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概念(P1)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

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3.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⑤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第二章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的作用(P15)

①社会医学的灵魂

②指导原则

③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

2. 医学模式的转变(P16)(填空)

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③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④生物医学模式

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P20)

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P31)

①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重叠性、作用及影响的非特异性)

②恒常性与积累性

③交互作用

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P47)

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流动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1.健康相关行为(P64)

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

精品文档

康的行为。

2. 健康行为(P64)

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

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类型(P71)

①调查研究

②试验研究

③评价研究

④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P73)

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第三步收集资料

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解释结果

3.现场调查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

①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

②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

③专题小组讨论

4.深入访谈法的步骤(P76)

准备工作

调查对象的选择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员选择与培训

现场访谈

访谈结果分析

撰写报告

5.专题小组讨论的步骤(P77)

1)制订计划

2)决定小组的数量和类型

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

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

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

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

7.问卷设计的原则(P82)(填空)

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8.问卷的一般结构(P81)

一份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的登记(编码)等。

9.问卷设计的步骤(P82)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建立问题库

③设计问卷初稿

④试用和修改

⑤效度和信度检验

10.问卷问题和答案的设计(P83)

(1)问题设计

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可将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1)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

优点:①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的情况;②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得到意外的发现;③若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用开放式提问为好。

缺点:①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②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③不善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导致回答率低;④统计处理比较困难。

2)封闭式问题

优点:①容易回答,节省时间②回收率较高③更能获得相对真实的回答④便于分析和比较缺点:①某些问题的答案不易列全,回答偏倚②提供了猜答和随便选答的机会,因此,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③容易发生笔误

(2)答案设计

①填空式

②二项选择式:是或否

③多项选择式:应按顺序排列

④图表式:回答者在图表上表示自己的意思

⑤排序式

答案的排列:

①问题的排列:先排列容易回答的、无威胁性的问题(年龄、性别)

②先排列封闭式问题

③问题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问完一类再问一类)

④检查信度的问题须分隔开来

7.信度、效度及其关系

①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的程度,即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

②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分为四种: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

③关系:

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

2) 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的。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

3) 无效的测量,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4) 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测量。即效度高,信度一定也高。

第六章生命质量评价

1 生命质量QOL(WHO定义)(P89)

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

2.生命质量的构成(P89)

HRQOL主要包括生理和职业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状况、经济状况或因素(课件)

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P88)

HRQOL 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

作为一种新的医学评价技术,全面评价疾病及治疗对病人造成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生命质量评价

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生命质量随时间推移显示出平衡、改善和下降三种状态。

3.生命质量评价内容(P91)(填空)

①生理状态反映

②心理状态

③社会功能状态

④主观判断与满意度

⑤疾病症状

4.现成的量表:首选适宜的外文量表

第七章健康管理

1.健康管理(P108)

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的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的过程。

2.健康危险因素(P111)

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等。

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P111)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4.慢性病自然史的6各阶段(P112)

①无危险因素阶段

②出现危险因素

③致病因素出现

④症状出现

⑤体征出现

⑥劳动力丧失

5.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P112)

①潜伏期长:多次、反复、长期接触才发病

②特异性弱:某一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

③联合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网络

④广泛存在:散在、潜在、渐进、长期

6.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P113)

①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

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自创性危险因素)

③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④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7.健康危险因素的主要评价对象:行为危险因素

8.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步骤(P115)

①收集死亡率资料

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

③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

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

⑥计算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

值称评价年龄。)

⑦计算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⑧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

9.可能延长寿命数=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

10.评价结果的四种类型(P121)

①健康型

②自创性危险因素型

③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

④一般性危险因素型

第八章卫生服务研究

1.卫生服务研究(P138)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P141)

①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②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③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④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⑤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⑥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3.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4,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的联系

卫生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的,如果卫生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得到满足。

5.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选择或填空)

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的指数

6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需要量的三项指标(P146)

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

7.疾病频率指标及其算法

(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

(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

(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的百分比。

8.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的指标

(1)门诊服务利用

①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②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③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末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2)住院服务利用

①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

②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

③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

9.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P152)

①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②社会经济因素

③文化教育

④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

⑤医疗保健制度

⑥气候地理条件

⑦行为心理

⑧婚姻与家庭

10.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包括哪些(P157)

卫生服务计划评价,实施过程和进展评价,以及结果评价。

第九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

1.社会卫生状况(P162)

