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强弱》教案02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强弱规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3.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强弱规律。
2. 运用实验法验证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雷声、掌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 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介绍声音的响度、音量等概念,解释声音的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有关。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动幅度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探讨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5. 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声音在通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科技领域中对声音强弱的研究。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强弱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强弱现象。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声音强弱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声音强弱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物体(如尺子、鼓等)、声音测量仪器(如声级计)、实验记录表。
2. 教学媒体:PPT、视频资料、图片等。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教室。
八、教学拓展1. 探究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 声音的调制与解调:学习声音的频率、波形等知识,了解调制解调在通讯技术中的应用。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
1.2 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1.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振动不同物体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1.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学生摩擦尺子,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让学生吹灭蜡烛,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产生。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传播。
2.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2.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声音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影响。
2.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在空气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让学生在水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实验三:让学生在固体(如桌子)中传播声音,观察和描述声音的传播。
第三章:声音的强与弱3.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强弱变化。
3.2 教学内容:振幅对声音强度的影响距离对声音强度的影响3.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振幅和距离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3.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用手拍打桌子,观察和描述不同振幅下声音的强弱。
实验二:让学生远离或靠近正在发声的物体,观察和描述不同距离下声音的强弱。
第四章:声音的调与音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调与音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调与音的变化。
4.2 教学内容:振动频率与声音调、音的关系声音的音域4.3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改变振动频率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调、音的变化。
4.4 教学步骤:实验一:让学生摩擦尺子,观察和描述不同频率下声音的调、音变化。
实验二:让学生吹灭蜡烛,观察和描述不同频率下声音的调、音变化。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5课《声音的强弱》教案

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5课《声音的强弱》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弱》是湘艺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通过歌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强弱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地感受和辨别声音的强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强弱。
2.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强弱概念。
2.教学乐器: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如鼓、铃等,用于实践活动。
3.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强弱》。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强弱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感受和辨别声音的强弱。
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声音强弱变化明显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活动,如自编自演一个小音乐剧,要求学生在表演中注意声音的强弱变化。
《声音的强与弱》 教案 教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3.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实例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
教学内容:1. 声音的强弱定义2. 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3. 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4. 生活实例分析5. 练习题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木棒、尺子、声音发生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强弱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的强弱现象?二、探究声音的强弱定义(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是指声音的音量大小的度量。
2. 演示实验:用气球和木棒展示声音的强弱变化,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响度。
3.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强弱定义。
三、分析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10分钟)1. 讲解影响声音强弱的主要因素:声源振动的幅度、距离声源的远近、介质等。
2. 实验演示:用尺子固定在不同位置,展示声音强弱与距离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声音强弱的影响因素。
四、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振幅与声音的强弱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演示:用声音发生器产生不同振幅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五、生活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强弱现象,如:雷声、蚊子飞行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生活实例中的声音强弱现象。
3. 讨论:如何减小或增强生活中的声音强弱?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强弱定义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生活实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声音的强弱教案及反思

粤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4课《声⾳的强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声⾳”的第2课。
声⾳的强弱和⾳低是声⾳两个基本的特点,其中声⾳的强弱更加容易理解和观察。
本课先从较为简单的特点“强弱”开始,通过学习让学⾳认识到物体振动的幅度⾳⾳导致声⾳强弱不同。
本课的第1个活动就直接进⾳主题:振动幅度⾳⾳和声⾳强弱的联系。
通过观察⾳⾳振动与声⾳的强弱的关系得出结论。
为了巩固习得的概念,活动2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判断两组实验中产⾳声⾳的强弱。
教材设置的这两个活动,不仅让学⾳能够说出判断声⾳强弱的依据,更能让学⾳搞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对于声⾳在各个⾳⾳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也有⾳定的观察基础。
学⾳已经历过⾳些探究活动,学会了⾳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定的探究能⾳。
在知识⾳⾳,他们知道声⾳是不同的,知道声⾳有⾳⾳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发⾳的过程,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的;在情感⾳⾳,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假设。
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作⾳,但在孩⾳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的强弱和⾳低与⾳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会误以为声⾳强,听到低⾳就会认为声⾳弱。
如⾳⾳与⾳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法从根本上区别振动时产⾳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
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在本节课的学习上要解决的⾳个问题。
【教学⾳标】1.知道声⾳有强弱之分。
