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建设

合集下载

加快大运河风光带建设,打造靓丽城市名片的提案

加快大运河风光带建设,打造靓丽城市名片的提案

加快大运河风光带建设,打造靓丽城市名片的提案一、背景分析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大运河风光带位于京杭大运河河道及其两岸,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大运河风光带的建设已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二、建设目标1.充分发挥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

2.充分发挥大运河的旅游观光价值,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3.充分发挥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价值,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三、建设内容1.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

2.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旅游观光资源,建设旅游景区、纪念性建筑,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3.加强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大运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

四、建设重点1.保护和修复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2.加强大运河景区建设,规划和建设一系列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旅游景点,提升景区的旅游观光价值。

3.加强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河道治理,改善大运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五、建设保障1.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专项规划,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

2.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风光带建设,提高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和运营效益。

3.培育大运河风光带建设相关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增加。

六、建设效益1.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投资者等,带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促进大运河沿线的旅游观光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

3.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七、建设前景大运河风光带的建设,将进一步凸显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

打造城市名片,提升淮安城市软实力

打造城市名片,提升淮安城市软实力

打造城市名片,提升淮安城市软实力作者:宋斌来源:《公关世界》2024年第10期摘要:软实力决定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城市名片打造的基础。

伴随城市名片建设,淮安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不断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淮安时刻”。

然而,淮安城市名片的特色和个性并不够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城市名片建设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阻碍了淮安城市名片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现存不足和各种挑战,要通过加强创新,提升文化知名度以及改善服务满意度,来为淮安城市名片增色添彩。

关键词:软实力提升;城市名片;不足;挑战;路径研究引言城市发展离不开“软实力”,这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实力。

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和自我形象展示载体,城市名片对于提升城市价值和增强城市知名度十分关键。

一、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软实力是促进淮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软实力”不再仅限于国家范围,它不仅在国家间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在城市发展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硬实力方面,也在文化等软实力的竞争中日益显著。

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将文化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的主要驱动力[1]。

(一)软实力:城市名片打造的基础约瑟夫▪奈曾指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和说服其他国家追随本国目标,从而实现本国愿望的能力”。

即通过影响和塑造他人行为偏好来达成自己所期望结果的能力[2]。

学者王沪宁提出,政治体系、经济体制、民族士气、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综合效应体现为一种软实力[3]。

2021年10月,英国文化协会发表了《英国核心城市的软实力》一文,提出城市软实力包括:(1)制度和机构,如政府、高校、文化机构、企业、体育俱乐部;(2)城市吸引力,如建筑、艺术、自然景观、美食、音乐等;(3)名人和创新者作用;(4)价值观,如民主、人权。

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了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和影响力,其建设的目标是让城市居民感到自豪,让访问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吸引未来的访客充满向往之情。

淮安:谱写运河发展协奏曲,闪耀“文化玉带”婀娜魅力新华日报

淮安:谱写运河发展协奏曲,闪耀“文化玉带”婀娜魅力新华日报

淮安:谱写运河发展协奏曲,闪耀“⽂化⽟带”婀娜魅⼒新华⽇报⽔韵江苏千年运河⽣⽣不息,联通沿线8省(市)30余个城市,所经之地,⽂化⾃成⼀派。

燕赵⽂化、淮扬⽂化、齐鲁⽂化、楚汉⽂化、淮扬⽂化、吴越⽂化互联互通,呈现出特⾊鲜明、⽂脉常新的叙事空间,令⼈神往。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州。

屏列江⼭随地转,练铺淮⽔际天浮。

”明代诗⼈姚⼴孝云游⾄淮安,书写了市井的繁荣记忆。

不妨乘坐时光机,赶赴⼀场浪漫约会,⼀同探索这条联结传承和创新的⽂化纽带,如何成就城市的传奇与丰盛。

作为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运河淮安段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利、⽣态和经济功能。

