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题题型分
初中历史选择题特点及解题技巧详解,附练习例题和答案!

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
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或者多项选择,或者单项选择。
一、表述型选择题,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1)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例题:1.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涵义是指()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B.兴起了一批思想家、艺术家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参考答案见文末(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二、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
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例题2.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B. 人工取火御寒C. 过着群居生活D. 使用打制石器参考答案见文末(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历史选择题 题型

5。否定式选择题 既考查历史记忆能力,也考查分析能力,要求利用逆向思 维来考虑问题。题干用“不正确”、“错误”等否定式的词语。 例: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 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解题技巧】逆推法。首先把题干的否定式改为肯定式,然 后选出正确答案,最后挑出选剩的那个答案就是正确选项。 [例]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B.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C.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D.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7。 排序式选择题 例1: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也曾使国人振奋。 下面口号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业救国” ②“民主与科学” ③“自强”“求富” 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例2:按因果关系排列内容:①天京变乱②清军重建江 北、江南大营 ③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 将” ④太平天国领导人腐朽思想日益增长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④是事件背景,②和③是事件影响,题目要求“按因 果关系排列”,④必排第一,观察四个备选项,只有D是 把④放在首位,所以正确答案是D。
高考历史选择题类型(九种) 1.直接提问式 2.不完整表述式 3.因果关系式 4.程度式(最佳式) 5.否定式(逆向式) 6.比较式 7.排序式 8.组合式 9.材料情境式
1。直接提问式(单纯识记式) 特点是提问开门见山,题干表述不完整,用选项补充 完整,是填空题的变形,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记忆是否准确, 要求十分熟悉教科书内容。 例 :现阶段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A。放权让利 B。政企分开 C。推行公司制度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题技巧】 直选法 针对直接提问式,注意两点,一要认真审题。难度不 会太大,往往掉以轻心。二要相信第一感觉,一般不要反 反复复地重新选择。 例: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工作的重心是 A.开展扫盲教育 B.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C.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全面调整高等教育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类型一图片史料类选择题1、题型特点图片史料包括历史文物、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照片、宣传标语、票据、证件等,图片史料类选择题通常以一图或多图的形式呈现,通常以历史文物、人物、照片等图片为载体,综合考察观察分析图片、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题技巧①审图片:一审反映的时间和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答题方向;三审图片蕴含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及反映主题。
②判选项:一是判断各项是否符合图片反映的实质;二是判断各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三是判断各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联系。
③定答案:注意图片标题和图片中的“提示性文字”,找出图中历史事物(现象)的特征,并通过排除法排除明显不符合选项,结合所学及前两项,锁定最终答案。
类型二漫画素材类选择题1、题型特点漫画素材类选择题一般由漫画和文字两部分组成。
漫画部分常由图片、标题或注释组成,图片是漫画的主体,通常是特色鲜明的人和物。
有些图片无法表达的内容,就需要用文字作适当补充。
2、答题技巧①定时空:a从漫画的标题入手,理解漫画的意思;b根据漫画上的文字判断相关的历史事件;c通过漫画风格推敲历史时间;d通过其中的人物、事物判断历史归属;e通过漫画场景理解相关历史背景等等。
②定主题:结合题目,看漫画,提炼漫画主题。
③抓关键:结合漫画主题,明确解答方向。
④析选项:根据题干的指向,结合漫画的内涵或寓意,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进而决定取舍。
类型三数据表格类选择题1、题型特点数据表格类选择题一般以统计表、柱状图、折线图、饼状图、坐标曲线图等为载体,给出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借助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多用于考察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点。
2、答题技巧①定时空:抓住题干中的有效信息、表头或图标所反映的时间与空间,界定答题范围;②定方向:找出图表所反映的中心问题,确定答题方向。
高三历史 通过设问区分的不同类型选择题 类型1 本质型

