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看了一些比赛实况,看后发现一个问题,即有的比赛选手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诸如小说《水游传》的作者是谁?有的选手也答不上来。其实这种现象在以往类似的比赛中也出现过,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从语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培养这一角度,并且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情况,对艺术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做些分析思考。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等生中是作为必修课普遍开设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边缘化。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中,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大学英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跟英语四六级考试挂起钩来。如果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两课”相比,大学语文的课时要少得多。此外,外语等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属考试科目,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落榜者中,往往部分考生是由于外语没达到分数线而落榜。相比之下,大学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在艺术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艺术生的特殊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质的现象。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人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那些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中国热”现象。而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这种反差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说,这些都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如上所述,目前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一般而言,作为一名艺术生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专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其中思想道

德素质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而综合文化素质则是支撑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创新。事实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广泛适应能力的人才。社会需求和市场选择的变化比较大,有可能学生不再是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行业。由此可见,目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那么对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如何定位呢?大学语文应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但是大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纠正错别字,纠正错误读音,也不是教授申请书、请假条等应用文体的写法,而是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所指出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是艺术生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是艺术生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成为整个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学将直接关系到艺术生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谈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这段话确立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目的。文学是用于“新民”的,也就是后来所谓培养新人的意思。可见语文学科承担着一个巨大的任务。而对一个国家而言,教育的核心是学校课程,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教育关注的是将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传授给下一代。如果说学校的课程是人类文化史的缩影,那么语文课程则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说,大学语文不应简单地归结为工具性,而应将它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认识,使之成为一种与民族文化相照应,与时代主流文化相呼应的人文精神陶冶活动。

本教材的特点: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提高人文素养的要求,教材包括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经典品鉴、第二单元谈艺论道、第三单元美林星空、第四单元精神家园、第五单元风范学堂、第六单元人生感悟、第七单元

实训练笔。注重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文和现当代的名家名篇,能够提高文化品位与人文价值。同时选编一些国外不同时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关注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具有要强调时代性、人文性和多元化。还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国内外艺术大家谈人生艺术修养方面的文章,比如塑造纯洁的灵魂——《傅雷家书》选。同时兼顾艺术生的专业特点选用一些能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着一定联系的文学作品,一些中国古代的诗词作为上课的教学内容,因为古代诗词,特别是词,在以前是可以吟唱的,其中不少诗词意境优美,而且语言也比较简练。在充分理解作品之后,可以尝试着为这些作品进行绘画,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概括地说,本教材做到了三个贴近,即贴近时代社会现实、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贴近艺术专业实际。

最后我们以一段反映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的话,作为全文的结束语。蔡元培先生在1930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者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与要求 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古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红楼梦》、《诗经》等。 2. 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鉴赏,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如《围城》、《家》等。 3. 文言文阅读与写作: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进行文言文的诵读和鉴赏,并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4. 阅读与写作: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同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 修辞与韵律:学习修辞手法和韵律,了解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欣赏技巧。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3. 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 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参与语文社团和文学活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度等,占总评成 绩的30%。 2. 课堂测试:进行定期的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40%。 3. 期末考试: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 力等,占总评成绩的30%。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课程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语言文化基础:包括汉语拼音、汉字书写、词汇积累、语法分析、

