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

合集下载

《明朝的统治》课件 2022年部编版历史 (2)

《明朝的统治》课件 2022年部编版历史 (2)

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除行中书省,地方设“三司”
2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
设锦衣卫特务机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4.明朝时的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 股文。人们称明朝科举为( D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文字狱 C.焚书坑儒 D.八股取士 5.明朝时期经济发展,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有( D )
1.以下帝王中,通过推翻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建立新王朝的
是( D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忽必烈 D.朱元璋
2.(2016·江苏南京模拟)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
参见明太祖,应去( A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3.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 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D )
知识点1 朱元璋强化皇权 【例1】(2016·江苏泰州)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 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分析能力。改制后与改制前相比最明显的变化 是缺少了丞相,而废除丞相是在明太祖时期。故答案是D。 答案:__D__
知识点2 八股取士 【例2】(2016·陕西模拟)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 都是为了( )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解析:秦朝“焚书坑儒”、明朝“八股取士”都是加强思想统一的表 现,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 答案:__D__
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 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 ,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新科进士”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明朝

中国历史朝代简介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经历了16位皇帝的统治,一直延续了276年。

明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朝的建立、统治、经济、文化和衰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帮助读者对该历史时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建立和统治明朝的建立和统治起源于公元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元朝统治,自立为皇帝,国号定为“大明”,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清除了元朝的抵抗势力,通过改革军队和设置行政机构,扩大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的地位。

此外,朱元璋还实行农田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社会稳定,为明朝的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繁荣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繁荣。

朱元璋实行了均田制和土地国有制度,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朱棣(明成祖)时期启动的郑和下西洋,也为中国开拓了海上贸易,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明朝,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许多手工业品如瓷器、织物和书法等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代表。

三、文化繁盛明朝是中国文化繁盛的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明成祖时期,文人墨客追求“济世之功”和“道义之行”,使得文学艺术走向现实主义。

著名的小说《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是在明朝时期创作完成的。

明成祖还举办了丽正殿科举考试,重视文人治国,激发了文化的繁荣。

此外,明朝的景德镇瓷器和苏州园林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四、衰落和灭亡明朝在中期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了它最终的衰落和灭亡。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盛行,社会不稳定,经济问题严重,并遭受外族入侵的威胁。

同时,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明朝丧失了对社会的控制力和信任,广泛的农民起义和边境战乱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644年,明朝被后金的清朝所取代,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统治措施

明朝统治措施

明朝统治措施
明朝的统治措施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严格实行科举制度: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流传着"读书治国"的观念。

这样一来,不论出身贫寒或富有,只要通
过科举考试,就有机会进入官府工作,从而有机会向上流动,保证了社会的相对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2. 加强地方政权的控制:明朝设立了许多县、州、府的官员,对地方行政进行严密监管。

它会派遣巡抚、巡按等官员巡视各地,以确保地方产出和人口迁移。

此外,还设立了东厂、西厂等特工机构,以监控和打击可能的叛乱和反叛行为。

3. 毁约与整顿土地制度:明初实行四川土地确权制度,明政府典籍编定土地确权册,限定田产面积,取消农民占有的大片私田。

此外,明政府在经济不景气时也会通过毁约等手段来削减农民地权,以稳定政权。

4. 加强边防与海防:明朝积极加强边境防御,修建了一系列长城,以抵御北方的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侵袭。

在海防方面,明朝还建立了海防体系,修建了军事要塞,增加了海军力量,以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

5. 推行法律制度:明朝推行法律制度,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整。

朝廷设立了各级法院,处理各类案件。

它也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对百姓权益的保护。

6. 提倡农业生产:明朝倡导务农兴国,提倡农业生产。

政府实行屯田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应。

政府还鼓励移民,在边疆地区进行农垦,以拓宽农业生产面。

总的来说,明朝的统治措施主要包括科举制度、地方政权的控制、边防与海防、法律制度、农业生产等方面。

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强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了明朝的繁荣和发展。

明朝的皇帝与政权更迭

明朝的皇帝与政权更迭

明朝的皇帝与政权更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皇朝,自1368年至1644年,历经十六位皇帝。

在明朝的统治期间,政权的更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变。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方式,回顾明朝的皇帝与政权更迭的历史过程。

一、建立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起义成功后建立了明朝,自称为洪武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军事征讨,确立了明朝的统治地位,并开始了几十年的不断扩张和统一战争。

二、明成祖的执政1398年,朱允炆继位为明成祖,他是明太祖的孙子。

明成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实力。

他还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英宗与靖难之役1424年,朱棣继位为明英宗。

在他统治下,明朝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繁荣起来。

然而,明英宗的统治也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靖难之役。

明英宗的侄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明成祖。

四、成祖之治1426年,朱棣称为明成祖。

他的统治被称为“成祖之治”,在此期间,成祖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了农田水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增加了税收收入。

此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征讨和探险,加强了明朝的国际交往。

五、明英宗复辟1464年,明憲宗继位为明英宗。

然而,他的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和内外困扰不断,导致社会动荡和农民起义的增多。

明英宗的政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六、明代的后期皇帝明成祖和明英宗之后,明朝的政权更迭逐渐频繁。

在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加上外部势力入侵和民族矛盾激化,使得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最终,在1644年,明朝的政权被满洲的清朝推翻,明思宗朱自崇被迫退位。

至此,明朝的皇帝与政权更迭的历史进入了终结阶段。

总结:明朝的皇帝与政权更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从建立明朝至1644年明末的灭亡,明朝的统治者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

