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篇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触目、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感受、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的物品。

3.能找出生活中是三角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课件教学挂图三角的物品红、黄、蓝三色三角形板三角形印章蜡笔每人一份画纸。

活动过程:一、故事欣赏:播放故事DVD。

二、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1出示挂图指出故事中的各种三角形物品,帮助幼儿通过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月亮为什么大叫一声?她碰到了什么?这个桌子是什么形状的?小蓝鼠和月亮一起还找到了哪些三角形的东西呢?2感知教师中的三角形的物品。

(1)请幼儿找找教室里是三角形的物品,通过触觉,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请帮小蓝鼠找一找,我们教室还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请你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2)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3)操作三角形泡棉和三角形印章,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1>引导幼儿拿出三角形,通过各种感官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教师:请哪出三角形,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再摸一摸泡棉板上的洞洞,这是什么形状呢?<2>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将三角形板嵌入相同颜色和大小的图形中。

教师:请把三角形板宝宝送回家。

<3>引导幼儿用三角形印章在纸上盖印自己喜欢的造型。

教师:老师用三角形印章盖了一棵小松树,请小朋友也拿出三角形印章在纸上用三角形做造型,然后说一说你盖出了什么样的东西?三、巩固拓展: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巩固所学知识。

1.幼儿操作幼儿用书教师:三角形宝宝们想在下面的图中找到他们的同伴,要和他们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哦。

请帮他们找出来,并盖上三角形印章。

2.操作幼儿用书教师: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缺少三角形,用合适的三角形贴纸贴在图中空白地方,再说一说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3.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

幼儿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小班下)活动目标:1.能说出三角形的名称,感知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2.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与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1)正方形一个,篮子(装有多种形似三角形的物品)若干个。

(2)镶嵌板、牛筋、彩色纸、剪刀、糨糊、白色底纸各若干。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认一认》,亲子手册《三角形》。

活动指导:一、复习正方形、圆形。

(一)描述正方形或圆形特征,引导幼儿猜测。

(二)提问:老师描述的是什么形状?二、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的主要特征。

(一)出示正方形,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认识三角形。

引导语:老师手上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把正方形角对角折一折会变成什么形状呢?(三角形。

)三角形像什么?我们一起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二)引导幼儿寻找像三角形的物体,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引导语:请你们从篮子里找出像三角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三)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分享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像三角形的物体?它有几条边、几个角?(我找到一块三角形的磁力片玩具,它有三条边、三个角。

)(四)小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三、分组操作,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一)第一组“拉一拉”:提供镶嵌板、牛筋若干,引导幼儿拉出多样的三角形。

(二)第二组“圈一圈”:提供操作材料《认一认》、笔,引导幼儿用笔圈出像三角形的物体。

(三)第三组“剪剪贴贴”:提供彩色纸、剪刀、糨糊、白色底纸,引导幼儿剪出多个三角形,进行拼贴。

活动延伸:1.游戏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小熊饼干店”游戏的材料,引导幼儿玩“小熊饼干店”游戏。

2.家园共育:请家长带领幼儿寻找并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像三角形的物体;利用亲子手册《三角形》,巩固幼儿对三角形的认识。

《认识三角形》(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三角形》(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认识三角形》(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能够通过实物、图形等形式认识三角形。

3.能够掌握分类、命名三角形的方法。

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三角形。

二、教学内容: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

2.三角形的分类和命名。

3.三角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三角形的分类和命名。

2.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板书法:系统、全面地讲解概念、分类和命名的方法。

2.课件呈现法:结合实物、图像,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3.讲解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4.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更快速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①导出生活场景:留粉笔在石板上,已成了直角三角形。

怎样认识三角形呢?②观察图片:让学生观察手中图形的特征,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2.概念讲解:①让学生回忆并归纳直角三角形的构成要素,提示学生三条边分别叫做斜边、底边、高。

②提示学生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几何图形。

③让学生仿照直角三角形,探究其他三角形的特点,从而得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3.三角形的分类和命名:①按照角度分类:根据角度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②按照边长分类:根据三条边长的比例关系,可以将三角形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③命名方法:如图(下面的图,类似于一个表格)所示,命名时按照相邻两个加标缀,三个一样则不加标注。

4.应用实践: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应用。

应用1:壁纸壁纸通常用正多边形拼贴而成,而正多边形又可以分为三角形,因此三角形在壁纸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应用2:地球仪地球仪上的许多面图形都是三角形,三角形在地图制图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应用3:支撑桥梁许多桥梁都是由大量的三角形构成的,因为三角形是结构最稳定的图形之一,不易发生变形。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难点:三角形分类及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形模型、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等。

2.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各种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

(二)探究三角形的概念2.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

(三)学习三角形的分类1.教师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

(四)探究三角形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发现三角形的性质。

2.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实践操作1.教师发放学具,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

2.学生展示作品,交流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作业布置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巩固三角形的知识。

