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转载]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苏州园林》

2011-06-20 00:49

?[转载][转载]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

?参选中华美食网的[我爱我家的]征文~~~~

?针对中国人用保健品的5观点2011年03月30日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张国生

一.导入新课

殿春簃外景

师中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生是长城……故宫……不知道。

师它叫“明轩”。想看看吗?

生想。

师就是这个(图)。但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簃”,“簃”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图)。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庭院。这是它的庭院(图)。美不美?

生美。

师可是,张老师几次游览苏州园林,发现像“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好多好多哦,有些甚至比“殿春簃”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

(背景音乐: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是网师园……

生哇!

师这是留园……这是狮子林……这是拙政园……这是沧浪亭……这两幅图片是张老师拍摄的……(每看一幅,都会有一声“哇!”)

师咱们再看一个网页:中国学生网新闻:27座苏州古典式园林落户五大洲。

生哇!

师哎,老师以上的介绍,包括图片和网页,主题是什么?——注意,人们

说话,都是有主题的,主题就是他的目的。理解主题,就像咱们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一样。

生是不是说苏州园林特好?……

师咱们做一道选择题吧,在下面4项中选择:

①“殿春簃”其实并不算好。

②“殿春簃”在苏州园林里不是最好的,不该获奖,该获奖的是别的园林;

③“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它更美。

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实在是太高了!

生是第三……是第四……

师我也说是第四。那么,想去苏州园林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

生想……老师,咱们现在就去!

师你老爸给掏钱不?

生唉……

师去不了,怎么办?

生先学习《苏州园林》这课。

师你真聪明!那么咱们打开课本106页——《苏州园林》,咱们“神游”苏州园林,不花钱的。而且咱们在文中“游”一段,在画中“游”一段。

二.介绍作者

师作者是谁?

生叶圣陶。

师他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世,就是苏州人,所以他很有资格写苏州园林。你们学过他的文章吗?

生小学学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师对。叶圣陶很了不起啊!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大学……

生哇!

师写过童话、小说,做过编辑,办过刊物,编过教材。(哇!)解放后,担任过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是我国现代首屈一指的语文教育家。(哇!)这是苏州的叶圣陶纪念馆和叶圣陶墓(图),这是苏州一中的叶圣陶塑像(图),看看底座上写的什么?

生一代师表。

师什么叫“师表”。

生老师的代表……老师的表率。

师“是,老师的表率,只有伟大的老师才配得上这个称号,例如孔子被称为什么?

生万世师表。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

师咱们齐读这一段。

生(读)

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什么叫“标本”?

生就是植物标本的标本……不是……

师它和植物标本的“标本”相同吗?

生不同……典范、代表……学习、仿效的典范……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师哪儿这样说?

生现代汉语词典。

师你查得真快!这是一种能力啊——终生受用的能力!

下面哪一句话呼应“标本”?

生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这说明苏州园林影响很大啊!——下面将要学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也提到苏州园林,是——

生……《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的一段:“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师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改为“欣赏”“观赏”可以吗?

生不可以……“鉴赏”除了有“欣赏”“观赏”的意思外,还有“鉴别”的意思。师对。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如果归纳一下这一段的段意,这句话可以做段意吗?

生可以……不可以……可以,但不好。

师怎样才好?

生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师对喽。

四.阅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略)

师这一段有几个生字词:因地制宜、自出新裁、轩榭。

生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论文、美术、建筑等的)。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师这样解释有点抽象,现实生活中你见过“轩”和“谢”吗?

生没有……见过……许多书房都叫什么什么轩……建在水里的就是水

榭……丛台顶上那个房子就是榭……

师看看我提供的“轩”和“榭”的图片——

这个临水的就是水榭……这个是拙政园内的“与谁同坐轩”。“殿春簃”其实也是“轩”,它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叫什么?

