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

合集下载

_中国科技翻译_2014年总目录_

_中国科技翻译_2014年总目录_
………………………………………………………………………………………………… WANG Xinyue 3 ( 16) Lexical and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al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HAN Shuqin 4 ( 1) Class Shifts in E-C Transl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Tech Texts …………… SUN Jing,WANG Fan and GU Feirong 4 ( 4)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Petroleum Technical English Texts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 LIU Yuanfu,WANG Xi and CAO Xin 3 ( 1) Mistranslations in Translating Technical Terms and the Eliminating Strategies …………………… YANG Xianming 3 ( 5) Translationese in EST Translation: Its Manifestations and Correspondent Solutions ……………… LIANG Chunmei 3 ( 9) Text-intentionality and Sci-Tech Translation ………………………………………………………… LIU Yingping 3 ( 13)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Image-metaphor and Analogy”: Essential Know-hows for TCM’s English Translation

迈向绿色生态翻译_评许建忠教授的_翻译生态学_

迈向绿色生态翻译_评许建忠教授的_翻译生态学_

・图书评介・迈向绿色生态翻译 ———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3黄秀敏(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betty1971@ 天津市 300191)摘 要 许建忠教授的新作《翻译生态学》对翻译生态学做出了较系统性的探索,完成了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熔合起来研究翻译的创举,创造了一个新的翻译研究领域,为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做出了贡献。

本文对其进行介绍和简评。

关键词 生态翻译 翻译生态学 译论 书评Abstract Translation Ecology,a monograph by Pr ofess or Xu J ianzhong,p resents a syste matic study of ecol ogicaldi m ensi ons of translati on,which all ows mutual per meati on of translat ol ogy and ecol bining natural and s o2cial sciences,it opens a ne w interdisci p linary field of study.The paper revie ws the gr ound2breaking book.Key W ords ecol ogical translati on translati on ecol ogy translati on studies revie w1 引 言国内外译界知名人士许建忠教授对翻译研究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时有充满真知灼见的文章闪耀于国内外权威翻译杂志。

许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工商企业翻译实务》曾被国际翻译家联盟誉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拓了一个翻译研究新领域”的学术专著。

时隔七年,许教授又推出了另一部凝结他多年汗水和知识、智慧之力作:《翻译生态学》。

著作洋洋洒洒30余万字,条清缕析,令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生态翻译学”和“翻译生态学”之辩

“生态翻译学”和“翻译生态学”之辩
2009月中国三峡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许建忠教授的大作翻译生态学2009这是一部对翻译生态进行系统描述的其生态环境之关系入手以翻译系统为纵深推进之主线以生态体系为?横断面?建立起全书纵横交织的整体构造和框学客观地阐释了翻译生态学的内涵以及翻译存在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出翻译生态之基本原理和规律阐述了翻译生态的演进翻译行为生态及其评估标准并提出了实现翻译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旨在建立翻译生态学这一崭新学科
本 书把 “适 应 、选择 ”学说 的基本 思想 和原理 引入译 学研 究 ,首次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等理论视角 出发 ,利用作为
必然是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 。这一点还可从该作里 第 6O一61页 图 2a的 “翻译 活动 与生 物界关 联 的环节 ”,即“翻 译一 语言一文化一人类一生物”(后来虽改成“翻译 一语言一 文 化一 人类一 自然界 ”,但本质未变 )得到证实。另外 ,胡教授 2004 年和 2011年在 《中 国翻译》 的两篇论 文 (胡 庚 申 ,2004(3): 1O一16&2011(2):5-9)的有关 内容也可证实这一点。
“翻译适应选择论 ”,并运用理 证 、例证 以及实证 的方法 阐述和 论证 了翻译 适应选择论 的可行性。
研究表明 ,达尔文的“适应 、选择”学说 与翻译活动是 相关 、 且相通 的,运用这一学说的基本原理确实可以合理地解释翻译 活动 ;在“求存择优 ”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是能够确立 翻译适应选 择论 的。(胡庚 申,2004:174)
笔者认为 ,虽然生物学与生态学之 间的关 系极 为密切 ,但 毕竟 还是 有区别 的 ,不能 等同划一 ,所 以把从生物学 切人说成 是 从 生 态 学 切 入 有 点 牵 强 。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

