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程序.

合集下载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程序1.目的:11为维持采购原材料、外协加工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符合要求;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和流出。

2.范围:2.1.凡是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外协加工的零部件以及自制半成品、成品,在进货、加工制造、出货时均适用本程序。

3.内容:3.1.,供应商交货3.1.1.供应商按采购订单上的规格、数量如期交货,并附带《检验记录》或《材料保证书》等相关检验记录及测试报告。

3.2.仓库收货3.2.1供应商在“待检区域”卸货,由仓库管理员负责根据《采购订单》《送货单》进行数量、规格的清点和确认,无误后通知采购部填写《送检单》交品保部进货检验员检验。

3.3.进货检验3.3.1.进货检验员按照《进料检验规范》规定的内容进行检验,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进料检验记录》中,并判定合格与否。

3.3.2进货检验的抽样计划,允收规范按《进料检验规范》和《品质检验抽样管理办法》要求执行。

3.3.3.任何未经品保部验收合格的产品及原材料,禁止任何部门私自取用生产。

3.3.4.进货检验员判定合格后在《进料检验记录》上确认,并在标识卡上盖合格印章。

3.4.来料入库3.4.1.进货检验员将验收合格信息记录在《送检单》上,交给仓库管理员作为入库依据。

3.4.2.仓库管理员根据《搬运、储存、包装、防护和交付控制程序》办理入库手续。

3.5.不合格品处理:3.5.1进货检验员按《进料检验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判定批量不合格,通知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以下简称SQE)和采购部,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将不合格品领回,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3.5.2若生产急需,需挑选、返工使用的,则由采购部通知供应商或生产部进行挑选、返工使用。

由生产部挑选、返工时,生产部应做好工时的统计工作,由采购部执行对供应商相应的扣款事宜。

3.6.纠正措施:3.6.1进货检验员判定批量不合格时须按照《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填写《异常改善报告》通知SQE,由SQE要求供应商提出改善措施,并进行跟踪确认。

rtk测量作业流程

rtk测量作业流程

rtk测量作业流程
RTK(Real-Time Kinematic)测量是一种高精度的实时定位技术,通常用于测量和放样。

以下是一般的RTK 测量作业流程:
1. 项目准备:确定测量区域和目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测量设备(如RTK 接收机、基站等)并进行检查。

2. 基站设置:在已知坐标的参考点上设置基准站,确保基站的稳定和可靠的信号覆盖。

3. 流动站设置:在需要进行测量的位置设置流动站,确保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正常。

4. 初始化:在流动站进行初始化操作,获取并锁定卫星信号,建立与基站的实时通信。

5. 测量和记录:使用流动站进行实地测量,记录测量点的坐标、高程等数据。

6. 质量控制:检查测量数据的质量,包括精度、稳定性等,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测量或调整。

7. 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后处理,如平差计算、坐标转换等。

8. 结果输出:生成测量报告、图表等成果,提供给客户或项目团队。

9. 作业结束:清理测量设备,整理数据和文档,完成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RTK 测量的具体流程可能因设备型号、软件使用和项目要求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RTK 测量作业时,应遵循相关的操作指南和规范,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现场测量的基本工作程序

现场测量的基本工作程序

现场测量的基本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在进行现场测量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定所需测量的对象或区域,并了解其特点和要求。

然后,准备好所需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检查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以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

二、测量点布设在进行测量之前,需要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合理布设测量点。

测量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并能够全面反映测量对象的状态。

在布设测量点时,需要考虑测量仪器的安装位置和角度,以及与测量对象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关系。

三、测量数据采集在布设好测量点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测量数据的采集工作。

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在采集数据时,需要保持测量仪器的稳定,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采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数据采集后,我们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如去除异常值、平滑曲线等。

然后,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如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释。

五、结果评估与报告在完成数据处理与分析后,我们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并撰写测量报告。

评估结果可以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比较。

同时,我们需要将测量结果以清晰、准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将其整理成报告形式,以供后续使用或参考。