生明轩。

师对,明代风格的轩。

这一段有个中心句,是那句?或者: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把“务必”二字删去,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务必”加强肯定语气……突出苏州园林的艺术标准高。

师(故意说错话)“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以删除,而且删除后句子更简洁。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一时说不好)

师不会说了吧?我告诉你一点关于复句的知识就会了:“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把这几个字记下来——它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了,对苏州园林的美的表达就不到位。

把苏州园林说成“图画”,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打比方。

师这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

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四次。

师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这就是——

生……败笔。

师“败笔”的意思是——查查词典。

生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师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

生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师“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

生双重否定句式。

师可不可以改为肯定句式——都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生不可以……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师下面张老师给大家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知道刘国正是谁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翻开课本最后一页的“后记”,就知道了。

生哦,编我们这套课本的顾问。

师下面看他的诗,齐读——

闲步网师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

生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师苏州园林实在是太美了,近十几年张老师先后三次游览苏州园林,觉得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图画是画的,而苏州园林是真的。

这段再一个问题: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

生(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师这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一段,看看各领起哪段。

生分别领起3、4、5、6段。师好了,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面各段,独立阅读,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发练习)

说明:下面各段的学习,都是:①先完成所发练习,②核对答案并讨论,③苏州园林画中游——欣赏相关图片。具体过程略。各段阅读练习和答案如下: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第四自然段分几层?有无中心句?——理解这一短的层次。

答案:分两层,没有中心句: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堆叠和池沼设计的艺术。亦可分三层: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堆叠的艺术。③池沼设计的艺术。

3.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

答案: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4.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答案: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技术——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评:搞艺术,需要有艺术的天赋和悟性,需要艰苦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名师的辅导和指点,需要大量金钱和物质的投入,需要付出无数的精力和时间,

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如课本所说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难啊!张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也算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苦苦追求了30多年,至今还在望艺术而兴叹!

5.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答案:不行,没有“技术”,也达不到“艺术”。

6.假山堆叠的艺术,需达到什么目标?

答案: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7.用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印证这一观点: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8.哪些文字是对假山“艺术”的说明?

答案: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老师评:这段紧扣“图画”、“自然之趣”。

9.“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把“匠师”改为“工匠”可以吗?就像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介绍李春: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

答案:不可。“匠师”包括“匠”与“师”。

“师”是什么意思?(查字典)师:掌握某种专门知识或技能的人。例如工程师、设计师、医师、教师……

10.欣赏苏州园林假山的图片:狮子林、留园冠云峰、虎丘、环秀山庄……

11.朗读:“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又是入画的一景。

正音,解释词语:着眼、相间、嶙峋(略)

12.苏州园林的池沼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选两个字回答。

答案:入画。教师点评:“入画”扣住前文“图画”。

13.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或者种些花草”后面为何用冒号?

答案:表示后面的文字是“总括上文”。顺便介绍冒号的两种作用:①提示下文;②总括上文。

14.为什么苏州园林的“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答案:体现美术画的“自然之趣”?为了“入画”。

15.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鱼戏莲叶间”的诗句出自哪里?你还能背诵吗?

答案: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6.“又是入画的一景”,“又”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17.欣赏苏州园林池沼图片:网师园、留园、拙政园……

六.阅读第五自然段

1.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一句。

2.哪个词语点明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的特点?——着眼在画意。

3.“嶙峋”的意思是——突兀的样子。

4.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

5.请指出本段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6.欣赏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图片,问题:这幅体现了什么特点?这是什么季节?……

七.阅读课文其余部分

1.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

2.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

3.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4.欣赏相关图片。

图片说明:

①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

②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④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⑥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⑦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⑧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⑨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⑩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八.归纳练习 1.注音: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斟酌

哪个易写错?——壑嶙。请写一写

2.解释词语:重峦叠嶂阅历雷同玲珑俯仰生姿嶙峋珠光宝气诸如此类别具匠心斟酌

3.填空:①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的布局,讲究的配合,讲究 .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③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仅是。

4.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答案: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①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打比方)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作比较)③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打比方作比较)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打比方)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举例子作诠释)

⑥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6.说话练习: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若有其他图文资料可用,则更好。为保证效果,可采取下列措施:①先打好腹稿,在四人小组说,然后择优者面对全班同学说,师生给以评价。②作为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第二天交来家长的简评,就算完成了作业。

九.主人论坛

1.以上你只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此外,你还有什么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请你在这个论坛中展示自己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2.网络大课堂:欢迎你登录“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论坛/中学语文学生论坛/苏州园林专题”参加研讨。在这里,全国各地的同学们都能看到你的发言。一个好大的课堂啊!网址:http://bbs.pep/thread-26530-1-1.html

附:“中学语文学生论坛/苏州园林专题”现有发言举例:

1.张国生:大家对《苏州园林》一课有什么问题?请在这里提出。我先提一个: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务必”可否删去?为什么?“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洁?为什么?还有,苏州园林果真那么美吗?有没有不美的地方?