有关英汉翻译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域下的英汉翻译一、引言:英汉翻译研究生态学视域的成立生态学是研究物质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其发轫之初很长时间里被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而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和交叉、跨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了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容性,认为人文社会领域和自然一样,事物与事物、事物与环境间都发生着联系,没有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事物和现象,故而认为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遂真正结合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文本的认识由仅仅关注认识文本内部自足性问题发展到研究文本内外部关联问题,研究的视野也随之由微观文字向宏观文化转向,人们对文本的认识,已无法将文本语言与该语言所蕴含或显现的某国或某民族的文化相割断。

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他不仅要作为两种语言的专家,还要是两种语言各自代表的文化的熟知者。

对于英汉翻译的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不断探寻着解释原文本与译文本之间形成文化差异的依据———这些依据就是社会各层面因素影响文本文字的关系。

生态学强调事物与其环境协调、互动、互相促进。

在英汉翻译领域,一个成功或优秀的译作应当是不仅内部自足和谐发展,而且内部与外部互惠互利、共生共栖的文本。

其动态性体现在这种交互作用是永无止息、不断旋螺式发展的,而非一成不变或者无意义的重复。

用生态学视角看待英汉翻译,为的是建立一种整体性思维。

有学者为“整体性”的意义进行了阐释:“整体性是生命的基本属性,整体性不是部分的简单累加,也不是由外力推动而形成的原子集合体,它有着超越部分之和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属性。

”对翻译及其研究工作来说,把握“整体性”是关键。

翻译活动涵盖原文本和译文本,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3方,包括语言和文化2个层面,同时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主流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梳理和廓清这些形成翻译活动的要素的动态平衡发展,有助于建构英汉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视域。

江雪_译文的生态翻译学评析_任芝芹

江雪_译文的生态翻译学评析_任芝芹

• Bynner的译文用“hundred, thousand”传递“千、万”, 用“no,without”传递“绝、灭”,以静态译静态,原 文“静寂”的环境得到很好的传递。接下来“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中所用的三个不定 冠词以及动名词“fishing”都很好地传递了原文中的 “孤独”; • 许译用“no、fight,sight”名词传递静态,而 “from„to„结构,却是一种动态的概念,“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很好地传递了“孤独”的概念,而现 在进行时“is fishing”表某个时间正在发生的动作,一 则破坏了原文的静态画面,二则失去了原文中的象征意义, 两个“lonely”也稍显重复; • 赵译“seen、show、angle”都直接用了动词,大大破坏 了原文中静态的意境,并且“alone”表示单独,也没有 能传递出原文中“孤独”的精神状态。
3.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该维度要求译者在传递原语语 言层次和文化内涵之外,还要传递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 中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如果说解构主义打破了翻译中二元 对立,使翻译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的道路,生态翻译学则使 翻译学的跨学科综合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原诗借景 抒情,借物言志,上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萧杀 静寂的自然环境象征改革时艰难的社会背景,下阕“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刻画孤舟垂钓的老者表达了诗人 的精神境界,自然环境的寒寂和静寂与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孤 寂和空寂融为一体,使全诗升华到了一种禅寂的意境,这种 意境既是佛家禅悟的境界,也是道家出世思想与天人合一思 想的体现,这种文化特色的元素只有中国读者能够体悟得到, 在英语中自然是很难传递。但是全诗的翻译首先要传递出 “静寂”和“孤独”,这是传递原诗意境的必要元素。