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的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的状况。

2.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165)

(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

1)单一型指标

①粗出生率

②粗死亡率

③年龄别死亡率:

④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同年活产婴儿总数

⑤平均期望寿命:假设有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按照一定的死亡概率去死亡,直至全部死亡

为止,计算平均每个人存活多长时间。

⑥死因别构成比:某地某一时期内因某一种或某一类原因死亡的人口数占总死亡人数的百

分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即为死因顺位(死因谱)

⑦孕产妇死亡率:每出生10万名活产婴儿死亡的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怀孕期间、分

娩以及分娩后的42天内的死)

⑧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人数/同期活产婴儿总数*100%(活

产婴儿:怀孕满28周,出生后有过生命迹象,即有过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脐带波动四项指征之一者。)

2)复合型指标:两个或以上的指标组成的新指标。

(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两大类)

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标及卫生保健指标

3.卫生政策(P170)

卫生政策指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的关于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的总称。

4.卫生政策的特点(P170)

①利益和价值取向

②目标取向

③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

④功能多样性

⑤过程及阶段性

5.21世纪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P179)

①健康状况存在着普遍的不公平性

②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

③健康问题的复杂性:旧的未去,新的又来

6.全球卫生策略“21世纪人人健康“的三个总体目标(P180)

①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②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

③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

7.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实施策略(P180)

①与贫困做斗争

②在所有的环境中促进健康

③部门间的协调、协商和互利

④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

8.初级卫生保健(P181)

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

9.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P181)

①合理布局:注意乡村和城郊

②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地区卫生决策

③预防为主:卫生保健重点是预防和促进健康

④适宜技术:方法和物资能被接受和适用

⑤综合途径:卫生服务与营养、教育、住房等综合考虑

10.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要素(P181)

①主要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②改善食品量供应和合理营养;

③供应足够的安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④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的妇幼保健工作;

⑤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⑦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⑧提供基本药物。

第十章社区卫生服务

1.社区的5个要素(P204)

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一定的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

2.社区卫生服务(P204)

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P205)

①以健康为中心

②以人群为对象

③以家庭为单位

④提供综合服务

4.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①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③社区预防

④社区康复

⑤社区保健

⑥社区计划生育服务

5. 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①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

②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

③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④有利于加强预防为主战略

⑤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⑥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⑦是转变医学模式的最佳途径

第十四章慢性病的社会医学防治

1.慢性病的概念(P282)

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征的疾病可视为慢性病:

①患病时间长期;

②病后留下功能障碍;

③疾病的原因常引起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④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的医疗处置;

⑤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的康复训练。

2.三级预防的内容(P282)

①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即全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②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措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③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一般由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二个阶段组成。

3. 筛查概念(P288)

应用简便快速的测试、体格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4.筛查的原则(P289)

①拟筛检疾病应是危害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②拟采用的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

易为群众接受;

③有较高的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

④拟筛检出的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的可识别的潜伏期

⑤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查

5.周期性健康检查概念(P292)

运用格式化的健康检查表格,由医务工作者针对就诊者的不同年龄、性别、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或健康危险因素等进行的个体化的健康检查。

6.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P298)

①支持或解释

②告诫或建议

③处方

④转诊

⑤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

⑥随访

⑦预防

7.高血压的自我管理

①定期测量血压

②戒烟

③减肥

④规律的体育锻炼

⑤合理膳食

⑥紧张的调节

⑦按医嘱服药

全版社会医学重点总结.doc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概念(P1)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 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3.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 ⑤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第二章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的作用(P15) ①社会医学的灵魂 ②指导原则 ③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 2. 医学模式的转变(P16)(填空) 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③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④生物医学模式 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P20) ①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②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③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④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P31) ①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的重叠性、作用及影响的非特异性) ②恒常性与积累性 ③交互作用 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P47) 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流动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1.健康相关行为(P64) 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