①Kangsan:“务必”和“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是游览者观赏时强调的一个条件,即游览者站在哪里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一个目标。如果把它们删去,那就是“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可能使人们产生疑问:是站在这里眼前能有一幅完美的图画,还是站在其它的地方才能看到一幅完美的图画呢?虽然删去它们使语言简练了不少,但是删去后也改变了作者要表达的原意,所以不去为好。“技术”是“人们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艺术”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

蹈、戏剧、电影等”。可见“技术”是人们完成某项任务时使用的各种手段,强调的是怎样完成任务;而“艺术”是指除了要完成任务外,还要注意自己完成的这项“作品”的形象性,注意它是否合乎人们的审美要求。可见“艺术”的含义要比“技术”的含义丰富的多。虽然两者有所区别,但是“艺术”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如果抛开了技术而单纯地来谈“艺术”,那么这个工程任务如何完成呢?没有完成又哪里谈得上艺术呢?虽然只是一个“仅”字,但是它包含的意思是:技术是一个层次,艺术又是一个层次。所以不要去掉“仅”字为好。

②天才大师(来自天津和平区):我去过的,其实很多地方实际都没有作家的文章里写的美。不过这才能说明我们中国的语言艺术嘛。

③白羽飞雪(来自以色列):一定要去看看,很喜欢那种古典气氛。

④yiynbn123(来自中国厦门):其实这些地方在古时候确实很美。而也被作家们描写的如天上仙境。现在这些景点真正吸引人们的就是关于它的一些历史。真正的美和和谐或许只有内行的人能看出来,我们这些外行人也就只能多了解一下,感受一下古典气氛了。

⑤张国生:20年前游览,感觉美不胜收。14年后重游,仍然流连忘返——我先后三次游览苏州园林,觉得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不信,看我贴几张苏州园林的照片:拙政园、狮子林、沧浪亭……

2.玛雅艺术:[求助]关于《苏州园林》的说明顺序——有的资料说是逻辑顺序,有的说是空间顺序,请问到底是逻辑还是空间?

①金传富:空间顺序是一种浅层次的顺序,而逻辑顺序乃一种内在思维顺序。恐怕后者为是。

②南来的风:《苏州园林》先总体介绍其主要特点,然后又从各个方面作具体说明,当属于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十.课外活动

1.网上游览苏州园林

①苏州古典园林景点欣赏

②苏州园林三维全景环视

2.欣赏:苏州园林视频(实际上是课文朗读配视频)

?凤凰周刊:朝鲜为卡扎菲提供“最后军事防线”

?美国会议员状告美国政府对利比亚军事行动违法

?“六一”儿童节快乐!适合孩子玩的iPad游戏推荐

苏州园林教案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 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 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 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

师:中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师:“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那么,想去苏州园林 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去不了,怎么办? 生先学习《苏州园林》这课。 师你真聪明!那么咱们打开课本107页——《苏州园林》,咱们“神游”苏州园林,不花钱的。 2、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 有深刻的体会 3、辨明字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二、学习分析课文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咱们齐读这一段。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排除了字词障碍。作为说明文,我们还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把握这篇文章呢? 生1:抓住事物特点。 生2:理顺说明顺序,还要看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3:说明文语言要准确,要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也总结了一下。请看大屏幕。(出示目标) 1、学习从多个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揣摩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3、领悟园林之美,感悟生活之美。 生:(一生读目标)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请大家用中、快速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用中、快速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仔细,一口气找了这么多。不过,他在概括时标准不够统一,有的概括出了具体的美,有的只点出对象,如:“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花墙和廊子”,分别什么特点?谁来说一下。 生:假山和池沼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 师:好,请看大屏幕。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展开说明的。(大屏幕展示): 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 假山池沼追求自然美主 花草树木着眼在画意 图画美近景远景讲究层次 每一角落都注重图画美次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教案(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州园林》教案1“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 “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

