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与人的发展 (二)科学课程的实用化、多元化与综合化 (三)科学教育与教学过程 (四)国际科学课程改革关注的科学素养内容
02
第二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第四节 中外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
一、我国与日本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比较
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
四、学前儿童科学课程实施的注意点 (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是课程实施的灵魂 (二)课程目标是不可缺少的 (三)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究目标
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
05
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PART 05
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05
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第一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学龄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一)3~4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二)4~5岁(中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三、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完善
(一)课程概况
04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改革开放30年相关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课程变革
三、21世纪初至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完善 (二)分析与评价 1.制定目标更为全面 2.课程内容更为详尽 3.专门论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4.科学教育拓展到0~3岁儿童 5.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
03
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授课专业:2012级学前教育一、二班任课教师:肖玲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一、科学(一)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二)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三)科学是一种世界观二、科学教育三、学前儿童科学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2.全面性3.生活化4.探究性5.合作性6.多样性六、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3-4岁A、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B、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C、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D、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2.4-5岁A、好奇好问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5-6岁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解读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教学内容:一、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依据(一)身心发展规律(二)学科教育目标(三)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四)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一)纵向目标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二)横向目标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内容2.科学方法的内容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大纲说明1、本大纲适用于于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
2、本课程是一门以教学理论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实践来研究教学实践过程的学科。
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使学生能够引导和帮助儿童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科学教育实践。
从而也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3、教学方法和手段(1)本课程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弱的学科,在教学中主要实行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演练、探讨、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参观等多种方法展开教学。
使学生掏出自己的活动设计方案展开活动课堂教学和活动指导。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则需要学生扩散思维独立进行。
以活动的方式将教学的内容充分展开、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其任务主要就是通过自学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程,掌控有关的专业知识。
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目的、环境创设、材料的挑选、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并使学生能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非政府中充分发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理解本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概念。
2、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发展现状。
3、认知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目标、内容、和基本意义。
4、掌控幼儿教育儿童科学活动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回去分析和化解幼儿园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2、能够运用学前科学教育的知识合理的设计、事实和评价幼儿园活动3、培养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和初步的学科研究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育学生具备较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与学识。
2、培育学生对于其教学对象幼儿教育儿童的爱好。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第一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概述1.1 活动目标: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掌握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
1.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定义与特点。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概念和目标。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2.1 活动目标: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方法。
2.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方法的理解。
第三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3.1 活动目标:掌握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进行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第四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案例分析4.1 活动目标:学会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
4.2 活动内容: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第五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角色与策略5.1 活动目标: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策略与方法。
5.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策略与方法。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AAAS颁布的《2061》计划中, 提出的科学态度
好奇心 尊重实证 批判地思考 灵活性 对变化世界的敏感
科学素质
在教育部颁发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
准中,对科学素质所作的定义是: 科学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 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1、智力的本质 2、认知结构及其获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知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 智力的本质
智力是有机体适应周围环境的基本生命机能 儿童的智力起源于他们的动作或行为。 智力的发展是认知失衡引起有机体主动建立
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结果。
认知失衡即儿童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状 态,它会促使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借以解决内部心理与 外部环境之间的失衡状态,以重新恢复认知平衡。 认知平衡即已有的认知模式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 谐的关系。
三种认知结构的图式
名称 动作图 式(感 知运动 图式) 概念理解 动作图式是较早出现的一种 组织化的行为模式,儿童通 过它,对外部客体或内部经 验进行表征或做出反应。 特征表现 对事物和事 件得理解仅 局限于可以 通过外显行 为进行表征 的方面 举例 皮球就是滚来滚 去或能蹦蹦跳跳 的东西,而不是 一个有正规名称 的圆形玩具。 杰奎琳的事后学 会动作故事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婴儿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青少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的主要特征
1.儿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感觉与动作的分化; 2.智力活动以感知和运动反射为主要形式,且智力活 动依赖于眼前的人和事物,当这些人和事物不在眼前 时,不能应用心里表象从事智力活动。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他把橡皮泥作成碗状,结果,橡皮泥浮起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
来。从而,悟出了 “ 中空 ” 能浮起的道理。
教师要做到:四前四后 1活动在前,认识在后 2尝试在前,引导在后 3发现在前,结论在后 4经验在前,提升在后: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具体设计
1、活动课题的确定 根据: 课程目标 幼儿兴趣需要 幼儿生活环境 现有内容材料
培养相协调的过程。
中班科学综合活动 生鸡蛋和熟鸡蛋 活动目标: 1、 通过实验,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几 种方法。 2、学习运用符号、标志来记录实验的结果 并能与老师和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2个鸡蛋(生熟各一)
2、记录纸、笔人手各一
一、激发幼儿参加实验的兴趣。 1、 集体音乐表演:《下蛋了》。 师:大母鸡会下蛋,今天老师让小朋友们从家里 带来两个鸡蛋,里面有一个是?(生的)还有一 个是?(熟的) 2、设问,幼儿猜想: 师:这两个鸡蛋中,有一个 是生的,有一个是熟的。老师给它们都做上了记 号,一个是“1号鸡蛋”,还有一个是“2号鸡 蛋”。如果不敲开蛋壳,你们能看出哪个是生的、 哪个是熟的吗?
