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想更深处漫溯——高考议论文发展等级之深刻
作文专题训练——议论文思想深刻

乌鸦被牧羊人抓住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她的身子太轻了,爪子又被羊毛缠住了。
我们分析乌鸦被抓住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换 句话说同样是抓小羊,老鹰抓小羊为什么不 被抓,而乌鸦却被抓住了?
因为老鹰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翅膀, 快速的飞翔速度,而这一切乌鸦都不具 备,但他却盲目(机械)地模仿、照搬, 这是造成它被抓住的本质原因。
比较个立意的优劣: (普通立意) 1、成功要靠自己 (普通立意) 2、成功需付出努力
(较佳立意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4、真诚的友谊助你成功 (普通立意)
5、奉献的快乐 (较佳立意)
①知人难,知己更难; ②要考虑自身条件(要量力而行); ③摆正自己的位置
④要有自知之明;
⑤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 ⑥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
对象
行为
用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
立意
成功要靠自己 成功需付出努力
妈妈 牵牛花 小爬山虎 竹笋小草 太阳伯伯 风姑娘
走自己的路,不要因为 沿途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别人改变自己的志向 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 真诚的友谊 助你成功 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墙顶。 给人带来阴凉,心里甜甜的 为自己对别人 有所贡献而快 乐,这是贡献 的快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 发展等级之深刻新颖
教学目标: 1、学会让观点(立意)深刻新颖起来的策略。
作文评分的标准: 1、内容:题意、中心、内容、感情 2、表达:文体、结构、语言、字迹 3、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考纲解读: 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由表及里,即由情入理。
3.独辟蹊径:写出事物的另一面。
“小草”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议论文写作指导)

(文章主体部分的几个层次)
逻辑链
是 什 么
①—— 为 什 ②—— 么 ③—— 怎 ④—— 么 ⑤—— 样
• 【永不过时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模式】 •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毛泽东同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模式) •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 •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探因析果……
• •
由感性到理性——抽象思维、透视思维 (带上“透视镜、放大镜、望远镜”看问题)
• “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运思要深刻 • 对文章主体部分进行运思(思路的运转) 时,几个层次之间要构建缜密的逻辑关系:
• “透过现象看本质”——立意要深刻
【材料1】 一个木匠,造一手好门,他费了好多时日给自家造了一个门,他想这 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 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个钉子补上,门又 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下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一块板 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栓损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栓; 再后来门轴坏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轴……于是若干年后,这个门虽经 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 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们家的门?” 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个个样式新颖、质地优良, 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长满了补丁。于是木匠很是纳闷, 但又禁不住笑了:“ 。”于是木匠一阵叹息: “ 。” 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己家门的发展。”” 一阵叹息:“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 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能关住自己。”
向思想更深处 “漫溯”——教案

——古希腊哲学家 普罗塔哥拉
向思想更深处 “漫溯”
——“写得深刻”定向训练
4
高考作文评分要求
导
• 基础等级
• 发展等级
1. 符合题意 2. 符合文体要求 3.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1.深刻 2.丰富 3.有文采
5.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4.有创新
6.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等考 级纲 中中 【关 深于 刻写 】作 的发 含展 义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学习目标:
1. 明确《考试大纲》中“深刻”这一 要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透过 现象深入本质的分析写作能力。
2. 掌握“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方法, 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分析议论更深刻。
老师寄语: 关注生活,做有心人;透
过现象,做思想者。你不仅仅 是一个 “书呆子”,更是一 个关注人生社会的思想者。
思
1.学生自学学案上的四段文段,根据
提示可以适当修改文段。
2.运用所学的方法修改自己的文段,
200字。
组议:
议
1.集全组之力,补充不同的作文
素材。
2.讨论习作,让你的议论文段更
深刻起来,选出优秀文段待展。
展
自由展疑
速度与激情
深刻的思想
评
就像铁钉,一旦
钉在脑子里,什 怎样让自己拥有深刻?
