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四讲复习题范文

史学概论第四讲复习题范文
史学概论第四讲复习题范文

后现代史学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开始用一种批判现代理性的方法研究社会,研究现实,研究现代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以批判现代文化为主的社会思潮,而被人们统称为“后现代主义”。随之产生后现代史学。

如果说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强调历史学家主体作用的话,后现代史学则是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结构来解构传统史学。他们认为,历史描写采取陈述的形式,而陈述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只是通过语言中介构建的历史,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历史研究兴趣的转移和内容的更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后现代史学的影响。这一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总体认识倾向有关。作为反思和批判以往所有“现代文明”思潮的总汇,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普世主义和目的论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强调事物的复杂性、相对性、多样性、特殊性和无结构性。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传统历史学研究中的“宏大叙事”不见了,代之以日常生活、底层人物、突发事件、妇女、性行为、精神疾病等微观和细节,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史研究的勃兴。

后现代史学在世纪之交对我国的历史学研究产生冲击,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不过无论怎样,我国学术界要认真的对待和分析后现代史学,而不要盲目追风或一棍子打死。后现代史学的许多观点是走了极端,但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意义不可小视。

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称数量史学或定量史学,指有意识地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从事史学研究,并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特点,而不同于定性分析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史学。计量史学首先在美国、法国兴起,然后扩展到世界各地。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使用计量的方法研究历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

计量史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立即引起我国史学界,特别是青年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对西方计量史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研究,同时也对计量史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计量的方法使历史研究的对象从传统的以个人和时间为中心的政治史向以普通大众及历史发展过程为中心的整体史转变,扩大了研究的范围,拓新了研究课题。同时也扩大了资料的范围,计量的方法使历史学变得更严谨、精确。在我国利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具体的历史研究不如理论探讨活跃。这主要是因为,用计量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有时甚至需要较高深的数学知识,计量方法并不能使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切领域,主要在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人口史、社会史、军事史的研究中能较好地发挥作用。

阶级分析法

阶级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划分为阶级,及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方法。要求史学研究者将其研究对象与其相关的阶级、阶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揭示其阶级实质。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无论是经济关系、政治法律制度、军事斗争、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阶级意向。所以研究历史问题,要深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形势,着重考察产生阶级、阶级斗争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使用阶级分析法时应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避免将阶级当作标签到处乱贴,用同一个模式到处乱套。同时应区分有阶级性和不带阶级性的历史现象,不能将阶级性统括一切。将所有的历史现象都纳入到阶级斗争的范畴中去,并不能说明历史的真相。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在运用阶级分析法时造成过失误,教训是深刻的。史家将所有的历史问题,都套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甚至认为研究者要站在各个历史时期被压迫阶级的立场上研究问题。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就要站在奴隶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一面,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应站在农奴或农民阶级等劳动人民一面,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应站在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一面。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的历史研究难以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地研究,不能历史地看待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往往见封建就反,见地主就骂,甚至要以农民战争史代替中国通史。因此使用阶级分析法时一定要杜绝简单化、庸俗化。

历史研究资料

历史研究资料,大体有历史资料和信息资料两大类。历史资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亦即历史研究的客体——具体历史现象的种种情况的遗存和记述。史料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实物的、口碑的、声像的和文字的四种状态。

实物史料,指以往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实物,如陵庙、房屋、城邑、道路、器械、工具、服饰、艺术品、钱币、器物等,这类史料具有直观、形象和难于篡改的特点,是其它形态的史料所无法替代的,成为历史研究中为人们所重视的资料。实物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主要依赖于考古学和文物学。

口碑史料,指民歌、传说、故事、回忆等,它们广泛存在于亲历者的脑海里,传颂于人们的口头上。对口碑史料,包括亲历者的回忆,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轻信,最好是与文

献资料或他人的叙述进行对照,加以鉴别,绝不可轻信盲从。

声像史料,指各种画像、图片、地图、照片、影片、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声像记录。无论古代的地图、画像、壁画、雕塑,还是近现代的照片、影片、名人录像录音等,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要特别注意搜集利用。

