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喻看《围城》语言艺术的精美
围城的比喻艺术

(五) 比喻和其他修辞方式并用
产生妙语连珠、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同时扩大了比喻艺术的表现 力。
比喻与夸张并用:“李先生头一晃,所说的话仿佛有手一把从他嘴边 夺去向半空中扔了。”
比喻与比拟并用:“辛楣也累得很,只怕鸿渐鼾声打搅,正在担心,没 提防睡眠闷棍似的突然一下子打他入黑暗底,滤清了梦,纯碎、完整 的睡眠。”
用到的比喻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比喻实例丛书。 以下仅就比较典型的几类择例说明。
(一)明喻:
简单地用喻体来比喻本体。
“顾而谦的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 写苏小姐因为鸿渐没跟自己亲近,临出门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
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个比喻同时也是用具 体喻抽象的例子,十分形象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苏小姐当时的心情。
(二)隐喻:
把喻体和本体说成是相同的东西。如:“大学是张休息的摇篮。” (李梅亭)“适才不过是立春的爬虫,现在竟是端午左右的爬虫了”,
用具体喻具体,把貌离神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李梅亭那神似爬虫、 蠢蠢欲动的丑态准确而生动地刻划出来了。
(三)借喻:
不说出本体,也不用喻词,而直接借喻体来代替本体。 如:写欧亚大旅社的女胖店主,“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
直接用五根香肠来代替她的五只手指,使人立即想像得出这五根手 指的油渍红腻。 还有在描写三闾大学时,把它比作摇篮:“摇篮也挑选得很好,在平成 县乡下一个本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等等。 用香肠喻手指,摇篮喻大学,都很形象贴切通俗而又鲜明。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

论《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作者:寇章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0期“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引自杨绛《钱钟书与(围城)》)这是钱钟书在拒绝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如今,这句幽默、机智,而又语气委婉的比喻句,已成为钱先生一句名言而流传甚广。
而作为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句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钱钟书先生在此书中比喻句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据统计全书用喻达325处之多,整个《围城》可以说是一座比喻之城。
那种铺张、细腻、机智、幽默的讽刺风格,那种将中西文化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智慧,皆呈现出他小说语言比喻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现了《围城》一书独特的审美效果。
钱钟书在《管锥编》《宋诗选注》中多次谈到他的比喻理论。
他认为比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它应该是一种主要的文学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眼光寻找,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一种自然、天真(天然之物)的表述方式,一种富有个性的、多维的思维方式。
钱钟书提倡用比喻,他甚至认为比喻的运用是天才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也认为:“诗人发现事物间存在着相似性,每发现一个相似性,就发现一个新的概念,也就意味着人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转引自何向《修辞手法的运用》)。
这与钱钟书的看法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围城》中的多达325处比喻并非滥用,而是作者用心安排的。
每处比喻都有他的精妙之处,无论是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还是在形成作品艺术风格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这些比喻句就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作品中闪闪发光。
在《围城》中,钱钟书喻人、喻事、喻物、喻心情,无所不喻,而又无喻不妙。
在艺术表达上,它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
下面具体分为四点来分析一下《围城》中比喻的艺术效果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恰当中见新颖“比喻首先宜求恰当”(引自老舍《比喻》)。
《围城》艺术特色

• 钱鍾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曾对苏轼 诗歌善用“宋代讲究散文的人的所谓‘博 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 喻”表示赞赏。他本人也在《围城》中作 了成功的尝试。试举一例:“鸿渐没法推 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 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 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 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 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 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一口气连用 了三个比喻。类似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 它们构成了《围城》博喻的一大特色。
三、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讽刺是以蔑视与嘲弄的态度表现生活,揭 破人性的丑态和恶行的,是最尖锐的社会 批评,笑中带刺,是鞭挞与指责的升华。 幽默是轻松、诙谐、戏谑对待人生和世界 的态度,是深厚文化的沉淀和天性的延续, 是博大精深哲理的折射,是对生活的一种 理解和注释。事实上,小说令人吃惊的讽 刺与幽默的效果正是通过如落英缤纷般的 妙喻才表达出来的。那些极富魅力的比喻 形成了小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特色。
• 手段并非目的。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围 城》里它的目的便是为整部作品的幽默讽刺艺术 服务。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手法的运用,极 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如把方鸿渐与爱尔 兰人尔虞我诈的交易当成一次“外交”,黑色讽 喻了外交的欺骗性,同时鸿渐的“唯一胜利”揭 露了当时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喻示只有通过欺 骗的手段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用黑色的幽 默使外交上以及人与之间交往的阴险狡滑毒辣跃 然纸上。
《圍城》藝術特色
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特别是其寓庄于 谐的比喻新颖独到,令人过目不忘。归纳起 来,《围城》比喻的艺术特色有: 一是《围城》中的比喻与全书的风格特 征和谐一致,具有幽默诙谐、寓庄于谐的特 点,是比喻与讽刺幽默的结合 ; 二是《围城》中的比喻不落窠臼,形象 巧妙,联想丰富巧妙,设喻新颖奇特; 三是《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姿多彩, 内容富于变化,达到了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精品文档6页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的成功。
它的语言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比喻辞格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1 《围城》比喻的特点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其中比喻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1.1比喻的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运用十分贴切恰当。
纵观,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都有。
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如反喻、曲喻和博喻。
反喻:用否定的语气构成的比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方面设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方鸿渐领鲍小姐去一家西菜馆,这莱馆的菜可真是别有风味: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不酸。
用一连串不相宜的事物写方、鲍二人一整天什么都别扭的倒霉相。
曲喻: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格式,比一般的比喻又暗含一层意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婉曲、隐蔽。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熟肉铺子”很俗,“局部真理”甚雅。
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
博喻:是以一连串各不相同的喻体来描绘同一事物或该事物的个方面、一种状态。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

