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

03 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
操作视频
结论: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 关于镜面对称。
创新实验教学
平面镜垂直的实验数据
目录
回顾、分析教材实验 教材实验创新 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总结
01 回顾、分析
教材实验
回顾、分析教材实验
结论: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物体的大小相等,且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 关于镜面对称。
回顾、分析教材实验
教材实验不足
次数
F灯到平面镜的距离 F灯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F灯的像与F灯的/Fra bibliotekm/cm
大小关系
1
10.5
10.5
等大
2
13.1
13.1
等大
3
14.6
14.6
等大
教材实验创新
探究改变平面镜的角度
教材实验创新
改变平面镜角度的实验数据
平面镜角 F灯到平面镜的距离 F灯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F灯的像与F灯的
度
/cm
02 教材实验创新
教材实验创新
创新教具的图片、制作视频
教材实验创新
1、蜡烛的火焰摇晃,难以判断所成的像是否与物体等大以 及是否关于镜面对称;而且用蜡烛作为实验器材不大安全
用两个F灯代替
教材实验创新
2、实验器材不能挪动,不利于学生进行观察 增加转盘,让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观察
(完整版)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最全(有答案)

班级:姓名:同组实验者姓名:物理实验报告: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像和物的大小同样;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同样;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一、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和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研究物、像的大小关系;(2)经过实验认识平面镜成像的 4 个特点;(3)感觉并领悟什么是“虚”像。
①像和物的大小同样;②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同样;③物和像的对应点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④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二、实验原理:七、达标检测反响更正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造成的。
(1)本实验应用了等效取代法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器材:(2)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玻璃板、光具座、刻度尺、铅笔、两只完满同样的模拟蜡烛、光屏。
在素来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 和 B,一前一后竖放四、实验步骤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 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玻璃板取代平面镜的目的: _便于找到像的地址 _2、用薄的玻璃的目的: _防范前后两个面各自反射成像 _利用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 3、选两只同样的蜡烛的目的: _便于比较物体和像大小关系①在桌面上铺上一张大纸,纸上直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4、刻度尺作用: _测量物体和像到镜子的距离 _②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地址。
5、白纸板作用: _相当光屏,研究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_③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能够看到它在玻璃板后边的像。
再 6、屡次做三次目的: __防范实验结果出现有时性 __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直立着在玻璃板后边搬动,直到看上去它 7、玻璃板必定竖直放置,不能够倾斜,是为了:防范成像在斜上方或斜下方,物象不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满重合。
这个地址就是前面蜡烛的像的地址。
在纸能重合 8、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也许说依据的规律)是;光的反射规律。
上记下这两个地址。
9、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地址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不能够 __接收到蜡烛 A 的烛④搬动点燃的蜡烛,重复第③步。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课件+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e43639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7.png)
答案如图所示
课时作业
(3)(2024·自贡)如图所示,S'是某一发光点S在平面 镜里的像,Q是S发出的一束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的一 点,请在图中找到S的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如答案图所示
(答案图)
课时作业
6. (1)如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字母“F” 在平面镜中的像。 如答案图所示
[第6(1)题]
第4章 光的世界
3 平面镜成像
知识导航
一、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要点提示: (1)实验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 玻璃板,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 进行;
知识导航
(3)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 观察和确 定像的位置 ; (4)选取A、B两只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比较像与物 的大小关系 ; (5)实验中玻璃板要垂直于水平桌面放置,避免使像 偏上或偏下,便于使后面的物体与之重合,从而更好地
A. 要同时看见头顶和下巴,镜子至少要用高为24 cm的 B. 要同时看见头顶和下巴,镜子至少要用高为12 cm的 C. 镜子宽度至少为10 cm D. 镜子宽度至少为6 cm
课时作业
12. 【新教材改编】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 验中,如果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所示,观察到蜡烛 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 ② (选填“①”或 “②”)处。小轿车前面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就是为 了使车内物体成的 虚 (选填“虚”或“实”)像位 于车的 前上方 (选填“正前方”或“前上方”), 不妨碍司机视线。
课时作业
2. 下图能正确表示“灰小鸭”在水中所成倒影的是 (C)
课时作业
3. (1)小明身高1.6 m,站在距平面镜3 m处,能够看 到自己的全身像,则他的像高 1.6 m,像到平面镜的 距离为 3 m。若小明以0.5 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则像将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平面镜, 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 变”),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 0.5 m/s,像相对 于他的速度为 1 m/s。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平面镜成像的改进实验

