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VIP专享】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五章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PPT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五章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PPT
•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2021/8/28
5
价值中立观
• 韦伯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经验 科学的范畴,因而必须坚持价值中立 (value-free)的原则。
•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他人他应该做什 么,而只能告诉人们他能够做什么,以及 在特定的情况下,他希望去做什么” 。人 们并不能从事实判断逻辑地推出价值判断。 因此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应致力于 事实判断,尽力排除价值判断。
• ——,1998,《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9,《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 ——, 2021/8/28 2000,《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27,
补充参考书目
•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姚曾廙译,韦森校订,上
逃逸的“铁笼”(iron cage)。
2021/8/28
20
社会分层的标准
• 财富(property)。经济标准 class
• 权力(power)。政治标准 party
• 声望(prestige)。社会标准 status
• 在任何社会中,利、权、名对人们来说都是稀缺 资源,人们总要在各个活动领域千方百计地逐利、 争权、求名,由此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结构。 韦伯认为,上述三个分层标准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们指向社会分层的三个重要的维度。按三种标 准对同一人群进行划分,所得结果并不一定吻合。 在强调三个分层标准的独立性的同时,韦伯又.指 出分层中轴原理。
2021/8/28
12
理性化过程
• 理性的含义:理性在英语中有两个相应的词: reason和rationality,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 者基本上是一个哲学概念,并贯穿于整部西方思 想史之中,主要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 后者则是韦伯及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家通常使用 的理性概念,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社会形成物 当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 的主观意向。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理性化思想概述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理性化思想概述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理性化思想概述
刘亚芳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3()2
【摘要】理性化是韦伯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韦伯学说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社会逐渐追求效率和目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消除感性,追逐效率的过程;韦伯以“理想类型”为研究方法,以社会行动为分析单位,通过经济、文化、法律、政治诸
领域中理性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征和理性化过程,以此
呈现出其关于理性化问题的思想。

他将社会行动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大类,其中理
性行动分为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非理性行动分为传统的行动、情感的行动。

任何实际行动既包含工具理性成分,又包含价值理性成分。

两者是相互转化的。

对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两难抉择构成了理性化窘境的根源。

如经济行为、官僚制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都存在二难抉择的问题。

【总页数】5页(P77-81)
【作者】刘亚芳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0
【相关文献】
1.人的政治理性化:马克斯·韦伯的政治教育思想探究
2.巫术、理性化与世俗化——马克斯·韦伯宗教演化思想解析
3.现代生活方式的伦理选择——马克斯·韦伯伦理理性化思想的启迪与反思
4.理性与理性化进程--解读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
5.理性与理性化之间的迷思和张力——解读马克斯·韦伯"理性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社会学理论第五章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国外社会学理论第五章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局限:过于强调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忽视了社会 学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
对后世的影响: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 借鉴,但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社会学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
启示:我们应该在研究社会学时,既要注重实证研究,也要注重价 值判断和伦理考量,以实现社会学的全面发展。
马克斯韦伯和帕森斯的理论背景: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帕 森斯是美国社会学家,他们的理 论背景有所不同。
研究方法:马克斯韦伯采用历史 分析法,而帕森斯则采用结构功 能分析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论观点:马克斯韦伯强调社会 行动的理性和目的性,而帕森斯 则强调社会行动的结构和功能。
学术贡献:马克 斯韦伯是现代社 会学的奠基人之 一,他的理论对 现代社会学、政 治学、经济学等 领域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学术影响:他的 学术思想被广泛 传播和应用,对 后世学者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创立了理解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提出了“价值中立”的原则,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斯韦伯与马克思在历史唯 物主义方面的比较
添加项标题
研究方法:马克斯韦伯注重个体行动,涂尔干注重社会结构
添加项标题
研究领域:马克斯韦伯关注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涂尔干关 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
添加项标题
研究观点:马克斯韦伯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涂尔干强调社会规 范和集体意识
添加项标题
研究影响: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 响,涂尔干对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韦伯的原理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社会学方法论》中提出的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韦伯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几个维度来描述和理解。

韦伯的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习俗性行动。

首先,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对一定价值观的坚持和追求。

这种行动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衡量和评判行为的正确与否。

例如,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会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人生目标等,然后做出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其次,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在追求某个具体目标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手段和策略来达到目标。