《围城》中的比喻语言艺术(一)比喻体现幽默诙谐的语言效果构造出典型的严肃背景,形象生动的比喻形式贯穿在整篇小说当中,此幽默诙谐的情节不是人们所谈及的油嘴滑舌,而是对当前形势下相关知识分子的幽默讽刺,以及相关心灵审视和道德批判。
有众人眼中的绅士,淑女,有学者,甚至是教授。
作者用自己幽默诙谐的文笔慢慢地揭露出他们在文明外衣下的愚蠢,虚伪和丑陋。
《围城》里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缠绵悱恻,超凡脱俗。
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一种忧伤,世俗、可笑和滑稽。
钱钟书先生用幽默精巧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生活观作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出身名门,骄傲自负的苏文执。
对爱情比较清高,一直等待着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人才肯付出自己的爱情。
于是作者写出了“宛如女士通常情况下将做好的新衣服封在衣柜当中,舍不得穿,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发现已经过时了”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姐不过将爱情当作名与利的交换物。
爱情需要志同道合,没有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价值观很磨合在一起。
所以“在他们之间没有心灵上的契合,就像两条平行的直线,即使使他们之间的距离再小,也不可能合二为一”作者能把比喻运用的如此自然也是基于本身的文学功底,视野广阔。
他的幽默通过这千姿百态的比喻来体现,他的比喻自然贴切,让人回味无穷。
文中曾经写道高松年立刻就跳了起来,并伴随着非常惊奇的表情,但是相比之下,要比方鸿渐显得稍微自然一些,在此之前他没有参与过话剧表演,在某种意义上是话剧的不幸,但是却是众多演员的万幸。
在此过程中对它的政客手腕进行了相应的讽刺,整体的话风还是相对幽默诙谐的,《围城》小说当中的语言,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进行旁刺让对手措不及防。
作者在对方鸿渐如何通过10美金来获得相应文凭的同时,还对两个骗子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大事,“这也可能是中国外交以来取得唯一成功的一件事。
”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出人意料的恰当。
不仅对主人公的招摇撞骗做出了有效的讽刺,与此同时,还有效反映出了国家层面上的腐败无能,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却被作者有效的融合为一体,本来是很严肃的话题却被作者说的如此幽默,机智之极。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围城》的比喻和讽刺艺术