当前,锐意进取的淮安以⾛在前列的⽂化⾃觉,为千年运河留下鲜明的淮安印记,积极探索后申遗时代运河遗存保护和利⽤新模式,扎实开展⼤运河⽂化带建设,全⾯推动运河⽂化遗产保护、功能延续与现代⽂明建设协调发展。

⽂化动脉⽔润淮韵深秋的早晨,凉意渐浓,等待着雾⽓慢慢消散,与⾦⾊阳光邂逅在温雅婉约的古运河。

浸润于画舫船头的缥缈意境,任思绪在桨声船影⾥悄然游⾛。

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誉的淮安,位于⼤运河中段,是⼤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枢纽城市。

翻开运河卷帙浩繁的历史,不难发现,故事⾥的淮安在每⼀个关键的时间节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邗沟北段是今天淮安区的末⼝;隋炀帝时期修筑的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通济渠东段也在淮安境内;元朝时期,直接沟通北京与江南地区的京杭运河淮安亦处于关键地位;明清⿍盛时期,淮安以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为标志,形成了漕运指挥中⼼、河道治理中⼼、漕船制造中⼼、漕粮转输中⼼和淮盐集散中⼼,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

两千多年来,运河沿线流传着⽣动的故事、传说,密布着古镇、古街、古道,见证着运河钞关的繁忙、洪泽湖的涛声.........⼤运河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南北交通线,更是⼀条流动的⽂化动脉,展现出我国劳动⼈民的伟⼤智慧和勇⽓,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明。

大运河文化调研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大运河文化调研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大运河文化调研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高度契合,与前者关系尤为密切。

江苏省是“一带一路”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汇点”,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省始终站在国家高度来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切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积极引导其与“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联动。

这其中,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两者之间关系或能提供参考。

2018年2月言之有范团队走进扬州,了解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发展。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的合称。

其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融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于一体,成为探求中华文明生命轨迹的一条重要主线。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

从政治意义来看,大运河北连“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南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它西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纵观“一带一路”全线,65国的节点城市有50多个,而其中的运河城市占了将近40%。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更多运河城市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扬州便是如此。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留住运河文化记忆,建设城市经典,使千年运河的悠久文化得以不断传承、滋养后人。

进入后申遗时代,坐拥双重政策红利的扬州期冀以运河水滋养着城市灵性,探索保护、传承、利用的“扬州样板”,打造世界级旅游和文化名城。

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

高水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

http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运河城市发展提供了遵循和重要契机。

常州市委市政府从水态、文态、业态、生态、形态五个维度科学规划,全力推进世界遗产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还河于民、还景于民,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独特的文化魅力、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实现大运河遗产的全民共享与永续传承。

一、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性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赋予了运河沿线地区光荣的使命。

常州市委市政府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增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治责任感。

深刻理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意义。

有史记载,自隋以来常州成为漕运重要驿站,运河从元朝到新世纪曾三次南迁,形成了现今“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风貌,历史城区内以水系为轴——“水陆并行、长街沿河、短巷向水”,是见证江南历史变迁和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到了近代,运河又成为了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大运河是常州历史变迁演进的真实见证,是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因符号。

常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常州城市发展共存共生,互为依托。

全面把握大运河丰厚的文化内涵。

大运河是常州文化传承的真实脉络。

运河水系沿岸至今分布有青果巷、南市河、三堡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另有孟河、奔牛等十余处古村镇。

走出了唐荆川、汤贻汾等一大批名人大家。

苏东坡14次乘船过常州,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常州题诗六首。

沿线分布有水利工程遗产、聚落遗产、其它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共计5类163项。

努力践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工作导向。

保护好,就是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存的延续性,加强对大运河故道、水工设施等珍贵遗产的保护。