这种行动是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手段,并选择最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

例如,一个企业制定销售策略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等因素来选择最有效的销售渠道和推广方式。

第三,情感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情感和情绪的驱使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比较主观和情感化的,个体往往会受到感情和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和行动。

例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可能会被商品的包装设计或广告语所吸引,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

最后,习俗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传统和习俗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在遵循社会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按照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来行动。

例如,在某些地区,婚礼仪式的程序和活动会遵循严格的传统习俗,婚礼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传统所规定。

韦伯的原理通过这四个维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行动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韦伯认为,这四个行动维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一个社会现象往往可以包含多个维度的行动。

此外,韦伯的原理也强调了社会行动的多样性和个体的自主性。

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行动方式,而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情感和习俗的影响。

课件: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课件: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的 社会学理论
内容


导论 韦伯的生活和著述 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 韦伯的社会学遗产
导论



1864-1920;致力于把社会学建立成一门严肃、 科学的学科;风格和内容上与涂尔干截然不同 更强调个人主义路径:社会分析的对象应该是 个体的行动VS社会集体作为分析单位 更强调社会行动者的文化方向:观念和价值 (宗教、政治、经济和美学)激发行动因此更 加重要VS历史唯物主义


将方法运用于话题广泛的经验性研究:宗教、 政治、组织、经济、分层、法律 两个持续的主题把韦伯的著述连接在一起


对社会行动(尤其是权力关系)的形式与社会秩序 的类型之间关系的兴趣:社会制度(科层制、国家 和世界宗教)支持一定形式的权力关系;由一种社 会秩序激发的社会行动能导致其他领域里的根本性 转变:宗教能促进经济互动中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整 个经济系统的变化 社会生活中理性的逐渐扩张:个体的社会行动越来 越受到所有生活领域中有意识的成本/获益计算的 引导;标志着理性增长的是社会体制(国家和企业) 的重组和形式化,由此增加效率、问责及公正 人们不再受到传统社会原则的约束;可能会引起生 活深层意义的丧失
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

直接与德国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环境(论战) 相连:恰当地做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模仿自然科学,寻求主导人类行为的普遍规律:强 调对客观社会条件的因果解释 对社会行动的解释必须植根于历史环境:寻求对行 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主观动机的描述性解释 韦伯:克服这种分化的立场


社会科学应该寻求因果解释由此概括过去的任何特殊个 案(尽管要建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不可能的) 由于训练和性格特征,更与“历史主义学派”相近:强 调恰当的分析对象是社会行动 – 任何特殊行动的意义存 在于行动者的头脑之中,社会学必须关注一个行动发生 的环境:对主观动机的阐释性理解

第五讲-韦伯的社会学理论PPT课件

第五讲-韦伯的社会学理论PPT课件
与价值判断关系最强的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韦伯反对将学术和政治搅和在一起,例如他主张将讲课
与演说区分开来。 讲课是学术活动2.和社会科学学研内究方在法的的事原则情,不需要价值判断;
而演说是一种政治活动,应该有价值判断。 事实上,韦伯的价值中立的观点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
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原则。
6
Tianjin University
8
Tianjin University
2.社会行动的合理化
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 社会行动分为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而理性行动包括目的 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行动。 ➢ 在研究经济行动时,他将经济行为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 质合理性行动。 ➢ 形式合理性行为就是指可以使用量来表示,即尽可能使用货 币单位来表示,这种行动就是形式合理性行动。 ➢ 实质合理性是通过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价值 的基本要求,向社会群体提供的产品。 ➢
9
Tianjin University
➢ 实际上,实质合理性行动实质是包括伦理、政治、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等级、平均主义等的愿望而采取的社会行动 ➢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任何导 向这个目标的、可以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意义的,同时这个目标 是独立其他价值的,即保持着价值中立的。 ➢ 相反,实质合理性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建立在解放 全人类的外在的社会道德理想之上的社会终极目标的基础上的 。
10
Tianjin University
三、统治基本类型
1.统治与合法性 ➢ 韦伯的政治社会学的宗旨就是研究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 合理性和合法性构成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的 两个重要方面。 ➢ 在他的社会学中,统治是通过权利来界定的。 ➢ 他认为一个人具有权利,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即使遇到反对 意见时也可以贯彻其意志。

