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MRI扫描规范

头颅与五官MRI扫描规范

磁共振检查安全

一、患者安全事注意项

(一)绝对禁忌症

1.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和人工耳蜗者禁止扫描。

2.体内有动脉瘤夹、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扫描。

3.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止扫描。

(二)相对禁忌症

1.体内非磁性金属异物在扫描范围内时慎重扫描,请患者签署知情

同意书并和临床医生确认MRI兼容性。

2.体内金属异物不在扫描范围内时慎重扫描,同时查阅相关说明书

并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3.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易发癫痫或心脏骤停者、严重外伤、

幽闭症患者、幼儿及不配合的病人应慎重扫描,并要有医生或家

属的监护,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4.高烧患者应慎重扫描,最好待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时再扫描,如必

需扫描则应使用低SAR值扫描序列并给予患者密切监护。

5.孕妇和婴儿应征得主管医生同意后再,并给予密切监护。

(三)扫描注意事项

1.患者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必要时更衣。

2.扫描过程中患者裸露的皮肤不能和磁体内壁以、线圈和各种导线

直接接触。

3.患者需移除纹身(纹眉)、化妆品以及染发等,以防止其含有的磁

性物质造成灼伤。

4.患者应佩戴防噪耳塞,以防止听力损伤。

5.应准确输入患者体重。

6.激光灯打开定位时,应嘱患者闭眼。

7.为减少外周神经刺激症状,患者双手或双脚应避免交叉在一起,

身体其它部位裸露皮肤也要避免相互直接接触。

二、工作人员安全注意事项

1.磁共振室相关工作人员(技师、医师、护士等)必须熟知MRI检

查的各项安全事项。

2.任何需要进入磁体间的任何人员都需去除一切金属以及磁性物

品。

3.操作人员在给患者摆位时应面向大门操作,以防无关人等进入磁

体间造成危险。

三、设备安全注意事项

1.禁止各类大型金属辅助设备进入磁体间,如铁制的轮椅、床、担

架和MRI不兼容的高压注射器等。

2.各种抢救及监控设备不能进入磁体间。

3.各种线圈导线、呼吸门控和心电门控导线不能打折成环,不能和

患者皮肤直接接触。

颅脑MRI扫描

适应证 1.常规检查;2.颅脑任何一种疾病的筛查。

线圈头线圈或头颈部联合线圈。

患者体位和摆位

1.患者头先进,仰卧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

于身体两侧;

2.将患者的头部放在线圈内的衬垫上,其正中矢状面应与线圈纵轴一致,

并垂直于检查床,并使患者眉间线位于线圈中心,听眶线平面与检查床垂直;

3.在患者头颅两侧放置小圆垫以固定患者头部;

4.固定线圈;

5.打开激光定位灯(患者闭眼),移动检查床,使十字定位线中心与线圈

中心重合,标记后将患者头部送入磁体中心。

扫描方位

扫描Scoutview后得到冠(COR)、矢(SAG)、横(TRA)三个方位定位像,根据Scoutview进行定位扫描。

1.横断位扫描

以正中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TRA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的连线

相平行,扫描范围包括颅顶到小脑下缘水平;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两侧颞叶底部连线相平行;

(3)在TRA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2.矢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相平行,扫描范围根据头颅左右径和病灶大小设定;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中线和脑干平行;

(3)在SAG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3.冠状位扫描

以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脑干相平行,扫描范围由头颅前后径和病灶大小设定;

(2)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垂直;

(3)在COR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4.MRA横断位扫描

以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胼胝体膝部下缘和压部下缘连线相平行,然后顺时针旋转10-15°角,并使层面上界与胼胝体上缘

平齐,扫描范围包括胼胝体上缘到小脑下缘;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两侧颞叶底连线相平行;

(3)在TRA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5.MRV矢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相平行,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5-10°角,扫描范围从左到右包括整个头颅;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中线和脑干平行;

(3)在SAG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扫描序列及参数

垂体MRI扫描

适应证 1.垂体微腺瘤等鞍区及鞍旁占位性病变。

线圈头线圈或头颈部联合线圈。

患者体位和摆位

1.患者头先进,仰卧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

于身体两侧;

2.将患者的头部放在线圈内的衬垫上,其正中矢状面应与线圈纵轴一致,

并垂直于检查床,并使患者眉间线位于线圈中心,听眶线平面与检查床垂直;

3.在患者头颅两侧放置小圆垫以固定患者头部;

4.固定线圈;