潘玉良的油画艺术成就

潘玉良的油画艺术成就
凭借对绘画艺术的极高热情与探求摸 益彰 , 自然显露 出虚实 、 明暗 、 远近等色韵生 白计墨作为背景 的习惯 , 采用西方后印象派 学习, 在西方油画技法基础上不断融 人中国画 动; 潘玉 良描绘万物所采用的 中国笔法或 书 点彩以及背景烘托手法 , 在背景上交错 点染 索 ,
台 纵 横
因素的组合 , 是各种利弊条件的有效 协调组
合。这种视角较之于传统的语言层面 , 可 以
为研究人员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 , 能通过环
境体察个 人, 更为全面具体地理解译者的翻 译思路及其思想与译作 的融合 , 本文正是以
生态 翻译学 为主要侧重点对严复 的翻译 创



作进行研究和分析l 】 1 8 9 。
进行 国人思想改造 的胡适 、 鲁迅 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 、 忧国忧 民,觉得欲拯救 中国于水深火热 , 仅 从事翻译 , 民族危亡的关键 时
对其 期 , 仅靠武力是不够的 , 国人脑 中五千年来积淀 等人。对于严复这样 的思想大家来说 , 帝 国主义开始 了瓜分 中国的脚步 , 包括 而成的封建思想才是制约因素。 他渴望通过 翻译作 品的研究也就是对其思想 的研究。 从 基督教在 内的各种西方先进 思想传入 中国, 严复所处 的时期开始 , 很多学者就 已经开始 对外 国经 典著作的翻译来帮助 国人 开阔眼 国人在这个 时期 思想上刚刚走 出封建社 会 界, 获得思想意识上的提升。经过严复的努 尝试从不 同的角度去研究严复的翻译作 品 , 严酷制约, 对于蜂拥而来 的西方思潮难以理 力, 他取得了丰硕 的翻译成果 。从严复的翻 这种研究迄今为止 已经近一百年 , 这些研 究 解 , 更不知道如何取舍 , 于是严复 、 梁启超 等 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多过于局限 , 译宗 旨我们可 以判断 , 严复不仅仅是一名翻 人成为当时引领思想潮流的主力军 , 他们在 译家 ,更 是一名可 以启蒙 国人思想 的教育 思路雷 同。他们 往往只注重严 复的翻译 标 引领国人 的同时 , 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 家, 他 的存在 , 让 国人更早地看 到了外面的 准 , 而忽略了严复在翻译作 品中所传递 的思 着变化。 从最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洋务运 他们尝试 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严 动 , 世界 , 开始思考 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 获得 了 想 内涵 , 我们开始了改变 中国现有体制 的基本认

曹明伦译《培根随笔》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曹明伦译《培根随笔》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胡庚 申将 翻译定义为 “ 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的选择 活 译 动 ” _这个定义特别 强调翻译 的两个 方面 , 。 s 即翻译生态环 境 和译 者 的适 应选择 。翻译生 态环境是 生态 翻译 学的核 心概 念 之一 , “ 指 原文 、 源语 和译 语所构成 的世界 , 即语 言 、 交际 、 文化 、 社会 , 以及作者 、 者 、 读 委托者等互联互动 的整体” 译 。 者 的适应 选择是生态翻译学基础理论研 究的核心理念之一 :
兼备 ,享有很 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 学的视 角来看 ,译者对翻译 生态环境进 行 了恰 当的适应和选择 ,在翻译方 法上很好地
完成 了语言 、文化 、交际三维转换 ,取得 了较高的整合 适应选择度 ,是 一部优秀 的翻译作 品。
[ 关键词 ] 曹明伦 ;培根 随笔;生态翻译 学 [ 中图分类号 ] H 1 . 3 59 [ 文献标识码 ] A [ 基金项 目] 江苏科技 大学人文社科项 目 ( O 9 Y 2 J 2 0 W 14 ) [ 作者简介 ] 周琨 ( 9 6 ,男,硕士,讲 师,研 究方向为英美文 学、文学翻译。 1 7 一)
……纵横捭 阖于近代英 语 、 现代汉 语与古代 汉语之 间 , 心 得
应手 , 妙笔成文 , 全无 滞涩呆板 之象 , 拖沓臃肿 之态 ” [ 。 1 ( ) 作的三维 转换 程度 二 译 生态翻译 学将 翻译 方法概括 为“ 三维 ” 转换 , 即在 “ 多维 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 的原则之下 , 相对地集 中于语言维 、 文
“ 适应 ” 指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 的适应 ;选择” “ 指译者 以翻译
生态环境 的“ 份” 身 实施对译 文的选择 。翻译则 是译者适 应 和译者选择 的交替循环过程 。 _ 4 生态翻译 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翻译 本体 进行解释 : 翻译 过程 , 即译者适应 与译者 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 翻译原则 , 即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最新文档资料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最新文档资料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1、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 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 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3]2005 年7 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4]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5]2、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6]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

