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安胎丸6方

合集下载

详解安胎药功效 中医荐六食疗方

详解安胎药功效 中医荐六食疗方

详解安胎药功效 中医荐六食疗方中医妇科认为:“胎前宜清。

”黄芩味苦性寒,为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

张仲景的黄芩汤用黄芩配芍药、甘草、大枣而成,能治各种里热腹痛证。

妇科借用作清热安胎的基础方,可与下列诸安胎药配合同用。

和胃糯米与砂仁 妊娠早期常见有胃气不和之呕吐恶心、不思饮食等恶阻之证。

和胃安胎是首选之法。

砂仁芳香和胃,善于安胎止呕,故以临床所常用。

轻者单用本品,味嚼碎含咽,芳香可口,亦同与其他药伍用。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即可以治妊娠恶阻。

糯米多胶黏之性,既可养胃又能安胎,民间有用苎麻10g,糯米30g-50g,煮粥食之,可常用食疗保胎法。

健脾安胎用白术 孕妇的脾胃健强,胎儿的营养充足,胎气自固。

反之,若孕妇脾胃虚弱,易于损伤胎气。

健脾安胎比和胃重要。

白术是健脾安胎的主要药物。

《备急千金要方》早有用白术配黄芩、白芍药安胎之专用方。

后世有安胎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方,都以白术健脾安胎为主的。

补气黄芪与党(人)参 母体元气充沛,胎气自然牢固。

如果孕妇元气不足,会出气中气不足,小腹有下坠感,或见小便不通等症状。

补气安胎是常用大法,黄芪、党(人)能是常用的补气首物。

香砂六丸中就由人参、白术、砂仁等药配合而成,既可健脾、和胃,又能补气安胎,故为治妊娠恶阻的中成药。

补中益气重用黄芪、党(人)参、白术等药配升麻、柴胡而成,使中气上升;对妊娠转胞、小便小通,或有小腹下坠感者甚为合适。

中医妇科认为:“胎前宜清。

”黄芩味苦性寒,为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

张仲景的黄芩汤用黄芩配芍药、甘草、大枣而成,能治各种里热腹痛证。

妇科借用作清热安胎的基础方,可与下列诸安胎药配合同用。

和胃糯米与砂仁 妊娠早期常见有胃气不和之呕吐恶心、不思饮食等恶阻之证。

和胃安胎是首选之法。

砂仁芳香和胃,善于安胎止呕,故以临床所常用。

轻者单用本品,味嚼碎含咽,芳香可口,亦同与其他药伍用。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即可以治妊娠恶阻。

糯米多胶黏之性,既可养胃又能安胎,民间有用苎麻10g,糯米30g-50g,煮粥食之,可常用食疗保胎法。

固肾安胎丸

固肾安胎丸

固肾安胎丸通用名称:固肾安胎丸汉语拼音:Gushen Antai Wan【成份】制何首乌、地黄、肉苁蓉(制)、续断、桑寄生、钩藤、菟丝子、白术(炒)、黄芩、白芍。

【性状】本品为深褐色的小蜜丸;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固冲安胎。

用于早期先兆流产属中医肾阴虚证,症见:腰酸胀痛、小腹坠痛、阴道流血,可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神疲乏力,手足心热。

【规格】每袋装6g。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袋,一日3次;连续服用14天为一疗程。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若服药后症状无缓解请到医院就诊。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毒理】本品对催产素所致的大鼠流产有保胎作用,抑制正常及妊娠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降低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降低子宫平滑肌的活动力。

【贮藏】密封。

【包装】铝塑复合膜袋装。

每袋装6g,每盒9袋。

【有效期】暂定18个月【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YBZ0442203-2015Z【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30144【生产企业】北京勃然制药是限公司勃然固肾安胎丸说明书相关内容固肾安胎丸保胎有用么固肾安胎丸是中药方,副作用比较小,固肾安胎丸中的白芍既有解痉止痛的作用。

那么,固肾安胎丸保胎有用么?固肾安胎丸的主要功效为固肾安胎丸滋阴补肾固冲安胎,用于早期先兆流产。

属中医肾阴虚证症,见腰酸胀痛小腹坠,痛阴道流血,可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神疲乏力,手足心热。

因此,固肾安胎丸具有保胎的作用。

固肾安胎丸有滋阴补肾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该药品中的主要成分肉苁蓉(制)、续断、桑寄生决定的。

固肾安胎丸的成分包括制何首乌、续断、地黄、桑寄生、菟丝子、白术(炒)、黄芩、钩藤、白芍、肉苁蓉(制)等中药材。

固肾安胎丸成分中菟丝子的功效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

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痿、早泄、不育、消渴、淋浊、遗尿、目昏耳鸣、胎动不安、流产、泄泻。