题型分类第一篇 选择题
专题二 通过设问区分的不同类型选择题
类型1
本质型
PART 1
1 题型分析
2 刷高考改编题
3 刷最新模拟题
题型分析
这类选择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或实质)。不 能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
解题方法 :概括历史事件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 本质属性。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求答项中的“表明”“体现”“反映”“说明”等关键词。“说 明”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表明”含有求答历史现象本质之意,“反映”是对材料内容的理 解,“体现”多用于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题目。这是透过历史事件本身认 识历史本质,归纳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题型。 (1)一般规律和思路:①先弄清题干所给现象“是什么”,然后在这个现象上问个“反映了什么”, 最后结合其背景、阶段特征、目的(任务)等进行思考;②定性分析法(分析现象的阶级、社 会性质)是解答历史本质类选择题的重要方法。 (2)需要注意的理论问题:①人类社会五种形态更替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②在 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是阶级利益;③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每个集团在 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活动和观点,都表现和反映出他们的阶级属性。
答案
解析
刷最新模拟题
3.(2018·重庆三模,26)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 七八矣”。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
B 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初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秘诀与问答题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选择题满分秘诀与问答题答题模板一、选择题的类型中考历史选择题通常是在一组内容相近、相似或相混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的一种题型,属于客观性试题。
它一般由“题干”和“题肢”(也称选项)两部分组成。
所谓“题干”,就是用提问句式或不完整的陈述句式或否定句式,以创设解题情景,明确解答的要求;所谓“题肢”,就是题内列出的备选项,包括正确项和干扰项,以单项选择为主。
历史选择题的类型有:表述型、材料型、推理型、否定型、因果型、比较型、组合型、时空型。
对选择题的解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既要了解题型,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二、主要选择题型的解题技巧1.表述型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称肯定型选择题。
特征是:题干中常用“是”、“表现在”、“反映出”、“标志是”、“开始于”、“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提示语。
这种类型的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一般难度不会太大。
【解题技巧】:每一道选择题题干中都会有时间、地点、主语、关键词、限定项等,考生做题时一定要先找出时空的限制项,其次抓住题干中的主语和关键词,最后看限定项的内容,若能准确找准这三个条件,再结合给出的选项,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例题1: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
这反映了清代()A.思想专制加强B.传统文化衰落C.八股取士盛行D.儒家地位提高2.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一般多选取课本以外的材料,它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或表格材料。
由于材料多来自课外,内容学生感觉陌生,此类型题是考生频繁出错的题型。
【解题技巧】: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根据材料内容选择答案,平时练习切忌翻书寻找答案。
频繁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看不懂材料,也没耐心认真阅读材料,想凭借翻书去找到答案,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
历史题目的分类和解法

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和解法1.最佳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选择题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往往从经济角度)、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必须先把否定词标出来,做出选择后,然后再回到否定词。
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最佳方法:排除法。
另外,带有绝对性词语的选项往往是该类试题的答案。
4.推理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高考历史题型分布

新高考历史选考题型分布一、题型设置新高考历史选考试卷题型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即“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暂未有消息出现新题型(填空、绘图等)。
(1)选择题从目前已确定的消息来看,新高考历史选考选择题共设置15道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设置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即全部为单选题。
(2)非选择题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新高考历史的非选择题依然以材料分析题为主,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每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在10-12分左右,一般会有两道题是论述题(史论结合)。
非选择题的总分为55分。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构成整套试卷,共100分!二、考察内容新高考历史选考在2021年仍然考察新人教版三本必修内容,必修一、二、三均有所涉及。
选修方面,改革、20世纪的战争和人物评价是考察重点,一般会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请各位考生注意!三、复习备考(1)新高考背景下,历史选考难度势必提升,要求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较高。
在当前9月,第一轮复习工作刚刚全面展开之时,要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总结。
具体而言,在高三第一学期要主抓选择题的练习,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做题准确率。
具体目标如下:选择题准确率选择题正确数对应高考水平预计历史总分93%以上 14~15道 985高校85~90分86%~93% 13道一流学科建设高校80~84分80%~86% 12道弱211或强普通一本 76~79分73%~80% 11道普通一本或强二本 70~75分66%~73% 10道普通二本或三本 66~69分66%以下 10道以下三本或大专院校 65分以下(本表主要参考湖南省的情况,其余各省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仅供参考)(2)非选择题新高考背景下,非选择题难度因各省自主命题,难度各异。
一般江苏、湖南、湖北等省难度较大,辽宁等省难度较小。
非选择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运用,是一轮复习后期及二轮复习的重点,在当前9月只需要跟上老师的复习计划就好。
高一历史月考分析总结