康的行为。 2. 健康行为(P64) 健康状态下的行为模式,即理想的健康相关行为。 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 1.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的类型(P71) ①调查研究 ②试验研究 ③评价研究 ④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P73) 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 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 第三步收集资料 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解释结果 3.现场调查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P76) ①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 ②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 ③专题小组讨论 4.深入访谈法的步骤(P76) 准备工作 调查对象的选择 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员选择与培训 现场访谈 访谈结果分析 撰写报告 5.专题小组讨论的步骤(P77) 1)制订计划 2)决定小组的数量和类型 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 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 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 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 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 7.问卷设计的原则(P82)(填空) 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8.问卷的一般结构(P81) 一份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的登记(编码)等。 9.问卷设计的步骤(P82)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建立问题库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医学统计学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节概述 1、主要内容:a、卫生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统计理论和方法)b、健康统计(医 学人口统计、疾病统计和生长发育统计)c、卫生服务统计(卫生资源、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医疗保健制度和管理中的统计问题)。 2、 卫生统计工作的步骤:设计、资料的搜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 3、医学统计资料主要四个方面:统计报表、报告卡(单)、日常医疗卫生工作记录,专题研究或实验。 4、观察单位:是获得数据的最小单位,观察单位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观察单位可以是人、标本、家庭、国 家等。 5、变异:是指客观事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6、变量: 观察单位的某种特征,称为变量。a、数值变量(定量变量)b、分类变量(定型变量或字符变量)。 7、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确切的说是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的集合。 8、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就构成样本,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9、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度,通常以符号P表示。 10、误差: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或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第二节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1、频数分布就是观察值在所取得范围内分布的情况。重要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2、频数分布类型:正态分布型频数、正偏态分布型频数,负偏态分布型频数。 3、集中趋势指标:算术平均数(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指标使用条件计算公式 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的数值变量资料 几何均数①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经 过对数变换后呈正态分布的 资料;②等比级数资料,即 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 数变化的资料。 中位数①非正态分布资料(对数正 态分布除外);②频数分布 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的 资料③总体分布不清楚的资 料。为奇数 , 为偶数, 4、离散型趋势指标: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指标计算公式主要优缺点 极差R=Xmax-Xmin 计算简单,便于理解;只考虑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异,不能反映 组内其它观察值的变异度,不稳定,受样本量影响很大。

社会医学 人卫5版 自己总结整理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 概念: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 自然课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社会卫生问题——社会病因学分析——制定社会卫生政策。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找出产生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社会医学"处方" 三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对象。 ●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实现WHO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社会医学的任务: ●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健康的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发展 ●萌芽:希波克拉底——人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创立与发展: ○盖林【法】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提倡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等构成一个整体,统称"社会医学"。 第二章医学模式 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过程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医学模式是指导医学实践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医学实践的总结。 ●医学模式的演变【必考】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控制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医学难题 ■疾病与病因的关系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单因多果和多因多果转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恩格尔【美】模式1977年) 是一种多因多果、立体网络式的系统论思维方式。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状况。 ■产生背景 ●疾病谱和基因谱的转变 ●健康需求的提高 ●医学的社会化 ●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形式 ●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 ●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涵义 ●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 ●全方位探求影像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 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 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主要三因素:受教育程度、工种、收入;其他因素:价值观念,卫生服务的利用,生活习惯,环境 社会阶层影响健康的机制 1)收入差距(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可能会直接影响健康。 2)收入差距大的社会化比收入差距小的社会显得更加亲善,有更少的暴力更低的信任度,更多的故意和对社区生活的不关心。 2.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等。 特点:非特异性和泛影响性;恒常性和累积性;交互作用 四种因果关系(规律):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因果链 论述经济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1.衡量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的指标 1)衡量经济发展:GNP、GDP、人均GNP、人均GDP、HDI、GPI、GHI。 2)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HALE、PYLL、DALY。 2.经济发展对健康的影响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通过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病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3.健康对经经济发展的影响: 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有促进作用:1)增加劳动力供给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减少疾病损失 4)促进教育收益实现 5)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2.3点为经济发展和健康的双向作用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社会医学(李鲁版) 总结

第一章概论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社会医学的定义、研究内容 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基本理论 了解社会医学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的定义 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以制订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 2社会医学的性质 具有医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连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通过社会卫生调查——作出社会医学“诊断”——提出相应的社会医学“处方” 社会医学的具体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4研究内容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5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次卫生革命(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20世纪下半叶)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精神病等。 第三次卫生革命(20世纪70年代)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6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 1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关注高危险人群和高危因素5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 第二章医学模式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医学模式的概念、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及其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熟悉现代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健康观 了解医学模式的演变 1医学模式的概念(medical model) 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社会医学作业及答案

