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物理宇宙的基本结构

合集下载

上海高考物理考纲

上海高考物理考纲

上海物理高考考纲1.考试内容和要求内容知识点学习水平说明直线运动和机械运动质点物理模型 B路程位移 B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用DIS测定位移和速度(学生实验)B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B仅限于讨论相对于同一参照系的运动。

加速度 B用DIS测定加速度(学生实验) B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C自由落体运动 B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 B竖直上抛运动 B平抛运动 C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学生实验)B力和物体的平衡形变弹力 A不要求利用胡克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滑动摩擦力 B静摩擦力 A互成角度两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B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学生实验) B力的分解 B共点力的平衡 B力矩 B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 B研究何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学生实验)B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二定律 C只限于单个物体,且物体质量和合外力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

牛顿第三定律 B牛顿定律的应用 D仅要求解决单个物体的问题,不要求讨论摩擦力做动力的问题。

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C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实验)国际单位制 A 牛顿对科学的贡献 A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A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贡献 A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 B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B有关向心力的计算,只限于向心力是由一个力直接提供的情况。

万有引力定律 B圆周运动的应用 C万有引力和第一宇宙速度 B 不涉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计算。

振动和波振动 A振幅周期频率 B简谐运动 B机械波的形成 B横波横波图像 A波速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B单摆及其振动周期 B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学生实验)B纵波 A波的叠加 A波的干涉波的衍射 A只要求讨论现象.不要求定量计算。

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学生实验)B机械能功功率 B动能 B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C重力势能 B弹性势能 A 功和能量的变化关系 A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D 用DIS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实验)C气体和内能气体的状态参量 A 气体的等温变化玻意耳定律 B 气体的等体积变化查理定律 B 用DIS研究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学生实验)B热力学温标 A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C 只涉及质量不变的单一气体。

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

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

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广义的宇宙定义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狭义的宇宙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和物质。

那么你知道宇宙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宇宙的结构是怎样的吧!宇宙的结构四种基本力我们的宇宙由四种力或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支配,这四种力即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这些作用力是由一团粒子带来的,这团粒子叫规范玻色子,它们在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相互交换。

物理学家一直试图证明这四种力也许实际上源自于一种单一的基本力。

引力引力是一种既能将星系结合起来,又能引起一根针下落的力。

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相互越靠近,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强。

许多科学家认为,引力是由一种叫做重力子的粒子携带的,但至今没有人在任何实验中找到它们。

电磁力电磁力作用于所有带电荷的粒子之间,比如电子。

作用于固体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电磁力使固体具有硬度,这种力也具有磁性和发光的特性。

携带电磁力的粒子叫光子,它也是产生光线的粒子。

强核力强核力存在于一个原子的原子核(核)内,它把原子内的中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结合在一起(质子经常试图互相推开,如果没有强核力,它们将相互飞开)。

载有强核力的粒子叫做胶子。

弱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起放射性衰变(原子的原子核破裂),称为贝塔衰变。

放射性的原子不稳定,是因为它的原子核容纳了太多的中子,当贝塔衰变发生时,一个中子变成一个质子,释放出电子(这种情况下称为β粒子)。

弱相互作用是由W粒子和Z粒子传递的。

普适规则许多年来,物理学家们试图用单一的科学定理来解释宇宙的运动,他们现在正向着“普适规则”方向进行研究。

“普适规则”认为所有力中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相互作用力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指出所有亚原子微粒可能都是由一种基本粒子产生的。

能量的种类能量分正能量和负能量。

正能量和负能量是等价的。

促使事物和生命生成发展的能量为正能量,导致事物和生命消亡演化的能量为负能量。

任何一种能量,只要它促使事物生成变化和生命的呈现变化,就是正能量。

高二物理下《第四篇微观和宇观世界第十三章宇宙B.宇宙的基本结构》26沪科课标版PPT课件 一等奖

高二物理下《第四篇微观和宇观世界第十三章宇宙B.宇宙的基本结构》26沪科课标版PPT课件 一等奖

太阳系
其它行星
银河系
地球 月球

其它恒星系

河外星系
•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
一张迄今为止最为精细的宇宙“婴儿期”照片,对137亿年前的宇宙 作出了富含大量细节的图像描述。照片来自于太空中的“威尔金森 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二、恒星的演化过程
• 恒星的分类:分类特征:体积、温度、量度
主序星
中子星
白矮星
巨星
超巨星
• 恒星颜色、温度和亮度的一些关系
亮度 表面温度
• 恒星离我们的距离如何测定?
θ
• 我们怎样知道恒星的组成物质?
氢 氦 钠

• 恒星的一生
宇宙的结构
地球是球形
继续
太 阳
返回
人类登月录像
地月系结构
由于地球的 绕日公转, 在近日点和 远日点的不 同产生了四 季的更替。
太阳系结构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银河系结构 河外星系
天文学家把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 万物定义为宇宙。
我们所处的宙究竟是怎样一幅图景?