“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6] 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在发生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翻译学理论纵横
【摘要】基于伟大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论和适者生存论,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翻译。

把翻译活动放到整个生态环境中去。

生态翻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原则方法和内容。

它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译者的中心作用。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生态环境;理论背景;翻译过程
1、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首次提出,且自2001年以来他连续多次发表了数篇关于生态翻译学的文章。

2004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翻译适应选择论》。

“该书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与选择’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极富解释力的翻译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综观翻译活动的宏观理论视角”。

[3]2005年7月在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的关于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研讨会上,作为大会主席的胡庚生将翻译的生态环境研究作为本次大会重要的议题,号召全体参会者学习研究翻译的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正在引领许多学者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领略生态视角翻译研究的强大解释力’”。

[4]“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

[5]
2、生态翻译学的哲学基础
以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即适者生存理论为基础,胡庚生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是适应与选择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在这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最基本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6]一方面生物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接受自然环境的限制。

如果我们将自然选择基本法则应用到翻译研究中,不难发现译者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译作也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两者也都必须接受来自于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翻译的过程应该作如下理解:翻译的选择可以分为两部分:对译者的自然选择和对译本的自然选择。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指翻译的生态环境。

“即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6]从自然选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作用和所处的位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需要在发生变法。

在第一阶段的生态环境中没有译者,而译者是要被生态环境选中。

在第二阶段译者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译者而是已经适应了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且已经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所接受的译者。

因此这时译者代表翻译的生态环境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这里的译者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
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

”[6]“译者必须兼顾两头,瞻前顾后,即进入作者的创作活动,有进入读者的阅读过程;既要了解作者,又要了解读者;既要对作者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

[7]用自然法则和适者生存理论来讨论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也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根基。

3、生态翻译学内容
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生态环境囊括了所有与翻译息息相关的因素,从宏观上把握了整个翻译过程。

生态环境不仅指的是语言环境,它还包括译者所面对的诸如文化,交流,社会,原文与译文等众多因素。

翻译的原则:生态学的本质和过程不仅给翻译提供了新的阐释,而且也为翻译提供了新的原则,方法和评论标准。

生态翻译学有其自己的翻译原则,例如:(1)文本生态;(2)多维整合;(3)多元共生;(4)译者责任。

但生态翻译学翻译原则的精髓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翻译的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把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考虑进来进行翻译。

讲究翻译中的动态平衡,体现生态之美。

“其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8]译评标准:生态翻译学倡导多样统一性。

翻译标准太单一往往形成以偏概全的局面,多样化的翻译标准才能使译作评判更为合理客观,但同时也有宏观上的统一性。

生态翻译学的译评标准将转换的程度到读者的反馈,译者的素质等多个因素都考虑进去。

“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6]“在翻译研究尤其是翻译评论中,多元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也势在必行”。

[9]翻译的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有两个过程:首先是译者被生态环境选择的过程。

接着是被选中的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而第二个过程被看作是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

“ 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10]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中国外语,2011.6.
[2] 余志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J].江海学刊,2005.6.
[3] 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J].外语研究,2007.5.
[4] 刘爱华.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
[5] 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
[6] 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7] 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81.
[8]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9] 王鲜杰.翻译评论应有多元标准[J].上海科技翻译,1999.4.
[10] 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