试述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以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例(1)

试述马克斯_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_以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例(1)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2007年第1期 第23卷——No.1.2007 Vol.23.收稿日期:2006-08-12作者简介:马伟宁(1979-),男,宁夏银川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师。

-108-试述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以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例马伟宁(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摘 要:在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中,以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

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产生与19世纪后期欧洲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飞跃,以及社会科学尤其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大学科的发展等因素紧紧联系在一起。

尽管学术界对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其学术思想直到今天影响力仍然极为深远。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7)01-0108-04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与学术生命力的杰出社会学家之一,他与杜尔凯姆并称为现代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

韦伯倾其一生精力致力于研究宗教伦理对于人的社会行为,尤其是经济活动的重大影响。

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著名的文化系列论著《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第一卷中,具体包括《儒教与道教》、《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

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韦伯宗教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先,群体的形成影响了宗教观念的产生;其次,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第三,对东西方宗教文化的比较,探讨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在这三方面中,以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

因而韦伯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调就是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命题: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权威的三种类型●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

他对社会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

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

韦伯的父亲是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

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

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

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

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

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

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横父亲越来越憎恨。

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这期间,他拼命工作,著述颇丰。

1893年韦伯和他的一个堂外甥女玛丽·安妮(她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曾任德国妇女联合会主席)结了婚,翌年他被任命为弗莱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并搬了家,终于从生活上摆脱了对心理上越来越厌恶的父亲的依赖。

1896年韦伯又转到海德堡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

在勤奋地从事学术研究之余,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发表各种有关时事问题的论文和文件并赢得很大的声誉。

1897年韦伯和父亲大吵一场,激烈地谴责父亲专横、野蛮地对待母亲。

一个月后,父亲去世。

不久.怀有负疚感的韦伯终于被精神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击垮了,精神完全衰退,身体虚弱,精疲力竭,阵歇性焦虑和持续的失眠,……韦伯夫人在回忆录中写到:“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做。

不能看书,不能写东西,不能谈话,不能散步,也不能好好地没有痛苦地睡觉”。

以后这种病症多次复发,以致韦伯不得不停止大学教学工作近20年。

直到去世前两年,韦伯才又正式接受教职,先是于1918年到维也纳出任政治经济学的讲座教授,第二年又接替著名哲学家布伦塔诺在慕尼黑大学的讲座教席。

韦伯虽然有近20年的时间因病不能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几乎每年外出旅游、疗养.许多时候他每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

但他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创造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作品,正如科瑟所言,他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1910年他和腾尼斯、齐美尔一起共同创建德国社会学学会,并担任学会秘书数年.投入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韦伯在海德堡的家成为当时德国名气很大的思想沙龙,许多思想名流和青年才俊都曾参加过这里的聚会。

如特勒尔奇、齐美尔、米歇尔斯、桑巴特、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雅斯贝斯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韦伯出于民族主义信仰自愿去服兵役。

他以预备役军官的身份到海德堡预备役战地医院委员会做纪律训练官工作。

1920年他因患急性肺炎不幸去世,终年56岁。

韦伯的著作数量宏大,内容庞杂。

涉及社会学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及社会政策论文集》、《经济与社会》等。

第二节社会学方法论(methodology)P122-124一、对实证主义批判的背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的主张,受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和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是反实证主义的。

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德罗伊森(J.G.Droysen)就指出历史学的任务是应用理解范畴去把握历史事件内部或背后的“意义”与“本质”,而不是运用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试图根据较早的事件去推导较晚的事件。

其后,对社会学方法论影响很大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w Dilthey),他继承并发扬了其先辈施耐依马赫(F.schleiermacher)有关解释学的主要观点,坚持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称之为精神科学,包括社会学)存在本质的不同,并指出理解才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

狄尔泰的名言是: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

社会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学问,它必须回答有关生活的意义问题。

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的解释说明方法并不适合社会科学,而理解艺术的运用才是社会科学独特的方法论基础。

按照德国学术界的习惯,科学向来被分作两大类: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或文证科学或人类科学),而后者与前者在性质上被认为是根本不同的。

新康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凯尔特(V.H_R1ckert)就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两类,并认为两者无论在“质料”上(研究对象上)还是在“形式”上(方法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对立。