请列出宇宙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

请列出宇宙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

宇宙天体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层级:1. 宇宙:宇宙是所有天体及其所处环境的总体,包括所有的星系、星团、气体云等。

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布是动态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次剧烈的宇宙膨胀事件形成的。

2. 星系:星系是由许多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气体和尘埃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每个星系都有自己的中心,中心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巨大的星团组成,这些星团具有极高的能量和亮度。

3. 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包括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所有天体,如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恒星系统有自己的中心恒星,即太阳,周围可能有一圈或几圈行星和卫星。

4. 行星:行星是由气体和尘埃凝聚而成的天体,其形状通常接近球形。

行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岩石和金属,其中还包括卫星和小行星。

行星按其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划分成类内行星和类外行星。

5. 小行星带: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

小行星由岩石和金属组成,形状多样,大小不一。

6. 卫星:卫星是天体周围的小天体,它们围绕行星或其他卫星运行。

卫星的形状多样,有些卫星较大,能够遮挡住太阳,从而形成月面现象。

7. 彗星:彗星是由冰块和尘埃组成的小天体,它们的轨道大多位于木星和土星的轨道之间。

有些彗星在接近太阳时能够释放出氢气和氮气,形成长长的彗尾。

8. 星团:星团是由数十个或数百个恒星组成的集体,它们在空间中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天体系统。

有些星团是由相似的恒星组成的,这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形成历史。

9.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常见且质量最大的天体之一,它们是宇宙中的主要能量来源。

恒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氢和氦,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

10. 黑洞:黑洞是一种极度压缩的天体,其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都无法逃逸。

黑洞具有强大的磁场和能量密度,可能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天体之一。

以上是天体系统的基本层级结构,实际的天体系统层级可能会更加复杂,比如多星系统、双重星系等。

每一个层级都是前一层级的扩大或聚集,同时也是下一层级的起点或基础。

上海地区优秀高二物理 第十三章 B 宇宙的基本结构教案 沪科版

上海地区优秀高二物理 第十三章 B 宇宙的基本结构教案 沪科版

第 13 章 B 宇宙的基本结构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二期课改教材中新增加的知识,教学内容一方面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迷茫,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就要突破常规,既要鼓励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又要根据我们已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和证据,利用科学方法归纳推断宇宙的结构,建立科学正确的宇宙观。

因此,我对本节内容教学设计的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通过内心的体验和在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体验成功。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在课前要充分发挥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整理有关宇宙的结构的资料,并运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的知识和地理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制作相应的ppt,或者提出个人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难问题,以适时在课堂中交流汇报。

其次,让学生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与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建立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是宇宙的结构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被现有的知识限制自己的思路,要大胆猜测和假设,合理创新,勇敢展示。

课上我会给于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本节课将有效地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充分展现和模拟地月系、太阳系、甚至宇宙等大致图景,从中让学生从这些图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照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去伪存真,归纳总结,建立科学合理的宇宙结构观。

利用多媒体把一些复杂的天体运动过程、难以表述的天体结构加以模拟,清晰再现给学生,把有关宇宙结构的录像资料、图片景象、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最新成就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宇宙结构的理解和探索宇宙结构的情感。

最后,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

情景的展示,问题的提出,资料的交流,都从研究地球开始,逐步由近及远展开,同时,每个问题的探讨和解决都要以我们已能观察到的天文现象和事实证据来引导学生认识宇宙的结构。

完整word版上海高考新考纲

完整word版上海高考新考纲

高中物理学科知识内容、要求及其调整情况
课程标准学习水平的界定
概念、规律
知道(A):识别和记忆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

理解(B):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

掌握(C):以某一学习的内容为重点,联系其他相关内容,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深入的认识。

应用(D):以某一学习的内容为重点,综合其他相关内容,解决新情景下的简单物理问题,是对知识较系统的认识。

实验
初步学会(A):
根据实验目的,按照具体的实验步骤,正确使用给定的器材,完成观察、测量等实验任务。

学会(B):根据实验目的,参照简要的实验步骤,合理的选择实验器材,独立完成观察、测量、验证和探究等实验任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设计(C):根据学习的需要,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或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改进实验方案。

基础型教材与拓展型教材调整意见对比
附1:上海市高中2015学年度课程计划
附2:合格考、等级考时间安排表
附3: 2017届学业水平考安排。

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

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

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在大尺度上,宇宙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

