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研究悄然而兴_胡庚申

合集下载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摘要:在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生态学—构建与诠释》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方法,引导着翻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转向。

该书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初始发展,以及生态翻译的“三层次”:译学、译论、译本,并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层次”;生态转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Eco-Translatology-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为《构与释》)是由胡庚申教授所著,并且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于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胡庚申教授曾作《涉外语言策略技巧》、《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学者,为中国的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与释》作为胡教授另一本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续,由方梦之与许钧两位教授为其立序。

“本书主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范畴的建构,拓展了方法论,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

”中国生态翻译学研究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方兴未艾已经走过十年时间,方梦之言说《构与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生态翻译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可视为一部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

”(胡庚申,2013: vii)。

作为中国学者“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胡庚申教授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了他具有一种‘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定力和拓荒创新的功力。

”(胡庚申,2013:xiii)。

而《构与释》无疑是生态翻译学领域和我国译学理论研究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内容简介《构与释》主要由八章构成,全景式地讲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发展、核心精髓。

对生态翻译学走过的十年之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绪论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名与实”,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综观性的描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应用型地方高校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6JSYW-3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信息碎片背景下的英语教学APP设计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SJA053)。

[作者简介]李梓(1982-),女,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综述李梓(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摘 要]我国翻译学科自2004年被正式确立为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之后,其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应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进而也备受关注。

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研究的启示,同时指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及研究意义,并分析影响翻译教学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教学;翻译人才培养;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5823(2018)10 0142 03 [收稿日期]2018-07-30 随着翻译学科的确立与发展,包含本、硕、博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教育体系也进而得以逐步完善,与之息息相关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也一跃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

同时,翻译专业的迅猛发展也使得许多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问题逐步显现,翻译教学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学都面临着师资短缺、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拟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梳理和述评,并简述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框架的原因及可行性,同时指出翻译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及其研究现状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由胡庚申教授创建于本世纪初,2009年后获得全面发展。

该理论以生态视角为指导,强调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综观研究,是一种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范式。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正是由于上述注重整体 / 关联、讲求动态 / 平 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和倡导多样 / 统一的“五大”生态理性,才使之成为建构生态 翻译学话语体系的宏观指导理念。而以生态理性 为宏观指导的生态翻译学,表现为一种整体性思 维、有机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既注 重分析与综合的结合与统一,又注重翻译生态环 境对译者行为的影响与制约;既强调“译学”、“译 论”、“译本”的贯通与协调,又追求“译者”、“文 本”、“环境”的整合与一体。
衡系统。
(3)“为”在激励文化渐进;(4)“为”在催生社会
所谓体现生态美学,就是遵循生态理性,研究 变革;(5)“为”在推动译学发展,等等。
翻译生态体系时,在翻译学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宏
许建忠(2010)在“‘不作为’:译者的一种
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一直追求着美,一直在讲求 适应性”一文中认为,译者作为谦谦君子,应该有
态理性;(4)译有所为;(5)翻译生态环境;(6)译者中心;(7)适应/选择;(8)“三维”转换,以及(9)“事后追
惩”等。文献研究表明,本文列述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点,既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也是目前一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理论框架,同时还是一些翻译研究人员评述和引用较多的理论命题和学术视点。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理论视角
文化
人类
自然界
2000: 19)。赫曼斯也指出,“范式”为翻译研究
制定“指导原则”,是“研究特定问题的手段”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Hermans, 1999: 9-10)。可见,
这一“关联序链”体现了人类认知视野扩展
范式实际上包括了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理论假设、 和理性进步的基本路径,它符合人类认知能力演
的“人”,即以往所称的“诸者”,包括译者、读者、 adaptation) 的结果。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 Studies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 Studies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还是Eco-Translation Studies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刘芬【摘要】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提出,指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并没有收录该词。

根据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所产生的学术背景,我们建议把生态翻译学英译成Eco-Translation Studies,这更有利于新学科-生态翻译学的构建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E c o-t r a n s l a t o l o g y E c o-Translation Studies一、问题的缘起2006年,中国学者胡庚申在翻译全球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Understanding Eco-translatology,诠释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和方向。

特别是,他于2008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一文,明确指出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其中包括生态翻译学的英译名(Eco-translatology)。

自此,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

虽然国内外专家逐渐认可并发展生态翻译学的这一事实摆在面前,可是笔者想到“翻译学”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初,也经历了英译名定位的问题。

起初学者也用诸如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Studies和Translation Science等英译名来命名“翻译学”这门学科。

由此,生态翻译学是不是需要从翻译学学科建设背景中,吸取借鉴它的翻译方法呢?二、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的译学背景我们先考察一下translatology一词究竟有何译学背景。

实际上,translatology是一个合成词,大多数英语词典里无法找到这个词。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摘要:在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生态学—构建与诠释》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方法,引导着翻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转向。

该书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初始发展,以及生态翻译的“三层次”:译学、译论、译本,并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层次”;生态转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Eco-Translatology-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为《构与释》)是由胡庚申教授所著,并且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于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胡庚申教授曾作《涉外语言策略技巧》、《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学者,为中国的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与释》作为胡教授另一本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续,由方梦之与许钧两位教授为其立序。