安胎方剂收录汇总(收集整理)

安胎方剂收录汇总(收集整理)

安胎方剂收录汇总(收集整理)1、黄耆汤【处方】黄耆(炒)白术(炒)白茯苓前胡人参各9克川芎甘草(炒)各6克【制法】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安胎。

治妊娠胎不长。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济阴纲目》卷九2、黄耆人参汤【处方】黄耆半两,人参半两,半夏半两,陈橘皮半两,麦门冬半两,当归半两,赤茯苓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安胎。

主妊娠伤寒,服汗下诸药,热已退,觉气虚不和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2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下阿胶末1小匕。

温与之,每日3-4次。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六3、黄酒蛋黄羹【处方】鸡蛋黄5个黄酒50克食盐少许【制法】将鸡蛋黄、黄酒加水适量调匀,可酌加食盐少许,以锅蒸炖1小时即可。

【功能主治】温补肝肾,安胎。

适用于先兆流产。

【用法用量】一顿或分顿食用。

【摘录】《普济方》4、槐豆散【处方】槐豆(炒)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贝母(去心)1两,芎1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安胎气。

主妊娠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5、和气通经汤【处方】归尾(姜汁炒)、川芎、丹参、益母草(花茎叶根子全用)、延胡索、桂心、红花、青皮、莪术(醋炒)、香附(酒醋同炒)、乌药。

【功能主治】行瘀逐寒。

主妇人有病似怀孕状而实非胎者。

或血聚下焦,凝结不散,或寒气客于子门,血壅不流,结硬如石为石瘕;或寒气客于大肠,结瘕在内,状如怀子,腹渐长大,有形可见为肠覃;或经闭,月事不来,疑为有孕,而有蓄血;或月事时下,疑为漏胎,投以补血安胎之剂,非徒无益,而反有害者。

【各家论述】蓄血宜下其血,肠覃宜逐大肠寒气,石瘕症宜温子门、散瘀血。

是方延、莪、红花以破血;青、乌、香附以行气;桂以温经散寒;芎、归、丹、益祛瘀生新。

寒者温之,积者散之,滞者通之,蓄者行之,皆以和血而通经也。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6、和气平胃散【处方】厚朴5钱,黄连5钱,猪苓5钱,泽泻5钱,地榆5钱,苍术3钱,升麻1钱5分,豆蔻1钱5分,白芍药3钱,陈皮4钱,柴胡1钱5分,甘草1钱。

治疗习惯性流产安胎秘方

治疗习惯性流产安胎秘方

治疗习惯性流产安胎秘方.1安胎合剂【来源】朱水香,《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组成】菟丝子、熟地各12克,党参、怀山药各15克,白术、续断、桑寄生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养血益气、健脾补肾、固冲安胎。

【方解】中医认为先兆流产主要是因脾虚肾亏,气血不足,冲任不固,胞脉失养所致。

方中菟丝子是保胎药中极重要之品,具有雌激素活性,而雌激素对维持妊娠起着重要作用;肾精之化,因于脾胃,故以党参、白术、山药、甘草健脾益气、养胎载胎;菟丝子配熟地、续断、桑寄生补肾养血。

诸药相伍,能促进子宫生长发育,且对胎儿无任何不良影响。

对妊娠晚期之先兆流产亦有效。

本方据江西中医学院实验证明,安胎作用有三方面:一是抑制子宫收缩;二是能加强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三是促进子宫发育。

【主治】先兆流产。

【加减】腰腹痛者,加杜仲、枸杞;胀痛甚者,加炒白芍、陈皮;阴道下血者,加阿胶、仙鹤草、地榆炭;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黄连、苏叶、砂仁等;偏阴虚胎热者,加生地、麦冬、黄芩;偏气虚胎寒者,加黄芪、艾叶炭。

【疗效】治疗100例,均为住院病人,年龄最小21岁,最大36岁。

结果痊愈98例,治愈率达98%。

阴道出血停止,无腰酸腹胀,B超检查证明为活胎者方为治愈。

其中服药5剂以内即愈者12例,5~10剂愈者51例,11~15剂愈者27例,16~20剂愈者8例,20剂以上者2例。

2清热安胎饮【来源】刘奉五,《刘奉五妇科经验》【组成】山药15克,石莲、黄芩各9克,川连3克(或马尾连9克)、椿根白皮、侧柏炭各9克,阿胶块15克(烊化)。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清热安胎、止血定痛。

【方解】胎漏相当于西医的先兆流产。

妊娠初期,由于血聚养胎,故病人多见阴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则热,下扰血海,迫血妄行,以致胎漏下血,腰酸、腹痛等症。