5.打开激光定位灯(患者闭眼),移动检查床,使十字定位线中心与线圈

中心重合,标记后将患者头部送入磁体中心。

扫描方位

扫描Scoutview后得到冠(COR)、矢(SAG)、横(TRA)三个方位定位像,根据Scoutview进行定位扫描。

1.矢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相平行;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中线和脑干平行;

(3)在SAG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2.冠状位扫描

以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垂体柄平行;

(2)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纵裂垂直;

(3)在COR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使其位于垂体。

扫描序列及参数

内耳MRI扫描

适应证 1.面神经、三叉神经痛 2.听神经瘤 3.突发性耳聋、耳鸣。线圈头线圈或头颈部联合线圈。

患者体位和摆位

1.患者头先进,仰卧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

于身体两侧;

2.将患者的头部放在线圈内的衬垫上,其正中矢状面应与线圈纵轴一致,

并垂直于检查床,并使患者眉间线位于线圈中心,听眶线平面与检查床垂直;

3.在患者头颅两侧放置小圆垫以固定患者头部;

4.固定线圈;

5.打开激光定位灯(患者闭眼),移动检查床,使十字定位线中心与线圈

中心重合,标记后将患者头部送入磁体中心。

扫描方位

扫描Scoutview后得到冠(COR)、矢(SAG)、横(TRA)三个方位定位像,根据Scoutview进行定位扫描。

1.横断位扫描

以正中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TRA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和脑干垂直,扫描范围根据病灶大小设定;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两侧听神经连线平行;

(3)在TRA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2.冠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和两侧听神经连线相平行;(2)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大脑中线与脑干后缘平行;

(3)在COR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眼眶MRI扫描

适应证 1.眼球占位性病变 2.眶内严症与脓肿、感染性假瘤 3. 泪腺肿瘤

线圈头线圈或头颈部联合线圈。

患者体位和摆位

1.患者头先进,仰卧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

于身体两侧;

2.将患者的头部放在线圈内的衬垫上,其正中矢状面应与线圈纵轴一致,

并垂直于检查床,并使两眼外眦连线位于线圈中心,听眶线平面与检查床垂直;

3.在患者头颅两侧放置小圆垫以固定患者头部;

4.固定线圈;

5.打开激光定位灯(患者闭眼),移动检查床,使十字定位线中心与线圈

中心重合,标记后将患者头部送入磁体中心,检查过程中嘱患者闭眼以减少眼球运动。

扫描方位

扫描Scoutview后得到冠(COR)、矢(SAG)、横(TRA)三个方位定位像,根据Scoutview进行定位扫描。

1.横断位扫描

以正中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TRA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和视神经平行,扫描范围根据眼眶上下缘和病灶大小设定;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两侧颞叶底连线相平行;

(3)在TRA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2.矢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视神经平行,扫描范围根据眼眶内外缘和病灶大小设定;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大脑中线和脑干平行;

(3)在SAG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3.冠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两玻璃体后缘连线相平行,扫描范围根据病灶大小设定;

(2)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视神经垂直;

(3)在COR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扫描序列及参数

副鼻窦MRI扫描

适应证 1.鼻与副鼻窦肿瘤 2.副鼻窦囊肿 3.副鼻窦炎症

线圈头线圈或头颈部联合线圈。

患者体位和摆位

1.患者头先进,仰卧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

于身体两侧;

2.将患者的头部放在线圈内的衬垫上,其正中矢状面应与线圈纵轴一致,

并垂直于检查床,并使鼻梁中段位于线圈中心,听眶线平面与检查床垂直;

3.在患者头颅两侧放置小圆垫以固定患者头部;

4.固定线圈;

5.打开激光定位灯(患者闭眼),移动检查床,使十字定位线中心与线圈

中心重合,标记后将患者头部送入磁体中心,检查过程中嘱患者闭眼以减少眼球运动。

扫描方位

扫描Scoutview后得到冠(COR)、矢(SAG)、横(TRA)三个方位定位像,根据Scoutview进行定位扫描。

1.横断位扫描

(1)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和下鼻甲平行,扫描范围包括蝶窦上界到鼻咽下界或根据病变大小设定;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颅前窝底部相平行;

(3)在TRA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2.矢状位扫描

以TRA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中线平行,扫描范围包括两侧上颌窦外侧壁或根据病变大小设定;

(2)在COR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中线平行;

(3)在SAG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3.冠状位扫描

以SAG定位像为主定位图,COR和SAG定位像作为参考图

(1)在TRA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大脑中线垂直,扫描范围包括咽后壁或根据病灶大小设定;