文字史料,指一切以文字记述的历史资料。中国史的文字史料,以其载体看,有甲骨卜辞、金石文字、陶砖铭文、竹简木牍、缣帛文书、纸质书卷等。这些书籍、材料,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史料。

逻辑学、逻辑分析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的学科,逻辑分析的方法是研究一切科学必备的认识工具。思考问题,撰写文章,自觉地遵循逻辑法则,则能使思维缜密,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文章观点鲜明,具有说服力。白寿彝先生十分重视对历史研究者的逻辑训练,强调逻辑训练的重要性。他说:“写文章、写书,还要接受逻辑的训练。自从我们接触了辩证法以后,觉得逻辑不算什么,不大注意。这反映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上,普遍的毛病是遇到一个个别的事例,就下一个普遍的结论,这是犯了逻辑性的错误。这样的错误到处都是。写文章不严格,喜欢说过头的话,夸大,认为这带劲儿。历史著作应要求加强科学性,写作应该一个字一个字的有根据,不说废话,不夸大,要确切、简炼、生动。当然,吸引人的科学著作不一定都生动,只要讲得有道理,能接受,一样地影响大。”1这是说史学工作者应遵守逻辑守则,依靠逻辑力量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加强史学论著的科学性。

历史学作为一种主要按时序对史实进行思维的学科,需要将大量的史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经过加工取舍,抽象出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归纳和演绎这两个逻辑方法,就成为历史研究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所谓归纳法,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方法。利用这种逻辑方法可以根据已经认识了的一些特殊或个别事实,推论出尚未认识的一般原理原则,从而获得新知识。归纳法又分为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根据考察某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该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被称为完全归纳法。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个体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概括出这一类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结论就是不完全归纳法。在历史研究中,归纳法是史学工作者经常使用的逻辑方法,史学研究者在广泛地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得出有关研究对象的一般性的认识。在使用归纳法时,必须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白寿彝先生所批评的在历史研究中,人们遇到一个个别的事例,就下普遍性的结论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所谓演绎法,是由一般性原理推出与一般性原理有关的特殊事实或结论的逻辑方法。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即一般性结论)是通过运用归纳方法得到的,从大前提中推出的结论未超出前提的范围,因而是确实可靠的,但须保证大前提准确无误。演绎法也是历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史学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实际,在逻辑上采取的就是演绎法。掌握了逻辑分析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就能自觉地遵守思维规律,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无可辩驳的科学性。

1白寿彝:《史学史工作四十年》,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4页。

史料的层次

我们研究历史,总希望材料愈全面、愈详细愈好。但是,关于上古史的材料以及许多原始记载十分简略的史事,愈往后代,对此事的记载往往愈丰富、愈详细。比如关于三皇五帝的历史就是层累地积攒起来的。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史家通过考证,发现周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禹原来是个神,逐渐变为人王,又变为夏后,变为舜臣;到孔子时才有了尧、舜;尧、舜的翁婿关系,舜、禹的君臣关系,那是后来编成的;从战国到秦汉,尧之前又添上了许多古帝王,战国时有黄帝、神农,秦有三皇,汉以后才有盘古。秦的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到晋代始确定为伏羲、神农、黄帝等。他们从对古史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在这上面即使不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2。这些意见,对我们分析史料很有参考价值。不仅上古史料如此,古代的一些传说(如徐福东渡、孟姜女哭长城、西施、钟馗等等)也都是如此。分析这类史料,千万不要被层累地造成的历史所迷惑,更不可凭后来放大了的说法去研究其本来的历史。因为层累的历史,不是信史。我们只能据最早的比较真实的史料去分析历史。

史料的分类

历史资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史料,亦即历史研究的客体——具体历史现象的种种情况的遗存和记述。史料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实物的、口碑的、声像的和文字的四种状态。