三、活动流程设计
1.演示-操作式:教师演示、幼儿观察---幼儿按 教师演示的方法实验---进一步观察、发现
会限制幼儿思路,只用在较难实验
如:物体怎样下落(大班)
2.自由-引导式:出示材料、幼儿自由探索---交流 ---教师引导有目的探索---交流总结
即“瞎忙---探究---领悟”
3.猜想-验证式: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做记录)--提供材料、操作验证---交流总结---迁移方法、 继续探索
要求:活动步骤清楚、过渡与衔接自然、重点与难点突出
2.方法和形式:
要求:方法多样——探究、演示、操作、记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第一章.概述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2,科学的四个内涵、本质①科学是知识的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②科学是过程③科学是世界观④科学的本质是探究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探究,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活动。
第二章理论基础1,建构学习理论P11(了解)第三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①目标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的第一要素和前提;②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③目标是科学教育评价的标准;④制定计划,创设环境,提供材料,选择内容和方法,设计活动,指导探索过程,评价活动效果都与目标紧密相连。
2,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①幼儿教育的总目标P22;②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引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③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年龄特点,个体差异);④要体现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特征——内容的广泛性,知识的严密性,方法的科学性)。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P28(五个目标)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单元目标:①以时间为单元(月计划、周计划);②以主题活动为单元(以季节、自然科学现象、人的活动等建构主题)。
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P35①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的主要精神;②符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③适应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④遵循科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判断属于哪个范围)2,0-3岁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P36-373,3-6岁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P37-39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理解、运用)⑴科学性和启蒙性原则——跟本准则、首要要求含义:首先,符合科学的原理,尊重客观事实;其次,要符合学前儿童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使幼儿通过努力能够接受和理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教案

2. 作为态度与精神的科学 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亦科学探究中.按照客观出实认识书物•拙除个人偏见及其他姿索的影札 同时,倾听并尊蕴他人总见,接受他人的∣∣∙M 点,并及时修ιEQYf 观点科学迅求真理、强训实i 正和科学推理。
同石世何力物不断地发展变化,人 们需嬰以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科学科学活动足水无止境地迫求真理的活动。
科学的也础是创新,创新足科学 的生命和灵魂追求科学的道路充淌无数的闲难和挫折.每 项科学成果祁饱伶春科 学家的无限艰卒与不懈追求°因此,坚持足科学家的定贵耕神品质 和学探究离不开科学家Z 间的紧密合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社会性 越来越突出3. 作为知识与能力的科学 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爭实是•切科学槪念产6和发展的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半实的呈础卜.运川 基础,是•种客观“在虽观能动性在爭实与信息Z 间建工僦 义的联系,将木质概括成概念科学理论是对模梅和隐誠在能直接观察 科学模型是通过解释和整合佶息形成 到的现象外的现实的解释。
科学理论不会 的.适用「•解释•些特定的口然现彖。
成为科学爭实,始终保持其暂时性科学模羽有助丁•将理论特征概念化科学理论科学模型(1)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探索的过程(2) 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同时也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3. 科学是世界观(三)科学的内涵1.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四大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通过观察发现H 然界中各种未知的啦物和现 釦从而提出问题假设源于提出的问题•是对问题的•种简洁陈 述,试图解秤•种模式或侦测•种结呆实验求证实验足对假设的 种验证•通过实验,假设 有可能被证实,也冇可能被推翻得岀结论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宰础匕总结发 现并得出结论观察提问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与意义(-)学前儿童科学教冇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冇的意义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1) 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疗,有利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科学学习,并为科学素 质的早期培养奠宦良好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学前儿童教育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概述本章将帮助你:1、初步明确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儿童的科学?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2、解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
从而全面了解、深刻领会科学教育目标的精神。
3、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及其内容的生成,学会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4、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自主探究,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对象及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的、创造性的加以运用。
5、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核心概念:科学、儿童的科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生成课程、自主探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下简称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幼儿园常识仍沿用50年代的教材教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已显得有些陈旧,无法满足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全国许多幼儿园都开始了常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验,经过10多年的实践,“科学”逐渐取代了“常识”。
2001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第一次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中。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一个进步。
具体比较“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我们发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科学教育在目标上更注重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方法上强调学前儿童自己探索与发现;在内容上考虑到数学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工具,两者是有联系的,能够互相渗透的,因而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统称为科学教育。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一、科学是什么对于常人类似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
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
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
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
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
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
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
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呼起来,他们玩小汽车玩了很久。