(2)在SAG定位像上使扫描层面与下鼻甲垂直;

(3)在COR定位像上设置视野(FOV),并对扫描中心进行校正。

头颅磁共振

头颅MRI扫描规范 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一、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 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 成像范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3) 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SWI或者T2 herom 。

4) 扫描野(FOV):200-250m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扫描野。 5) 成像层厚:5-10mm。 6) 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 7) 矩阵:128×256。 二、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垂体强化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在第一次空扫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7次,用冠状面扫描。 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 【适应症】 1、脑血管性病变。 2、颅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

MRI操作规范

MRI操作规范 一、操作环境要求 1、MRI是大型精密设备,设备间必须保持室温在22-26摄氏度之间并且每小时温度变化不得超过2摄氏度。 2、空气湿度要求在60%以下。 二、开机:Ctrl+Alt+Del,回车进入开机界面。 关机:点击“System”,然后点击“Exit”软件会退到windows登录界面。 三、进行头颅线圈水模RF准备。 四、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于检查目的和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确认病人没有禁忌症,并嘱病人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凡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关节、固定钢板、钢针、电子耳蜗等)的患者,应严禁做此项检查。 3.进入扫描室前嘱患者及陪同家属去除随身携带的任何金属物品(如手机、手表、刀具、硬币、钥匙、发卡、别针、磁卡、推床、轮椅等)并妥善保管,严禁将其带入检查室。 4.给患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争取检查时的合作。告知患者所需检查时间、扫描时机器会发出较大噪声;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按检查部位要求训练患者呼吸、闭气或平静呼吸;告知患者若有不适,可通过配备的通讯工具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由麻醉师用药并陪同),提高检查成功率。 6.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检查时,应由临床医师陪同观察,所有抢救器械、药品必须齐备在扫描室外或附近。 五、录入患者信息必须准确无误。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MRI检查号码、检查部位、患者体重等信息。 六、正确选用线圈、摆置病人体位。 根据扫描部位选择相应线圈。根据检查部位正确摆置患者体位; 根据检查部位及需要放置好呼吸门控或心电门控装置;对好定位线;移床至扫描点。 七、正确选用扫描序列,优化扫描参数。 八、结束扫描后立即认真观察图像,如不符合诊断要求,应根据原因立即重扫。然后数据传输归档。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核磁室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眶部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格氏眼病等。 3.血管性病变,包括眶内静脉曲张、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屡等。 4.外伤 5.非金属性眼内和眶内异物。 6.眶内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嘱病人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采集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上F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险至眶尖。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适宜的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WI、T=>W1.冠状面T3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④成像野(FoV):18-25cmo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范围设定扫描范围。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o ⑥成像层厚:2~5mm。 ⑦矩阵1128X256或256X512等。

(1)快速手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1.W1.程序相同,可加扫T1.WI-FS序列。常规做横断面、斜状面及冠状面T1.WI (2)磁共振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后扫描,成像程序一般与增强前TIW1.程序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I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证】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黏膜增厚、窦内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病人取头先进,仰卧在检查床上,头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做咽部扫描时,嘱病人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①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矢、轴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②成像范围:扫描范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齿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③推荐成像序列:采用常规SE序列或快速序列,行横断面TI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必要时可根据病情以及磁共振设备条件辅以其他的成像序列。 ④成像野(FOV):18~25cm。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范围及成像野。 ⑤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O ⑥成像层厚:3~5mm。 ⑦矩阵:128X256或256X512等。

CT和MRI技术规范-头颈部CT扫描技术

头颈部CT扫描技术 第一节颅脑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颅脑急性出血、梗死、外伤、畸形、积水、肿瘤、炎症以及脑实质变性和脑萎缩等疾病。 二、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体位:取仰卧位,头部置于检查床头架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正中定位线重合,使头部位于扫描野的中心,听眦线垂直于检查床。常规以听眦线或听眶上线为扫描基线,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 (2)参数:管电压 100~120 kV,有效管电流 200~250 mAs,根据机型选择不同探测器组合(16×1.500 mm、 32×1.200 mm,64×0.625 mm、128×0.600mm、320×0.500 mm 等),一般行逐层扫描,层厚5~6 mm,层间距5~6 mm。 2.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与常规平扫相同。采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对比剂,流率为 1.5~2.0 ml/s (观察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血管病变时,流率可达 3.0~4.0 ml/s),用量为 50~70ml。根据病变的性质设置头部增强的延迟扫描时间,血管性病变延迟 25 s,感染、囊肿延迟 3~5 min,转移瘤、脑膜瘤延迟 5~8 min。