实习社区卫生服务 案例1 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时间不长,大部分群众对这一新型服务还很陌生;有些人一谈起全科医生,就以“万金油"呼之,认为水平太低,不屑一顾,让上门家访的医护人员吃“闭门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对此也很苦恼,有些人下社区已经一、两年了,还是门庭冷落,惨淡经营。怎样才能让居民尽快地认识我们的能力、欢迎我们的服务昵? 要想让群众认识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首先要从大多数人的最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看病、就医入手,做好每一个上门病人的接待和诊治。如何迅速打开局面? 一位83岁男性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来到社区站。 病人:我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二十多年了,到你们这里就是量量血压,血糖都不用你们量,因为怕你们量不准。 护士(瞥了他一眼):那我先给您建份病历吧? 病人:我不建,我不在你们这里看病。 (护士一转身进里屋了) 医生:想量血压没问题,但需要先休息一会。您坐下来好吗? 病人:我家离你们这里很近,3-5分钟就到了,一点都不累,不用休息! 医生:不是因为您身体感到劳累了,是因为您刚刚活动以后,心脏的活动是比安静情况下增强的,这样测量的结果就不准了。所以,您需要坐5分钟,行吗? (病人就坐下了。医生趁机详细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患病经过、治疗情况等,顺手记录在健康档案里) 医生(看表):好,5分钟到了,现在给你测量血压吧! (帮病人脱下袖子测量血压,紧接着进行了心肺听诊等检查,之后又搬了一个凳子过来) 医生:请把鞋子脱了,我要查一下您的足背动脉。 病人:什么“足背动脉”? 医生(表情惊讶):您得糖尿病20多年了,还不知道什么是足背动脉吗? 病人:20多年我一直在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可没有人说过这事啊?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1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 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数值变量),计数资料(无序分类),等 变异(variation):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的差异。级分组资料(有序分类)。 3 同质(homogeneity):对研究指标有影响的非实验因素相同。 4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对象称总体 。 样本(sample):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称样本。 5 参数(parameter):总体的设计指标称为参数。 统计量(statistic):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 6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称为变量,测量的结果即为变量值。 7 概率(probability):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一个量度,其概率介于0与1之间。 第二章 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一 算术均法(mean)简称为均数,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一)直接法 X n x n X X X n ∑= +?++= 21 (二)加权法(针对频数表)n fx n x f f f X k k ∑= +++= (21) 二 几何均数(geometic mean,G)适用于倍数关系变化,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如:抗体滴度, 血清凝集效价,细菌计数,某些物质浓度等) G= n n X X X ?21 为了计算方便,常改用对数的形式计算,即=G lg 1 -( n X ∑lg ) 对于频数表资料,可用公式 G=lg 1 -( n x f ∑lg ) 三 中位数(M)与百分位数 中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末端无确切数值的资料及分布情况不确定 公式:M=L+( M L f f n -5.0) M i L,M i ,M f 分别为M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与频数,L f 为M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数的累积频数。 百分位数:用符号X P 表示,x 即百分位 公式:x P =L+( x L f f x n -%·)x i 式中L,x i ,x f 分别为x P 所在组段的下限,组距与频数,L f 为x P 所在组段之前各组段的累积频数

2018社会医学重点考试重点内容

2018社会医学重点! 单选20题、简答5题、论述2题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性质)。 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 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 康水平。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卫生革命 第一次:防治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标,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措施。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措施。 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 社会医学的任务:1. 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 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 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社会医学发展 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医学之父 盖伦解剖鼻祖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 阿维森纳医中之王认为土壤和水可以传播疾病,而精神感情活动对机体也有影响。 帕拉塞尔苏斯瑞士1534年提出《水银病》一文 拉马兹尼意大利人职业医学之父《论手工业者的疾病》(1700年)中描述了52种职业工人的健康与疾病状况 弗兰克德现代公共卫生学奠基人 社会医学首次提出概念(1848) 法国医生盖林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本质概括。 医学模式的特点 1.经验总结 2.动态地变化发展 3.螺旋式发展变化 4.社会性 5.普遍性 6.广泛性 7.稳定性 医学模式的演变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布鲁姆的环境健康医学模式----强调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 ?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修正和补充 ?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宏观到微观(社会政策---基因)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医学统计学重点图表总结