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 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二、揭示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 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五、合作探究: (一)齐读1—2段,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说明文教学历来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但是,这种状况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而得到改变。适宜而有新意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可以让一节看似普通的说明文教学课,摇曳生姿。 教学设计;审美体验;感知创造 G632 A 一、教学设计与策略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美文,是叶老应邀为一部摄影集写的序。既然是为摄影集写序,那么仅仅把这篇文章定义为普通的说明文,很显然失之偏颇。我想人们翻阅苏州园林的照片,无外乎就是想身临其境般地去感受它的魅力,获得美的享受。而作为序文,叶老在进行创作时也必然会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我们阅读本文在赞叹作者条理清楚地说明苏州园林整体特点的同时,苏州园林的美一次又一次进入我们的眼帘,更进入我们的心中。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对美的探寻应该成为一个重点内容。据此,我预设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为教学主线,引领学生完成本课学习。这一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深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要完成本课的学习,我想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创设平等而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其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逐层次地理解美的内涵。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特点,了解本文总分式的说明结构。 ?^程和方法目标运用合作探究、点拨引导等方法,引导学生逐层次理解美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其中,使学生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特点,了解本文总分式的说明结构,获得美的体验,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去逐层次地理解美的内涵,无疑会成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拟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努力创设情境,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运用情境创设法、诵读品析法、情感体验法等教法和学法,组织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 基于以上设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一情境导入。

《苏州园林》教案示例知识讲解

《苏州园林》教案示 例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4.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5.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

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多媒体显示: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 微软中国1]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 年代和30 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 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

习。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 微软中国2] ,如 轩(xu a n)榭(xie )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 ) 蔷薇 ( qiang wei ) 2、解决难理解字词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 微软中国3] 3、听录音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 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 微软中国4]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 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 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的美誉;广州有“花城”之称,济南有“泉城”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那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苏州和杭州。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师: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的“镂”读成了一声,“着眼”的“着”读成了zh áo。)师: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生齐读。) 师: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师:嗯,还有“因势利导”。同学们,积累词语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字词已经过关,我们成功领到了“游览”《苏州园林》的门票。请大家跟随叶圣陶先生的引导,信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该节课教学目标目标清楚明白、具体,易激发兴趣,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教学要求、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该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从名句下手,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二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 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 4、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著名作家叶圣陶去欣赏苏州园林的美。

二、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 2、字音词义 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轩榭()()丘壑()嶙峋()()镂空()蔷薇()()②辩明词义: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适当。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看看苏州园林美在什么?作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有一种怎样的美? 2、默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 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 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开始,

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附反思。相关课件已上传。仅供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转载]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苏州园林》 2011-06-20 00:49 ?[转载][转载]耳穴按摩养生保健法 ?参选中华美食网的[我爱我家的]征文~~~~ ?针对中国人用保健品的5观点2011年03月30日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张国生 一.导入新课 殿春簃外景 师中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生是长城……故宫……不知道。 师它叫“明轩”。想看看吗? 生想。 师就是这个(图)。但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簃”,“簃”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图)。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庭院。这是它的庭院(图)。美不美? 生美。 师可是,张老师几次游览苏州园林,发现像“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好多好多哦,有些甚至比“殿春簃”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 (背景音乐: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是网师园…… 生哇! 师这是留园……这是狮子林……这是拙政园……这是沧浪亭……这两幅图片是张老师拍摄的……(每看一幅,都会有一声“哇!”) 师咱们再看一个网页:中国学生网新闻:27座苏州古典式园林落户五大洲。 生哇! 师哎,老师以上的介绍,包括图片和网页,主题是什么?——注意,人们