么东西也没法把
它拔出来。 (1)向大师取经
——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
(2“透过现象看本质” 2.运思要深刻 —— “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 (1)纵横开掘,多向思维 (2)缜密辩证,理性分析 (3)独辟蹊径,求异求新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兼介高考调研测试作文题命制实践与思考

向思想更深处漫溯——兼介高考调研测试作文题命制实践与思考高中作文改革要回归理性、强化思辨,继承中国古代丈论“丈以意为主”“意高而文胜”的优良传统,重视并落实“思想写作”的重要话题;以“思想写作”为导向的高考调研测试命题实践与思考。
高中“思想写作”当下需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从“根性”高度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二是从“真趣”维度思考作文教学美学法则,三是从“教程”角度合理布局高中作文目标。
2018年9月,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研修项目北京大学高中语文班学习,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专家们认为,现在的高中生写作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们倡导作文改革要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学会思考,具有源自生活的批判性思考、个性思考和创新思考。
可见,高中“思想写作”已经成为专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高中“思想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文以意为主”“意高而文胜”是一个不争的话题。
如梁萧统《文选序》中说:“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说:“属意立谋,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古人倡导文章的哲理性、思辨性,不光是针对论述类文体,即便是像游记这类状物写景的文章也要渗透作者的思想与见解。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作者总结性地概括了游览感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中特别提出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学科核心素养”部分专列“思维发展与提升”板块,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文技法: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作文技法:向思想更深处“漫溯”仲玉梅“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如是说。
的确,高中学生要想突破“见解平庸、思路平常、语言平淡”的写作瓶颈,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思维方法使作文“思想深刻”。
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在议论类文章中如何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透过现象看本质”——立意要深刻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有诗句类、故事类、言论类等,在对故事类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时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例如,有“轿夫穿新鞋”这样一则材料:某日,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
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一御史听后说道:“终身不敢忘。
”这则材料是故事中套故事:整体上说的是都察院长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说事,新御史心领神会;局部说的是轿夫的事。
那么,御史“终身不敢忘”的是什么?王廷相用轿夫的事,告诫新御史们:要防微杜渐,要善始善终,始终洁身自好难能可贵,过而能改诚可贵……如果没有弄清材料中两件事的关系,脱离整体而只着眼于局部,就容易立意为:“踏实干好平凡的事”“舍己为人”“严以律己”“细节决定成败”等,这般单从轿夫角度的解读就不够准确。
所以,审读故事类材料一定要有整体制约局部的观念,这样才能透过引喻与警示,深刻洞察小故事中所寓含的大道理。
这个立意的过程,运用的就是由表及里、以小见大、探因析果、由近及远的透视思维之法。
“揭示事物内在逻辑关系”——运思要深刻运思,是指思路的运转。
运思深刻,要求主体部分几个层次之间要构建缜密的逻辑关系,像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等。
这诸多的层次关系更需要借助灵活的思维方法来构建:(一)发散思维→并列关系发散思维又称多向思维,是指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沿着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
写作时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可构建并列关系的结构层次。
例如,关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幸福三要素》一文则从众多要素中精选了三个,分别为:一是有希望。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 doc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一、考点阐释关于“深刻”,《考试说明》有三点具体要求:(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现象入手,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理性概括。
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就能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