描述内容 指 标 意 义 适 用 场 合 平均水平 均 数 个体的平均值 对称分布 几何均数 平均倍数 取对数后对称分布 中 位 数 位次居中的观察值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众 数 频数最多的观察值 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调和均数 基于倒数变换的平均值 正偏峰分布资料 变 异 度 全 距 观察值取值范围 不拘分布形式,概略分析 标 准 差 (方 差) 观察值平均离开均数的程度 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四分位数间距 居中半数观察值的全距 ①非对称分布;②半定量资料;③末端开口资料;④分布不明 变异系数 标准差与均数的相对比 ①不同量纲的变量间比较;②量纲相同但数量级相差悬殊的变量间比较 4. 常用统计图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分析目的? 常用统计图的适用资料及实施方法 图 形 适 用 资 料 实 施 方 法 条 图 组间数量对比 用直条高度表示数量大小 直 方 图 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直条的面积表示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 百分条图 构成比 用直条分段的长度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饼 图 构成比 用圆饼的扇形面积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构成比 线 图 定量资料数值变动 线条位于横、纵坐标均为算术尺度的坐标系 半对数线图 定量资料发展速度 线条位于算术尺度为横坐标和对数尺度为纵坐标的坐标系 散 点 图 双变量间的关联 点的密集程度和形成的趋势,表示两现象间的相关关系 箱 式 图 定量资料取值范围 用箱体、线条标志四分位数间距及中位数、全距的位置 茎 叶 图 定量资料的分布 用茎表示组段的设置情形,叶片为个体值,叶长为频数 定性资料统计描述常用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场合 指标 计算公式 适用场合 频率 n/N 估计总体中某一结局发生的概率 频率分布 n 1/N ,n 2/N,…..,n k /N 估计总体中所有可能结局发生的概率 强度 阳性人数/总观察人时数 估计总体中单位时间内某一结局发生的概率 比 A/B 估计两个指标的相对大小 4.常用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参考值范 围(%) 正态分布法 百分位数法 双侧 单侧 双侧 单侧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90 S X 64.1± S X 1.28- S X 1.28+ P 5~P 95 P 10 P 90 95 S X 96.1± S X 64.1- S X 64.1+ P 2.5~P 97.5 P 5 P 95 99 S X 58.2± S X 2.33- S X 2.33+ P 0.5~P 99.5 P 1 P 99

社会医学重点

社会医学重点(97k4b) 考试题型:单选(15到20分)名词解释判断简答(25分)论述(30分)名词解释 1.社会医学的概念: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 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2.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 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观和疾病观,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3.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SDH):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 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4.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成为一种社会资源而被个体所用 5.倡导促动(advocacy):指向目标组织或个人提出主张并促使其采纳的行动 四个要素:倡议(proposition),联盟(coalition),宣传(publicity),行动(action) 6.信度(reliability):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7.效度(validity):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8.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s ):是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 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

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9.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 HRA )是研究危险因素 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10.生命质量: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的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 件相联系的主观健康状态和个观满意度。 11.社会病(sociopathy)的概念:主要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方向 相违背的社会性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群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12.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CHS):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 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13.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14.卫生保健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所采取的综合 性政策和措施,包括卫生费用筹集,分配与支付方式以及卫生服务提供方式和管理措施等基本要素。 15.精神活性物质:在医学上,能够影响人类心情,情绪,行为或者改变意识形 态,并具有依赖性(成瘾)的物质。 1.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3)研究社会

