矮胖瘦,一律按照这个标准来折算,取穴比较准确。
一、头颈部:1.前头发边际至后面头发边际分为12寸。
2.前头发边际至眉心(印堂穴)分为3寸。
3.后面头发边际至第七颈椎棘突分为3寸。
4.两前发角之间分为9寸。
说明:用在头部、前额及后颈部。
若前面头发际不明,可自眉心量至后面头发边际作15寸;若后面头发际不明,可自前面头发际量至第七颈椎棘突作15寸;前后头发边际均不明,可自眉心量至第七颈椎棘突作为18寸。
二、胸腹部:1.两乳头之间分为8寸。
2.胸骨体下缘至脐中分为8寸。
3.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分为5寸。
4.腋窝横纹至十一肋分为12寸。
说明:胸腹部横量取穴,根据两乳头之间距离折量。
胸部直寸一般以肋骨间隙为取穴根据,每一肋骨大约折作1.6寸。
三、背部:1.肩胛骨内上缘至正中线分为3寸。
说明:背部直寸以脊椎间隙为取穴根据。
四、上肢:1.腋前橫纹至肘橫纹分为9寸。
说明:用在上臂内外侧。
2.肘橫纹至腕横纹分为12寸。
说明:用在前臂內外侧。
五、下肢:1.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分为19寸。
说明:同用于下肢前、外、后侧。
2.膝中至外踝尖分为16寸。
说明:同用于下肢前、外、后侧。
3.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沿分为18寸。
说明:同用于下肢内侧。
4.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分为13寸。
说明:同用于下肢内侧。
骨度分寸定位法口诀

骨度分寸定位法口诀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中医分析病理的重要方法,它的本意是利用病人本身的体征来分析病理。
这种方法主要是分析骨架的位置、屈曲和伸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为了帮助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将对骨度分寸定位法的细节概括为口诀。
骨度分寸定位法口诀,是一个由中医小说《金匮要略》中提出的概念,它以古老的古语思维把骨度分寸定位法概括为四个口诀:
一、物及其枝,欲知此肢。
二、节伸分寸,清明度准分。
三、软骨病变,屈曲伸比对。
四、节间腔隙,清净无染色,
这四个口诀简单概括了骨度分寸定位法的核心原则,即观察病人骨架位置、屈曲伸展情况及节间腔隙情况,以此来分析病理。
骨度分寸定位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精准分析,更好地洞察病人的体内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通过精准的分析,中医可以从病人身上发现未知的病理情况,而不是根据症状进行简单的判断和诊断。
通过精确的骨度分析,中医能够清楚地知道病人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以及骨骼和关节的状况。
比如,可以分析脊椎骨骼及其关节之间的屈伸局部情况,而每个骨骼和关节之间的屈伸局部情况都可以被视为病症的体征。
此外,还可以从节间腔隙状况分析病情,节间腔隙可以从两个角
度被观察:一是深浅,二是空气量。
此外,还可以从染色性变化分析病症。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帮助中医对病人的病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明确治疗策略。
通过四个口诀,中医能够缩小病理检查的范围,这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总之,骨度分寸定位法口诀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它帮助中医使用高级的技术来分析病人的病理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对病情进行诊断,治疗更有针对性。
常用骨度分寸表

直量
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膝中”前面相当犊鼻穴,后面相当委中穴;臀横纹至膝中,作14寸折量
膝中至外踝尖
16寸
直量
背部直寸根据脊椎定穴,肩胛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十六椎(第四腰椎棘突)。背部横寸以两肩胛内缘作6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9寸
直量
用于手三阴、手三Βιβλιοθήκη 经的骨度分寸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下肢部
耻骨上缘至股骨内上踝上缘
18寸
直量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13寸
股头大转子至膝中
常用骨度分寸表
分部
部位起点
常用骨度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直量
如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至后发际3寸
胸腹部
两乳头之间
8寸
横量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两穴间作1寸6分
胸剑联合至脐中
8寸
直量
脐中至趾骨联合上缘
5寸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寸
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十二寸也就是反这段距离划成十二个等分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
常用骨度分寸表
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为定穴标准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肥瘦都是一样。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作十二寸,也就是反这段距离划成十二个等分,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
骨度分寸法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分寸
说明
头面部
眉间(印堂)到前发际正中
3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脐中(神阙)到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5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到第十一肋游离端(章门)
12
用于确定胁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背腰部
肩胛骨内缘到后正中线
3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肩胛骨下角相当第7(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肩峰缘到后正中线
14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
19
腘横纹到外踝尖
16
(侧面)
(正面)
(背面)
8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9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到腕掌(背)侧横纹
12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到髌底
18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经穴的纵向距离
髌底至髌间
3
胫骨内侧髁下缘到内踝尖
13
内踝尖至足底
3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横纹到腘横纹
骨度分寸法
1、中指同身寸:即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只可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的直量,不适合普遍使用。
针灸实验报告骨度分寸(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骨度分寸法是针灸学中重要的取穴方法之一。
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按比例折算作为取穴标准。
为了验证骨度分寸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我们开展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骨度分寸法的原理和应用;2. 验证骨度分寸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3. 掌握骨度分寸法的操作技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20-40岁之间,性别不限。
2. 实验材料:针灸针、酒精棉球、一次性手套、骨度分寸法测量尺等。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骨度分寸法的基本知识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0人。
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
(3)实验组:按照骨度分寸法的要求,测量志愿者的各个穴位,包括头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和下肢部等。
(4)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穴位定位方法,即以患者身体上的自然标志为基准进行穴位定位。
(5)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四、实验结果1. 骨度分寸法在头部、胸腹部、背腰部、上肢部和下肢部的穴位定位均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
2.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穴位定位误差较小,操作过程更加规范、便捷。
3. 实验结果表明,骨度分寸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五、实验结论1. 骨度分寸法是一种有效的针灸取穴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等优点。
2. 骨度分寸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3. 为了提高骨度分寸法的应用效果,建议针灸从业人员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六、实验讨论1. 骨度分寸法作为一种古老的针灸取穴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骨度分寸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常用骨度分寸表