写记叙文,就着眼于人物思想品质和精神世界的发掘;写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事物表象中,剥去现象的外壳,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
(二)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有后果就必然有前因,要善于探究事物的本源,以敏锐的目光,借助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探寻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所持观点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时代感、有前瞻性并能引发别人思考,产生心灵的共鸣,灵魂的震颤,思想境界的升华。
二、话题作文指导高考作文怎样做到“深刻”?(1)叙述中渗透感悟。
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
例如《飘落心灵的秋叶》中的一段:“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眼前的秋叶仍在不停的飘飞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吗?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
仔细端祥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这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是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上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
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的处境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疤痕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们做出的痛苦的决定吗?为什么它在疤痕的一端顽强的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的短暂生命?而我却始终徘徊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281%29

文章大美是思想(修改稿)——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河南省洛阳市博达学校于剑涛【考点阐释】“深刻”是新课标考纲对作文发展等级的首要要求,内涵有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也就是说,文章要深刻,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具有深邃的见解;二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要做到观点鲜明,富含哲理,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事景物的丰富意蕴,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这需要考生对生活现象有深刻的洞察,敏锐的反应;对作文命题有深刻的理解;对所确立的主题思想有恰切的表达。
文章要写得深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认识水平。
对生活现象或社会问题多加关注,追根溯源,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想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苦思冥想,闭门造车,那是绝对不行的。
总之,只要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技法点拨】大凡深刻的文章,通常富含哲理,具有思辩性。
或观点新颖独到,读后使人豁然开朗;或说理客观辩证,读后使人深化认识;或见解切中肯綮,读后引发更多联想等等。
要达到这种境界,须关注以下几点:1.多元思维,精心选材。
无论何种文体,要体现深刻思想,就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多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向纵深处想一想,揭示事物的本质;倒回过去想一想,探明事情的起因;面向未来想一想,预见事物的发展;换个角度想一想,提出崭新的论点;化整为零想一想,理清来龙去脉;综合起来想一想,全面辩证分析。
总之,要多想几个“为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要想为什么塑造他?借助这个人物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选用的材料能否表达这样的思想?是否有更新鲜、更典型、更有说服力的素材?换一种结构是否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只有这样深入细致思考了,文章才能达到惯常思维无法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高考作文写作之如何把议论文写深刻

高考作文写作之如何把议论文写深刻“深刻”,位居写作发展等级考点之首,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立意肤浅、层次单一、说理不透是高考作文之通病,也是高考作文实现深刻、走向高分的绊脚石。
所谓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观点有启发性。
[怎样才能深刻]1.“想远”:指立意时,努力追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艺术境界,广泛联想,多元印证,努力使立意走向高格;2.“挖深”:指行文时不应把思维局限于现象的罗列,而应以哲学中联系、发展的观点为指导,在思考“是什么”之后,再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居高临下地审察事物,层层深入剖析问题;3.“说透”:指为避免写作时说理不透的弊病,行文时努力用事实说话,揭示问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靠技巧强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及人生的启迪。