《本草备要》中曾云白术、黄芩为安胎圣药。

因为白术能健脾,脾健则能统血,黄芩苦寒能清胎热。

安胎常用中药方子

安胎常用中药方子

安胎常用中药方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胎常用中药方子》的内容,具体内容:黄芩:清热安胎用由中医妇科得知,胎前宜清。

所以可以选黄芩,其味苦性寒,为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

比如,张仲景的黄芩汤,由黄芩、芍药、大枣、甘草配制而成,可以治疗各种里热腹痛症...黄芩:清热安胎用由中医妇科得知,胎前宜清。

所以可以选黄芩,其味苦性寒,为清热安胎的主要药物。

比如,张仲景的黄芩汤,由黄芩、芍药、大枣、甘草配制而成,可以治疗各种里热腹痛症。

它是妇科借用来清热安胎的基础方,可以下面的许多安胎药一起配合使用。

和胃糯米、砂仁在妊娠早期,可常见有围棋不和之呕吐恶心、不思饮食等症。

这时候首选是和胃安胎。

砂仁芳香和胃,对安泰止呕很有效,所以临床很常用。

较轻的人可以用本品,味嚼碎含咽,芳香可口,也可以同与其他药同用。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即可以治妊娠恶阻。

糯米多胶黏之性,既能养胃也能安胎。

如:可以用苎麻10g,糯米30g~50g,煮粥吃,可常用食疗保胎的方法。

健脾安胎用白术要保证胎儿的营养充足,胎气自固的话,前提是先要孕妇的脾胃坚强。

反过来,如果妇女脾胃虚弱的话,就容易损伤胎气,健脾安胎可比和胃重要呢。

白术就是健脾安胎的主要药物。

早有用白术配黄芩、白芍药安胎之专用方,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后有安胎白术散、健脾资生丸等,都以白术健脾安胎为主的。

补气黄芪与党(人)参想要保证胎气牢固,必须母体元气充沛,如果孕妇元气不足,会出气中气不足,小腹有下坠感,或见小便不通等症状。

可以使用常用方法:补气安胎,而黄芪、党(人)参就是常用的补气首选。

如:香砂六丸中就由人参、白术、砂仁等药配合而成,既可补气安胎,又能健脾、和胃,所以为治妊娠恶阻的中成药。

补中益气重用黄芪、党(人)参、白术等药配升麻、柴胡而成,可以使中气上升,对有妊娠转胞、小便小通,或有小腹下坠感者更合适不过了。

养血地黄、阿胶、当归母体的血液是维持胎儿生长的重要物质。

孕妇如果血虚,会严重影响胎儿,如有见漏红的现象,则多为流产先兆。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安胎散13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安胎散13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安胎散安胎散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13种“安胎散”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胎产新书》卷一。

组成:当归2钱,川芎2钱,白芍2钱,熟地2钱,白术1钱半,茯苓1钱半,黄耆(炙)1钱半,甘草1钱半,阿胶(蛤粉炒)1钱半,地榆1钱半,半夏1钱,艾叶3分,姜3片。

制法:上为末。

用法:以米汤调送。

注意:半夏碍胎,宜少用为妥。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白术、黄芩、炒白芍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效:妊娠伤寒已外解,脾气虚馁,热乘虚陷,胎动不安。

用法:每服3钱,以生姜2片,大枣3枚,煎浓汁调服。

来源:《仙拈集》卷三。

组成:白术2两,黄芩2两,续断1两,白芍1两,当归1两,砂仁5钱,甘草3钱。

制法:上为末。

功效:胎动不安。

用法:童便调下。

来源:《胎产新书》卷五。

组成:人参5分,川芎5分,黄芩7分,当归头7分,白芍6分,黄耆6分,白术1钱,熟地1钱,蛤粉炒阿胶1钱,炙甘草3分。

用法:水煎,食远服。

来源:《济阴纲目》卷八。

组成:白术1钱,当归1钱,黄芩1钱5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锉。

功效:妊娠胎动。

用法:水煎服。

来源:《广嗣纪要》。

组成:缩砂不拘多少(和皮略炒,勿令焦黑,去皮取仁为末)、当归、川芎各等分。

功效:因自高坠下,或为重物所压触动胎气,腹痛下血。

用法:水煎当归、川芎作汤,调砂仁末服。

来源:《痘疹金镜录》卷四。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甘草、黄芩、砂仁、香附、紫苏、陈皮、大腹皮。

功效:孕妇出痘动胎。

用法:加大枣3枚,水煎服。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二。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芩、陈皮、紫苏、砂仁、阿胶、香附、艾叶、紫草各等分。