比喻手法分析
《围城》是钱钟书的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 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 比喻和讽刺,书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多位有代表性的知识 分子。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围城》中多处比喻与讽刺的例 子,与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来探索《围城》所描绘的那个 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 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 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 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 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 讽刺。更告诫了我们对于文凭的看待,绝对不能那么地 肤浅与愚昧。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 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 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 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 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 “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情绪,而青年孀妇的 “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些,与个体的命 运联系得更紧。
3.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 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 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 上做了。
4.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 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 那 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5.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本乡土音, 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 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 年守节的孀妇不见宠于翁姑的怨抑。”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浅析《围城》中的比喻艺术摘要:《围城》是一部语言艺术的精品,它以一个个形式多样,新颖离奇,幽默风趣,意义深远的比喻构建了一个争奇斗艳的比喻王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修辞过程中的思维形式。
文章试着从比喻喻体的广泛性,比喻形式多样以及比喻的文学作用三个方面来浅要分析《围城》中的比喻句。
关键词:《围城》;艺术;意义;比喻;喻体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文学宝库的经典。
而《围城》中最重要也最突出的语言特色便是比喻艺术的运用。
据相关记载,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约600多个,堪称比喻的宝典,其数量之多,效果之奇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一、喻体取材极为广泛(一)取喻于日常生活作者真诚的热爱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和社会的载体,因此作者对日常生活有着更深刻和独特的体验。
如在描写苏小姐时“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P22日常生活中,油落到纸上会很自然的弥漫开来,这一比喻很形象的写出了苏小姐脸红的过程。
在收到方鸿渐订婚的家信时“方豚翁看完信,叫的像母鸡下了蛋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P290母鸡下蛋时总会伴随着叫声,这一比喻准确生动的展现了父亲得知儿子订婚后的喜悦心情。
(二)取喻于西方文化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化,很多喻体作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如“方鸿渐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作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烦人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P9亚当夏娃的传说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把神圣的文凭比作亚当夏娃遮羞的树叶,可见当时知识分子的虚伪。
在描写方鸿渐没有收到聘书时“鸿渐知道孙小姐收到聘约,忙仔细打听其他同事,才发现下学年聘约已普遍发出,连韩学愈的洋太太都在敬聘之列,只有自己像伊索寓言里那只没有尾巴的狐狸。
”P261这里的狐狸也是取材于《伊索寓言》作者用失去尾巴的狐狸遭到同伴嘲笑来比喻方鸿渐被解聘时的尴尬处境,十分贴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比喻看《围城》语言艺术的精美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自面世以来,有多少人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深深长叹、为它久久思索。
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
《围城》也是一副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
作者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添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围城》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运用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奇妙比喻,以丰富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小说独特的风格。
小说中妙语连珠,新意迭出,明明在写某一事物,却往往旁逸斜出,多方引喻,使事物喻见鲜明,显得格外跳脱。
几乎每写一人一事,瞬息之间与此相类的万种思想,中外典故,理论学识,生活印象,都一齐奔汇而来,充满着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意味。
《围城》的成功离不开其中的诡异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的新鲜比喻的创作和运用。
《围城》一书中所用比喻之处,有数百之多。
且堪称妙喻的也可以说是多不胜数,美不胜收。
作者常常涉笔成趣,让那些机智的巧喻脱口而出。
正像钱钟书先生自己所讲的“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围城》的语言特色中最为成功的又当推此比喻艺术。
其比喻妙趣横生,连篇实至,耐人寻味。
《围城》中机智幽默,妙语横生的比喻就常常让读者会心的一笑。
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和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酒无一不酸。
”
钱钟书还善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夸饰以不可能为可能,比喻以不同类为同类。
出奇制胜,精巧独特。
他形容外国买办“说话里嵌的英文字”,“不比嘴里嵌的金牙”,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的好,此外全无用处。
”以“肉屑”相喻,不仅新鲜,而且含讽,趣味顿生。
又如把精心打扮出了汗的脸比作“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救的”,“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这些比喻妙喻连珠,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
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戏剧效果。
如对沈太太的描写:“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园壳行车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液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连用几个想象奇特的比喻来铺陈渲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厌恶之极。
钱钟书知识渊博,他常常用中西方文化打比喻,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行的直线”;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
对主动的苏文纫与被动的方鸿渐的被吻,他不用我们说的蜻蜓点水那样抽象,他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说明范围很小,力量很轻,迫于无奈,不得不吻,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非常形象。
典喻的大量使用是《围城》比喻知识性的突出体现。
作者使用了许多的中外典故,信手拈来,皆成文章,造成语言的活泼典雅而又意蕴深长。
因此典故本身就具有特殊的含义,因此,即使是简单的明喻,也给读者以两次投影,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同时领会更深一层的含义;至于作者精心设计的典故隐喻,则更使读者回味无穷。
前面的例子有“桌子就像《儒林外史》里范进给胡屠夫打了耳光的脸,刮得下斤把猪油”,“灯光照得孙小姐惊奇得眼睛张得像吉沃吐画的‘O’一样圆”。
较明显得一例使《伊索寓言》中的“狗看水中的影子”的故事。
《围城》将此典故故化为典像在书中几次出现,延展这一古寓,人需一镜时常照看,以知己为何物,而不自知的那家伙照也无羞,反害他像寓言里的狗那样叫闹。
书中李梅亭,苏州寡妇一句“向尿缸照照影子”,反与阿福辈作猪猡相骂跳闹。
方鸿渐比较而论是能够照镜子的“狗”。
如他被唐小芙历责后,尚表示不再讨厌;遂从暴雨中“狗抖毛似抖擞身子,……开步走了”。
其后又与赵辛媚苦中作乐,以“狗追影子丢骨头”这一母体变喻相互调侃。
“狗为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
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钱钟书先生的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思想使得他笔下的比喻高人一等。
总的来说,《围城》是一部读来如嚼美味,回味无穷的奇书,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
钱钟书先生的睿智、洒脱、冷峭、诙谐、犀利、快捷种种神韵尽住文中,越是对作品深入地鉴赏,越能深入地感受到它的无限的文学魅力。
《围城》集中展示了钱钟书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精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笔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围城》不愧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不愧是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它是现代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