然而,明朝的政权更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创立殿试 武举
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
科举考试的变化
阅读课文,说出明朝科考在内容和格式上有哪些变化?
1.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 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 书”“五经”;
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 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 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 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 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 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朱元璋像 明太祖
(1328-1398)
世之寒微有能 过我者乎?斯 寒微之至极也!
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建议: 高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筑
九字真诀。在其他起义军高调 墙
称王之时,朱元璋却在南京闷 头搞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战略 资源。后消灭了东南的起义军 势力,一路北进,攻占大都,
广 积 粮
统一全国。元朝灭亡。
课堂练习
3. 我国的科举制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的思想、
D 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设置明经科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八股取士
4.明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有关明朝手工业发
B 展状况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棉纺织业在明代已经从南方推向北方 B.苏州是明代的棉纺织业中心 C.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D.著名的瓷器是青花瓷
——顾炎武
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败坏人才,使读书人成为皇 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社会进步。
重点知识
朱元璋废除丞相,改革 科举,强化皇权,这一 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 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 朝的统治。
弊:皇权不受约束,天 下治乱系于皇帝一人之 手。君明则治世;君昏 则乱世,给明朝的统治 埋下了危机。

明朝的统治ppt

明朝的统治ppt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明朝引进的农作物
景德镇的青花瓷
徽商故里
晋商经营的票号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明朝,定都应天 朱元璋强 化皇权 科举考试 的变化
改革行政机构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明 朝 的 统 治
厂卫制度:锦衣卫和东厂 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解释题目:《四书集注》 答题格式:八股文 农业:引进原产美洲的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景德镇青花瓷) 商业:商帮出现(晋商、徽商)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安徽民谣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有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 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 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 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 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 征北战,建立了明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皇帝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思考:行省制度始于什么朝代?
元朝
(2)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
皇帝






思考:丞相是哪个朝代设立的? 秦朝
丞相上朝仪式的变化



历史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 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 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 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 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 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一、明朝的建立
2、建立
时间:
1368年
建立者: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应天府(今南京)
一、明朝的建立
2、建立
建立霸业后的烦恼
社会经济急待恢复,农民起义仍在继续, 退居塞北的残元势力仍然企图卷土重来, 灭元胜利后臣骄将悍,争权夺利。
如何巩固统治,加强皇权?
政 治 篇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为什么要强化皇权?
苏绣
明朝青地蕃莲印花布
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
明代青花扁壶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明代南京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 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课堂小结
达标训练 1. 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
是( B )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2.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严复认为八股取士有“锢智慧、坏心术、滋 游手”三大罪状,他在《救亡决论》中深刻 揭露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非自能害国也, 害在使天下无人才。”
1、请评价明清科举的变化。 答:①促进了科举的规范化、制度化 ②形 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
2.明朝科举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 答:控制思想,加强皇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中央:③设立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 (监察)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合称“厂卫”。
目的:监视官民,加强君主专制
朱元璋时期的大臣钱宰,一日散朝回家, 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 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 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 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我没有 ‘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 宰一听,吓得连忙磕头请罪。——龚其 柱主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川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第14课明朝的统治知识点⼀:明朝的建⽴1、背景:(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

(2)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由东南向北进军,势⼒不断壮⼤。

2、明朝建⽴时间:1368年建⽴者:朱元璋(明太祖)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年号:洪武3、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攻占元⼤都,元灭亡。

明朝疆域图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1、原因: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分权和朝⾂的权⼒过⼤所致2、⽬的:巩固统治3、措施:(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提升吏、户、礼、兵、刑、⼯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撤⾏中书省,设三司;将原来⾏中书省的权⼒⼀分为三,互不统属,从⽽使⾏中书省的权⼒分散;先后分封诸⼦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巩固皇室。

(3)改⾰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

把原来的⼤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可以直接掌握军事⼤权。

(4)设特务机构锦⾐卫、东⼚和西⼚等。

——“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锦⾐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设⽴了同类机构东⼚。

这两个机构合称“⼚卫”,成为皇帝的⽿⽬和⽖⽛。

锦⾐卫印锦⾐卫印是专司皇帝仪仗的亲军,后发展成为特务机构.锦⾐卫印为⽊质印信,印⾯边宽11.5厘⽶,印⾯厚1厘⽶,通⾼4厘⽶.印⾯篆刻"锦⾐卫印",背⾯刻"成化⼗四年三法司置".三法司指名代刑部,监督院和⼤理寺等三个司法监察机构,当时凡遇到重⼤要案,都由这三个部门会审.根据"三法司置"这四个字,可知此印是三法司会同刻置的.⼩故事⼤道理:洪武年间,⼀次,⼤⾂宋濂在家中请客,第⼆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的哪⼏位客⼈,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

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

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

(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说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的原因。

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归纳概括,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行政方面: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驻守各地
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师出示行政机构改革前、改革后示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看到明朝行政机构的变化,感知明朝皇权的加强。

教师:讲解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利与弊)。

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统治埋下危机。

知识补充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监察方面:
设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
小故事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喝酒。

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

”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

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
设计意图:补充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置给明朝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影响:
利: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弊: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合作探究】2.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说出明朝统治者强化皇权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元朝的行省制度,分析其弊端。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行省制度
利:加强中央集权;弊: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所以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限制朝臣的权力,在地方取消了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设置锦衣卫,监察百官与百姓。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1.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

师补充唐朝科举制。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

由此可见,唐朝考试形式多样,不会禁锢人们的思想。

明朝科举是什么情况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个朝代科举制的异同,得出明朝科举制的弊端。

学生回答:内容: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格式:“八股文”
影响: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选贤任能。

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顾炎武曾这样评价: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1.举例说出明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总结。

农业: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出示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向日葵图片。

手工业:
丝织业:出示苏绣、苏州的丝绸图片。

制瓷也:出示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海水云龙扁瓶图片。

知识补充: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

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

商业:出示《皇都积胜图》
讲解: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

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
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会上。

(3)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

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

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知识结构
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明朝的统治》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