“本书主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范畴的建构,拓展了方法论,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

”中国生态翻译学研究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方兴未艾已经走过十年时间,方梦之言说《构与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生态翻译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可视为一部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

”(胡庚申,2013: vii)。

作为中国学者“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胡庚申教授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了他具有一种‘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定力和拓荒创新的功力。

”(胡庚申,2013:xiii)。

而《构与释》无疑是生态翻译学领域和我国译学理论研究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内容简介《构与释》主要由八章构成,全景式地讲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发展、核心精髓。

对生态翻译学走过的十年之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绪论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名与实”,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综观性的描述。

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

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5 — 0 1 ;修 回 日期 :2 0 1 6 0 6 — 2 5 作者 简介 :尹穗琼 ,女 ,讲 师 ,硕 士 ,研究 方 向:翻 译理 论与 实 践
生 态 翻 译 学 若 干 问题 探 讨
问题 以及 笔者 的解读 ,希望能 为这一崭新翻译 理论 的发展起到些许 推动作用 ,兼与胡庚 申教
申,2 0 1 3 :7 9 ) 。2 0 1 3 年 ,专著 《 生态翻译 学:
建构与诠释 》( 以下 简称 《 构与释 》 )的出版 不
仅首次全面 系统地从 生态视角 阐释 了翻译 学,
也是我 国学者在翻译研 究领域 首次提 出 自己的
理论 ,意 义非常重大 。
《 构 与释》 全面介 绍 了生态翻 译学 的起源 与 发展 、理论基础 、核 心理念 、三个层次 的理论
多年的发展和 传播 ,在 国 内外翻译研 究界都 引
生 态 学 概 念 最 早 由德 国 动 物 学 家 恩 斯
起 了广泛关注 , 国内仅 2 0 0 1 2 0 1 2年问有关 生
态翻译研 究的论文数量 已经超过 5 0 0篇 ( 胡庚
特 ・ 海 克尔 ( E n e s t Ha e c k e 1 )1 8 6 6年提 出,是 “ 一 门关于活着 的有 机物与其 外部世 界, 它们 的 栖息地 、习性 、能量和寄生 者的关系 的学科 ” 。
理 念 ,研 究方 法仍属 规约性研 究性质 。
关键词 :生 态翻译 学 ;研 究范式 ;理论基 础 ;译 者 中心
中图分类号: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0 0 8 . 6 6 5 X ( 2 0 1 7 )3 - 0 0 5 6 . 0 7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
诠释》
谢丹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4(000)016
【摘要】生态翻译学最初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它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纵观和描述。

该文将对胡庚申教授继2004年出版《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之后的又一部新作《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进行简单评述,主要按篇章顺序对该书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指出该书的特色以及该理论应该改进的地方。

【总页数】3页(P131-133)
【作者】谢丹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简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J], 谢丹
2.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商榷 [J], 尹穗琼;
3.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商榷 [J], 尹穗琼
4.翻译研究当独树一帜——读《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J], 覃江华;
5.《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读后解析 [J], 樊宁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7日/第005版
前沿
生态翻译学研究悄然而兴
胡庚申澳门理工学院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外文系
翻译学以语言信息转换为“己任”,以促进人类跨文化交流为“天职”,总体上属于人文科学;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构建整体、平衡、动态、和谐的环境为宗旨,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

基于此,生态翻译学则可谓两者联姻的产物。

由于生态翻译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系统的研究内容,有配套的术语体系,又有生态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论等,因此,将其作为一个“交叉学科”。

然而,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一些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类比,同时又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态翻译学可以说是翻译研究的“关系学”,因为它关注翻译过程中各种元素关联的重要性、各种知识交集的多样性,以及多元思维的整体性。

生态翻译学将其研究对象确定为“三者关系”——探讨“翻译群落”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考察翻译生态环境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翻译文本与“翻译群落”之间的关系,即三者互动关系问题。

生态翻译学依据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谐的生态学原理和机制,用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和谐的眼光看待翻译行为,探讨“三者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描述和解释翻译中的“人、事”关系与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翻译文本、翻译现象的影响和制约。

生态翻译学贯通了“译学”、“译论”、“译本”三个研究层次,初步形成了宏观译学架构、中观译论体系、微观译本操作的“三层次”研究的发展格局。

在宏观的译学架构研究中,生态翻译学侧重在整体生态理性、翻译生态体系、“科际”整合研究。

在中观译论体系研究中,生态翻译学致力于认识翻译本质、描述翻译过程、厘定翻译标准、回归“译有所为”。

在微观的译本操作研究中,生态翻译学则着重于从不同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对生成文本的解读,主要是从宏观生态理念视角、整体生态体系视角、系统翻译理论视角、人际“翻译群落”视角以及整合适应/选择视角等探讨各种因素对翻译文本的影响。

该三层次研究关联互动,实现了“三位一体化”,担纲着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研究的主体。

作为一种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理论形态,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又是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延伸与转型,反映了翻译学由传统单一学科视阈转向当代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在当代“生态科学”是一门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学科,也是一门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终极意义的学科。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翻译学研究有着扎实的哲学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