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的政权更替

明朝的政权更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王朝,其历时长达276年,涵盖了14位皇帝。
然而,明朝的政权更替却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数次惊人的剧变和重大的政治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政权更替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原因。
一、建立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起义军的帮助下推翻了当时的蒙古政权元朝,并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并稳定政权。
他清晰地规定了皇位继承的顺序,确保了皇室家族的传承。
此外,他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统一法律制度,建立规范的行政机构等等。
这些举措为明朝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兴盛与繁荣明初,政权相对稳定,社会逐渐恢复了平静。
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继任者朱棣(即明成祖)有着明智而明晰的统治政策,有力地巩固了明朝的政权。
朱棣继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重用贤能,倡导吏治,加强农耕等,使明朝经济繁荣并与外国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明朝时期,民间文化也蓬勃发展。
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也迎来了黄金时期。
此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潮流,如新学派兴起,这对后来的民族振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明朝的政权更替也并非一帆风顺,接下来我们将讨论一些主要的转变和原因。
三、宦官的干政以及靖难之役随着宦官势力的渐渐膨胀,对政务的插手越发频繁,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宦官洪武四年之后开始实施专权措施,使得政权逐渐脱离皇帝的掌控。
这给明政权的权威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此外,靖难之役是导致明政权更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场冲突是基于廷臣的宦官派系和太子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
靖难之役最终导致太上皇朱棣推翻了年幼的天启帝,并自己登上了皇位,成为明成祖。
四、权臣的把持明朝历经几代的权臣把持,这也是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之一。
权臣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权威,并且使朝廷陷入内乱和政治动荡。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英宗时期的张璁。
张璁执掌朝政后,通过削弱地方豪门的势力,减少宦官的势力,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可谓是明朝政权更迭的重要推动者。
明朝建立与衰亡的历史变迁

明朝建立与衰亡的历史变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以下是明朝发展历程的主要内容:1.明朝建立明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368年,当时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逐渐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统一全国明朝在建立后继续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全国。
在明朝初期,全国的政治形势比较混乱,许多地方势力割据,但明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逐渐将这些势力征服,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3.强化中央集权明朝在统一全国后,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明朝皇帝掌握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大权,使国家更加稳定和强大。
明朝还实行了官员的选拔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加强了官员队伍的建设。
4.繁荣经济明朝在建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的农业发展很快,许多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和制造业。
商业也得到了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贸易中心。
5.文化发展明朝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朝实行了文化专制政策,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明朝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都有很大的发展。
明朝还出版了许多书籍,包括《永乐大典》等重要的文化成果。
6.明朝衰落到了明朝中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明朝开始逐渐衰落。
明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减弱,对外战争屡次失败。
同时,农民起义也开始频繁爆发,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7.农民起义明朝末期,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这些农民起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和官员腐败等问题。
农民起义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8.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自杀身亡,明朝正式灭亡。
随后,清朝军队入关,占领了北京并建立了清朝。
明朝的历史宣告结束,清朝开始在中国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明朝初期管理制度

明朝初期管理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建立之初,对于管理制度非常重视。
明朝初期的管理制度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本框架。
本文将着重介绍明朝初期的管理制度。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
首先是对官员的选拔制度。
明初的官员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行,这一制度严格规定了官员的选取标准,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同时,朱元璋还规定了官员的层级制度,使得官员之间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其次是明初的土地制度。
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和规划。
他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属,使得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
同时,朱元璋还对土地征税进行了改革,使得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减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明初的户口管理制度也非常严格。
朱元璋规定了户口的登记和管理制度,确保了对人口的掌控和管理。
他实行了户口迁移的限制政策,使得人口的流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这一制度为朱元璋巩固自己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除了以上几点,明初的管理制度还包括对军队、财政和司法等方面的管理。
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军队更加有序和规范。
他规定了军队的编制和装备,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对财政和税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严格的财政监督制度,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在司法方面,朱元璋严肃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建立了有效的司法体系,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
总的来说,明初的管理制度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一时期的管理制度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本框架。
然而,明初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官员的监督不够严格、对社会阶层的约束不够完善等。
这些问题在明朝后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和总结明初的管理制度经验的同时,认清其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和提高管理制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明朝历史