最大的结构是超级星系团,由多个星系团组成。

星系团是由许多星系以及其周围的热气体和暗物质组成的巨大结构。

星系则是由恒星、星际物质和黑洞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而恒星是由气体在引力作用下塌缩形成的。

宇宙的基本组成包括普通物质、暗物质和暗能量。

普通物质主要由原子构成,包括了我们所熟悉的各种元素。

然而,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约5%。

剩下的约25%是暗物质,它不发光,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只能通过其引力效应来感知。

最后的70%是暗能量,它是一种未知的力量,被认为是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原因。

在天体演化中,恒星的形成是一个关键过程。

当一团气体足够密集时,引力会促使气体塌缩。

当气体塌缩到一定程度时,核反应开始在核心形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光辐射,从而成为恒星。

恒星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和超新星爆发阶段。

在主序阶段,恒星通过核融合反应消耗氢,释放出能量。

当恒星核心的氢耗尽时,恒星开始膨胀成为红巨星。

最后,红巨星的核心会塌缩并爆发成为超新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物质。

超新星爆发中的物质噴流可能会形成新的天体,例如中子星或黑洞。

中子星是质量较大的恒星燃尽核心塌缩后形成的极度密集的星体。

它们的密度非常高,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数百万吨。

黑洞则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引力陷阱,任何物质或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力。

此外,星系也会经历演化过程。

星系的形成可能是由原始宇宙的微小密度涨落开始的。

这些涨落导致了气体的聚集和塌缩,逐渐形成星系。

星系的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运动、合并和星际物质的供应等。

星系可能会经历形态的变化、星团的形成和消散、星系合并等过程。

综上所述,宇宙的基本结构包括了超级星系团、星系和恒星等天体。

这些天体的形成和演化是由引力和核反应等作用驱动的。

研究宇宙的基本结构和天体演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理解我们所属的星系-银河系的演化过程。

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一、星系1.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

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2.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二、太阳系1.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这八大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其它行星2.太阳太阳是恒星,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直径约为 1.4×106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的为2×1030Kg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太阳辐射(光),太阳每秒辐射的能量达到4×1026J,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

3.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离太阳较近称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称外行星。

内行星有坚硬的外壳,外行星无坚硬的外壳,体积巨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轨道面之间的倾角小于4°,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运动。

近圆性:轨道的偏心率接近0,近似圆轨道。

三、地月系1. 地球与月球组成一个双星系统称地月系。

2.地球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质量约为6.0×1024Kg的行星,以约30Km/s的平均速率绕太阳公转,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平均温度15度,大部风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

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住较多的大气和水。

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大气,非常适合生物的呼吸。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适中,适合生物的生存。

3.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直径约为3476Km,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与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29天左右,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考物理知识备忘录宇宙的基本结构1、地月系(一)、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 、质量约为6.0*1024kg 的行星,以约30km/s 的平均速率绕太阳高速旋转。

⑴地球球形的证明:①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②人们向南旅行和向北旅行时所见的星空是不同的③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球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④1519至152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⑤现代,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证实地球是球形的⑵北极星附近的星星经长时间曝光摄得的照片说明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星星在天极附近画出美丽的弧线每隔1h 或15min 观察一次星星。

看到星星和月球一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不同的星星彼此相对位置不变而成群地穿越天空,而北极星几乎不动,它周围附近的星星环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二)月球:月球走径约为3476km ,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和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

1609年伽俐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⑴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来对着地球。

⑵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潮汐①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对地球同同部分施加不同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②潮汐:A 点是离地球最近的点。

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大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水流向A 点,形成高潮。

B 点是离月球最远的点。

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运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被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

C 点和D 点为两个低潮点。

*⑶月球的成因:碰撞论的假说A B C D 月球2、恒星和行星(一)太阳系⑴太阳: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6km,总质量约为2*1030kg。

太阳的能源为:内部的热核反应(轻核聚变)⑵太阳系的结构: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

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行星的分类:常按照行星离太阳的远近及其结构对行星进行分类以地球轨道为界,把水星和金星称为地内行星;把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做地外行星。

根据行星的轨道序列,以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为界,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做带内行星;而把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称做带外行星。

根据有无坚硬个壳,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类地行星,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

(二)恒星⑴恒星就是象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⑵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⑶有时侯天空中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在两三天内会突然变亮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我们称它们为新星⑷有一种亮度增加得更厉害的恒星,会突然变亮几千万倍甚至几亿倍,这就是超新星⑸除了恒星之外,还有一种云雾似的天体,称为星云。

星云由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很不规则,如有名的猎户座星云3、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系: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

宇宙中的星系估计可达1000亿个以上,银河系就是其中一个。

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特称为河外星系。

⑴、星系按外形大致分为: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⑵、银河系是一种旋涡状的星系,太阳处于其中的一个旋臂上。