用法:加益母、生姜、大枣,水煎服。

来源:《女科万金方》。

组成:川芎、当归、白芍、茯苓、甘草、黄耆、白术、阿胶、地榆、艾。

功效:胎动不安,或见血水,或纯鲜血,腰腹痛。

常见安胎中药及中成药汇总

常见安胎中药及中成药汇总

一、安胎中药1、理气安胎(1)土木香:【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行气止痛,安胎。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

(2)砂仁:【功能与主治】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3)紫苏梗:【功能与主治】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2、补肝肾安胎(4)杜仲:【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5)桑寄生:【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6)菟丝子:【功能与主治】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目昏耳鸣,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7)槲寄生:【功能与主治】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8)续断:【功能与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崩漏,胎漏。

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

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3、清热安胎(9)苎麻根:【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安胎。

(10)黄芩:【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11)竹茹:【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4、宫寒胎漏胎动不安(12)艾叶:【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

安胎良方

安胎良方

安胎良方国宝圣药阿胶,血液的保护神。

天下阿胶出东阿,千年阿胶百年堂。

古医书留下了很多安胎良方。

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多分为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四型。

现分述如下。

1.寿胎丸(肾虚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下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自然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两尺脉弱。

治宜补肾安胎。

方用寿胎丸加味:菟丝子、枸杞子、桑寄生、覆盆子、川续断各15克,阿胶(百年堂)20克,益智仁3克,党参、白术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胎元饮(气血虚弱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稀薄,或腰腹坠胀疼痛,伴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心慌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宜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方用胎元饮加减:党参、熟地各15克,白术、白芍、杜仲、桂圆肉各10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黄芪、阿胶(百年堂)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保阴煎(血热型)主要症状为妊娠期阴道下血,色鲜红质黏稠,或腰腹坠胀疼痛,伴心烦、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午后发热,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方用保阴煎加味:山药20克,生地、熟地、白芍、续断、黄柏、黄芩、苎麻根、阿胶(百年堂)各10克,生甘草3克,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圣愈汤(跌仆伤胎型)主要症状为妊娠外伤,腰酸,少腹坠胀,或阴道少量下血,血脉正常。

治宜补气和血安胎。

方用圣愈汤加味:党参、益母草、菟丝子各15克,黄芪25克,当归20克,生地、熟地、续断、桑寄生各10克,川芎6克。

若阴道下血,去当归、川芎、益母草,加阿胶(百年堂)12克、艾叶炭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阿胶(百年堂)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及金属钙、钾、镁、锌、铁等27种元素,蛋白质水解能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这些都是人体营养重要物质,因此阿胶(百年堂)对于补气血、养阴生津、美容润肤、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具有无以伦比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安胎丸
安胎丸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
6种“安胎丸”
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集成良方三百种》。

组成:川续断4两,杜仲4两(炒黑),山药4两(炒),当归4两,真阿胶4两(炒),白
芍4两,熟地4两,砂仁4两,黄芩4两(酒
炒),甘草4两,川芎2两,艾叶2两,白术
5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胎动不安,腹中作痛,下血胎漏,势将堕胎,或闪跌误伤,天癸复来,或惯好小
产,不能到期。

用法:每服3钱。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丹溪治法心要》卷七。

组成:白术、黄芩、炒曲。

制法:上为末,粥为丸。

功效:妊娠4-5月,内热甚而致常堕不安。

用法:口服。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

组成:人参5钱(去芦),白术1两,甘草3钱,橘皮2钱5分,川芎3钱,当归1两,白芍8钱,
紫苏叶1钱5分,黄芩1两,香附8钱
(制),杜仲1两,续断6钱,砂仁1钱5
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小丸。

功效:妊娠气弱,腰酸腹痛,胎动失常。

用法:每服3钱,以温开水或姜汤送下,每日2次。

来源:《仙拈集》卷三。

组成:茯苓4两,条芩2两,白术2两,香附2两,益母草2两,元胡5钱,红花5钱,没药5
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妊娠腹痛,腰痠作胀;惯于小产者;甚至见红将坠者,亦能保足月。

用法:每服7丸为限,不宜多服,空心以白汤送下。

惯于小产者,可预取之。

如胎不安,1
日间可服4-5次,不宜连吃,安则仍1日1
服。

来源:《广嗣纪要》卷七。

组成:莲肉(去心)2两,白术2两,条芩2两,砂仁(炒)半两,山药5两。

制法:上为末,山药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以米饮送下。

来源:《叶氏女科》卷二。

组成:生地黄4两(砂仁末1两拌酒蒸晒9次),当归身(酒炒)3两,白芍(酒炒)3两,白
术3两(切片,饭上蒸晒5次,蜜炙),陈
皮(去白)2两,条芩(酒炒)2两,川续
断(盐水炒)2两,杜仲(盐水炒断丝)2
两,麦冬(去心)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早砂仁汤送下4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