(2)颅脑 CTA:采用对比剂(流率为 4.0~5.0 ml/s,用量为 60~80ml) +生理盐水(流率为 4.0 ml/s,用量为 30 ml)的注射方式。体弱或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8 kg/m2的受检者,对比剂用量酌减。 三、图像处理 1. 预置窗宽、窗位:软组织窗窗宽 80~100HU,窗位35~45 HU;骨窗窗宽 3 500~4 000 HU,窗位500~700 HU。 2.常规三维图像重组:用薄层横断面数据进行MPR,可获得脑组织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图像。运用表面遮盖法(shade surface displayment, SSD)显示颅骨的骨折线、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等。 3.CTA三维图像重组:头部血管图像后处理常包括MPR (CPR)、 MIP、 VR及SSD。 四、影像质量标准 1.脑组织窗:能够显示灰白质边界、基底神经节、脑室系统、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2.骨窗:能够显示颅骨的内板、外板和板障。 第二节鞍区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普通 X线检查发现鞍区病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者。 2.临床怀疑垂体肿瘤。

磁共振检查技术要求规范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 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 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 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平扫 (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3)扫描方法:

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MRI技术操作规程(1)

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MRI技术操作规程(1) 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MRI技术操作规程 作者:章士正等文章来源: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技术规范丛书第四章放射科技术操作规程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MRI检查 (二)鞍区 MRI检查 (三)桥小脑角 MRI检查 (四)颅脑MRA检查 (五)眼部MRI检查 (六)鼻及鼻旁窦MRI检查 (七)耳、颧骨部MRI检查 (八)面部MRI检查 (九)颈部MRI检查 (十)胸部MRI检查 (十一)心脏MRI检查 (十二)大血管MRI检查 (十三)大血管MRA检查 (十四)肝脏MRI检查 (十五)肝脏灌注MRI检查 (十六)胰腺MRI检查 (十七)肾脏 MRI检查 (十八)前列腺MRI检查 (十九)女性盆腔MRI检查 (二十)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二十一)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二十二)四肢关节MRI检查 (二十三)脊柱MRI检查

(一)颅脑MRI检查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4)MK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3个月内)者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检查室。

颅脑MRI检查操作规范

颅脑MRI检查操作规范 一、检查前准备 ①检查前询问病史,查阅患者现有的检查资料,仔细核对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②对婴幼儿及躁动的患者,需由申请检查医生给予一定剂量的镇静药; ③患者进入检查室前应除去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磁性物品、通讯器材并妥善保管;铁质担架、轮椅等禁止推入扫描室; ④患者耐心解释扫描时所产生的噪声,给患者提供听力保护帮助,并且强调在扫描过程中不能随意运动,平静放松,若有情况及时与检查人员联系; ⑤危重患者检查时需有临床医生陪同。 二、适应证及禁忌证 相对其他影像学方法,MRI对于颅脑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几乎所有的颅脑疾病均可进行MRI检查。颅脑MRI检查的禁忌证包括:①装有心脏起搏器者;②颅脑手术后留有脑动脉夹者;③体内有金属置入物者,如金属关节、弹片及眶内异物等;④妊娠3个月以内的早孕患者。 三、线圈选择及患者的体位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并将其安装在磁体一端的床面线圈槽内,方向应与人体长轴一致。采用标准头部成像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头托架上,使两侧眼裂连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对准“+”字定位灯的横向连线,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对准“+”字定位灯的纵向连线,以自然的头颅收仰程度在患者体位尽可能舒适情况下保证左右对称,头部两侧加海绵垫以固定头部防止运动。由于婴幼儿头颅较小,需在他们的枕部和颈部加软垫,以确保患者头颅中心与线圈中心相一致。对于颈短、肥胖的患者,背部加软垫,使头颅尽量伸入线圈中心。对于患有颈项强直、颈椎骨折等强迫体位的患者,应采用患者的自然体位,并加以固定。驼背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背部加垫、侧卧等方法。对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将其头部放置成侧位,以防呕