说话,都是有主题的,主题就是他的目的。理解主题,就像咱们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一样。 生是不是说苏州园林特好?…… 师咱们做一道选择题吧,在下面4项中选择: ①“殿春簃”其实并不算好。 ②“殿春簃”在苏州园林里不是最好的,不该获奖,该获奖的是别的园林; ③“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它更美。 ④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实在是太高了! 生是第三……是第四…… 师我也说是第四。那么,想去苏州园林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 生想……老师,咱们现在就去! 师你老爸给掏钱不? 生唉…… 师去不了,怎么办? 生先学习《苏州园林》这课。 师你真聪明!那么咱们打开课本106页——《苏州园林》,咱们“神游”苏州园林,不花钱的。而且咱们在文中“游”一段,在画中“游”一段。 二.介绍作者 师作者是谁? 生叶圣陶。 师他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世,就是苏州人,所以他很有资格写苏州园林。你们学过他的文章吗? 生小学学过……《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苏州园林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丘壑、嶙峋、镂空”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3.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教学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从桥上走下来,进入另一种建筑物——园林。在我国的园林中,苏州园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和地位,它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现在,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2.背景资料。 叶圣陶先生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邀请叶圣陶为其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叶圣陶欣然允诺。序文即此篇(略有删节)。后来图册因故未能出版,序文被《百

科知识》所用,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 3.知识链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苏州四大古典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丘壑(hè) 嶙峋(lín xún)蔷薇(qiánɡwēi)镂空(lòu) 斟酌(zhēn huó)重峦叠嶂(zhànɡ)屈曲(qūqū) 鉴赏(jiàn)栏杆(lán)相间(jiàn) 依傍(bànɡ)单调(diào) (2)词语释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宜,适当。 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的)。 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败笔:字、诗词、文章、绘画、设计等方面的缺点和疏漏。泛指事情中做得不好的部分。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阅历: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经历;也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壑,山陵与溪谷,喻指深远的意境。 俯仰生姿: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嶙峋:枯瘦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镂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诸如此类:与这相似的种种事物,表示其他以此类推。诸,众多,凡。此,这,这样。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用我们本册学过的一句话来说,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就是—— 生:欲界之仙都! 师: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而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生:园——林。 师:对,就是园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苏州园林,当然,是在教室里通过课文的视频朗读神游。现在,我只要点击大屏幕上的按钮,同学们就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风光了。可是,进园之前,大家必须得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这张门票,试试看! 投影: 注音: 池沼()轩榭() 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 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指明学生回答,相机点拨,例如“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同义,由“因地自宜”延伸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经“重峦叠嶂”复习“重岩叠嶂”。 二、图说苏州园林——藉苏州园林赏天堂风光 字词过关,播放《苏州园林》视频朗读。 师:我看见大家在听和看视频朗读的时候,表情都很陶醉,来,说说你对于苏州园林的感受。 生:我的感觉是“如在画图中”。 师:这正是苏州园林的建造者们的一致追求。 生:苏州园林带给我复古、优雅、神秘、静谧、随意而高雅的独特感受,它是一件技艺高超的艺术品,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生:苏州园林因为朴素而显得优雅,因不对称而显得有个性。 生:此地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你的仿句能力不错。 生:从各个角度去看,都是一幅画。如果一个画家来画的话,拿把凳子随便拣个地方坐着,都会画出一幅杰作。 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那就是“简约而不简单”。 生:心向往之,很想去。 师:我也是心向往之啊,如果你将来钱够多,顺便给我也买一张票。 生:明星写歌词要灵感,作家写文章要灵感,我看短片也要灵感。我用一句很现代的话来说:一个字,美;两个字,很美;三个字,特别美;四个字,美不胜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优质课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 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 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淸说明顺序;找岀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 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苴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 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 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回归文本,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淸本文的说明顺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从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入手,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图画体会说明对象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9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学法指导】 1、从文体特点人手,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 2、提供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也可以准备一些对比图片,如我国"古代的宫殿”,被"修剪得宝塔那象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北京的园林中的彩绘等。以增加感性认识,尽量把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形象。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结合课文放映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 激发爱国之情。 【教具】ppt课件黑板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布置学生预习说明文的文体常识。 【教学课时】:共两个课时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了解文章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很有艺术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一起体会一下它的“美”吧。 二、检查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Xuān xiè{轩榭)lín xún(嶙峋)jiàn shǎng ( 鉴赏) zhēn zhuó(斟酌) 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lòu)阑干(lán)模样(mú)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因地制宜:根据个地不同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标本:这里指样本典范》 败笔:写字中写的不好的一笔或绘画中画的不好的部分。 嶙峋:枯瘦的样子。 3.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思考: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文章主要介绍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⑶从那些方面来具体介绍的? 三、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整体把握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说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概括段落大意 (2)精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为了体现这个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有哪些讲究?这种追求是为了实现怎样的目的? 4、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五、布置作业.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省优质课一等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竹笛名曲《姑苏行》,在优美典雅而明快的旋律中营造一种舒泰愉快的游园氛围。) 师:同学们,咱们昆明因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有“春城”的美誉;广州有“花城”之称,济南有“泉城”之名,重庆被誉为“山城”,拉萨是著名的“日光城”,那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是哪两座城市呢? 生(齐):苏州和杭州。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水平如镜的西湖引人入胜。那苏州又有什么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呢? 生(齐):苏州有许多的园林。 师: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通过朗读文字去神游苏州园林。但是在进园之前,大家必须拿到一张门票。如果你会读会写并且能解释课文后面的生字词,就能拿到一张门票,来试试看! (屏显。) 注音: 池沼()轩榭()丘壑()嶙峋() 镂空()蔓延()着眼()蔷薇() 败笔()斟酌() 释义:

