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工艺技术
4第3章微胶囊技术详解

(三)微胶囊造粒方法
1.物理方法 喷雾干燥, 喷雾凝冻, 空气悬浮, 真空蒸 发沉积, 静电结合, 多孔离心 2.物理化学方法 水相分离, 油相分离, 囊心交换, 挤压锐 孔粉末床, 熔化分散,复相乳液 3.化学方法 界面聚合,原位聚合,分子包囊,辐射包囊
(四)微胶囊的释放
1. 释放时间 立即 延时(缓释) 2. 释放方法 物理 电磁 化学 机械方法( 加压 破形 摩擦) 加热方法 燃烧 熔化 用酶, 溶剂或水对其溶解
2. 特点
包裹率高;多余壁材与微胶囊产品的分离效 果好。 壁材一般为纯物质,为热熔型,最好熔化后 粘度小于5000cP;
心材最好为球形(可小于150m)。
工作原理图:
三、物化法微胶囊造粒技术
(一)相分离法(水相,油相分离法) (二)囊心交换法 (三)挤压法 (四)锐孔法
(五)粉末床法
(一)相分离法
形成胶囊壁(薄膜)。
原理示意图:
活性单体举例:
2.特点
(1)聚合反应 缩聚或加聚反应, 如为前者,反应时会放酸, 不适合易酸变性的材料; (2)用于酶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单体; (3)可使疏水性也可使亲水性材料的溶液或分散 液微胶囊化; (4)膜极薄,约20纳米,有半透性; (5)其物性受反应时间影响; (6)微胶囊大小 1 至几微米,由第一种单体分散滴的大小决定 也受搅拌速度及乳化剂浓度影响。
第三章 微胶囊技术
概 述
微胶囊 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品。 微胶囊造粒技术
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 封存在一种微
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简 史
胶囊化:源于十九世纪---药物 微胶囊化: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设想用天然高分
子材料来包裹微小液滴;
微胶囊造粒技术

挤压法虽操作简单、成本低、能保持较高的菌体密度和活 性,但难以获得干燥的粉末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培茜,郑昌江,阎喜霜,等.香辛料精油喷雾干燥法微胶 囊化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8,19(12):27~29. [2]王璐,许时婴.香精香料微胶囊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25(3):52~58. [3]郑建仙.功能性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255~259. [4]许萍,雍国平,盛良金,等.香兰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 [J].食品工业科技,1998,19(5):28~29. [5]郭本恒主编.益生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曹永梅.肠溶性乳酸菌微胶囊的制备[J].食品与发酵工 业,1998,25(2):71.
微胶囊造粒的分类
喷雾干燥法、喷雾凝冻法、空气悬浮法
物理法
真空蒸发沉淀法、静电结合法等
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
化学法
分子包裹法、辐射包装法
物化法
水相分离法、油相分离法、挤压法
囊芯交换法、融化分散法、复相乳液法
4、微胶囊在食品中的应用优势
1、改变物料的存在状态、物料的质量与体积
将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原料固体化,从而提高其溶解性、流动性和贮藏 稳定性,如粉末香精、粉末食用油脂、粉末乙醇等。
5、降低毒性、保持活性
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毒理作用等。且能保持食品中微量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 对人体的活性作用。
5、食品中常用的微胶囊造粒方法
1、喷雾干燥法 2、挤压法 3、凝聚法 4、分子包埋法
5、喷雾凝冻法
1、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是:首先制备乳 化分散相,即把芯材分散在已液化的壁囊材中混合 形成溶液,后加入乳化剂,热分散体系经均质变成 水包油型乳状液,最后进行喷雾干燥即可。 传统喷雾干燥法的工艺流程为: 芯材和壁材→混合→均质、乳化→乳化液→在热空 气中雾化和干燥→脱水→微胶囊产品 喷雾干燥的过程主要包括4个部分: 预处理、乳化部分、均质部分、喷雾干燥
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微胶囊技术) 指将物质细微分散包覆后,并在所需的时候将其释放出来的方法capsules--粒径大于1000μmmicrocapsules (or microcells)--粒径分布在1~1000μmnanocapsules--粒径小于1μm2.Principle:微胶囊技术主要是根据Bungenbergde Jong所提的聚集(coacervation)原理(1) 运用高分子的聚集是微胶囊形成主要方式(2) 它是利用分子间的化学或物理产生的边界作用力,让分子自行形成微胞的一种方法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1) 将液体形式的食品转变成固体,以利于干燥食品中使用(2) 留滯挥发性物,以供最佳条件时释放(3) 避免蒸发及受水分影响(4) 使不容(incompatible)成分均匀混合(5) 掩蔽不良味道(6) 藉由特定的溶释机构,达到特殊效果(7) 改变固体物质的质地与密度(8) 保护敏感物质(1)corematerial(芯材)或nucleus(核心物质):包覆于壁膜内的物质。
重量约占整个微胶囊的80-99%,并于适当的时候被释放出來。
