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一、专业培养目标本辅修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应用知识和现代文秘知识及技能的,能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文字、文秘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1.基本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具备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一定的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美学等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3.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设置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汉语通论、写作、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新闻理论与实践、口语交际、秘书理论与实务、实用美学。
四、课程简介1.汉语通论汉语通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语言基础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党的文字政策方针有初步的认识,主要讲授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及从事汉语言教学、科研的能力。
2.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本课程。
本课程涉及大量文学史实、文学现象、文学社团流派,众多作家作品及中西文艺理论,内容庞杂繁复。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廓清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线索。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

2024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模板一、专业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具备高水平的汉语文化传播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1.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文化视野。
2.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熟悉语言规律和语言运用。
3.掌握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具备辨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具备独立开展文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5.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研究能力,能够将汉语言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三、培养方案1.公共课程(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等。
(2)外语课程: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
(3)数学与计算机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课程(1)语言学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基础等。
(2)文学理论与批评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美学、文学评论、文学批评方法等。
(3)文学创作与写作课程:文学作品创作、文学写作技巧、文学创作指导等。
(4)文学研究与研讨课程:文学研究方法、文学研究进展、文学研讨会等。
(5)文化传播与解读课程:文化传播与传媒、文化解读与叙事、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等。
(6)专业选修课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汉字学、诗学、小说学、戏剧学等。
3.实践环节(1)实习实训:汉语言文学实习、文化传媒实习、出版实习等。
(2)创新实践:文学创作实践、文学评论实践、文化传播实践等。
(3)社会实践:赴大中城市文化机构、媒体机构等进行实践活动。
四、专业特色1.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组织交流学习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拓展视野。
2.双语教学:开设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三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范例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专业素养,掌握深厚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学科研能力,具备较强的跨专业学习、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汉语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和汉字文化传播能力,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掌握相关的数理统计和计算机应用知识;了解汉字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掌握对中文语言及周边语言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基本的汉字文化教育与研究工作以及语言文字学领域研究、教学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1. 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需具备广泛的人文基础知识,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古代文化、现代文学、语言学、修辞学、辞章学等。
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中文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2. 熟悉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学生需要熟悉汉字文化研究和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文字考证、语言分析、文献阅读和研究论文写作等。
3. 具备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在其他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4. 掌握汉语语言教学能力: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素材准备、授课技巧等,能够胜任基本的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
5. 熟悉数字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和数理统计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研究中。
三、专业课程设置1. 必修课程-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汉语音韵学- 汉字文化概论- 修辞学- 文学理论与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化遗产与保护- 汉字文化教育与交流- 汉语教学法- 计算机辅助汉语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2. 选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汉字文化研究方法- 现代修辞学- 语法学- 语义学- 修辞学与写作- 汉字文化创意设计- 汉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汉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 文化管理与市场营销- 数字人文与文化研究四、实践教学环节1. 实习学生将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实习,可以选择参加报纸、杂志、出版社、文化机构等实习,以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惠州学院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汇编教务处编印2010年七月目录[1]惠州学院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 (1)[2]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知识问答 (7)[3] 汉语言文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11)[4] 对外汉语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13)[5]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15)[6] 英语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17)[7] 市场营销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19)[8] 财务管理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21)[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23)[10] 行政管理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25)[11] 法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27)[1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29)[13] 网络工程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31)[1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33)[15] 软件工程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35)[1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37)[17] 园林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39)[18] 生物技术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41)[19] 生物科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43)[20]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45)[21]工程管理专业辅修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方案 (47)惠州学院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管理办法(惠院教发[2010]14号)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培养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学校决定面向全日制本科生开展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教育。