2.了解声⾳的强弱与振动的关系,知道物体振动的幅度变化会使声⾳的强弱发⾳改变。
3.尝试让各种物体发声,感知强弱不同的声⾳。
4.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实践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声⾳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声⾳就越弱。
【教学难点】能说出⾳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声⾳强弱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队⾳、⾳⾳、三⾳铁、⾳叉、分贝计、课件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8声音的高低强弱第二课时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8声音的高低强弱第二课时教案冀人版科学教案:声音的高低强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并能说出高音、低音、强音和弱音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分类和归纳。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声源的特点有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图片、音频材料等辅助教具。
2. 学生准备印有声音相关的图片的卡片(如乐器、动物鸣叫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不同高低强弱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特点的思考。
2. 教师请学生观察一些不同的声音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些声音的特点,如高音、低音、强音和弱音。
二、新知讲解与展示(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声音的高低强弱。
同时,让学生听取不同的声音样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声音的高低强弱。
2. 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乐器图片,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乐器的声音高,哪些乐器的声音低?3.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幻灯片展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声源的特点的关系。
比如:细长、松紧或粗粗的弦,和短短、紧紧或细细的弦所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区别?4. 教师通过图片和音频材料展示一些动物的鸣叫声,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动物鸣叫声的特点。
三、讨论与实验(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不同声音的特点,并要求每个小组就一种声音特点展示。
2. 教师使用幻灯片展示声音实验步骤,并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 实验一:用手指弹击不同材质的容器,观察声音的高低强弱是否有关。
- 实验二:用不同粗细的橡皮筋刮过干净的玻璃杯口,观察声音的高低强弱是否有关。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小组分享,讨论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实验材料的特点是否有关。
四、总结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声音的高低强弱与声源的特点的关系,并强调声音的高低强弱是由声源的特点决定的。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公开课

《声音的强与弱》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
声音的传播方式。
1.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讨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让学生掌握影响三个特性的因素。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定义。
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并区分音调、响度、音色的不同。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响三个特性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强弱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声音的响度。
3.2 教学内容:声音响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测量声音响度的方法。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声音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学习使用声级计测量声音响度。
第四章:声音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声音信号的处理方法。
4.2 教学内容: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实例。
声音信号的处理方法。
4.3 教学活动:讨论声音在通信、音乐、影视等领域的应用。
学习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声音信号的处理。
第五章:声音的环保意义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污染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减少声音污染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声音污染的定义及其危害。
减少声音污染的方法。
5.3 教学活动:讨论声音污染的来源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声音污染。
第六章:声音的传播与介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让学生掌握固体、液体、气体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6.2 教学内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介质状态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6.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声音的强弱》教案

《声音的强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强弱概念及影响声音强弱因素的认识。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振幅控制器(如弹簧)、响度计、实验桌、椅子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强弱概念、实验过程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如雷声、蚊子声音等。
2. 讲解:介绍声音的强弱概念,解释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鼓)固定在实验桌上,调整振幅控制器(如弹簧)的高度,使鼓面振幅不同。
(2)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
4. 实验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步骤:(1)将声源(如锣)固定在实验桌上,保持振幅不变。
(2)调整锣的距离,使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不同。
(3)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响度计的示数。
(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声音强弱与响度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概念,知道了声音的强弱与响度、振幅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噪声控制、声音信号传递等。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份关于声音强弱实验的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分析等。
2. 结合生活实例,论述声音的强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强弱》
【教学内容】
1、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在故事、乐曲中体验声音的强弱。
【教学分析】
声音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强弱、长短、高低、音色。
声音的强弱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往往在说法上与高低相混淆。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好音的强弱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律动、让学生寻找自己发出的声音,拍节奏、演唱歌曲、用声音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强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能正确地运用到演唱歌曲中。
2、在音乐故事和乐曲中理解音乐形象,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及模仿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声音的强弱的音乐形象,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具准备】
钢琴、饮料瓶、塑料袋、沙锤、大鼓、碰铃、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韵律活动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上一节有趣的音乐课,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律动吧——(教师播放课件《拍手歌》)
二、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师:现在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给你们放两段音乐《铁匠波尔卡》和《摇篮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你们可以把自已的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总结:有的同学在欣赏《铁匠波尔卡》时,因为音乐很大声,同学们都动了起来,学着铁匠师傅们用力地在打铁。
在欣赏《摇篮曲》时,因为音乐很轻柔,同学们都随着音乐进入了梦乡。
出示乐器——大鼓,请一学生敲——用力敲,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面大鼓,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敲一下,而且是用力敲。
谁来形容一下刚才这位同学敲的声音。
生:强、重、大
师:同学们有三种答案,老师比较同意其中的一位同学的答案,他敲的声音比较强。
出示“强”,用音乐的标记来记强——“f”。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强”,请大家看大屏幕。
“强”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f”来表示“强”。
(出示“f”)以后你们在音乐中遇到“f”就知道它表示“强”。
那么你能模仿我们生活当中强的声音吗?