⑶恒星距离的测量除太阳外,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大约位于4.3l.y.(光年,光在一真空中运行一个所行进的距离。

1l.y.=9.46*1015m)处。

周年视差法:利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性质来测量恒星的距离。

4、大尺度结构宇宙:天文学家把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定义为宇宙。

⑴、星系团:上千个以上的星系构成的大集团叫星系团,直径达上千万光年。

⑵、超星系团:若干个星系团组成的更大的超星系团⑶、大尺度结构:从更大尺度上看,宇宙中的可见物质分布在一些巨大的空洞周围,呈纤维状态或薄膜状分布,这就是大尺度结构。

⑷宇宙在膨胀天体的演化1、恒星的分类(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用来分类的主要特征是恒星的体积、温度和亮度)我们观测到的恒星有超巨星、巨星、主序星、自矮星(像地球一样大小)和中子星(只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⑴、恒星的颜色和温度恒星的颜色显示了它的温度,温度较低的恒星,在天空中呈现暗红色。

表面温度达55000C 的太阳发出白光。

更热的恒星(表面温度高于100000C)则会呈现比太阳稍蓝的颜色。

⑵、恒星的亮度恒星的亮度取决于它的体积、温度以及离地球的距离。

“视星等”:在地球上所见的星体亮度“绝对星等”:该星体在离地球个标准距离情况下所具有的亮度“标准距离”:假想把星体放到10秒差距(即32.6光年,秒差距也是天文学上常用的单位,1秒差距等于3.26光年)远的地方,所观察到的视星等就是绝对星等⑶、恒星的温度和亮度(绝对星等)的关系天文学家把已经发现的恒星的温度和亮度建立了相互关系,称为赫罗图。

在赫罗图中,大部分恒星构成了一个天文学上称为主序对角线,在这个主序对角线中,恒星的亮度越大,说明恒星表面的温度越高。

在赫罗图中处于主序对角线中的恒星称为主序星。

现在观测到的恒星中,90%都是主序星(包括太阳),恒星一生中在这个阶段停留时间最长。

2、恒星的演化恒星演化为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⑴、恒星的寿命①一颗恒星的寿命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越大,寿命更短。

②太阳的寿命大约为100亿年,太阳正值“壮年”。

③当恒星变为红色的巨星或超巨星时,就意味着这颗恒星将要度过它光辉的一生了。

⑵、恒星的演化恒星的质量(与太阳相比) 5 恒星的寿命(×10亿年) 15 10 0 太阳小质量的恒星:星云→原恒星→主星序→红巨星→行星状星云→白矮星大质量的恒星:星云→原恒星→主星序→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随着燃料的耗尽,恒星的核心将开始收缩,而其外层部分则开始膨胀,于是这个恒星就会成为一颗红色的巨星或超星。

小型或中型的恒星,在其膨胀成红巨星之后,其外层部分最终会进太空中,那个被留下来的内核变成一颗白矮星。

当白矮星不再发出光芒时,就成为一颗完全死寂的黑矮星。

如果行将就木的巨星或超巨星突然发生爆炸,这种爆炸就会形成超新星,超新星形成后,外层物质会继续扩散到太空中,成为星去的组成部分,这些星支而后会坍缩成为一个新的恒星。

由于爆炸的反作用为,超新星中心的物质被进一步压缩,电子也会陷入到原子核内部,与质子结合形成中心,最终成为一颗中子星。

物质的结构*一、晶体和非晶体(知道)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⑴、外形:晶体(大多数固体)具有规则的外形、非晶体(玻璃)没有规则的外形⑵、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全没有一定的熔点⑶、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力学、热学、电学、光学性质等——是不尽相同的,这种现象称为晶体的各向异性。

而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

2、单晶体和多晶体整个物体就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

整个物体是同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小晶体组成的,就叫做多晶体。

多晶体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稳中有各向同性。

但多晶体仍有一定的熔点。

二、固体的微观结构1、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质是由大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很复杂,为了处理方便,采用简化的模型进行研究:假设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且斥力的有效作用距离比引力小。

2、空间点阵⑴、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构成“空间点阵”。

(固体中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在零点几纳米左右,相互作用比较明显)微粒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⑵、晶体的各向异性的解释:在不同的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数目均不同,使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性质、导热性、对光的折射率等物理性质都会不同。

三、液体的微观结构1、液体与固体和气体的区别(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2、液体的微观结构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因此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昴被压缩。

但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只在很小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规则性而且这种区域还是暂时形成的,大小、边界随时瓦解,再重新组合,宏观液体是由大量暂时形成的小区域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非晶体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软化,流动性也逐渐增加,因此,有时把非晶体看作是过冷液体,而固体往往只专指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