实物史料,指以往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实物,如陵庙、房屋、城邑、道路、器械、工具、服饰、艺术品、钱币、器物等,这类史料具有直观、形象和难于篡改的特点,是其它形态的史料所无法替代的,成为历史研究中为人们所重视的资料。实物史料的发现和研究主要依赖于考古学和文物学。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各地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就将近70万件。王国维曾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3老一代史学家都很重视运用实物史料研究历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往的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更要注意考古文物的新发现、新成果,善于将考古文物学的成果与文献史料相互补充订正,以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口碑史料,指民歌、传说、故事、回忆等,它们广泛存在于亲历者的脑海里,传颂于人们的口头上。“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4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靠氏族成员世代口耳传诵而保存下来,近现代原始部落的历史也靠口耳相传流传下来,我国古代的史学家十分注意搜集口碑史料。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地理形势,并广泛采集口头史料。《史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口头资料,如在《五帝本纪》中采用了各地年老者所述五帝的事迹传说,他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先秦汉晋的其它学者也注意搜集口头史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我国社会由野蛮向文明转变时期的传说和故事。隋唐以后,不少文人学士所撰的笔记小说、野史,包含了前代或当代珍贵的口碑史料。顾炎武在明亡以后,游历各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5近现代史的研究,更需要大力搜集亲历者的口头史料。20世纪西方的新史学重视对普通人历史的研究,然而有关普通人的活动文献缺少

2《古史辨》第一册,第60页。

3《古史新证·总论》,载《王国维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版,第46页。

5《清史稿·顾炎武传》。

记载,于是史学家通过言谈等方式大力搜集口碑史料,并形成了“口述史学”。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也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从事口述历史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钟少华先生通过对早年留学日本的幸存者的采访,撰成口述史书《早年留日者谈日本》。我们在充分利用前人搜集到的口头史料的同时,自己也要进行必要的口头史料的搜集工作,以弥补文字史料的不足。但必须注意,口碑资料是以人的记忆力为基础的,人的记忆可能模糊,也可能遗忘,因而会出现差错。经过许多人口耳相传之事,会偏离原样。有人见闻不广,有人为了某种原因而隐瞒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因此对口碑史料,包括亲历者的回忆,应该慎重对待,不可盲目轻信,最好是与文献资料或他人的叙述进行对照,加以鉴别,绝不可轻信盲从。例如,《李先念文选》第157条注释写道:在粉碎“四人帮”过程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9月21日,华国锋到李先念处,商讨解决“四人帮”问题,并请李先念代表他去找叶剑英,请叶剑英考虑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解决为好。9月24日,李先念到叶剑英处,转达了华国锋的意见,并同他研究此事。这一条注释是根据李先念同志的一位秘书的回忆写的。后来,编写《李先念传》时,有关人员查阅了有关资料和档案,认定其中所说的两个关键时间应该是9月11日和14日,保证了史实的准确无误。6声像史料,指各种画像、图片、地图、照片、影片、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声像记录。其中画像、图片古已有之。如天水放马滩的古代地图,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覆盖在内棺上的彩帛画,其中间是墓中女主人出行的形象。汉代墓室亦有画像砖。《西京杂记》中关于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画丑像的故事,亦非全为子虚乌有。唐、宋以后,历代帝后皆有画像保存下来。另外一些绘画作品如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各地的石刻、壁画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至于照片、录像等,则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出现的史料保存的新手段。研究历史不能忽视声像史料。随着照相、录音、录像、摄像机技术的改善提高,今后史学工作者将可搜集和保存更多的音像资料。无论古代的地图、画像、壁画、雕塑,还是近现代的照片、影片、名人录像录音等,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要特别注意搜集利用。