医学统计学期末重点总结

误差:观测值与真实值、样本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别。 相对数: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也可以是两个有关联统计指标之比。 相对比:相对比是A、B两个有关联指标值之比,用以描述两者的对比水平,说明A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统计描述: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达清楚并便于分析。 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同质:指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观察单位其性质应大致相同。 变量:反映实验或观察对象生理、生化、解剖等特征的指标,变量的观测值称为数据。 定量数据:也称计量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量的,其特点是能够用数值大小衡量其水平的高低,一般有计量单位。根据变量的取值特征可分为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 有序数据:也称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但各类别(属性)之间有程度或顺序上的差别。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它包括所有定义范围内的个体变量值。样本: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对变量进行观测得到的数据。 参数: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 统计量: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概率:描述某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小概率事件: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观察值集中位置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常用的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 率:率表示在一定空间或时间范围内某现象的发生数与可能发生的总数之比。 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区间估计:是指按预先给定的概率,计算出一个区间,使它能够包含未知的总体均数。 线性相关的概念: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直线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是说明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数值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与相关方向的统计量。 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观察总体,也可称为受试对象或实验对象。 处理因素:根据研究目而欲施研究对象的干预措施。 处理水平:处理因素在实验中所处的状态称为因素的水平(level),亦称处理水平。 对照:指在实验中应设立对照组,其目的是通过与对照组效应对比鉴别出实验组的效应大小。随机化:是指每个受试对象有相同的概率或机会被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 重复:是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重复进行多次观察。 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述,统计判断 数据类型:定量数据,定性数据,有序数据 误差的类型:系统误差,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设计:同源配对,异源配对,自身配对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将全部观测值的总变异按影响因素分解为相应的若干部分变异,在此基础上,计算假设检验的统计量F 值,实现对总体均数是否有差别的推断。 非参数检验的适用范围:①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非正态分布数据;②有序或半定量资料;③数据两端无确定的数值。 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标准差:意义,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程度的大小,标准差越小,均数对一组观察值的代表性越好。应用,与X拔结合,用以描述个体观察值的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1. 总体: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中所有的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2. 样本:按随机化原则从同质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某变量值的集合。 3. 同质:影响研究指标的主要因素易控制的因素基本上相同。 4. 抽样误差:在抽样研究中,由于变异的存在,即使在同一总体中抽取的几个样本,各样本统计量往往不等。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也不等,这种由于抽样研究所至样本之间和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差异称为。。。 5. 变量:观察指标在统计学上统称为指标变量,它反应的是生物个体间的变异情况,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定性变量(分类)和定量变量(连续)。 6. 截尾数据:生存时间观察过程被人为的截止称为截尾,又称删失或终检。原因:失访/退出/ 终止(研究时限已到而终止观察)。 7. 卡方基本思想:X2分布是一种连续型分布,可用于检验资料的实际频数和按检验假设计算的理论频数是否相等等问题。X2反应实现了实际频数与理论频数的吻合程度。如果检验假设成立,则A-T 一般不大,X2应很小,即出现大X2值概率很小。即X2越大,P越小,若P≤a时,就怀疑假设的成立,拒绝H0。若P>a则没有理由拒绝H0。 8. X2用途: (1)实际频数与拟合频数拟合优度:A推断两个或两个以上总体率或构成比有无差别(四格表/行x 列表)。B两变量之间有无相互关系。C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判断次样本是否来自某种分布)。(2)某些分布可用X2近似。 (3)间接应用:如t分布和F分布就是在X2分布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9.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把总体变异中离均差平方和分解成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也把总变异中的自由度相应分成两部分或更多部分,然后再进行比较,评价由某种因素引起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10. 假设检验中P,a,b(倍他)的关系及统计学意义: a:检验水准,即显著性检验,在此概率之下的认为是小概率事件,统计学上以为此事件“不可能发生”,以此判断是否不拒绝H0无效假设,在假设检验中,按a检验水准,拒绝了原来正确的H0,即犯了第1类错误,犯此错误的概率为a。 b:在T假设检验中,按照a检验标准,没有拒绝原来错误的无效假设,即犯了第2类错误,犯次错误的概率是b。 P:是在H0成立时大于等于用样本计算的统计值出现的概率用P值与检验水准a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作出统计判断。如果P≤a时,就怀疑假设的成立,拒绝H0。若P>a则接受H0拒绝H1。P值越小只能说明作出拒绝H0,接受H1的推论时犯错误的机会越小。 11.行x列表X2检验应注意: (1)行x列表中不宜有1/5以上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5或有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1,若发生上述情况可采用:A将理论频数过小的格子所在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邻近行或列中的实际频数合并,使重新计算的理论频数增大。B删去理论频数过小的行或列。C增大样本含量以增大理论频数。 (2)当效应按强弱分为若干级别,则按实验结果可整理为单向有序行x列表,在比较各处理组的效应有无差别时,宜用秩和检验,ridit分析等。如作X2检验只说明各组构成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六版 《社会医学》 总结重点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对象: 1社会生理现象,2社会病理现象,3社会医学诊断,4社会医学处方。特点:1学科交叉性,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社会医学的实践性 2.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医 学本质的高度概括 3.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 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4.文化的基本特征:①历史性②现实性③渗透性④继承性⑤社会性。 5.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自我(学习)教育。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征:1双向性、2普遍性或稳定性,3变异性,4强制性 6.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1保健功能:使患者康复,恢复劳动力;延长寿命,延长劳动 时间,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消除病人对疾病焦虑和恐慌。2社会功能:提供心理安慰;体验社会支持;增强社会凝聚力。 7.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研究3评价研究4文献研究。 8.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 分析,5解释结果。 9.抽样方法:1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 阶段抽样。2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10.定性研究的特点:1关注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 其结果不能外推;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很少用概率统计分11.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问题设计: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答案设计: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12.生命质量评价: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内容:1生 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2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3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整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4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适用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卫生管理学。1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 一种技术方法。种类:1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社会;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14.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评价 年龄。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15.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的社会病理现象 特点:影响的社会性产生根源的复杂、社会危害性、群防群治 16.伤害防制策略和措施:HADDON模型:前、中、后三阶段;十大策略;四E干预: 工程(Engineering)、经济(Economic)、强制(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17.成瘾:由于对自然或人工合成药物的重度使用所导致的一种周期性慢性着迷状态, 并引起无法控制想再度使用的欲望。类型:①物质性成瘾。②精神性成瘾。 18.网络成瘾:过渡使用因特网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时间频率超过预期, 控制上网失败,出现戒断症状。 19.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 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

