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权》读后感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海权问题的认识百余年前,国父中山先生曾面对浩瀚东海,发出“伤心问东亚海权”的喟叹:“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百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南海问题层出不穷,台湾、钓鱼岛问题悬而未决,甚至连渤海湾都频遭骚扰的局面,我们也不禁感叹,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却在海权问题上动作迟缓了。
在世界上的所有大国之中,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可谓是最为复杂的。
作为一个背靠大陆,濒临海洋的国家,中国不仅陆上领土屡遭侵扰,还要面对来自海上的种种威胁。
近代中国沦为西方殖民地百年,其防线就是从海上被攻破的。
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更是警示后人,如果仅仅恪守“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短视的观念,中国难以同其他世界大国抗衡。
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作出全盘规划。
发展海权是中国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过渡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中国不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展稳定,并且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力量不可小觑。
在“一超多强”的现实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要想成为其中的“一强”,就必须实现由陆上强国向地区大国的转变。
在亚洲,日本、中国、印度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亚洲话语权的掌控者。
中国要想成为地区大国,就必须掌控自己的周边地带———海上邻国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上是从中国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就眼前利益来说,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远海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
由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控制的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交通的生命线;东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市场。
因此,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若想不受制于人,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海上力量的保障。
从外部压力来看,首先是东海内的主权问题悬而未决以及南海诸岛同东盟相关国家的领海争端使中国颇为困扰。
一方面中国海洋国土的缓冲空间日益被压缩、被蚕食;另一方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被无视,国家资源在不断流失。
其次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岛链式的重重封锁。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从近几日看来,中国南海问题愈演愈烈,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频频出招,试探中国底线。
大家都知道,解决中国南海的主权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的海权发展程度。
海权问题曾经一度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的海权观、中国海权的发展是否会受制于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会在与周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的直接冲突下归于失败以及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到底在何方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清醒理智的声音表达出来。
可以说,张文木先生的这本《论中国海权》的出版恰逢其时。
一直以来,张文木先生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海权问题、印度发展等领域,因其酣畅淋漓的语言、直率朴实的文风、犀利明智的分析、进攻性的言论,赢得了一大批的读者,也在国外获得了“令人胆寒的鹰派”称号;同时因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思想的研读和尊崇又在国内学术界被划归在“左派”一列。
而张文木先生自己一方面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不用当今学术界的主流理论,不入任何理论流派,另一方面也反对对自己“鹰派”与“左派”的划分。
他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我觉得这称呼再真实不过了,恰也是老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现在被我们所遗忘和当今部分学院派学者以及青年学生所极度缺乏的。
《论中国海权》全书分五部分,呈正题、合题、反题三段式结构。
第一部分直切正题,以“中国海权”概念为全书论述展开的起点;第二、三、四部分从历史纵坐标和现实横坐标论述中国海权的定位,从中可看出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五部分回扣“中国海权”正题,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
附录选取了作者的一篇讲演和一篇对作者的学术专访。
前篇作者提出已融入世界的中国不能不考虑“治理世界”及其能力塑造的问题,后篇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论、学术主张及学术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
“中国海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强烈的历史感有一种观点这样说道,如果我们仅仅对当前发生的事情以及刚发生的过去进行关注分析,那么我们得到的就只会是一张“快照”,而如果我们把时下的事件放到历史的长河下去分析的话,真相才会显现。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笔者将从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现代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一、“海权时代”的到来“海权时代”其实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一八○五年十月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霍雷肖·纳尔逊将军指挥的二十七艘英国战舰在特拉法尔加角用一句“英国期望各人恪尽职守”击败了P.C.J.B.S.维尔纳夫将军指挥的由三十三艘战舰组成的西法联合舰队。
马汉先生用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特拉法尔加角海战中的失败者并非法国舰队司令维尔纳夫,而是拿破仑;获胜的不单是纳尔逊,而是被挽救的英国。
”不错的,这句话背后是暗示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二、中国海权的特征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
《中国海权》读后感1000字

《中国海权》读后感1000字《中国海权》读后感1000字精选庄子说:河伯乘洪水来到大海,汪洋兴叹,这是感慨其无垠与广阔;古代神话,精卫填海,是无奈于海洋的无情。
,从黄土高坡走下来,一直要面对大海。
孔夫子尚且有志:“乘桴浮于海,”而今人呢?海权是什么?“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开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奉献的需要。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美国战略家A。
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
”沃尔特。
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约翰。
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平安;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
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根本手段。
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立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立中国海权的接班人。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开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
中国海权

关于“中国海权”的心得体会上来这次的形势与政策,林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海权的问题之后。
让我们认识到在我们陶醉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南海和东海的海权主张和有效管辖问题,是不断困扰中国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我们就称不上真正的强大;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处理不当、信心不足,即使比现在强大,我们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也是个外交和政治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应该怎么解决、什么时候解决和怎么解决?要想理解中国海权,那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中国海权”的概念是什么呢?在现在的中国来讲,海权包括海洋军事力量;海上实体;海洋开发;海洋法制。
同时,中国的“海权”概念还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伸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中国的海权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和什么时候解决和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呢?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决等。
东海问题,基本上只有日本问题。
而钓鱼台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更大的压力逼迫日本让步,同意于东海共同开发,即使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大陆无意进一步显示自己在钓鱼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绝对不允许日本变本加厉的升级行为。
如果日本变本加厉该区域的主权显示,中国应该有比严正声明更加切实的行动:比如把钓鱼台列入中国导弹试验场:日本不登岛、不设置建筑,就不试验,如果有新的设置,就定期用导弹清除;布雷封锁钓鱼台等。
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台有进一步的行动。
东海问题,容易激发成难以控制的冲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解决和管理钓鱼台的成本都将是最大的。
钓鱼台等东海问题,应该是中国真正强大之、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具有航空母舰不是强大的指标,航空母舰基本不会用来进行日本和美国之类对等势力国家的军事对抗)。
海权论的读后感(精选5篇)