头颅MRI扫描规范

头颅MRI扫描规范 头颅与五官MRI扫描规范 磁共振检查安全 1、患者安全事注意项 (一)绝对禁忌症 1. 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和人工耳蜗者禁止扫描。 2. 体内有动脉瘤夹、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扫描。 3. 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止扫描。 (二)相对禁忌症 1. 体内非磁性金属异物在扫描范围内时慎重扫描,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和临床 医生确认MRI兼容性。 2. 体内金属异物不在扫描范围内时慎重扫描,同时查阅相关说明书并请患者签署知 情同意书。 3. 昏迷、神志不清、精神异常、易发癫痫或心脏骤停者、严重外伤、幽闭症患者、 幼儿及不配合的病人应慎重扫描,并要有医生或家属的监护,必要时给予镇静 剂。 4. 高烧患者应慎重扫描,最好待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时再扫描,如必需扫描则应使用 低SAR值扫描序列并给予患者密切监护。 5. 孕妇和婴儿应征得主管医生同意后再,并给予密切监护。 (三)扫描注意事项 1. 患者必须去除一切金属物品,必要时更衣。 2. 扫描过程中患者裸露的皮肤不能和磁体内壁以、线圈和各种导线直接接触。 3. 患者需移除纹身(纹眉)、化妆品以及染发等,以防止其含有

的磁性物质造成灼 伤。 4. 患者应佩戴防噪耳塞,以防止听力损伤。 5. 应准确输入患者体重。 6. 激光灯打开定位时,应嘱患者闭眼。 7. 为减少外周神经刺激症状,患者双手或双脚应避免交叉在一起,身体其它部位裸 露皮肤也要避免相互直接接触。 、工作人员安全注意事项 1. 磁共振室相关工作人员(技师、医师、护士等)必须熟知MRI 检 查的各项安全事项。 2. 任何需要进入磁体间的任何人员都需去除一切金属以及磁性物品。 3. 操作人员在给患者摆位时应面向大门操作,以防无关人等进入磁体间造成危险。 三、设备安全注意事项 1. 禁止各类大型金属辅助设备进入磁体间,如铁制的轮椅、床、担架和MRI不兼 容的高压注射器等。 2. 各种抢救及监控设备不能进入磁体间。 3. 各种线圈导线、呼吸门控和心电门控导线不能打折成环,不能和患者皮肤直接接 触。 颅脑MRI扫描 适应证1.常规检查;2.颅脑任何一种疾病的筛查。线圈头线圈或头颈部联合线圈。 患者体位和摆位 1. 患者头先进,仰卧于检查床上,人体长轴与检查床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MRI检查技术规范

MR1.检查技术规范 MR1.检查前准备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解剖部位和器官疾病的检查,应根据临床需要以及MR1.在各解剖部位的应用特点选择。 2.禁忌证:(1)体内装有心脏起搏器,除外起搏器为新型MR1.兼容性产品的情况:(2)体内植入电子耳蜗、磁性金属药物灌注泵、神经刺激器等电子装置;⑶妊娠3个月内;(4)眼眶内有磁性金属异物。 有下列情况者,霜在做好风险评估、成像效果预估的前提下,权衡利弊后慎重考虑是否行MR1.检查。(1)体内有弱磁性置入物(如心脏金属瓣膜、血管金属支架、血管夹、螺旋圈、滤器、封堵物等)时,一般建议在相关术后6〜8周再进行检查,且最好采用1.5T以下场强设备(2)体内有金属弹片、金属人工关节、假肢、假体、固定钢板等时,视金属置入物距扫描区域(磁场中心)的距离,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慎重选择,且建议采用1.5T以下场强设备:(3)体内有骨关节固定钢钉、骨螺丝、固定假牙、避孕环等时,考虑产生的金属伪影是否影响检查目标;(4)可短时去除生命监护设备(磁性金属类、电子类)的危重患者;(5)瘢痫发作、神经刺激症、幽闭恐怖症患者:(6)高热患者:(7)妊娠3个月及以上;(8)体内有金属或电子装置植入物者,建议参照产品说明书上的MR1.安全提示。(二)MR1.对比剂使用注意事项 1.核对受检者基本信息及增强检查申请单要求,确认增强检查为必需检查。 2.评估对比剂使用禁忌证及风险,受检者签署对比剂使用风险及注意事项知情同意书。 3.按药品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对比剂。 4.增强检查结束后,受检者需留观15〜30min,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病情许可时,受检者应多饮水以利对比剂排泄。 5.孕妇一般不宜使用对比剂,除非已决定终止妊娠或权衡病情依据需要而定。 6.尽量避免大量、重复使用包对比剂,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减少发生迟发反应及肾源性系统纤维化的可能气 7.虽然钱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慎重做好预防及处理措施。 (H)检查前准备 1.核对申请单,确认受检者信息、检查部位、目的和方案。 8.确认有无MR1.检查禁忌证。 9.对于有相对禁忌证及危重患者,做好急救准备。 10告知受检者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及呼吸配合等。 11受检者检查前更衣,确认无铁磁性金属物品(如推车、病床、轮椅、手机、手表、钥匙、首饰、硬币等)被带入扫描室。 12婴幼儿、躁动等不合作患者检查前给予药物镇静。 13做好增强检查前准备工作。 14做好MR1.检查意外救治准备工作。 15根据具体检查项目做好相应检查前准备。 各部位MRI检查技术 根据MRI成像原理,MR1.各序列成像参数具有一定特征,根据MR1.机型及各参数间的关系适当调整,变动范围应在同类序列的图像对比特征内。一般情况下,T2WI序列:TR〉2000m$,TE80-130ms;SE或FSET1.W1.序列:TR300~800ms,TE<30ms;质子密度加权序列:

磁共振(MRI)头颅规范化扫描技术操作策略磁共振之家

磁共振(MRI)头颅规范化扫描技术操作策略磁共振之家 磁共振(MRI)头颅规范化扫描技术 *线圈:头颅专用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中心,配戴耳机保护听力,头部用海绵垫固定。 *定位位置:双眉中心连线。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横断位:AX T1FLAIR 横轴位T1自由水抑制序列 以冠状位和矢状位作为参考定位。在冠状位上定位线平行于两侧颞叶底部的连线;矢状面上平行于前后联合的连线或者与胼胝体的前后连线平行。扫描范围由后颅窝底到颅顶。 * AX T1FLAIR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采用部分Phase FOV可缩短扫描时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消除脑脊液,血管搏动伪影。 AX T2FLAIR 横轴位T2自由水抑制序列 复制AX T1FLAIR定位线 * AX T1FLAIR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消除脑脊液,血管搏动伪影。 AX FRFSE T2 横轴位T2加权序列 复制AX T1FLAIR定位线 * AX FRFSE T2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消除脑脊液,血管搏动伪影。 *采用PropellerT2(螺旋桨,刀锋)序列,可以消除运动及部分金属伪影。 *采用PropellerT2时无频率编码方向。

AX DWI 横轴位弥散加权序列 复制AX T1FLAIR定位线 * AX DWI频率编码方向为左右。 *头颅B值一般采用1000及以上,适当增加激励次数提高信噪比。 *采用Propeller DWI(螺旋桨,刀锋)序列,可以消除运动及部分金属伪影 *矢状位: SAG T1FLAIR 矢状位T1自由水抑制序列 以冠状位和横断位作为参考定位。在横断位上与大脑纵裂平行;在冠状位上与大脑纵裂及脊柱中线平行。扫描范围根据病变大小而定。 * SAG T1FLAIR频率编码方向为上下。 *采用部分Phase FOV可缩短扫描时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消除脑脊液,血管搏动伪影。 *如采用SAGFRFSE T2序列需调整TR,减少扫描时间。 *冠状位:COR T1 冠状位T1加权序列 以矢状位和横断位作为参考定位。在横断位上与大脑纵裂垂直;在矢状位上定位线与脑干平行。扫描范围根据病变大小而定。 * COR T1频率编码方向为上下。 *采用部分Phase FOV可缩短扫描时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消除脑脊液,血管搏动伪影。 增强扫描 AX T1 C,SAG T1 C,COR T1 C分别复制平扫的AX,SAG,COR定位线即可。造影剂:0.2mml/kg或者0.1mmol/kg。 *常规平扫脉冲序列:AX T1FLAIR,AX T2FLAIR,AX FRFSE T2,SAG T1FLAIR或SAG FRFSE T2,

(最新整理)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完整)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的全部内容。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 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 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 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 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 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范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内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内)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 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 【适应症】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式医学检查技术,其通过磁场和电磁波来制作图像。MRI技术在医学、生物学、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MRI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准确性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正是一种能够提高MRI效率和准确性的方法。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是指一种特殊的MRI扫描方式,该扫描方案旨在消除不同个体之间的解剖差异。在普通MRI扫描中,由于不同个体的脑部或身体的结构不同,图像的分辨率和质量会受到影响。而使用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可以将MRI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消除不同个体之间的解剖差异,使得MRI图像更加准确和可靠。 目前,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在医学领域,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的医学诊断结果。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研究人脑结构和功能。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的实现需要一些专门的软件和算法。常用的磁共振规范化软件有FSL、SPM、ANTS等。这些软件可以将