文字史料,指一切以文字记述的历史资料。中国史的文字史料,以其载体看,有甲骨卜辞、金石文字、陶砖铭文、竹简木牍、缣帛文书、纸质书卷等。以文字的种类讲,有汉文、藏文、蒙文、维文、女真文、满文、西夏文等,及外国文字。以文书性质讲,在经史子集的各种书籍之外,还有档案、报刊、传记、日记、函电、手令、布告、契约、证券、帐簿、名册、会议文件等等。这些材料数量很大,据统计,历代古籍存世的约有10万种左右,1911年至1949年又增加了10万种,1949年以后又以每年数万种至十余万种的速度在增加。至于全世界,现在每年出新书约50万种。文书档案的数量更是惊人。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明清档案共70多万个全宗。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档案共800多个全宗180万卷。私家的档案也很可观,如曲阜孔府档案,明、清、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就超过20万件。国外的中国档案也很多,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我国的历史档案资料14000余件,美国胡佛“起义、战争与和平”档案馆收藏有我国近现代档案资料200多个专题。这些书籍、材料,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史料。

6参见《党的文献》2001年第3期文。

史学概论题目整理

史学概论 1,谈谈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天命神学史观是一种唯心史观,它的突出特点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阶段 (一)古希腊史学 1.希腊神话 2.《荷马史诗》:是一部反映希腊原始社会历史某些片段的英雄史诗,史料价值很高。 3.希昔阿德:他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并赋予历史变化以某种连续性和方向性,向真正意义的历史学迈进了一步。《田功农时》描述的不是神和英雄的活动,而是凡人的劳动生活。 4.希罗多德:他努力从人事的角度探讨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战争的结局,注意观察分析历史事变之间的因果联系,充满了人本主义精神;他注重史实的考订。草创了历史叙述体。《历史》(《希波战争史》) 5.修昔底德:他具有比希罗多德更为彻底的人本主义精神,他认为“人是第劳 重要的,其它一切都是人的 动成果。”他注重利用原 始资料,对一切资料都加以严格的批判考证;发展完善了

历史叙述体。《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二)古罗马史学 1.李维:《罗马史》(《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他大力宣扬爱国主义,赞颂罗马 的历史及罗马人祖先的美德和业绩,讴歌罗马历史上的英雄,用罗马先人的美德来针砭时弊,唤起人们继承和发扬祖先的美德。 2.塔西佗:注重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以“道德史家” 著称。他的历史著作被后人称为“惩罚暴君们的鞭子”。在史学思想上,他主张记事载言须摒弃一切主观不良动机。《历史》、《编年史》 (三)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希腊史学 1.波里比阿:《历史》(《通史》)把整个地中海地区视作一个统一体加以研究,注意各不同地区历史事变之间的有机联系,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通史。他研究历史,不限于陈述历史事件,还努力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他提出了一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他主张历史研究的目的和功用是以史为鉴,因此,历史研究的任务是求真;波里比阿还对史学家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波里比阿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四)中世纪史学一基督教史学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史学概论题目

课程习题 第一编什么是历史 客观存在的历史 1为什么说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都是错误的? 2.为什么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克服了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史学认识论的偏颇? 3.为什么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表明了历史学既具有与其他科学同样的科学品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4.因为历史学的认识对象是一次性的.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过程,就否认第一节历史真相的可知性和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可能性,为什么是错误的? 5.为什么说从"人体解剖"推知"猴体解剖"的以今推古方法,与由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 主体化的历史 1.为什么说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存在着既吻合又背离的关系?怎样才能尽可能增大吻合度.消减背离度? 第三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 1.什么是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 2.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关系? 3.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4.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天命—神学史观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人性—理性史观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 6.为什么人性—理性史观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孔德.密尔为例) 7.为什么说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史观都只看到真理的一个侧面,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以兰克学派和年鉴学派为例) 8.怎样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9.为什么说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本质上是不可取的? 第四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1.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只有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2.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3.为什么说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形式可以表述为"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条件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 4.为什么说坚持科学地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 非决定论和多元折中论的困境? 5.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6.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的归纳的含义? 7.怎样理解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唯物史观怎样超越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对立而成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9.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史学概论 论述题 考试内容(标准打印版)