高一历史月考分析总结一、试题情况分析:本次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1、题型: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非选择题(主观题)为材料分析题。
2、题量与分值:选择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部分共2道大题5小题共40分。
分值分配合理,题目难易适中,学生基本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特点分析:考试范围是必修一第一第二单元共6课,试题大多是学案中的原题,个别选择题是学案知识点中变化的。
从考试内容看,考察覆盖面较广,重点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跟学案、课堂,做到学即所考,做到每课有考题有重点。
本次考试符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考察,考试过程中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看图能力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等,起到了检验和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不够牢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测试中出现的问题1、学生还不太适应。
初高中历史差别很大,特别是难度加大,学生还没有适应过来;2、一大部分同学抱着学理科的想法,淡化历史;3、学生上课状态非常好,但听完了之后不去复习,不去记忆。
4、不注意审题,答非所问5、课堂老师所讲的学案知识,需要记住的知识点和作业,课后不认真复习,作业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6、卷面不整洁,涂抹现象严重,字迹潦草。
17、交白卷现象太多,能有30多个学生交白卷通过本次考试的试卷分析,可见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审题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主要是低分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改进措施:1.课堂教学要狠抓基础知识,做到讲练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又加强技巧训练。
2.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到思维清晰、分析透彻、一线穿珠,精心设计每堂课,通过自己的教学给学生展现出清晰的历史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C
因果关系型
促使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育才则有同文、方言各馆。
缺点:只学技术,没有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舍本图末” ”,“徒袭人之皮毛, 而未顾己之命脉”。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 能与欧洲颉颃”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人大代表有哪些权利?
历史选择题题型分析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 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 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 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 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B.坊市制度被打破成为必 然 C.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 货币
A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 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 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 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知识阶层民族意识 觉醒 C.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D.国人强烈反对屈辱 外交
A
概念类
• 考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 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标志“内容是”“性质是”“特点 是”“最准确的理解是”
例:1842-1880年,中国进口以鸦片、棉布为主,出口以 丝、茶为主;1881-1910年,棉布在进口贸易中的重要性 超过鸦片,丝、茶出口的重要性下降。影响晚清贸易结构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 B.西方国家侵华方式的变 化 C.西方社会工业革命的发展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 剧变
文字材料题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 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察阅读分析, 概括材料的能力。
例: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 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 “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 小宗”。据此推断当时()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继别宗子在本族内为小宗 C.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
C
一般方法
(1)阅读、探究、找有效信息
(2)利用史实支撑法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3)排除法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 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 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 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 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时期 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右图描绘的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 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西文明正在进行双向交流 B.反映了华夏文明积极融入西方文明 C.揭示了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D.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减速的深层原因
D
下面统计表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A
评价型
• 侧重考察历史观点、历史结论进行分析和 判断,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 且题干中展现的内容往往以全新的内容展 现
一般方法
(1)背景法:适用于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题 (2)理论法:历史结论。某些思维突破试题的正确 答案与教材结论是相反的,因此不能死板记教材的结 论,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史学法:一分为二法、阶段分析法、阶级分析 法、矛盾分析法…… (4)史论结合法:根据题干中给的结论,分析其选 项和史实的联系
D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 “尊”。其相同点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D
探究型
• 对有关历史问题及观点进行探究,结合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 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 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A
北宋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导致北宋商业发展的因素有 ①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②长江流域的农业迅速发展 ③政府宽松的城市管理 ④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A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 征 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 出现与持续”,它的 “直接历史根源,尤其可以追溯到 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 在“五四运动”时代,推动中国思想界“坚决地全盘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③无产阶级 革命政党的建立 ④国民革命的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A
比较型
• 要求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历史事物,从而 做出选择。通常为比较共同点和比较不同 点。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主要的共同点是( )
A.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
B.在经济建设中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C.从中国国情出发 D.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一般方法
一、三步法: (1)读题,确定比较对象 (2)确立比较项,找准比较的角度(背景、性质、方式、 特点、结果、影响) (3)按确立的比较项找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排除法
c
一般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 背景 (2)本质定性法: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 属性的界定 (3)时空定位法: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 围等量度上的界定 (4)理论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 最好的方法是背书!!
面对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已创造 了人类历史上最富裕的社会,而绝对尊重个人自由则是能 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如果经济危机是社会为了自由所必 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这并不是一个过于昂贵的代价。为此, 该总统采取的对策是
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毛泽东曾把人民公社 与巴黎公社相提并论,认为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 公社,河南遂平的卫星公社是第二个公社。这两个公 社的共同之处是 ( ) A.其发生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C.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
D.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
2013年的《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 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 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观 点无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丞相制度 D.世官制度
c
“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 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 A.西周分封制瓦解 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 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
一般方法
(1)排除法
(2)确定首尾法、确定顺序法(排序题)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 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 动的柔性相结合。”在君主专制下,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 因素包括
①防范宰相揽权 ②加强统治 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弥补宰相才 干不足的缺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B
逆向选择型
• 题目要求选出错误,不正确的选项
一般方法 (1)抓住题干的否定词 (2)运用排除法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 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C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 度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 权利 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优点: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裕财源则 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 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 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水师、武备诸学堂。
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时,对洋务运动赞赏与批评同时并举,最后 并赋予殷切期望。他赞赏洋务派敢于冲破“成例”的束缚和“群议”的阻 挠,倡导洋务运动,“励精图治”、“勤求政理”,“育才则有同文、方 言各馆,水师、武备诸学堂;裕财源则辟煤金之矿,立纺织制造之局;兴 商务则招商轮船、开平铁路,已先后辉映”;“快舰、飞车、电邮、火械, 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但终因“舍本图末”,“徒 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结合以上材料,简述洋务运动优点和缺点。
A
图片图表类
• 以图片、图表及历史地图作为载体的重要 题型。这种题目解答通常会用史实支撑法、 理论分析法等。主要类型有图画型、图表 型、地图型。
一般方法
(1)读标题、读内容、读标注。注意观察图 表深层内涵和本质特征。 (2)结合阶段特征进行知识迁移 (3)通过数据信息等把握,理解事物的特征 及内在联系,发掘内涵、本质
A.抗战以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主
B.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D.中国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C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 料。观察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