个体脑部或身体的MRI数据与已知的标准图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不同个体之间的解剖差异,并将MRI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 除了常用的软件外,还有一些新型的MRI扫描技术可以用于磁共振规范化。比如,多方向体积扩散成像(DTI)可以通过测量水分子在不同方向上的扩散来提供更加准确的人体组织信息。采用DTI技术进行磁共振规范化可以消除个体之间的解剖差异,提高MRI图像的分辨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MRI图像准确性和效率的技术。通过使用该技术,可以消除不同个体之间的解剖差异,从而为医学诊断和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MRI 图像。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

MRI扫描规范——MRI常规扫描方案

MRI扫描规范——MRI常规扫描方案 一.颅脑半球MRI检查常规 常规序列 1. 横断面 T1WI 2. 横断面 T2WI 3. 矢状面 T1WI 4. 横断面 DWI 层厚:8mm,层间距:2mm。细小病灶或桥小脑角检查可适当减少层厚层间距。 鉴别脑室内/周围高信号病灶(如多发性硬化、脑室旁梗塞灶)以及与脑脊液信号难于鉴别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及肿瘤周围水肿等可加扫T2FLAIR。 增强扫描需横、矢、冠三面T1WI,必要时脂肪抑制。 二. 鞍区MRI检查常规 常规序列 1. 矢状面 T1WI

2. 冠状面 T1WI 3. 冠状面 常规增强扫描 1. 动态增强扫描(FSE)T1+C 2. 常规T1WI+C 冠状面 3. 必要时加做T1WI+C 矢状面 扫描层厚:2.5 mm,层间距:0.5mm。 三.眼眶MRI检查常规 常规序列 1. 横断面T1WI 2. 横断面T2WI,加脂肪抑制 3. 冠状面 T1WI,加脂肪抑制 4. 横断面 DWI 5. T2WI不压脂通过球后脂肪的高信号映衬可以更好的显示眼肌形态和视神经,必要时可加扫。 需观察视神经管内段及眼上肌群、下直肌加扫斜矢状位(分别与左、右视神经平行) 层厚:4mm层间距:0.5mm 如需增强扫描与平扫T1WI相同。 四.内耳MRI检查常规

常规序列 1. T2WI 横断面 2. T2WI 冠状面 颞骨扫描可加T1WI 层厚:1.5-2mm 层间距:0-0.5mm 内耳水成像用 3D-FIESTA ,图像重组:MIP MPR 五.鼻咽部MRI检查常规 常规序列 1. 横断面T1WI 2. 横断面T2WI 3. 冠状面T1WI 脂肪抑制 4. 横断面DWI 层厚:4mm 层间距:1mm 如需增强与平扫T1WI相同,需加脂肪抑制。 注:鼻及鼻旁窦、腮腺MRI扫描亦可套用鼻咽部扫描常规六.喉部及颈部软组织MRI检查常规 常规序列

【放射技师考试】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第十五章第三节人体各系统的MR检查技术(上) 一、颅脑 (一)颅脑常规MRI 【线圈】头颅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眉间连线中点及线圈中心。 【平扫】常规组合序列:横断位T2WI、T1WI、T2WI-FLAIR,加矢状位或冠状位T2WI或T1WI。 1.横轴位:T2WI、T1WI、T2WI-FLAIR序列。扫描基线在矢状面像上平行于前-后联合连线(AC-PC线),在冠状面像上平行于两侧脑底连线。范围包含全脑(枕骨大孔至大脑顶)。 2.矢状面或冠状面:T2WI或T1WI。扫描基线矢状面平行于大脑矢状裂,范围包含两侧颞叶或以覆盖病变区域为主,冠状面平行于脑干及延髓纵轴,范围包含病变兴趣区或覆盖全脑。 3.附加序列 (1)颅脑两侧壁病变如硬膜外出血、脑膜瘤等,平扫可行冠状位扫描替换矢状位。 (2)拟增强扫描时,平扫矢状位/冠状位T2WI替换为T1WI序列。 (3)平扫T1WI像有高信号病灶时,加T1WI-脂肪抑制序列(T1WI-fs)。 (4)早期脑梗死或肿瘤病变或诊断需要时可加弥散加权序列。 (5)早期出血、细小出血点可加磁敏感序列。 【增强扫描】 1.序列:T1WI或T1WI+脂肪抑制(T1WI-fs)。 2.方位:横轴位为必选,外加矢状面或冠状面,或三个方位均选;层位置、层厚及层间隔均与平扫一致。或者,选3D-