(2)wallmaterial(壁膜材料或囊壁)或shell(外壳)a.如芯材为亲油性物质,则囊壁材料选择亲水性材料b.如芯材为亲水性物质,则囊壁材料用水不溶性的合成聚合物壁材选择基本原则芯材和壁材的溶解性能相反,芯材亲油、壁材一般要亲水,反之亦然。
壁料对芯材无不良影响壁材有适当的渗透性、溶解性、可降解性、弹性、流动性、乳化性等壁材成膜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与稳定性2.核/壳比值(1)典型的胶囊含有70-90%wt的核心物质,外壳厚度约为0.1-200μma.胶囊外壳的厚度与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有关b.微胶囊中核心物质和外壳的关系有许多表示方法,最常见的是「核心量」和「核/壳比值」两种表示方式(2)核心量a.心材在整个微胶囊中所占百分比b.核心量可作为商品的重要准则(3)核/壳比值a.定义:核心与外壳的重量比值b.核/壳比值是假设核心是一完美的球体,胶囊外壳厚度也是均匀不变的。
食品化学微胶囊化技术

微胶囊化技术一、基本概念微胶囊造粒技术:或称微胶囊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
二、微胶囊技术的优越性1、可以有效减少活性物质对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氧、水)的反应2、减少心材向环境的扩散和蒸发3、控制心材的释放4、掩蔽心材的异味5、改变心材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分散性能)、化学性质等对于食品工业,可以使纯天然的风味配料、生理活性物质融入食品体系,并能保持生理活性,它可以使许多传统的工艺过程得到简化,同时它也使许多用通常技术手段无法解决的工艺问题得到解决。
二、基本原理微胶囊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包装技术 ,其效果的好坏与“包装材料”壁材的选择紧密相关,而壁材的组成又决定了微胶囊产品的一些性能如:溶解性、缓释性、流动性等,同时它还对微胶囊化工工艺方法有一定影响,因此壁材的选择是进行微胶囊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微胶囊造粒技术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
一般来说,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心材: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
壁材:外部囊的壁膜。
一种理想的壁材必须具有如下特点:高浓度时有良好的流动性,保证在微胶囊化过程中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能。
能够乳化心材并能形成稳定的乳化体系。
在加工过程以及储存过程中能够将心材完整的包埋在其结构中。
易干燥以及易脱溶。
良好的溶解性。
可食性与经济性。
三、功能1、液态转变成固态液态物质经微胶囊化后,可转变为细粉关产物,称之为拟固体。
在使用上它具有固体特征,但其内相仍是液体。
2、改变重量或体积物质经微胶囊后其重量增加,也可由于制成含有空气或空心胶囊而使胶囊而使物质的体积增加。
这样可使高密度固体物质经微胶囊化转变成能漂浮在水面上的产品。
3、降低挥发性易挥发物质经微胶囊化后,能够抑制挥发,因而能减少食品中的香气成分的损失,并延长贮存的时间。
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与优化

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与优化化妆品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则为化妆品产业带来了新的突破。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将活性成分进行封装,并通过微小胶囊的方式释放的技术。
它可以延长化妆品的保质期、提高成分的稳定性、增加使用效果,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化妆品的需求。
本文将从应用场景、优势与挑战以及优化方向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与优化。
一、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场景1. 护肤品中的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在护肤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封装多种活性成分,如维生素C、透明质酸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释放,延长护肤品的保湿效果,改善肌肤的弹性和紧致度。
同时,微胶囊技术还可以将抗氧化剂等稳定性较差的成分进行封装,保持成分的活性,有效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2. 彩妆产品中的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在彩妆产品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在口红中添加了微胶囊,可以使口红更持久、更鲜艳,并且可以在唇部干裂时释放滋润成分,起到修复的作用。
此外,微胶囊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眼影、粉底等产品中,增加颜色的饱和度和持久度,提升妆容的效果。
3. 美发产品中的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在美发产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护发类产品中。