1、历史、史料、史学三者关系 历史:广义: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史料: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学: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历史固存的记载,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 关系:历史是历史学主要研究对象,史料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是历史研究的起点。2、史学的功能 社会功能:①揭示性的功能:历史规律,发展趋向,来树立对社会人生的正确信念 ②教育性的功能:明是非,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借鉴性的功能:总结教训 ④服务性功能:文物资料、陈列文物 学术功能:①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②增添人类知识宝库 3、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①“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之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 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②与此相联系,“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 史人物的活动。 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 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①最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的基本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阶级的存在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⑤论证了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解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5、历史认识过程中三种形式及其各自解决什么问题? ①考实性认识(回答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确认了历史现象和人物存在形态,判断历史 史料和历史现实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②抽象性认识(解决了历史统一性、规律性和内在联系),确定个别现象外部形态,规律 性包含了必然性,进行了抽象性认识 ③评价性认识,研究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6、历史认识对象的特点: ①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以往人类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一维性 ②历史作为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变化的 ③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有阶段性可分 ④历史是一个继承扬弃的发展过程,考察历史应该是双方面的 ⑤作为客体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产 物 7、当代史学方法论的总原则:整体化,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从运动中考察历史,从联系中解剖 历史 当代史学方法论的主要特点:综合、立体、系统、比较、运动 8、历史主义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1. 史家四长:指的是要想做为一个史家必须具备的四种资格:即: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史德是对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是指要具备史学知识。史识是讲历史学家的观察力。史才是讲作史的技术。 2. 史学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 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 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和历史认识客体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 三统三正: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历史循环论,并对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稍加变通后提出的理论, 以不同正朔为标志的改制法则。“三统”是指黑统白统赤统,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黑、白、赤三统循环的神秘主义历史观。“三正”是指夏正商正周正,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这种改制只是为了表明新的皇帝重新受天命统治人民,其实质却没有丝毫改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4. 计量史学方法: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史料分析从而得到结论的一种方法。从17 世纪到19 世纪,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和统计资料的日益完备,已使历史研究引入了计算,逐渐形成了历史统计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人口史,但由于计算手法的初级,研究的性质、对象与传统史学大同小异,所以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计量史学。进入20 世 纪之后,新史学家们对历史的定性研究感到日益不满足,他们认为某种历史现象仅靠描述和定性往往是错误的,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而通过定量研究有可能对特定主题产生较精确的、有说 服力的认识。计量方法远未能成为取代其他方法的唯一科学的手段,并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特别是其成果的枯燥,使其日益远离普通读者,失去了史学的社会功能,这些都是计量史学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5.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6. “五德始终”历史循环论: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 ,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7. 历史解释:即历史的主体(历史学家)通过历史的中介(主要是历史资料,如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对历史的客体(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规律等)作出相应历史观的解释。 8. 历史遗产:即人类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综合,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文化” ,诸如各种生产工具、设备、生活用具、居住房屋、衣饰装束、交通工具等;一类是“精神文化” ,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礼仪、习俗和风尚、生活方式、情趣、爱好等。 9. 历史系统方法:用系统论方法研究历史,它要求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观念出发,认识历史运动的整体过程,并进而从历史过程发展所表现的整体与部分(历史要素)结构、层次、环境的关系中,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历史系统方法的根本特点和要求。 【问答】 1.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运动的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历史必须重视研究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价值,重视人在历 史过程中的地位。 2)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深入到人们的社会存在中去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从社会存在中去寻找产生的原因和答案。 3)社会性质、社会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必须用社会经济结构去说明社会的政治结构,用社会经济的变化去解释社会文化、哲学、宗教、科技、政治、军事、伦理等的变化,去说明社会历史的运动。 4)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与历史上特有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相联系。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研究阶级社会中历史现象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方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是研究历史的 基本要求之一。