从质料上看,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生自长”的,可以不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而一切文化产物都必然依附着价值,都必须从价值的观点加以考察。

从形式上看,自然科学的兴趣在于发现对于“无价值”事物和现象都有效的普遍联系相规律,并因此必须用“普遍化的方法”;而文化科学则必须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叙述对象的一次性发展,并因此必须使用个别化的“历史方法”。

狄尔泰曾是韦伯父亲家的常客,韦伯从小就认识,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更是和韦伯过从甚密,频繁光顾韦伯自己的家。

韦伯的思想显然受到他们的影响,反对将自然科学的方法机械地运用到社会研究领域,但他也不赞成将说明和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

在他看来,社会科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独特的性质,必须运用理解的方法去把握行动者的主观动机,但同时也要对行动者的行动过程和结果作出可以检验的因果解释。

二、理解的社会学(verstehen) understanding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历史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韦值提出了他的理解社会学的著名主张。

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即解释性理解和因果说明是社会学的两大任务,其中前者是基础。

1.理解的含义(definition of the verstehen)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社会行动,而人们的社会行动都是有主观意向和动机的,这是与自然科学的很大不同,因此社会学研究首先要设法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即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理解有两种类型。

(1)直观理解:通过对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

如观察到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我们知道他发怒了;看到人们写出2×2=4以及类似的简单数学命题时,我们也能立即明白它的基本含义。

(2)解释性理解:根据动机把握行动者的行动意义。

这是一种对行动者的动机的理性理解,也是更进一步的理解。

因为直观的理解往往只能知晓社会行动“是什么”或“干什么”,而解释性的理解却能弄清社会行动的“为什么”。

如直观的理解告诉我们某人发怒了,而解释性理解告诉我们他发怒的原因:有人偷走了他心爱的东西;再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写出算式:2×2=4时,直观理解让我们立即明白它的数学含义。

而解释性理解则让我们知道他为什么写出这个算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为了算账等。

2.因果说明(causality)与德国历史主义和新康德主义不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并没有停留在理解行动的主观意义之上,也没有拒斥因果分析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而是将对社会行动的理解看作是社会学的第一项任务,主张在此基础上去说明人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是如何决定其行动的,即社会学在用解释性理解洞悉了社会现象之后,就有必要再从因果关系上说明这些现象,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

不过,韦伯所说的因果关系与实证主义者倡导的因果关系是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不变的普遍规律。

相反,韦伯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多元的、具体的因果关系。

这里有两点需辨明:其一,不存在某物A决定另物B这样的绝对的因果关系,只存在某物A多少有助于另物B的出现这样的因果关系;其二,影响社会或历史的因素极其繁复,我们无法找到全部确定的因果关系。

复杂的历史事件常常是许多情况和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我们仅能洞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基本倾向,但无法把握全部的细节,此外,社会学研究还要关注人们有意识行动的非预期结果。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即将个人及其行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和分析层次,这和涂尔干的方法论的整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韦伯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具有目标的社会行动的承担者,才能将主观意义赋予行动并成为社会行动的主体,任何社会现象都应视为个人社会行动的集合或结果,人们只能在个人及其社会行动这一层次上谈论理解。

在他看来,群体、整体、社会有机体等都不能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他们仅仅是个人行动的某种组织方式或集合方式,而不是具有独立意志的主体,不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三、价值中立观(value_free)韦伯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属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因而必须坚持价值中立(vale—free)的原则。

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科学界不少学者在研究中用基于伦理道德的价值判断代替严肃的逻辑分析,韦伯在经验科学和价值判断之间划分了界限他指出,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即存知识”,即关于实然的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属于事实判断;另一种是规范的知识,即关于应然的知识,回答“该怎么做”的问题,属于价值判断。

“一门经验科学不能告诉任何人应该做什么——但能告诉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他想做什么”,人们并不能从事实判断逻辑辑地推出价值判断。

因此社会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应致力于事实判断,尽力排除价值判断。

当然,社会学研究难免会涉及有关价值方面的内容,研究者也不可能完全排除自己的价值观。

对此韦伯强调,研究者的价值观可以影响研究的选题和目的,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和作出结论时不应掺入自己的价值观,而应该遵循客观公正的程序,坚持逻辑分析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