比如,在洗发水中添加了微胶囊,可以封装油脂调理剂等成分,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调理发质。
此外,微胶囊还可以封装天然植物精华,如薄荷、龙舌兰等,为头发带来清爽、香气怡人的效果。
二、微胶囊技术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微胶囊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具有多重优势。
首先,微胶囊可以保护活性成分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其在产品中的稳定性。
其次,微胶囊可以提高成分的生物利用度,让活性成分更好地被皮肤吸收。
最后,微胶囊技术可以实现化妆品的个性化,因为不同类型的微胶囊可以封装不同的成分,满足消费者对化妆品个性化需求。
2. 挑战微胶囊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要求高,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微胶囊破裂、成分泄露等问题,降低产品的质量。
微胶囊包埋技术工艺

微胶囊包埋技术工艺
微胶囊的包埋技术是一种将活性成分包裹在聚合物壳内的方法。
具体的工艺步骤如下:
1. 准备聚合物:选择合适的聚合物材料,通常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或明胶等。
2. 准备活性成分:选取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通常为药物或香料等。
3. 制备胶囊核心:将聚合物和活性成分混合,通常需要采用乳化或溶液聚合法制备。
4. 包埋:将胶囊核心浸入包裹用的聚合物溶液中,使其完全包裹在外层聚合物壳内。
该过程通常需要在低温、低搅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胶囊核心的损伤。
5. 固化:将包裹好的微胶囊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干燥和固化处理。
这一步可以通过减小胶囊壳内的水分含量来保证长期储藏的稳定性。
6. 包装:将制备好的微胶囊分装在密封包装袋中,以免受空气、水分等外界因素影响。
微胶囊的包埋技术具有对活性成分进行保护、控制释放速度和延长使用寿命等优点,因此在药物、化妆品、食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微胶囊制剂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研究热点,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性能研究。
一、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微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至关重要。
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微胶囊制剂制备方法。
1. 包裹层法包裹层法是最常用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核心物质包裹在一层壳材中,形成微胶囊。
包裹层可以由天然材料如明胶或纤维素等制成,也可以采用合成材料如聚合物等制备。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药物、香精、调味品等微胶囊制剂。
2. 油包水法油包水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微胶囊的方法。
通过在核心物质中悬浮药物或其他功能性物质,然后将其置于外相中,外相可以是水或其他溶剂。
油包水法可以制备出稳定性较好、释放速率可调的微胶囊制剂。
这种方法常用于调味品、环境材料等领域。
3. 浸渍法浸渍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微胶囊制备方法。
该方法的主要原理是将核心物质浸渍到载体中,然后通过烘干等工艺将其固定在载体表面,形成微胶囊。
由于浸渍法制备的微胶囊具有高载药量和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因此在药物、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微胶囊制剂的性能研究微胶囊制剂的性能研究是制备微胶囊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研究,可以评估其适用性和优缺点。
1. 尺寸与形态微胶囊的尺寸和形态直接影响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效果。
通过粒径分析和形貌观察等手段,可以研究微胶囊的尺寸分布和形态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备工艺的改进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2. 载药量与释放速率载药量和释放速率是微胶囊制剂的关键性能指标。
通过载药量的测定和释放速率的测试,可以评估微胶囊的药物负载能力和控释性能。
这些数据可用于合理调整微胶囊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3. 物理稳定性物理稳定性是评价微胶囊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研究微胶囊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抗破裂性和抗浸出性等性能。
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

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包括内包法、外包法和共包法三种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制备工艺流程。