(1368-1644)
明朝十六帝画像(16张) 洪武之治(治隆唐宋 远迈汉唐)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朱元璋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牵连总人数在十多万人,在二案之外,还鞭死亲侄朱文正,毒死亲外甥李文忠。廖永忠以僭用龙凤不法事赐死,朱亮父子被鞭死,胡美以犯禁死,周德兴以帷薄不修被杀。洪武二十七年(1394)杀王弼、谢成、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杀冯胜。朱元璋的极端个性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固,却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靖难之役 明成祖朱棣
政治
朱元璋像(19张) 南宋灭亡五十余年后,元朝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攻占大都(北京),蒙元统治者首领北逃,结束了在中原98年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统治中。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縻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权,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的弟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朝中叶孝宗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明朝疆域(宣德时期)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明朝知识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明朝知识点。
一、建立明朝1. 明太祖朱元璋:即明太祖朱棣,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在139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自称“洪武皇帝”。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商业政策,打击豪强,促进社会繁荣。
二、外交政策1. 崇祯朝西洋政策:明朝崇祯皇帝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明朝开始采取了放松对外贸易限制的西洋政策。
它发展了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
2. 明代海禁:明朝初期,由于对外贸易造成了社会不稳定,明朝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私人海上贸易活动。
但在明朝后期,由于明朝大航海时期的到来,海禁政策逐渐放宽,外国贸易规模逐渐扩大。
三、农业和手工业1. 秧田制:明朝时期,为了开垦荒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采用了秧田制,即把水利灌溉系统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灌溉困难,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2. 轧钢术:明末清初时期,明朝发明了轧钢术,使得钢材生产大量增加,推动了农业工具、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文化和科技1. 明代科技:明朝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郭守敬的地动仪,徐光启的天文钟等。
2. 明代文学:明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文学家杨时、杨慎、吴承恩、罗贯中等。
五、宗教政策1. 保护宗教政策: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保护宗教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给予了支持和保护,促进了中国各宗教的发展。
2. 销毁佛教活动政策:明朝后期,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佛教的发展,甚至破坏了一些佛教寺庙。
六、社会制度1. 科举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明朝政府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百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妇女地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废除奴隶制度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的时期。
中国古代的明朝是怎么建立的

红巾军起义和明朝的建立
红巾军起义: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红巾军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朱元璋加入红巾军:朱元璋在家乡受到压迫,加入红巾军,逐渐成为领袖
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在红巾军的基础上,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
明朝的统治:明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程明 朝 的 建 立 过
朱元璋的军事扩张
朱元璋起兵:1352年,朱元璋加 入红巾军,开始反抗元朝统治
北伐元朝:1367年,朱元璋发动 北伐,推翻元朝统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统一江南:1363年,朱元璋击败 陈友谅,统一江南地区
建立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南 京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的建立和统一
明朝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个由汉 族建立的大一统 王朝,具有重要
的历史地位。
明朝的政治制 度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如内阁制度、 科举制度等。
明朝的经济繁 荣,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 促进了社会的 发展和进步。
明朝的文化繁荣, 出现了许多著名 的文学、艺术作
品,如《水浒 传》、《三国演
巩固边防
明朝的对外关系
外交政策:和平共处,友好往来
贸易往来: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促 进经济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关 系,维护地区稳定
军事防御:加强边防建设,抵御外 敌入侵
明朝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文化繁荣:明朝 文学、艺术、哲 学等领域取得了 显著成就,如 《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文 学作品的诞生。
政治制度:明朝的政 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如内阁 制度、六部制度等。
宋明朝发展历程