[考场议论文实现深刻的几种途径]一、探究背景,凸现本质任何现象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在论及某一现象时,若能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这一现象的本质就会凸现出来。
示例:有了钱怎么花,似乎是个人的事。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灯红酒绿的豪门宴移到农舍窑洞,警惕拜金主义的话题会变得更加沉重。
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现在还远非黄金铺地。
我国人均还不到800美元,在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榜上,我们的座次仅仅是几十位,光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有许多农民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如果把一掷干金的做法放到精神道德建设和我国刚解决温饱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奢侈之风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损害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
——《话说一掷千金》二、探寻共性,揭示本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无异于儿戏,只有那些代表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性特征的事物才具有论证价值。
因此在论及某一事物时,要将其作为同类事物的代表来认识,探究其所代表的共同特征,以揭示其本质示例:某名牌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黑熊嗅觉的灵敏程度,竟然用硫酸将黑熊烧伤,这是何等残忍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议论片段分析)
心理
片段一
社会原因
原“因秒读”图书的盛行是一个社会急功近利、快
速进击的缩影。它之所以能占领市场,是因为它迎
合了人们对于快速成就自我的渴望,它符合高速运
转的社会对快速成才的要求。在竞争激烈、急速发
展的时代趋势中,人们都带着一种惶惑的心理,仿
佛只要慢下脚步,就会被他人超赶,就会被时代淘
汰,所以人们急欲在短时间内使自我得到大幅度提
升,来与这个飞驰的时代保持步调一致。
片段二
成功类“秒读”图书的盛行,深刻地反映着人们欲 依靠捷径而非踏实勤勉走向成功的不正之风。“秒读图 书”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上演着类似 的荒诞剧。白领们热衷于“厚黑学”,渴望一步晋升; 学生们沉迷于“速成学”,渴望一考高中;家长们追捧 着“提高班”,期望孩子一夜成龙……整个社会被一股 急功近利、焦躁急进的风气笼罩。
分享要求:被推荐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议论段;
小组内另一名同学阐述推荐觉得它深刻的理 由。
白岩松、柴静等坚守 良知的媒体人
分析影响
社会责任感流失; 民族精神危机
异向对比
事件
媒体人责任感的缺失; 阅读者的精神荒芜; 时代的泛娱乐心态
追根溯源
同类联想
失实新闻、低俗新闻; 各类娱乐节目
带着思想作文, 带着பைடு நூலகம்想做人
星”“盘点曾经整容的明星”“范冰冰出席饭局,与领
导豪饮霸气外露”“林青霞穿休闲装参加聚会”“刘嘉
玲认干儿子”,类似的娱乐新闻铺天盖地而来。而真正
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却寥寥无几。
• 写作要求:自选一到两种方法(追根溯源,预测影响,同类联想, 异向对比)
•
限时8分钟,150字左右
•
交流要求:3分钟交流;
推荐一篇小组内论述思想最深刻的议论段, 并讨论推荐理由,阐明你们为何觉得这个片段比较深刻。
所以,时代的浮躁并不能成为“秒读”的借口!
预测影响
异向对比
事件
同类联想
追根溯源
实战演练
•
请参照前面所讨论的分析方法,自选一到两种方法对下面的
事件进行议论评价,完成一个15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
•
新闻是社会的瞭望者,是社会的喉舌。但如今我们
打开各大新闻网站,却惊讶地发现娱乐新闻早已在不知
不觉间霸占了新闻主页,“盘点陷情感纠纷的女
片段三
秒读会让我们失去思维的深度。60秒甚至 是更短的时间,不够人真正进入阅读的状态,不 够人接受可能密集无比的信息,思考的流程自然 也不会被启动。而失去了思考的所谓阅读,不过 是浮光掠影,毫无实际意义,因为失去思考的知 识无法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浮于表面的阅读 短时间内看似无害,但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形成思 维的惰性,满足于知识的堆砌和无稽之谈,我们 的思维深度,就因此被慢慢腐蚀。
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议论文发展等级——议论引向深刻
何为思想深刻? 作家的深刻
考试大纲的要求
对社会现状深入透彻的洞察 对人生百态细致入微的体悟 使读者朋友受益匪浅的启发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考试大纲》
• 柔也人生,刚 也人生
你又可还记得,当纷飞的战火弥散在中华大地时, 民国的学者却能在学术的浩海里静心思悟数十载?
马克思在座位下留下的那对脚印是对浮躁工业时代 的最好对抗,民国学者醉心于学问的坚定身影是对动荡 不安年代的最好回应。他们都在躁动不安的年代活出了 自己的沉静深厚,他们慢下脚步从书中获取真知,他们 潜心思悟创造真知。他们不迎合一个时代,却历史性地 改变了一个时代。
一个被秒读剥夺思考力的人,必将虚浮中空, 成为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木偶;一个被秒读带走 思考力的民族,必将迎来精神荒芜、文明萎谢。
片段四
手握“秒读”图书的你掷地有声地说:时代的飞速 发展容不下我的细嚼慢熬,只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书页 速翻。
但你可还记得,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大英帝国 时,马克思却能在大英图书馆潜心苦读十余年?
• 反:刚而无柔,刚愎自用; • 批:柔而不刚,软弱无能; • 正:刚柔相济,驰骋人生。
何为思想深刻? 作家的深刻
考试大纲的要求
对社会现状深入透彻的洞察 对人生百态细致入微的体悟 使读者朋友受益匪浅的启发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