修辞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2、文学鉴赏:选取中国古代、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3、文化学概论:介绍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4、语言学概论: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探讨汉语语言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5、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师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还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 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体方法包括: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 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以考察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方式包括: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看了一些比赛实况,看后发现一个问题,即有的比赛选手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诸如小说《水游传》的作者是谁?有的选手也答不上来。其实这种现象在以往类似的比赛中也出现过,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从语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培养这一角度,并且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情况,对艺术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做些分析思考。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等生中是作为必修课普遍开设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边缘化。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中,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大学英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跟英语四六级考试挂起钩来。如果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两课”相比,大学语文的课时要少得多。此外,外语等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属考试科目,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落榜者中,往往部分考生是由于外语没达到分数线而落榜。相比之下,大学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在艺术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艺术生的特殊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质的现象。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人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那些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中国热”现象。而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这种反差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说,这些都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如上所述,目前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一般而言,作为一名艺术生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专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其中思想道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吕永林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地位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 1978 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区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 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理、 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 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 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 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 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 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 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 (1)在完成好“大学语文”本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主,《管理文秘》、《当代文学解读》、 《美术欣赏》等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搭建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 台。二、课程 目标 总 体目标: 融思、 想、识、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本文将介绍大学语文课 程的内容设置、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内容设置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语言文字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 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1. 语言文字学:介绍汉语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结构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 2. 古代文学: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主要作品和作家,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现代文学: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 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家,培养学生对当代社会和 人性的思考。 4. 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论述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 同类型的写作,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二、学习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 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 批判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客观分析问题。 4.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写出逻辑清晰、观点鲜明的文章。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以下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分析经典作品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想法、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分组演讲法: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写作指导:教师通过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提出修改建议和指导意见,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四、总结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校为继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已经具备了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四)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适用专业: 新都校区理工类学生。 三、考核方法 学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70%,平时成绩(含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占30%。 四、教师简介 王凤玉,1982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汉语言文学副教授。长于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并能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从教以来,先后主讲过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行政文书、辩才学、演讲与口才、成人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等课程,教学受到普遍好评。十余年来,先后参编《中国企业实用大全》、《中国人事工作实用大全》、《新编大学语文》等。撰写的多篇论文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公务文书写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在“求是杯”全国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教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论文《谈谈行政公文的行文规范》在中国司法、行政文书第九届年会上获一等奖。2004年底,被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教育二十年编委会授予“中国教育二十年名师”奖。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大学语文》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应能够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学,增强学生的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1、提高和强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帮助学生继续积累本国语文的有关知识,继续培养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打好扎实的语文根底。 2、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学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而建构起开放灵活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3、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学生。要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发掘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二、基本教学要求: 1、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建立对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认同; 3、培养丰富的想象、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采用文学欣赏与语言应用及写作能力并重、理论阐述与作品鉴赏相结合的专题来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欣赏,以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为主体,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为知识模块,安排四个专题。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发展线索、创作规律、欣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阐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重点作家及作品,说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分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介绍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特点及欣赏方法。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一、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编:赵恩龙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张华明 参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二、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本课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课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如下: 1.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一定的文学基本知识,特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主要文体

特点及发展简况。 3.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二)能力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大众化”应用型人才。 1.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能够熟练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日常公文的写作。 3.能够流畅的用语言进行的日常的交流和工作。 4.能够将语文知识与本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创作性的学习。 (三)素质目标 1.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创造性的使用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进行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法规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渗透教学,从而,为学生迅速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员奠定思想基础。 2.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是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3.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大学语文是综合素质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它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积极影响。中国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交流沟通的基本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利于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五、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组织实施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 2.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 3.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本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 4.专业技能与知识模块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的重点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000015 2.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3.英文名称: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4. 课程简介:《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校非中文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该课程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优秀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表达和评判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高尚人格。 2.与相关课程衔接:在中学语文课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和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 3.学时:总学时48学时,周学时3学时。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6.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或论文。最终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7.教材: 陈洪.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教学参考资料: [1]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作品赏析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能结合课后注释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并能够运用典型的艺术手法,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学生能古今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的方法、过程,赏析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课后提示为指导,对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时效性做出评价。 教学难点:古为今用的契合点,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辨证理解。 授课时数:30学时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它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内容,较强的思想性、实践性和工具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达到与大专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相适应的水平,提高其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为学好各专业的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确定自己的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2.通过分析范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并理解一般文章,并能读懂一般的文言文。 3.通过经典范文的学习,把握文学家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提高其专业学习的效果。 4.通过补充教材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避免出现语文常识错误。做到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句通顺,条理清楚,表达明晰,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即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是借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为暂用教材。该教材不是按文学史或文体分组排列,而采用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灵活分组的方式。每篇文选有作家作品简介、注释、提示以及思考与练习,比较适合自学。《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以下简称“指导书”)为辅助教材。“指导书”包括“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基础知识”和“自测题”三部分内容,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补充材料。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 四、学习内容和要求 1.文选部分 总的教学要求是:总体把握每个单元文选所体现的共同特点;记忆作者的姓名及其所处时代,作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解释疑难词语。能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反语、层递等修辞方法,简要说明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适用对象:大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总课时:72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 授课团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编制人:未提及 审定机构:未提及 编制时间:未提及 审定时间:未提及 二、课程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现代职业人,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