显然,这两位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起初,科学区投放的磁铁和小汽车引起了儿童摆弄的兴趣。
而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儿童的发现:磁铁能把东西吸过来,它能不能让小汽车跑起来?这个问题引发幼儿A去不断重复操作,但是都没有成功。
这一发现又引起了梦龙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小汽车每次都被吸住,却跑不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幼儿B的帮助,但是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
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尽管他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
例二: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
幼儿A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幼儿B:“你说是白天热还是夜里热?”“当然是白天比夜里热?”幼儿B回答。
“我认为正好相反。
你看,昨夜热得树木、花草出了那么多汗。
”在这个例子中,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探究行为。
似乎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对问题的回答。
当然,我们深信这个儿童的认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他平时有关出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
他至少认识到出汗和热这两个现象是有关联的,只是不能区分汗珠和露珠。
这也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在思考并试图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他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也许是贫乏的生活经验)和当前观察到的事实,对自然现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是错误的判断。
例三:某5岁女孩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我知道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了。
”妈妈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
而儿童的解释则更令她奇怪:“因为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
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
”这位妈妈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解释,只得对她说:“你想的真好!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原因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
”例四:一天,女儿忽闪着眼睛问我:“爸爸,人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想,就尽量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说道:“青青,是这样的,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的祖先,就是猴子……”女儿咯咯笑着说:“爸爸说话好啰嗦呀!”我笑着继续说:“猴子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干活,过了很久很久,猴子学会了站着走路,也学会了说话,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懂了吗?”半天,女儿点点头说:“噢,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原来都变成人了。
”啊?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巴。
她扫了我一眼,继续补充说:“爸爸,我明白了,动物园里的猴子都是懒猴子,我们和妈妈都是聪明的猴子。
”这两个儿童的行为似乎离科学更远了:与其说这是科学,还不如说是幻想。
然而,科学和幻想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正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同样对自然界的现象表现出好奇,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个解释,尽管这个解释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例五:一次科学活动《快乐的旋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会旋转呢?孩子们议论纷纷:旋转是接送车转动的轮子、是司机叔叔手中的方向盘;是妈妈买来的陀螺、是幼儿园里好玩的呼啦圈;是洗衣机里的大漩涡,是电视里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各种各样的旋转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旋转,那我们自己呢?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都会旋转——头、眼珠、嘴巴、手臂、腰、膝盖、脚……甚至整个身体都会旋转,更神奇的是我们的身子能跟着音乐节奏旋转,还能好几个部位同时旋转呢……渐渐地,孩子们不满足于发现旋转了,他们开始探索: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旋转呢?孩子们到自己熟悉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做记录,惊喜地发现原来旋转原因有好多:有的靠电力旋转、有的靠风力旋转、还有的靠人力旋转的……孩子们还大胆想象:还有靠引力、靠机器人的力量旋转的……可是为什么他们旋转的速度会不一样呢?细心的孩子们开始学会在游戏中比较观察:原来,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物体本身是否平衡、用力的大小等等都会影响旋转的速度。
旋转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呢?实验课上,孩子们品尝了果汁机榨出来的鲜果汁,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洗衣机里转动后变的干净衣服;也看了电视里、图画中被龙卷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房子树木,也知道了因为有漩涡,地球上还有轮船不能经过的海面……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孩子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些发现——他们拿来了纸笔画下了自己发现的旋转物体,在实验课上跟老师一起制造旋转,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动手设计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旋转玩具,组成了大A班的神奇的“旋转王国”。
不仅如此,在班级的“宝贝生日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圈舞”,把爸爸妈妈都逗乐了……快乐的旋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旋转,许多被大人忽视的现象,在儿童眼里是那么的好奇和有趣。
这就是儿童的科学。
所以,幼儿都是科学家,幼儿的生活就是科学,无处不在。
是经验性的、诗意性的、想象性的。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什么通过对以上的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教育。
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具体的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解释为:是对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
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儿童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儿童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目标是教育的核心。
科学教育目标是时代、社会对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指导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深刻领会科学教育目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纲要》中,“科学教育”明确列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
《纲要》规定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是: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物、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纲要》中的科学教育目标,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已成为新世纪科学教育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科学领域目标解读完整意义的科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作为科学探究结果的科学知识,贯穿科学探究过程的科学方法,和以科学探究态度为核心的科学精神。
而在《纲要》中,科学领域共提出5条目标。
第4条是关于数学教育的目标,第l 和第5条是关于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另外第2和第3条是关于科学方法和过程方面的目标。
如何理解这4条目标(不含数学目标)的内涵?以及如何理解知识目标的“缺失”?我们试图对其作一解读。
(一)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解读在《纲要》中,情感方面的目标突出了其中两个方面:1、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第l条就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一目标的具体内涵是:发展儿童对周围各种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科技产品)和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