社会医学总结

第一章概论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大题]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3.社会医学的性质:社会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属社会学范畴,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4.三次卫生革命

5.社会医学基本任务[大题] (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3)制订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4)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6.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盖林 7.大卫生观[大题:什么是/如何解释/举例说明]什么是: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大卫生观"。 如何解释:“大卫生观”强调卫生系统由封闭转为开放,必须与其他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使卫生工作转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卫生部门单枪匹马搞卫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举例:2003年非典号召各个部门参与;慢性病防控:广电部门、媒体宣传健康知识,商务部门销售健康食品,体育部门提倡全民运动、开放更多场所。 8.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群或群体第二章医学模式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属于自然辩证法领域,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3.医学模式的演变[选择:某种状态是什么模式/大题:优缺点]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缺点:忽略了自然病因,更看不到社会病因。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代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古希腊的四体液学说。 优点:具有朴素辩证的哲学观点;

医学统计学重点总结

1.简述总体和样本的定义,并且举例说明。 总体是研究目的确定的所有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品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 2.简述参数和统计量的定义,并且举例说明。 描述总体特征的指标称为参数,描述样本特征的指标称为统计量。 3.变量的类型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各种类型变量有什么特点。 ①定量数据:计量资料;定量的观测值是定量的,其特点是能够用数值的大小衡量其水平的 高低。 ②定性数据:计数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 ③有序数据:半定量数据/等级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但各类别(属性)有程度或顺 序上的差异。 4.请举例说明一种类型的变量如何变换为另一种类型的变量。定量数据>有序数据>定性数据 ---------------> 5.请简述什么是小概率事件? 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P0.05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6.举例说明什么是配对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某些重要特征相近的原则配成对子,每对中的两个个体随机地给予两种处理。①同源配对:同一受试对象或同一标本的两个部分,随机分配接受两种不同处理;②异源配对:为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将两个同质受试对象配对分别接受两种处理。 7.非参数假设检验适合什么类型数据进行分析? ①总体分布类型未知或非正态分布数据;②定量或半定量数据;③数据两端无确定的数值。 8.简述P 25 P 50 P 75 的统计学意义。(条件:明显偏态且不能转化为正态或近似对称;一端或两端无 确定数值;分布情况未知) 用来描述资料的观测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四分位数间距可以作为说明个体差异的指标(说明个体在不同位置的变异情况)。 9.直条图、直方图、圆饼图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直条图:各自独立的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和他们之间的对比; 直方图:连续变量频数分布情况; 圆饼图:全体中各部分所占的比例。 10.统计分析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用来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其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达清楚并便于分析。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判断随机波动引起差别的概率大小)。 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提供的信息和抽样分布的规律,以一定的概率推断总体的特征。总体是通过总体分布的数量特征即参数 (如方差) 来反映的。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总体的参数,只能由样本统计量推断获得。 11.定量数据如何进行统计描述?请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数值反应高低水平。 12.定性数据如何进行统计描述?请举例说明。根据类别或属性的不同分类。 13.简述均数的抽样误差及率的抽样误差。 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样本均数不等于总体均数μ,总体率参数π不等于样本率p。 14.简述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关系。 (μ=0,)关系: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一种,具有正态分布的所有特征。所有 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区别: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μ值和d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μ=0,标准差σ=1,μ和σ都是固定值;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