1. 内包法:内包法是指将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直接包裹于胶囊内部。
其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包裹材料(如壳聚糖、明胶等)和活性成分(如药物、颜料等)。
2) 胶液制备:将包裹材料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搅拌均匀,制备成胶液。
3) 增稠:可根据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增稠剂,增加胶液粘度,以便后续包裹操作。
4) 包裹操作:将活性成分加入胶液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滴加到搅拌中的油相中,使其形成微小的液滴。
5) 固化:将包裹好的液滴置于固化剂中,使其固化成为胶囊。
2. 外包法:外包法是指将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包裹于一层保护壳中,再将保护壳与胶囊材料包裹在一起。
其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包裹材料(如聚合物材料)和活性成分(如药物、颜料等)。
2) 包裹壳制备:将包裹材料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搅拌均匀,制备成包裹壳的溶液。
3) 包裹壳形成:将活性成分和包裹壳溶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物滴加到搅拌中的油相中,形成微小的液滴。
4) 包裹壳固化:将包裹好的液滴置于固化剂中,使包裹壳固化成为胶囊。
5) 胶囊制备:将包裹壳固化的液滴与胶囊材料一起加入到模具中,经过加热或其他处理,使其成形为胶囊。
3. 共包法:共包法是指将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和包裹材料混合后一起包裹在胶囊内部。
其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包裹材料(如明胶)和活性成分(如药物)。
2) 混合物制备:将活性成分与包裹材料混合,搅拌均匀,制备成混合物。
3) 包裹操作:将混合物滴加到搅拌中的油相中,使其形成微小的液滴。
4) 固化:将包裹好的液滴置于固化剂中,使其固化成为胶囊。
以上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实际制备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性质、包裹材料的选择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胶囊工艺技术
微胶囊工艺技术是一种在微米尺度下制备胶囊的工艺技术,主要用于制备药物、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微胶囊。
该技术通过包覆药物、活性成分等物质于微米尺度的胶囊中,能够保护物质的稳定性、延缓释放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化妆品、食品等产品的质量。
微胶囊工艺技术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三个主要步骤:包埋、凝胶化和硬化。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包覆材料,例如壳聚糖、明胶等,然后将药物或活性成分溶解或悬浮于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包被物。
接着,将包被物滴入一定温度的凝胶溶液中,形成初级胶囊。
最后,使用交联剂或酸碱交互作用等方法使初级胶囊的壳层变得坚固,形成最终的微胶囊。
微胶囊工艺技术具有多个优点。
首先,微胶囊能够将药物或活性成分包覆在胶囊内部,有效地保护药物的稳定性,减少氧化、光解、水解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延长药物的保存期限。
其次,微胶囊能够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持续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微胶囊还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方式,从而实现针对性的治疗和控制剂量。
最后,微胶囊工艺技术还可以使两种或多种不相容的药物或活性成分在同一囊内共存,实现复方药物的制备。
微胶囊工艺技术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药领域,微胶囊可以用于制备缓释药物、靶向药物和肿瘤药物。
例如,通过包埋抗癌药物在微胶囊中,可以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
在化妆品领域,微胶囊可以用于制备抗衰老、
保湿、美白等功能性化妆品。
例如,将抗衰老成分包覆在微胶囊内,可以延缓抗衰老成分的氧化,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效果。
在食品领域,微胶囊可以用于制备调味品、营养添加剂等。
例如,通过包埋食物添加剂在微胶囊中,可以改善添加剂的稳定性和溶解性,提高产品的质量。
总的来说,微胶囊工艺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制备胶囊的技术,具有保护、缓释、控制释放和组合多种活性成分等功能。
该技术在医药、化妆品、食品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微胶囊工艺技术将更加成熟和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