传承好,就是在普查、抢救的基础上,对大运河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修缮修复,让它焕发生机、重展风采。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一)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本体以及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点;(二)大运河(含淮扬运河、中运河、通济渠)其他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工业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三)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四)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名人书画、古籍善本、碑刻等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基本原则】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发展规划】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政府职责】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关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捐款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机制。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0)第一条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全面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淮扬文化的地域特色,促进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包括:(一)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口枢纽片区,包括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和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遗产点;(二)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片区;(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外的大运河河道,板闸遗址等其他水工遗存,泗州城遗址、第一山题刻等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四)近代以来兴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五)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本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中国大运河》为准。

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各级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为准。

其他列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以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准。

第四条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突出保护、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督促检查。

加强淮河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淮河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淮河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安在线 2019-07-09 05:33:18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蔡胜编辑:毛书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历史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发挥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灿烂、文物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和提炼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特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方向,丰富各类文化内涵,更好传承和繁荣淮河文化”。

加强对淮河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对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淮河流域涵盖我省蚌埠、淮南、阜阳、六安、亳州、宿州、淮北、滁州等众多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址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项。

淮河流域是夏文化中心之一,“大禹治水”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治理淮河,“涂山大会”开启了夏朝政权的初步构建,“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管仲、老子、庄周等思想家齐聚于淮河流域,是“轴心时代”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

三国时期淮河流域群星灿烂,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华佗为代表的中医药学等无不闪耀于中华文明苍穹。

唐代大运河的开凿和通航,极大促进了淮河流域经济文化昌盛,宿州成为运河明珠。

明代朱元璋崛起于江淮,“治隆唐宋”。

红色文化也是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大别山红色文化、淠史杭精神、小岗精神等。

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提供了源头活水。

加强淮河文化建设,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担当。

一是加强淮河文化研究,构建淮河文化体系。

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淮河文化研究的专项规划,并整合全国及流域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形成淮河文化研究的合力。

目前,省内淮河研究机构有安徽大学淮河流域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安徽财经大学淮河生态经济带(蚌埠)研究中心等,省外研究机构有淮阴师范学院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建设
作者:刘怀玉
来源:《群众》2018年第10期
近期,省委书记娄勤俭先后到淮安、镇江和扬州等地进行专题调研,强调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加强整体谋划、做好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淮扬运河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集遗产廊道、黄金水道、输水廊道、生态廊道于一身,其历史悠久、功能多样、效益显著,在中国大运河乃至世界大运河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运用系统性思维高质量推进淮扬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淮扬运河又称里运河,南起扬州市六圩,北至淮安市淮阴船闸,全长168公里。

淮扬运河由2500多年前古邗沟演变而成,是我国权威文献中确切记载的最早开通的运河,也是持续使用时间最长,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运河,当属典型的线性活态遗产。

相较于先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发挥旅游休闲功能的加拿大里多运河、法国米迪运河等,淮扬运河承载功能多(水上运输、南水北调、灌溉排涝、运河旅游、生态涵养等)、综合效益大,对地方乃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了中国大运河的最高水平。

淮扬运河遗产众多、类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大运河遗产要素,遗产点段连贯而密集。

扬州是大运河原点城市、运河申遗牵头城市、运河沿线城市中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淮安是运河沿线城市中世界遗产面积最大的城市。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实际上是典型的运河文化带,江苏省先后于2015年7月和2017年9月在淮安召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座谈会,积极部署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淮扬运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可以说,从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和发展空间来看,淮扬运河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和最有希望成为大运河文化示范带。

当然,也要看到淮扬运河长期超负荷运行、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冲突比较明显等问题的存在,黄金水道、南水北调与运河遗产保护,黄金水道与清水走廊等在功能上存在相悖的情况,容易侵蚀运河的综合效益。

因此,建设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必须要在高质量上下功夫,在“最淮扬”上求突破。

在发展思路上,发挥加减乘除效应。

建设运河文化带,既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先人一招,更要尊重历史,造福子孙,恪守当年运河申遗时中国政府对联合国的庄重承诺。