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

第一步: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各种三角形物品,如红领巾、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如自行车架、屋顶等。

第二步:探究三角形的概念2.学生分组讨论,用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连接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所组成的图形”。

第三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1.教师展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类。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

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直角。

第四步:探究三角形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边长、角度等,发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描述和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能够用图形工具绘制和标出三角形的各边、角。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和描述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绘制三角形图形并标出各边、角。

三、教学难点
1.区分和描述三角形的不同位置与属性。

2.熟练使用图形工具绘制三角形。

四、教学准备
1.课件:三角形的图片和示例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桌上的绘图工具
4.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特点。

2. 学习新知识
1.介绍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2.演示如何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标出各边、角。

3.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尝试绘制和描述各种三角形。

3. 练习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练习,绘制几个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交流彼此的画法,并纠正错误。

4. 拓展知识
学生可以尝试在其他几何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描述其特点。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绘制指定的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4、总结归纳,定义:(1)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作不等边三角形(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3)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5、我们可以把三角形按照三边情况进行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笠殛—缶等腰三角形I等腰二角形I等边三角形(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探究活动1:如下图,点A为小明家,点B为学校,点C为邮局,小明想:我要到学校怎么走呀?哪一条路最近呀?为什么?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路线1:从A到C再到B的路线走;路线2:沿线段AB走请问:路线1、路线2哪条路程较短,你能说出根据吗?解:路线2较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由此可以得到:4- BOAB ÷BO AC ÷ AR > RO2、议一议:(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数学课本第85页“做一做”)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理由是什么?3、探究活动2:做一做分别量出下面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填入空格内。

Z∖ N 2(1) (2) (3)⑴a=,b=, C=。

(2) a=,b=,C=O⑶a=,b=,C=O根据你的测量结果,计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完成填空:(1) a- b c,c- b a,c- a b⑵b—a c, c-a b,b—c a。

⑶a- c b,a— b c,b—c a。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再画一些三角形试一试。

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典例分析1、例I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解: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 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1.1 认识三角形(2课时) 教案

1.1 认识三角形(2课时) 教案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 中, ∠C=Rt ∠,D 是BC 上一点,已知∠1=∠2,∠B=25O ,求∠BAD 数。

6:小结:角形的内角和性质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 7,布置作业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 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优秀教案

邗江区学校小学数学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_ 主备学校:总第课时课题认识三角形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

难点: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具学具三角尺、铅笔、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个性化修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例1场景图。

谈话: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出三角形吗?提问: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谈话:大家能够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一、认识三角形。

1、谈话:请同学们先在头脑中想象三角形的形状,再在练习本上试着画一个三角形。

交流:介绍是怎么画的,并说说画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

提问:仔细观察画好的三角形,你能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吗?指出:三条线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自学:书上第75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在自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

然后指着图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2、出示“试一试”题目,让学生说说“任选3个点”是什么意思,再按要求画一画。

提问: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讨论:以这3个点(指着图中同一直线上的3个点)作为顶点,为什么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呢?指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1、出示人字梁图。

谈话:你知道图中画出的是什么吗?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讲解人字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课题
§8.4 认识三角形( 2)
1知道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
教学目标
2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重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难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教师活动
一三角形的高
D
1 复习:过点 A 做 BC的垂线,垂足

2在黑板上做△ ABC,过点 A 做对边 BC
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
就将线段 AD称为△ ABC的高
3高的定义: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
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
例如在上图中,我们从△ABC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它对边BC 所在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为D,线段 AD就是三角形的高
注: 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
3)三角形有三条高
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 AD称为 BC边上的高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
1锐角三角形:
可由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
其余两个
2 直角三角形A
由于∠ C 等于 900,说明 AC⊥ BC ,那么 BC
边上的高即为 AC,AC边上的高即为 BC,
3 钝角三角形C B
A A
B
C
B
E C
D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 引入:一知△ ABC,做∠ A 的平分线 AD
交 BC与点 E,线段 AE就称为△ ABC的角平分线
2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注: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
为一条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如上所示,△ ABC的角平分线 AE平分∠ A,
即∠ BAE=∠CAE=1
∠BAC
2
3)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
为了将这三条角平分线加以区别,我们把 AE称为∠ BACD的角平分线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
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中线
1 引入:如右所示,取BC的中点 F,
连结 AF,那么线段 AF 就
称为△ ABC的中线
2定义: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
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中线
如上所示,线段 AF就是△ ABC的中线
3 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
如上所示,线段AF是△ ABC的中线
1
必有: BF=CF= BC
2
3)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例: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素材 A:
1在△ ABC中, AD 是角平分线,
BE是中线,∠ BAD=40,则
∠ CAD=,
若 AC=6cm,则 AE=
素材 B: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答案:1400、6㎝ 2 C
作业
板书设计
高角平分线中线111
222
333
例例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