二、实验原型及不中之处
•
•
教材中平面镜成像的简易装置图: 该装置的不足之处:
• •
• • • • • •
1、平面镜成像里像的位置,只有与像物连线相对的部分同学能看清,而在像物连线纵 轴线两旁的大部分同学无法看清。 2、在确定像、物与平面镜的距离时,由于平面镜位置不方便转动,学生无法直观看到 像、物与平面镜的距离,更无法做到准确地判断两者的关系。 3、实验时往往把点燃的蜡烛固定在平面镜前的一个位置,不便移动,实验显得单调, 不利于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普遍性。 4、像物位置不易确定。由于蜡烛横截面的直径相对于物(像)距偏大,中心位置的确定 既不方便,又不够准确,从而会给测量实验数据造成误差。 5、既不经济,又不环保。一张白纸只能用一次,浪费资源。 。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原装置由于上述的缺陷,导致实验效果很不 理想。于是我将原装置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改进: 1、用棋盘代替白纸.棋盘的方格作为坐标, 便于准确找到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2、利用转盘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 全方位的观察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印象更 深刻,效果更明显。
•
•
四、 实验器材
平面镜成像实验改进
陬市镇中学:左双林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平面镜成像》是光现象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 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 理与应用。该实验不仅与生活联系紧密,而且 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更为学习凸 透镜成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它既是重 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 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 重要的地位上,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
3、找准成像位置,放置另一只蜡烛; 4、做标记,测距离,得出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课题: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像与物大小可能__________________像和物的位置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3.设计并进行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直尺、白纸思路:主要思考如下两个问题过程:(1)把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竖立在这条直线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并记录下此蜡烛的位置。
(3)找到蜡烛的像的具体位置,并记录下蜡烛的像的位置。
(4)比较蜡烛与蜡烛的像的大小关系,将其填入位置1的相应表格中。
初步结论:像与物大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继续思考:1、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怎样用实验来验证?2、认真观察白纸上标记的蜡烛和像的位置记录,看看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之间有什么关系?4、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所称的像是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4、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5、实验回顾(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2)用直尺测量物距和像距目的是:(3)选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物体,并在所在位置放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在光屏上(能或不能)接收到前面物体的像?。
(5)多次实验的目的(6)玻璃板如果没放竖直,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篇: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600字“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方案【实验课题】1.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在大小上有什么关系?【实验器材】玻璃板、支架、军棋子、三角板、铅笔、方格纸说明: (1)玻璃板:方便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2)支架:使玻璃板能竖置地立放在水平面上(3) 军棋子:一枚是用来成像的物体 ,另一枚用来代替像.(4)方格纸:方便测量军棋子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步骤】1.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2.将玻璃板插入支架,放在方格纸中间的那条实线上,玻璃板朝向自己的一面的底边与直线平齐;3.将一枚军棋子侧放在玻璃板朝向自己的一面前方某个方格内,并在方格内用笔标上记号A;4. 保持玻璃板前面的军棋子位置不动,将另一军棋子侧放在玻璃板背面的某个方格内;慢慢移动到这枚军棋子,直到它与像完全重合,并标上记号A′;5.观察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计算比较两军棋子与中间直线的距离;分析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将上述实验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格。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结论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结论篇一: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年级:八年级姓名:地点:物理实验室时间: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实验目点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强化实验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两个完全相同火炬模型、平面镜、支架、三角尺、玻璃板等三、实验原理:光的反射规律四、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2、在桌上放上白纸,在白纸上坚直的放上平面镜。
3、镜前放上一火炬模型,观察能否确定镜后像的位置。
4、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前放上一火炬模型。
5、在玻璃板后放上另一火炬模型,使其与像完全重合。
6、用三角尺测出两火炬分别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填入下表。
7、移动玻璃板前的火炬,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8、整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实验结论。
1、实验数据1、平面镜成(“虚”或“实”)像。
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或“不等”)3、像与物大小(“相等”或“不等”)篇二: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完全相同的干电池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支架、白纸两张、刻度尺一把、铅笔一支。
实验步骤及结论: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1)在桌面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个电池A放在玻璃板前。
观察它的像在镜前还是镜后?(3)把另一个相同的电池B放在镜后并移动,让它跟电池A的像重合, 此时电池B的位置就是电池A的像的位置。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优秀教学案例

最后,我会对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我会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建议。通过这个评价过程,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并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和总结,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发现和平面镜成像的理解。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他们应该能够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形成过程,理解成像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们应该能够识别和描述平面镜成像的各种情况,并能够用物理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这些现象。
接着,我会引入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如成像与物体的位置关系、成像与平面镜的倾斜角度关系等。我会通过示例和公式来阐述这些规律,并鼓励学生们进行笔记和思考。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共同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合作过程,学生们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成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的最后顾和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实验过程,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会告诉学生们,当我们使用镜子来整理仪容时,我们其实是在观察到一个物体的像。然后,我会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个像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激发他们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平面镜成像实验报告

用光具座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 光具座、长度相同的蜡烛两支、长方形玻璃片火柴
实验设计思路:
传统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是将玻璃片竖立在木板或桌面上, 实验结束时用刻度尺量出两只蜡烛到镜面的距离。
缺点:
一、玻璃片底座不容易找到, 即使有底座, 玻璃片竖着也很不稳定, 不便于做分组实验。
二、用刻度尺量出物象距离浪费时间。
改进后的实验是将蜡烛、玻璃片都放在光具座上, 实验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光具座上读出物象到镜面的距离, 既安全稳定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便于做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1. 将一支蜡烛和玻璃片安装在光具座上。
2. 在玻璃片的一侧点燃蜡烛, 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 用一张纸在像的位置接收, 看在纸上不能接收到火焰的像, 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像, 是虚像.
3.在玻璃片的另一侧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 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 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读出两支蜡烛到玻璃片的距离, 验证物象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合作交流: 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现象更加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像与物大小可能__________________
像和物的位置关系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直尺、白纸
思路:主要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过程:(1)把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竖立在这条直线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并记录下此蜡烛的位置。
(3)找到蜡烛的像的具体位置,并记录下蜡烛的像的位置。
(4)比较蜡烛与蜡烛的像的大小关系,将其填入位置1的相应表格中。
初步结论:像与物大小
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继续思考:1、实验过程中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怎样用实验来验证?
2、认真观察白纸上标记的蜡烛和像的位置记录,看看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4、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和同学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称的像是像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
5、实验回顾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
(2)用直尺测量物距和像距目的是:
(3)选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
(4)移去玻璃板后面的物体,并在所在位置放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在光屏上(能或不能)接收到前面物体的像?。
(5)多次实验的目的
(6)玻璃板如果没放竖直,会出现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