要吸取我国一些世界遗产点保护不力的教训,从长远计,充分发挥加减乘除效应。

一是加法,加强运河保护,始终坚持以保护历史原真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为准则,以敬畏之心、科学态度严格保护运河遗产本体及其风貌环境。

二是减法,适当控制或减少运河交通流量以及一般工程的增量。

三是乘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优化产业体系,拓展运河文化利益的增量,提升合理利用的整体水平。

文化产业是集文化、科技、信息于一体的混合型现代产业,物化需求少,低能耗、少污染,还可以和运河遗产本体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是解决运河保护和开发矛盾的最佳选择。

四是除法,大力去除运河周边过度的商业气息,尤其要严格控制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

在内涵建设上,重点打好“三张牌”。

内涵建设是运河文化带的根本建设。

千年流淌的淮扬运河造就了扬州和淮安江淮地形风貌和人文性格。

面对运河沿线城市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要建设淮扬运河示范带,必须明确主攻方向,立足于内涵建设,打好“三张牌”,凸显江风淮韵。

一是世界遗产牌。

运河世界遗产是大运河演变的物质基础,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标志性品牌和公共产品,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源头活水”和“神来之笔”。

从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到解放后所开的最后一条运河——里运河淮安绕城段,前后14条人工运河见证了大运河变迁过程,淮扬运河故事绵长而精彩。

要起笔并聚焦于这一世界遗产符号,用宏大叙事方式向世界讲好运河精彩故事。

一方面加强和提升运河世界遗产的标识、解读和导览工程,利用文化遗产日、申遗成功日、国际志愿者日和城市重大节日等,开展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宣传活动,用心讲好运河遗产故事;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新品、精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辟运河世界遗产游览专线。

二是漕运盐运牌。

漕运盐运是古代淮扬运河的主要功能。

明清时期,淮安是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和河道治理中心。

“两淮盐税甲天下。

”扬州有10个运河世界遗产,其中5个与盐商有关。

漕运盐运文化“强”,则运河文化带“强”;漕运盐运文化“活”,则运河文化带“活”。

要对漕运盐运文化重点展示、推陈出新,在淮安建设中国漕运城的同时,扬州可考虑建设中国盐运城,依托不同风格的盐商住宅,建设活态中国盐运博物馆,开发观光休闲型、会馆型、体验互动型以及纪念馆、收藏馆等各类专业场馆,实现淮安、扬州漕运盐运文脉相连基础上的错位发展。

三是水文化牌。

淮安里运河、大运河、古淮河、盐河“四水穿城”,扬州水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7.8%。

“水韵”是淮扬运河的自然禀赋,也是提升淮扬运河文化带生态板块的重要后备资源。

推广扬州治城先治水的经验,通过运河活水、清水工程,实现水城一体,以丰富运河文化带的内涵和形态。

淮安可利用清口枢纽考古遗址和淮安24个大中型现代化水利设施,建立以参观、体验、休闲度假为主的水利博物馆群。

在项目建设上,坚持组团式规划运作。

自古以来,淮安、扬州通過运河,形成千年水脉和文脉。

要借助于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和拟扩建的京沪高速淮安扬州段等交通条件,利用众多大面积的运河世界遗产,建立淮安、扬州运河“姐妹城”,打造经典式的淮扬运河文化带。

国家建立了运河文化带试点城市,打造淮扬运河文化示范带应提上议程。

建立淮扬文化功能区(以淮安、扬州为核心层),将淮扬运河打造成为具有浓厚水文化色彩的地理标识。

重点建设以运河风光带为主轴,以淮安、扬州古城为中心,以河下、码头、宝应、高邮、邵伯、湾头和瓜洲为主要节点的组团式开放性文化带,形成内涵丰富、形态各异的新型淮扬城镇群。

要放大扬州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淮安板闸遗址公园等遗址效应,串联运河世界遗产,让淮扬运河文化旅游成为精品。

(作者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特约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