历史系史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研究历史总是研究者现时 现刻的思想活动;二是历史研究是由现时生活需要激发起来的;三是历史是按 现时人的兴趣和价值取向来思考和理解的。这个命题含有明显的历史相对主义 的消极成分,但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那就是确认了一个事实:历史认识的 起点,来源于研究者感受到的现实需要。 列举从古自今史考的名著:司马光《通鉴考异》、顾炎武《日知录》、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章学诚《文史通义》、崔述《考信录》 列举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作:曹佐熙《史学通论》、李则纲《史学通论》、周容《史学通论》、杨鸿烈《史学通论》、李大钊《史学要论》、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蒋祖怡《史学纂要》。 列举史学方法著作: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姚永朴《历史研究法》、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梁启超《新史学》 马克思史学的东西:翦伯赞《中国史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列举出列举出五部查阅资料的工具书:唐代欧阳洵《艺文类聚》、北宋李昉、李穆《太平御览》、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等《皇览》、明解缙《永乐大典》、,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太平广记》、北宋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文苑英华》、清朝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唐初的虞世南《北堂书钞》 名解历史观: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 领域的延伸。阶级史观(革命史观) 又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 期的影响、文明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 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英雄史观、正统史观、个人历史观等。 历史比较研究法:历史比较研究法是对历史上同类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比较 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遵循“可比性 原则”——拿来作比较的事物,其材料必须是同类的,同一范畴的,采用同一 标准的,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从历史事实出发进行比较。明确比较研究的主 题,确定比较对象。深入比较,找出异同。广泛验证,揭示规律。这样就有助 于克服史学研究的片面性、狭隘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结论鲜明, 有说服力有助于开拓视野,启发思路,发现新问题。比较方法不是唯一的,也 不是万能的,结论会有不完全性或或然性,结论还带有很大的揣测性,容易产 生牵强附会。

史学概论考试答案参考[1]

一、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面哪些选项具有同一种社会历史观?(A、C、E) A、人本主义 B、社会发展具有普遍规律 C、年鉴学派 D、人命天定 E、存在的都是“文本” 2.下面那些选项具有因果必然性?(A、C) A、饥渴难耐 B、猫抓老鼠 C、在一个小农经济社会,现代政治文明不可能发达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序列,有个三大阶段的表述,主要是(A、 B、C)。 A、人的依赖关系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D、现代社会阶段 4.下面哪些说法比较科学?(C、E)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E、各种因素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5.下面哪些人是人本主义者?(C、D) A、孔德 B、密尔 C、马克思.韦伯 D、兰克 E、波普尔 6.下面哪些人是科学主义者?(D、E) A、文德尔班 B、李凯尔特 C、兰克 D、孔德 E、波普尔 7.下面哪些人是机械唯物论和教条主义者?(A、B、C、D) A、梅林 B、普列汉诺夫 C、拉法格 D、斯大林 E、毛泽东 8.“历史”主要有哪几层含义?(B、C、D) A、“大爆炸”以来的宇宙 B、人类过去的经历 C、指述说过去生活的历史书 D、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的历史学 9.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 A、“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B、历史归根到底不过是人们“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C、主体能动性每前进一步,就促使客观限定性后退一步。 D、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是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 10.关于偶然性和必然性、可预测性和不可预测性,你同意下面哪些说法?(A、C、D) A、豌豆荚中的豌豆的粒数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结果。 B、能够预测说明事件是必然的,不能预测说明是偶然的。 C、只要把握了“初始条件”,就能够对未来进行预测。 D、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可以预见的。 二、判断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 “风水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天赋人权”。(×) 3.“人之初,性本善。”(×) 4.不同的社会阶级,它们的历史意识也会各不相同。(√) 5.民族有先进落后之分。(√) 6.“事实不过是历史剩下来的渣滓。”(×) 7.19世纪西方主流的史学派别——兰克学派声称建立“科学的历史学”, 所以属于科学主义者。(×) 8.没有人就没有历史。(×) 9.我们人类无法把握知识的未来发展。(×) 10.在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应该“排除自我”,让史料说话。(×) 11.人和环境之间互相创造,但归根到底是人创造环境。(√) 12.“历史运动的原因在人之外。”(×)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 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这里的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 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 13、历史学是 14、历史是 15 、 历 史 学 的 学 科 结 构 可 分支学科和 版本指 、印本也兼及写本。 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 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 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是 的科学。 规律论等。 地理环境论等。 、经世史观等。 、训诂学、辨伪学 的意思。 的基础。 的过程。 分为以客观 的分支学科。 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 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 陈垣的《古教四考》是 陈垣在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 、 、私家自刻。 、圣人史观。 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补正 、 三个部分。 和。 年中国唐朝刊刻的《 》卷子。 、 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 、 和《元秘史意 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 》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 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 “史学之 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 分组成。 两部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 和 ,而 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 14-16 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 与 为主题。 34、18 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 和 为主题。 35 、 十 九 世 纪 被 称 为 历 史 学 的 世 纪 , 在 前 期 的 西 方 史 坛 占 据 主 导 地 位 的 是 ,中后 期是 ,下半叶是 。