T1WI序列作横轴面各向同性分辨率扫描,原始图像经后处理MPR重建获取矢状面及冠状面图像。 3.方法:手推静脉注射MR钆对比剂后开始增强序列扫描,剂量0.2ml/kg体重(0.1mmol/kg体重)或遵药品使用说明书。 【扫描参数】 1.几何参数:2D序列层厚5~6mm,层间隔≈20%×层厚,FOV200~250mm,矩阵约等于或大于256×192。空间分辨率像素≤1×1。激励次数≥1。3D序列层厚0.5~2mm,层间隔0,FOV240×240mm,矩阵320×320。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2.成像参数:T2WI序列:TR2000~6000毫秒,TE80~130毫秒;T1WI序列:TR300~700毫秒,TE10~30毫秒;FLAIR- T2WI序列:TR8000毫秒以上,TE80~130毫秒,TI2000毫秒以上;FLAIR-T1WI序列:TR1000毫秒以上,TE10~30毫秒,TI800~900毫秒;3D-T1WI梯度回波序列:TR8.2毫秒, TE3.2毫秒,相位编码方向:横轴位扫描取左右向,矢状位扫描取前后向,冠状位扫描取左右向。具体视其他参数及MR机型而适当调整。 3.辅助优化技术:血流预饱和技术、层内插技术等为辅助可选项。 【技术要点】 1.扫描范围包含颅底至颅顶。 2.扫描方位以横轴位为主,并辅以矢状位、冠状位。 3.横轴位序列至少包括T2WI、T2-FLAIR及T1WI。 (二)鞍区 【线圈】头正交线圈/头颈联合线圈。 【体位】仰卧,头先进,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线圈中心及定位中心对眉间。 【平扫】高分辨率、薄层扫描。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冠状面T2WI序列。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基线分别平行垂体柄长轴,范围包含鞍区及(或)病灶兴趣区。 【增强扫描】

MR检查操作规范

MR检查操作规范 本规范以检查部位为依据,兼顾部分有MRI鉴别意义的疾病类型,提出各部位检查的基本原则,适用于各级医院及各种不同类型的MR检查设备。 本规范采用相同的写作结构,包括线圈类型、体位、定位像、成像范围、检查方位、检查序列、扫描基准、层厚/层间距、FOV、患者准备与配合和优化选项,旨在为同行提供清楚的各部位MRI检查方法。 MRI检查适用于罹患各系统疾病者和要求健康体检者。检查前应去除患者体内及体表的磁性金属物。对于儿童、烦躁不安及有幽闭恐惧症者,应镇静后进行检查。实施检查前,应先除外检查禁忌症。 本规范适用于成人MRI检查,儿童MRI检查原则相同,具体参数请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第一节 MRI检查规范总体要求 1.线圈选用合适。 2.患者体位标准。 3.检查方位准确。 4.扫描基准线符合要求 5.序列选择得当、齐全。 6.FOV适当。 7.层厚/层间距适当。 8.TR、TE、扫描时间与机型有关,主要参数范围见表1。 9.其他优化选项应用合理,如呼吸门控、心电门控、流动补偿等。 10.每个检查部位,≥2个检查方位(其中一个为基本检查方位)。 11.每个基本检查方位上,≥2个基本检查序列。 12.合理控制运动、呼吸、血管/脑脊液搏动、异物/金属等伪影,无卷褶伪影。 13.图像重建规范。 表1 MR主要扫描参数范围

表2 主要MR厂家常见脉冲序列对照表

第二节头颅五官 一. 颅脑 线圈:头线圈,或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像:3平面定位像,或矢状位定位像。 成像范围:颅底到颅顶。 (一)MR平扫 1.检查方位 (1)基本检查方位:横轴位(Axi)。 (2)辅助检查方位:冠状位(Cor)、矢状位(Sag)。2.检查序列 (1)基本检查序列:T1WI、T2WI、T2 FLAIR、DWI 。(2)辅助检查序列:疑脂肪性病变者,加扫脂肪抑制序列。 疑出血性病变者,加扫T2*WI,或SWI 。3.层厚/层间距:层厚≤6mm,层间距≤2mm。

MRI技术扫描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 MRI 检查 【适应证】 (一)颅脑外伤。 (二)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三)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四)先天性发育异常。 (五)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六)颅内感染。 (七)脑白质病。 (八)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二)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三)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四)MKI 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五)早期妊娠(3 个月内)者应避免MRI 扫描。 【检查前准备】 (一)认真核对MRI 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

(二)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三)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四)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五)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室。 (六)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 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 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 .平扫 (1 )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