常用骨度分寸表The table of standards for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12 直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可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可作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可作3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 横用于量头部的横寸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 横胸腹部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9 直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歧骨至脐中8 直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直两乳头之间8 横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背腰部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直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标志作为定位依据肩胛骨内缘至脊椎 3 横身侧部腋以下至季胁12 直季胁指第十一肋端下方季胁以下至髀枢9 直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 直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骨度分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 直下肢部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18 直内辅骨上指股骨内侧髁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13 直内辅骨下指胫骨内侧髁髀枢至膝中19 直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腘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臀横纹至膝中14 直膝中至外踝尖16 直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外踝尖至足底 3 直外踝尖指外踝向外的凸起处手太阴肺经腧穴Acupoints on the lungmeridian of穴名国际标准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备注中府LU1 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咳嗽,气喘,喉痹,胸中烦闷,胸痛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可灸云门LU2 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咳嗽,气喘,胸中烦热,胸痛,喉痹,瘿气,肋间神经痛,肩臂痛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可灸天府LU3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腱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咳嗽,气喘,吐血,鼻衄,瘿气,肩及上肢内侧疼痛直刺0.5~1.0寸。
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头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直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直),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1)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1)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一)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一);胸腹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9(1)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8(1)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1)两乳之间8(一)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1)背腰部;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一)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一)上肢部;腋前,后文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1)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1)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1)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1)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1),腘横纹至外踝尖16(1)。
尺泽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列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太渊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鱼际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症;小儿疳积少商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症、癫狂商阳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症,急症合谷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症手三里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腹痛腹泻,齿痛颊肿曲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症、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症、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臂臑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孪等肩颈项病症,瘰疬,目疾迎香鼻塞、鼻衄、口眼歪斜等局部病症,胆道蛔虫症;地仓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症;颊车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症,下关、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症、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头维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症天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等肠胃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归来:小腹痛、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症足三里胃痛、呕吐、噎隔、腹胀、泄泻、便秘、痢疾等胃肠病症、下肢痿痹症、癫狂等心神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上巨虚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丰隆头痛、眩晕;癫狂;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腹胀、便秘;下肢痿痹内庭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隐白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公孙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脾胃肠病证;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三阴交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虛弱诸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难产、阴挺、不孕等妇产科病证;遗精、阳痿、遗尿、水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失眠、多梦、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阴陵泉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膝痛血海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等月经病;瘾瘆、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少海心痛、癔病等心病、神志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通里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阴郄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神门心痛、心烦、惊悸、怔忡、不寐、健忘、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髙血压;胸胁痛少冲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及神志病证;热病;胸胁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主治:颈痛,前臂疼痛及神经损伤 等症。属手阳明大肠经。
• 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 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 屈肌腱之间。主治神志疾病。
• 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 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和桡骨之 间。主治:上肢痹痛、热病等。 • 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 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和桡骨之 间。主治:胁痛、便秘等。
下肢部
•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18寸 •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3寸 •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 髀枢至膝中 19寸 • 膝中至外踝尖 16寸 • 外踝尖至足底 3寸
• 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膝中的水平线,前平 膝盖下缘,后平膝弯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 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 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两横指。主治:化 痰要穴及下肢痹证等。
指寸定位法
• 中指同身寸:中指末节(远端)从指骨关 节间横纹至指端之间的长度为一寸。
• 拇指同身寸: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
• 一夫法:即为第2-5指并合,当中节上横度,其 两侧间距离为一夫,折作3寸。适用于下肢、下腹 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定穴。
•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 消化系统及保健要穴。
•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寸
• 完骨穴:足少阳胆经上,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 后下方凹陷处。主治:头痛、颈痛、面瘫及失眠 等症。
• 前额两发角之间 9寸
• 头维穴:足阳明胃经上,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 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主治:头痛、眼 痛及面瘫等症。
胸腹部
• 天突(胸骨上窝)至岐骨(胸剑联合 ) 9寸
• 岐骨至脐中 8寸 •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 寸。主治:消化系统疾病。
• 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 寸 •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 寸 • 主治同中脘穴
• 两乳突之间 8寸 •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5寸
•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疾病。也是全身强壮 补益要穴。 • 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治:补气要穴。
腰背部
• 大椎以下至尾骶 21椎 • 腰背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标志作定位的 依据。 • 颈椎 7椎 胸椎 12椎 腰椎 5椎 骶椎 4椎 • 主要指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背腧穴,如肺俞: 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 6寸 • 一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3寸
上肢部
•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9寸 • 肘横纹至腕横纹 12寸 •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脉的骨度分寸。
骨度分寸解析
北仑区中医院 贺丹红
头面部
•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寸
•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 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 虚损病症及精神疾病等。
• 若发际不明者,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 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颈痛、感冒和热病等。
•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 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泌尿及生殖系统 疾病。
•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