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

2023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023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 学时:6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在大学教育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 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本文将为您介 绍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 一、语文课程的内容 1. 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首先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包括词汇的积累、语法的掌握和语言表达的提升。通过课堂练习和作文写作等形式,培 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和观点。 2. 阅读理解与批判思维 语文课程还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通 过阅读文学作品、社会科学文章等,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挖掘作 者的观点、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评价 和分析。 3. 文化素养的培养 大学语文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经典文 学作品、古籍名著等,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熟悉文学史和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同时,语文课

程也会涉及当代文化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当代社会,增 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 1. 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准确地运用 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培养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其 能够写出符合语言规范的文章。 2.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还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目标 之一。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问题、矛盾和利益 冲突,并能够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 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增强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大学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通过 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和常识性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提 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通过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等形式,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培养关心社会、关怀他人的情感 和意识。 三、有效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的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综合素质课程 课程性质:限选 英文名称: 总学时:32 讲授学时:28 实验学时:4 学分: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除中文专业外其他各专业 开课单位:文学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非中文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教育课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通识性素质教育课程。语文能力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对母语文献的阅读、解析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本课程在学生中学阶段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从应用、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语、汉字的使用方法和规范,学习文章的阅读、分析、领悟方法,并从对优秀文献和文学名篇佳作的品鉴中体会写作要领,汲取表达技巧,了解传统文化,享受美的熏陶。把高尚情操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砥砺寓于语言、文学、文化的学习之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象、内容、现状及学习意义。 教学要求: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象和内容、开设历史和现状,了解本课程同中学语文课程的差异以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单元:汉字篇(2学时) 教学内容:汉字的性质、结构特点;汉字的形义关系与形体流变;汉字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汉字规范化。 教学要求:了解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性质和结构特点,了解汉字以形表意的特性和文化特征,掌握汉字简化的规律和容易出错的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及一些特殊用字的读音、字义和使用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和课堂训练相结合。 第二单元:汉语规范篇(4学时) 教学内容:汉语的性质;普通话的语音;词语的组合规则;常见语病的纠正与行文的规范化。 教学要求:了解汉语的性质,掌握普通话的读音规则和发音方法,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掌握汉语词语的组合规则,能够正确组词造句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看法;掌握常见语病的原因、类型及纠正方法,能够辨析并改正常见的病句,正确使用规范汉语进行交流、写作。 授课方式:讲授与课堂训练相结合。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XJ0105003 课程类别:人文通识课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2。 一、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是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面向文、理、工、商、农、医、法等各类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它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本课程通过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培养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要让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聪明智慧的学习,通过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思考和批判,从中汲取奋起自新、自强不息、兼容并蓄、改革创新的民族精魂,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的潜移默化。 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识课,旨在帮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提高语文修养,提升审美情趣,奠定人文根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激励广大岐黄学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

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把自己培养成新世纪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旨在通过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阅读、欣赏、熏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即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即提高大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帮助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理念;培养大学生健康健全的高尚人格,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分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重点讲授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现当代散文、议论文、诗词曲赋骈文、小说、书序游记、祭文碑铭家书演说、医药小品文的经典代表作,介绍中国文学史概貌、中医药与儒道释的联系以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单元诸子散文 【目的要求】 1.从源头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了解中医理论形成之源。 2.通过文选掌握儒家道家的思想精髓。 3.掌握文章重点词语词义。 【教学内容】 (一)文选阅读讲解 1.诸子各家思想主张简介及诸子散文特点 2.《周易》五则 3.《老子》六章 4.《论语》二十则 5.《孟子》五则之“浩然之气”、“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民贵君轻”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中所出现的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被动句式、倒序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据.

1. 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