东师《史学概论16秋在线作业2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史学概论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75 分。) 1. 下面哪一种史书不属于“二十四史”()。 A. 《后汉书》 B. 《北齐书》 C. 《国语》 D. 《三国志》正确答案: 2. 下面哪一种关于“历史”的说法,是主观叙述的历史()。 A. 历史是人类的生活 B.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C. 历史是为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D. 自文明社会产生以来的人类经历正确答案: 3. 中国古代史书中,有“四史”之称,下面哪一种史书不属于“四史”()。 A. 《史记》 B. 《三国志》 C. 《后汉书》 D. 《晋书》正确答案: 4. 中国的典制体通史是由谁创立的()。 A. 郑樵 B. 杜佑 C. 刘知几 D. 马端临正确答案:5. 《上帝之城》是谁的作品()。 A. 格雷戈里 B. 比德 C. 奥古斯丁 D. 爱因哈德正确答案: 6. 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突出强调史家应具备“史德”和“史义”的是哪一位()。 A. 郑樵 B. 刘知几 C. 章学诚 D. 黄宗羲 正确答案:7. 纪传体史书中有“书”、“谱”、“志”、“略”,其中,哪一种不属于记载典章制度的()。A. “书” B. “谱” C. “志” D. “略” 正确答案:8. 下列哪一说法,与历史学的社会功用不符()。 A. 历史学具有认识和记忆功能 B. 历史学具有借鉴功能 C. 历史学可以准确地预知未来 D. 历史学具有教化功能正确答案: 9.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哪一位史家首先提出了“中世纪”的说法()。 A. 布鲁尼 B. 比昂多 C. 马基雅维里 D. 圭昔亚狄尼正确答案: 10.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十分发达。其中,有“三大编纂体裁”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史学概论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5空10分) 课上笔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和中国马克思史学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 1.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讲课时,正式提出的历史研究新方法。即把文献分析和考古证据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用来解决古史研究的重大问题。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首先,王国维明确体现了近代学者自觉的科学精神和对学术体系性的要求,肯定近代学术方法的发展方向,其次,二重证据法适应了20世纪初以后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的形势,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者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再次,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综合运用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献的成功范例,扩大了历史学家的视野,扩展了史料的范围,揭示了新材料的发现对近代史学发展的重要价值。 2.历史 广义的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生活史。历史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们不能从某种主观愿望出发使历史重演或凭主观意志将其任意改铸,但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呈现着一种延伸的过程,历史有它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按照自己的内在逻辑而发展,人们可以认识历史、描述历史、诠释历史、探究历史。狭义的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的记录和研究。前者含义是客观的,后者含义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因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将记录者、描述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其中,会表现出某种主观性。 3.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史学的任务是描述历史和揭示规律,其根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规律。历史学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部分。理论部分是对历史、历史学的理论思考,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理论,主体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等。史学结构中各部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们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发展。 4.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系统的理论认识,它是历史本体论的核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历史观是在史学实践和历史教育、历史学习、社会实践及其体验反思中形成的。由于历史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历史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因此历史观具有多样性。历史观作用在于可以成为指导历史研究的导向性的方法,决定历史研究的方向和能否揭示历史的真相。 5.五朵金花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中国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中讨论面广、时间长、影响重大的五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doc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 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 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的基础。 13、历史学是的科学。 14、历史是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分支学科和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私家自刻。 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圣人史观。 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补正 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三个部分。 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和。 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 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 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34、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和为主题。 35、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后期是,下半叶是。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