师:你们知道“强”的反义词是什么吗?对,是“弱”
出示“弱”
师:“弱”也是我们音乐中的一种力度记号,在音乐中一般我们用“p”来表示“弱”。
师:刚才老师请同学模仿很强的声音,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模仿一下弱的声音。
(动作幅度小)
师:我们什么时候声音要弱一些呢?用肢体语言表示(说悄悄话、跺脚声)
2、师:老师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中的几组图片,你们想象一下,其中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请你用“f”、“P”记号分别填写在□内。
3、再次通过韵律活动,与学生复习强弱练习,引导学生分辨强、弱的声音。
这一次的要求和第一次做的不同,这次教师拍强,学生就拍弱,教师拍弱,学生就拍强。
敲击节奏、学习《是谁在敲》,朗诵歌词,演唱歌曲。
要求:用声音表现音的强、弱。
4、敲击节奏。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一条节奏。
X X X X X X— X — X X X X X X X X—
擂起了大鼓咚咚,敲起了碰铃叮铃铃
师:老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f”、“p”放到节奏里,老师把它们移动,我把“f”放到了第2小节,“p”放到了第4小节,想一想我们怎样拍?老师拍一下,看看和你们刚才拍的一样吗?同学们再拍一次。
师:老师考考你们,如果把它们的位置调换一下,看看你们应该怎样拍?每个小组讨论一下,老师下去指导。
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拍打节奏。
教师在节奏谱上标明“f”和“p”,引导学生在节奏谱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
5、学习歌曲。
⑴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首歌曲《是谁在敲》。
播放《是谁在敲》录音范唱带,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⑵让学生自己在歌曲中运用强记号和弱记号,并能自己演唱。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为这首歌曲标上力度记号,看看你们小组的同学是怎样合作学习的。
发歌单老师下去辅导。
师:有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成果?你想把“f”记号标在第几小节?你想把“p”记号标在第几小节?
师:让我们根据刚才这位同学标的记号来唱一遍歌曲。
多请几组。
师:你觉得哪组的方法比较好?我们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唱。
6、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中的强弱。
⑴播放《小蘑菇》舞蹈其中的音乐片断,学生听。
师:春天不光大雨和小雨出来唱歌,连小蘑菇也出来跳舞呢!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段《小蘑菇》的舞蹈片断,看看小蘑菇在干什么?
师:你知道它们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跳舞。
师:它们是怎样跳的?音乐弱的时候,小蘑菇怎样跳?音乐强的时候,小蘑菇怎样跳?(小蘑菇扭扭腰;小蘑菇长高了;小蘑菇害羞地藏起来;小蘑菇哈哈大笑)
师:让我们和小蘑菇一起跳舞吧。
再次播放《小蘑菇》
7、聆听观看活动,观看声音的故事《大雨和小雨》,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要求:要求学生观看后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感觉故事中声音的强弱,能随音乐用小沙锤、塑料袋表演故事内容。
出示课件,教师讲故事,学生感受故事中的强弱;
师:刚才我们用歌声和动作来表现声音的强和弱,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声音来讲故事呢?下面呀,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音乐故事,请看大屏幕,《用声音讲故事》,故事的名字是《大雨和小雨》,这个故事特别有趣,请大家仔细听。
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清晨,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因为它们可以出来唱歌、跳舞了。
你听,它们的歌声多好听。
突然,打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雨呀,越下越大,你看,好大的雨呀,过了一阵,雨呀慢慢地变小了,你们仔细听一听,雨声是不是变小了呢?雨声真的变小了,小动物们还在树下唱着歌,可是雨声已经把歌声盖过去了,根本就
听不到它们在唱歌,那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它们在唱歌呢?哇,天晴了,小动物们又可以出来唱歌、跳舞了。
故事讲到这,你们说说故事里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声音是弱的?
让学生说说音乐故事中哪些声音强?哪些声音弱?引导学生运用小沙锤、塑料袋模仿雨声。
师:你们听听这两种声音。
教师示范沙锤、塑料袋发出的声音。
师:他们分别好像什么声音?那你能不能用这几样东西发出的强弱声来表现这个音乐故事呢?
再播放一次故事,学生运用乐器及自己的想法随故事表现音乐中的强弱。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表现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有兔子、蝴蝶、还有狗熊。
它们一大清早就出来唱歌、跳舞,你听听,它们的声音多好听。
突然,打起了大雷,下起了大雨,好大好大的雨,雨呀,还是下得好大,你听听,雨呀,开始慢慢变小了,越来越小,天晴了,小动物们又回到了草地上唱歌、跳舞。
瞧,它们玩得多开心呀!
三、小结,结束课业。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有哪些东西发出的是强的声音?哪些是弱的声音?在音乐里,只有进行强弱对比的音乐才是最美的音乐,让我们一起享受那美妙的音乐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