为规范我校本科生修读辅修专业、双学士学位,现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自愿进行跨院系、跨学科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主干课程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方法与论文写作三、学制学制2年四、学分要求本专业辅修学生最低需修满60个学分五、各类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课程类别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课程模块专业必修48 80% 792 73%专业选修 6 10% 108 13.5% 实践环节 6 10% 108 13.5% 合计60 100% 1008 100%六、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教学计划表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开课学期学分讲授课时考核方式备注专业必修课01 现代汉语 1 4 72 考试02 文学概论 2 4 72 考试03 基础写作 1 2 36 考试04 语言学概论 3 2 36 考试05 中国古代文学(一) 1 6 72 考试06 中国古代文学(二) 2 6 72 考试07 中国古代文学(三) 3 6 72 考试08 古代汉语 2 4 72 考试09 中国现代文学 1 4 72 考试10 中国当代文学 3 2 72 考试11 外国文学 2 4 72 考试12 中国古代文论 3 4 72 考试专业选修课13 文字学概论 3 2 36 考查14 西方文论 4 2 36 考查15 《史记》研究 2 2 36 考查16 中国现代小说史 2 2 36 考查17 西方现代派文学 3 2 36 考查18 美学概论 4 2 36 考查19 宋词研究 3 2 36 考查20 中国古典文献学 3 2 36 考查21 比较文学 4 2 36 考查22 唐诗研究 3 2 36 考查23 当代作家专题研究 4 2 36 考查24 鲁迅研究 2 2 36 考查实践25 毕业论文 4 6七、专业主干课程简介(一)课程名称:现代汉语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Chinese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分析入手,系统讲授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培养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认识使用、分析、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进行语文教学和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理论打好基础。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附件:各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渠道,适应用人单位对能力与素质的高要求,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具备系统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办事能力,能从事文字、秘书、管理、宣传策划等实际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文写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初步具备关于本专业系统知识的学习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3.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备从事管理、文秘、宣传策划等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4. 能够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强化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能适应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工作。
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三、学制:标准学制二年四、学分要求: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毕业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学位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修满课程35学分+学位论文5学分)。
六、其他说明:学位论文主要安排在第三学期后的寒假和第四学期前四周。
法学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用人单位对知识与能力多样化的要求,拓宽就业渠道,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掌握基本的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新闻传媒) 双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新闻传媒)双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培养目标:通过严格执行培养方案,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传媒基本理论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相关专业的能力,并且通过一系列传媒实践活动和实际锻炼,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传媒素养,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技巧。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新闻出版及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视台、传媒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大型企事业等单位从事各类新闻采编、艺术摄影、音响设计、节目主持、策划包装等工作。
二、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新闻学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与摄像、深度报道、新闻出版法律法规与伦理以、播音与主持、新闻策划、媒介经营管理等。
三、修读年限与授予学位
修读年限:毕业时间应与主修专业同步,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四、各模块学分要求
五、教学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文档目的 (4)1.2 文档范围与适用对象 (4)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与定位 (5)2.1 专业背景 (6)2.2 专业特色 (7)2.3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8)3. 培养目标 (9)3.1 知识能力结构 (10)3.1.1 专业知识掌握 (11)3.1.2 专业能力提升 (12)3.2 素质教育要求 (13)3.2.1 知识与思维能力 (14)3.2.2 实践与创新能力 (15)3.2.3 人文素养与道德责任感 (16)3.3 专业认证与评估 (17)4.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8)4.1 必修课程 (19)4.1.1 基础课程 (20)4.1.2 专业核心课程 (21)4.2 选修课程 (23)4.2.1 专业方向选修 (23)4.2.2 跨学科选修 (24)4.3 实践教学环节 (25)4.3.1 实验实训 (27)4.3.2 实习实训 (28)4.3.3 毕业设计 (29)4.4 教学手段与方法 (30)5.1 教学团队与师资力量 (32)5.2 教学资源配置 (33)5.3 教学过程管理 (34)5.3.1 课程安排 (35)5.3.2 课堂管理 (36)5.3.3 作业与考试 (37)5.4 质量监控与评估 (38)6. 学生学习指导 (39)6.1 学生自主学习 (40)6.2 学生活动 (41)6.3 学术竞赛 (42)6.4 学术交流 (43)6.5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44)7. 培养方案的实施与调整 (46)7.2 动态调整机制 (48)7.3 专业发展与课程更新 (49)1. 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实施方案,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学生将全面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1
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方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的教育资源优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自愿进行跨院系、跨学科学习,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就业竞争能力。
网络教育学院现阶段的教学采用的是基于Internet的异步教学模式。
教学和学习活动基于先期开发的各学科网络教育资源(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课件、答疑库、题库、资源库、电子图书等)进行,网络教育学院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并组织相关专业院系定期开展面授、讲座及辅导答疑。
二、主干学科与专业课程
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方法与论文写作等课程。
三、学制
学制2年。
四、学分要求
60学分
五、各类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
六、教学计划表
七、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1.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1)课程编码 021001
(2)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Chinese
(3)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分析入手,系统讲授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
培养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认识使用、分析、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进行语文教学和进一步学习研究语言理论打好基础。
(4)教材
《现代汉语》兰宾汉、邢向东中华书局 7月版
(5)参考书目
○1《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淑湘主编商务印书馆 9月版
○2《语法讲义》朱德熙主编商务印书馆 6月版(6)主讲教师简介韩宝育,男,陕西岐山人,1955年生。
陕西师大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教授。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言概论课的教学和语言理论研究工作。
主要论著有:《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现代汉语学习指要与习题测试》(主编之一)、《现代汉语句子分析》(合著)、《修辞小辞典》(修辞理论部分撰稿人)。
具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关于语言的哲学思考》、《语言符号的局限性》、《论言语表示和知悟的三维结构》等。
2.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1)课程编码 021004
(2)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3)课程简介本门课程系统讲授人类语言的宏观知识,探索人类语言的结构、机制,揭示世界语言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语言与相邻学科关系。
在给语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讨论语言在人类社会中作用、关系与地位。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哲学、语言与人类各类文化现象的关系打好基础,为深入研究各种语言现象做准备。
(4)教材
《语言学概论》韩宝育西北大学出版社 8月版
(5)参考书目
○1《普通语言学教程》 [瑞士]索绪尔主编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2《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12月
(6)主讲教师简介邢向东,男,1960年4月生,毕业于山东东大学。
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分委会召集人,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汉语方言研究。
主要论文有:《神木方言研究》(中华书局 , ,11出版 );《陕北神木话重叠名词与儿化名词的比较》(《国际汉学集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官话和晋语非重叠式两字组的连读变调》(香港《中国语文研究》第一期)等。
主要著作有:《手指间的大河》、《敬畏苍天》、《金色的阿尔泰》、《跃马天山》、《黄金草原》、《野啤酒花》等。
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1)课程编码 021008
(2)课程英文名称 Classical Chinese
(3)课程简介“古代汉语”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由通论和文选两部门组成。
通论部分包括工具书简介、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古书的标点翻译、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等,旨在使学员从理论上掌握古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文选部分包括历代优秀的散文和诗歌,重在先秦两汉,旨在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感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