《史学概论》复习试题

《史学概论》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历中学到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A.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B.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 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总而言之,就是满足人们寻求“史鉴”“史师”的需要。 A. “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 B. “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 C. “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3、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4、历史学的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区别:世界观是对整个宇宙的观点看法,而社会历史观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 5、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 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史学本体论):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领袖、精英人物决定论)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代表者;二是(大众群体决定论)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

史学概论习题

史学概论习题 第一章历史学的基本原理 一、简述历史运动的特点。 答案: 1)历史运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正是人类的有意识和有目的性,创造了诸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推动着历史运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迈进。 2)历史运动具有规律性和不规则性。历史运动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规律性现象,历史运动除了具有规律性之外,也存在着无数的不规则性现象。这种不规则性现象,是由历史运动的主体——人的不同意识、不同目的,以及历史发生时的不同情境造成的。这种不规则性,从根本上表现为历史内容的具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说明历史运动并不存在绝对固定的模式和方向。 3)历史运动由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促成。历史运动过程中有很多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历史运动过程中经常伴有规律性现象的发生。这些规律性历史现象,恰恰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所谓历史规律性现象,是指历史上重复出现的类似现象。这些重复出现的类似现象,是由某些相似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历史必然性通常又是与历史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 历史运动除了带有必然性之外,也充满了复杂的偶然因素。有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是由偶然事件直接导致的结果。偶然性事件在历史运动过程中常常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考察历史事件时,既要考虑到必然性因素在历史运动中的深层作用,又不忽视偶然性因素在历史运动中的催化作用。我们既不要无视也不要夸大偶然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二、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有哪些? 答案: 1)历史学的记忆与认识功能 每一个个人、每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他自己的历史。历史保持着对以往人类个体、群体经验的记忆。就个体而言,历史记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是谁,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经历的历史记忆,也是他人或社会认识自己的主要凭借。就群体而言,历史记忆,有助于居住在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的居民认识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起源和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保持一种强固的凝聚力,使得这个民族或国家得以顺利地存续、发展下去。这就是历史学的记忆和认识功能。 2)历史学的借鉴功能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2、意大利史学家贝奈戴?克罗齐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3、史的初意是官职和任这种官的人 4、历史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5、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6、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基础。 7、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天命史观、五德史观、圣人史观。 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梁启超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1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 料 1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 1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 和史学理论。 13、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14、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15、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 16、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17、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复古与反神 学为主题。 18、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史学以理性和进步为主题。 19、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 是浪漫主义 -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20、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21、当代西方新史学各流派大多是在年鉴学派学派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2、汤因比认为挑战与应战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23、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24、记言、记事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体裁。 25、史书的体例包括史书序言的设置、标题的设计、引文、附录、注释 的编纂方式和记时、记地的惯例等在内。

历史06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06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06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在先前各代人奠定的基础上生存和发展,因此也就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留下来的遗产加以继承或更新,由此就产生了寻求“史鉴”和“史师”的需要。具有不同利害关系的阶级和阶层,所需要的“史鉴”或“史师”是各不尽相同的,判断其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的标准就是其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由于人们普遍需要“史鉴”和“史师”,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历史学的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或终极原因或动力?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3、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强调领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二是强调群体的、大众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前一种倾向的代表者,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后一种倾向的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是,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看不到引起人们的思想、意志、目的、动机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来自于物质生活,看不到其发展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并由此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从而陷入了谬误。 4、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 5、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者: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理念,进行猛烈地批判和否定。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性”,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