重峦叠嶂自出心裁因地制宜俯仰生姿别具匠心 师:谁先来拿第一张门票呢?(一男生踊跃举手。) 师:你真勇敢,请你来读一读屏幕上的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哦! (生读,其中“镂空”的“镂”读成了一声,“着眼”的“着”读成了zháo。)师:有些遗憾啊,未能完全读 对!谁来给他纠正错误呢?(生朗读字词。) 师:完全正确,恭喜你已经获得入园的第一张门票。请大家标注字音并把字词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下面来解释文中的几个字词。 生:重峦叠嶂,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像屏障一样。 生:俯仰生姿,形容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会形成美好的姿态,在文中指高树好像低着头,低树好像抬着头,形成一种相互呼应的优美姿态。 师:解释得很好!这两个成语都是形容词,一个形容山姿,一个形容树态,让人联想到美好的自然景象。文中有两个意思非常接近的词,是哪两个呢? 生:“自出心裁”和“别具匠心”意思相近,都是指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出自内心的巧妙构思和设计。 师:那谁能解释一下“因地制宜”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师:很好,抓住关键词“因”便能准确理解词义了。在我们学过的字词里还有没有把“因”字解释为“根据”之义的词语呢? 生:还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9A文】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附反思。相关课件已上传。仅供参考。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3347字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堂课作为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第一篇说明文。设计的重点放在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明确阅读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上课前我搜集了相关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设计“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合作式解读——写作拓展”四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趣的语言。 以下为课堂实录: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常言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当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将苏州园林凝化为一幅古朴优美、自然典雅的水墨画,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姿。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州园林》,来领略它的艺术风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一睹苏州园林的风姿。(出示苏州园林图片,教师解说)苏州园林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以景取胜,景因园异,小中见大,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简直是无声的诗、立 体的画、凝固的音乐! 师:这样迷人的景观,叶老是怎样运用文字展现出来的呢?。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节课,我们将从写作角度出发,深入阅读,揣摩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点文章结构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请大家用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提示 1.找出表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文章的主旨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像三军的总司令,它将统帅和制约着各段甚至各句的内容。 2.苏州园林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画出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勾画关键语句,并作批注)(5分钟后) 师:相信大家已经读完了课文,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很好!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 师:那么,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建筑不讲究对称;假山和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讲究层次;每一个角落都注重图画美; 门窗注重图案美;极少使用彩绘。 师:作者就是从这七个方面展开说明,突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大屏幕展示):(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师:以小组为单位,依据首括句,合作探究文章的思路。(屏幕显示) (1)文章第3、4、5、6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补充一点,从布局到配合;映衬到层次, 这样的顺序符合游览者观察的顺序,由浅入深,由大到小) (2第2段的四个”讲究”能颠倒吗?第四段中的“假山”跟“池沼”的顺序能否互换?

《苏州园林》教案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与过程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邱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 庸俗(yōng) 模样(mú) 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 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角度,抓住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