宋明朝发展历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它的发展历程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368年-1424年明朝的建立始于1368年,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并自称洪武帝。
在他的统治下,国家逐渐稳定和强盛起来。
明朝初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废除了所有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对内外的控制。
在经济方面,明朝加强了对手工业和农业的支持,推行了积极的贸易政策,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
第二阶段:1424年-1556年洪武帝去世后,明朝经历了一段政治动荡时期。
但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国家恢复了稳定。
明成祖加强了对内政的控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机构建设,并通过限制宦官的权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这段时期,明朝也加强了对外交往和贸易,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领土扩张。
第三阶段:1556年-1620年明朝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强调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并加强了对士人的选拔和教育。
他还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推行了苛捐杂税的政策,以增加财政收入。
明神宗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与西方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并派遣郑和进行了七次航海。
明朝也在此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和艺术繁荣,成就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第四阶段:1620年-1644年明朝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明神宗去世后,明熙宗的统治不稳定,出现了一系列的内乱和军阀割据。
此外,明朝还遭受了自然灾害和外来入侵的困扰,国内经济衰退严重。
最后,明朝在1644年被满清入侵,明思宗自杀,明朝灭亡。
总的来说,明朝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建立、稳定、繁荣和衰落等不同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明朝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介绍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介绍中国明清历史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重要事件。
一、明朝历史事件1. 明初建立:明朝于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灭亡。
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来巩固明朝的统治,恢复国家的稳定。
2. 明太祖的改革:明朝初期,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农业改革。
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土地改革,提倡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
3. 明成祖的航海事业:明成祖朱棣启动了七下西洋,大力发展航海事业。
其中,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它不仅是一次世界性的航海事业,也彰显了明朝政府的威望。
4. 明代文化辉煌:明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明代名人如李时中、唐寅、文徵明等,他们的文学、绘画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5. 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是明朝晚期的一场重大社会动荡。
其中,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进攻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二、清朝历史事件1. 清朝建立:清朝于1644年由满族领导者努尔哈赤建立,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初期,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战争,征服了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
2. 康雍乾盛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统治的时期,被誉为“康雍乾盛世”。
这一时期的清朝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扩张。
3. 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了长达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错失了许多机遇和发展。
4.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清朝以失败告终,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5.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从1850年持续到1864年。
该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对清朝政权造成了巨大威胁。
总结:中国明清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
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
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
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
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
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
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
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
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
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
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
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
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等人坚持战斗。
河南是当时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
1640年,李自成接受谋士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田赋。
起义军还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把他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
广大人民拥护农民军,城乡流传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设课堂讨论二:“均田免粮”的口号有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否实现?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均田免粮”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起到了发动广大农民支持拥护起义军的作用。
但这一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这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攻太原、陷大同,占宣化,破居庸,兵临北京城下。
进军途中,起义军颁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清军入关和农民军失败
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亲率20多万大军直杀山海关,在山海关下与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
当时战况惨烈,又逢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吴军眼见不支,突然以逸待劳的清军杀到,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入关,杀奔北京。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急急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四川、湖北。
清军一路尾随,伙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
1645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山查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
李自成率领农民推翻明王朝,后人永远纪念他的历史功绩。
三、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这一部分为阅读内容。
教师指导阅读时,应说明两点:第一,清军入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清军南下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杀戮累累,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必然的、正义的。
第二,史可法是南明抗清的英雄,他头可断,志不可屈的精神,值得后人颂扬和学习。
)
吴三桂与陈圆圆
陈圆圆是明末清初传奇式人物。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山海关守军投靠清军,帮助了清王朝的建立。
吴三桂的“红颜”即为爱妾陈圆圆,因为她被李自成(或说刘宗敏)掠走之后,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中国的历史由此改变。
陈圆圆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
传说中国清朝入关初期宫廷里发生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窜改朱批夺取皇位的3件事。
由于史料不足,史学界长期聚讼未决,诸说并存,因此,多年来被称为疑案。
太后下嫁,指顺治朝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
博尔济吉特氏史称孝庄文皇后,系清太宗皇太极妃。
她一生扶立两代幼主(子顺治帝,孙康熙帝),影响朝政数十年。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太宗时封和硕睿亲王。
福临以冲龄即位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辅政。
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清初即已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
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辨其无。
但近代学者亦有持太后下嫁确是事实之说,迄今难以定论。
顺治出家,指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帝福临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他十分悲痛,辍朝5日,并将她追封为皇后。
传说半年之后,福临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
民间流传此说甚广。
民国初年,孟森撰写的《世祖出家事实考》一文考证详尽,认为福临死于痘疹,并没有出家。
但对其中一些关节没有作出解释,因此仍是悬案。
雍正帝胤禛是否窜改朱批夺取帝位,从其嗣位时起民间就有种种传说。
一说康熙帝临死前曾手书遗诏“皇位传十四子”,而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把“十”字改为“于”字,变成“皇位传于四子”,皇
四子胤禛即登皇帝位;一说康熙帝临死前并没有立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帝死前宣召十四子(胤禵)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帝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帝位继承人,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史学课题进行研讨。
孟森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实;但不少学者持胤禛是合法嗣位之说。
清初三大疑案
传说中国清朝入关初期宫廷里发生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窜改朱批夺取皇位的3件事。
由于史料不足,史学界长期聚讼未决,诸说并存,因此,多年来被称为疑案。
太后下嫁,指顺治朝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
博尔济吉特氏史称孝庄文皇后,系清太宗皇太极妃。
她一生扶立两代幼主(子顺治帝,孙康熙帝),影响朝政数十年。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太宗时封和硕睿亲王。
福临以冲龄即位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辅政。
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清初即已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
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辨其无。
但近代学者亦有持太后下嫁确是事实之说,迄今难以定论。
顺治出家,指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帝福临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他十分悲痛,辍朝5日,并将她追封为皇后。
传说半年之后,福临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
民间流传此说甚广。
民国初年,孟森撰写的《世祖出家事实考》一文考证详尽,认为福临死于痘疹,并没有出家。
但对其中一些关节没有作出解释,因此仍是悬案。
雍正帝胤禛是否窜改朱批夺取帝位,从其嗣位时起民间就有种种传说。
一说康熙帝临死前曾手书遗诏“皇位传十四子”,而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把“十”字改为“于”字,变成“皇位传于四子”,皇四子胤禛即登皇帝位;一说康熙帝临死前并没有立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帝死前宣召十四子(胤禵)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帝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帝位继承人,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史学课题进行研讨。
孟森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实;但不少学者持胤禛是合法嗣位之
(一)“太后下嫁”说的由来及其论争
所谓“太后下嫁”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其小叔睿亲王多尔衮。
此事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及《清宫轶闻》中多有记载,且绘声绘色,十分逼真。
但这些文人骚客的描写,与信史相证,常破绽百出,虽不足为据,然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
(二)“顺治出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作为清初一大历史疑案,自清初以来,就成为人们街谈巷议、耳熟能详的传说。
(三)雍正究係“矫诏篡立”还是“合法继位”?仍需进一步研究考实
在清初三大历史疑案中,关于雍正继位问题最为复杂。
他究竟是“矫诏篡立”,抑或是“合法继位”?从清代当时直到目前,一直是中外学术界感到困惑,经多方研究考证,仍未取得令人信服结论的棘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