海权论的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权论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海权论的读后感篇1海权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
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这周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书中以英国在拿破仑称霸大陆时代因为取得制海权而最终战胜那时的法国来阐明海权的重要性。
海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反观我国,沿海一带大都以平原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闽浙丘陵、珠江三角洲等等土地肥沃地区,人们丰衣足,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就能得到很好地收成又何必冒着大风大浪的去开发海洋呢?这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缺乏海权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中国海权

浅谈中国海权近些年中国一词活动在世界中的各个角落,特别是最近的美防长防华,胡主席访美,以及我空军J-20的成功试飞,海军的航空母舰的即将完建,都能看到中国的手开始伸得更远更远了,我想这只是一个过程而已,我军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军事上。
然而在我军日前受到最多的就是海洋问题,也是就是我国的海权问题。
美日韩军演,极大的挑战了我国的海洋权利,还有我国的尊严。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要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要求,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提高海军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
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
新的世界格局催生了中国的海权问题:迫在眉睫在21世纪,中国一词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有关中国的的各种问题也层出不穷,在历史发展的今天,在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逐渐使人意识到中国海权问题的重要性。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海洋这个本来天然的屏障已难以阻挡人类的发展趋势,地球村正在形成,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在给你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世界这个波涛汹涌的海面增添了强风热浪。
中国是一个人口、领土、经济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在这个一个大国中,中国在领土,能源,人民面临安全问题时却无法真正的走出去。
在中国南海、东海、台湾岛、钓鱼岛等主权问题时,中国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国的国土再也不是小时候认识的那样——一只雄鸡,而是还包含着雄鸡身边的一大部分蓝色国土。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带动下,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已今非昔比,中国已做好在国际舞台上发言的准备,但是有一点,中国的声音还不够响,传的还够远,中国的手臂无法真正地伸到他想要摸的地方去。
在面临各种争端问题时,我们只能谴责、交涉,不能够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愿。
为此在我国领海、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了海权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要加强我国的海权意识,迫在眉睫。
读《海权论》有感

读《海权论》有感最近我读了马汉的《海权论》,引发了我对中国海权的一些思考。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频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
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也就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想富国强兵,必先优先发展海权。
所谓海权,就是一个濒海国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权力,但是往往人们只认为海权就是管理领海的权力,但是这就缩小了海权的范围了。
所谓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
《海权论》以战略家的理性与史学家的智慧,总结研究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诸国海军的崛起。
在该书中,马汉提出,沿海国家的历史既是由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自然结构、人口和民族特性等自然条件塑造的,也是由政府的眼光和战略等人为因素决定的,但政府的政策会随着时代的精神和领导者的性格和英明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基于此,马汉认为影响各国海权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性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特性。
而我们反思中国,中国拥有18000公里左右的漫长海岸线、6500多个岛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于此同时在东与日本有东海和钓鱼岛争端,在南与菲律宾、越南等国有南海争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积极重返亚太。
诸多严峻现实表明,中国在将来要巩固海防,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势必要积极发展海权,建成一支强大的海军;但在地理上,中国又是一个发展海权的地理不利国。
中国要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打破海上的枷锁,真正走向全球的广阔世界。
中国海权发展的优势在于有远见和眼光的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并向着未来的远大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这必将决定中国海权的未来。
因此,我认为制海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权》读后感
海权是什么?
“海权,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张世平(《中国海权》作者)如是说。
大一的第一个长假,一本《中国海权》陪我度过,使我增长了见识,认清了方向。
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并将长期地提供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海洋是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领域,海洋事业方兴未艾。
中国之所以需要海权,简言之,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曾说过:“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美国战略家A。
T马汉在其《海权论》中说:“谁拥有优势的海军,谁就能控制海洋,夺取制海权。
”沃尔特。
雷利(英国)说:“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贸易,即控制了世界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约翰。
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中国需要海洋,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中国需要海洋,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制海权就是海洋利益的根本保证。
海权的`获得有多种方法,战争胁迫是基本手段。
荷兰“海上马车夫”,西班牙“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舰队,日本“联合
舰队”等都曾是获取海权的主要工具,但战争胁迫不是长久之计,要维护国家海权,还是要靠本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掌控。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拥有海权的最高境界。
中国海权是一个漫长的建设实践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
身为国防生,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成为建设中国海权的接班人。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加强,高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建立起强大的海防。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作为一名国防生,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了《中国海权》,我才知道,我们的国家任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海”问题严重,我们有那么多的海洋领土被他国无理侵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我们国防生有责任为建设强大的中国海防做准备。
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建军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刻苦锻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军事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解放军军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