六、验证与校准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进行验证和校准工作。

验证是指通过与已知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是指通过与标准仪器进行比对,校正测量仪器的误差。

通过验证和校准工作,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总结与改进在完成现场测量工作后,我们需要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

总结是指对测量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

改进是指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测量程序字母表示内容

测量程序字母表示内容

测量程序字母表示内容坐标方位角XO? 输入测站X坐标YO? 输入测站Y坐标X? 输入任意点X坐标Y? 输入任意点Y坐标计算结果I? 结果测站点距任意点距离J? 结果测站点距任意点方位角直线坐标计算X? 输入测站X坐标Y? 输入测站Y坐标XO? 输入直线起点X坐标YO? 输入直线起点Y坐标Z? 输入直线起点里程桩号C? 输入中心线距左侧边桩距离P? 输入中心线距右侧边桩距离R? 输入方位角L? 输入里程桩号结果显示F=中心点结果X坐标K=中心点结果Y坐标I显示测站点放样距离J显示方位角S=显示左侧边桩X坐标M=显示左侧边桩Y坐标I测站点距左边桩距离J测站点到左边桩方位角N=显示右侧边桩X坐标O=显示右侧边桩Y坐标I测站点距右边桩距离J测站点到右边桩方位角L?要输入下一个放样点里程圆曲线坐标计算H? 表示输入切线方位角R? 半径O? 曲线中如曲线在切线右侧输入正1 左侧输入负1 N结果X坐标Q结果Y坐标缓和曲线坐标计算D? 输入缓和曲线总长R? 半径H? 表示输入切线方位角V? 左侧边桩X坐标M? 左侧边桩Y坐标O? 曲线中如曲线在切线右侧输入正1 左侧输入负1 N结果X坐标Z? 输入桩号Q结果Y坐标竖曲线计算输入显示G? 交点高程I? 坡度(只输入正值)O? 凸曲线输入正1 凹曲线输入负1R? 输入半进半径T? 输入切线长Q? 输入起点里程L? 输入计算点里程H? 结果缓和曲线偏角及玄长计算输入显示L? 里程桩号R? 半径I? 缓和总长O? 输入正负1显示结果A偏角C玄长L? 在输入要计算的里程桩号圆曲线偏角玄长计算R? 半径L? 要计算的里程桩号O? 桩号大减小桩号输入正1 桩号小减大桩号输入负1A偏角C玄长Q? 输入起点里程L? 在输入要计算的里程桩号。

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1

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1

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无论是测绘地形还是施工放样,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甚至还是产生错误,为了限制误差的传递,保证测区内一系列点位之间具有必要的精度,测量工作的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有高级到低级’的原则进行。

首先在整个测区内,选择若干个起着整天控制作用的点1、2、3、等为控制点,用较精密的仪器和方法,精确地各个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的工作称为控制测量。

这些控制测量精度高,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测区。

因此,控制测量是高度精密的测量,也是带全局性的测量。

然后以控制点位依据,用低一级精度测定其周围局部范围的地物和地貌特征点,称为碎步测量。

碎步测量是叫控制测量低一级的测量,是局部的测量,碎步测量由于是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碎步测量的误差就局限在控制点的周围,从而控制了误差的传播范围和大小,保证了整个测区的测量精度。

施工测量师首先对施工场地布设整体控制网,用较高的精度测设控制网点的位置,然后在控制网的基础上,在进行个局部轴线尺寸和高低的定位测设,其精度较低。

测量工作的程序分为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两步。

遵循测量工作的原则和程序,不但可以减少误差的累积和传递,而且还可以在几个控制点上同时进行工作,即加快了测量的进度,缩短了工期,又节约的开支。

测量工作有外业和内业之分,上述测定地面点位置的角度测量、水平测量、高差测量是测量的基本工作,称为外业。

将外业进行整理、计算(坐标计算、高程计算)、绘制成图,称为内业。

为了防止出现错误,在外业和内业工作中,还必须遵循另一个基本原则“边工作边校核”,用检验的数据说明测量的成果的合格和可靠。

测量工作实质是通过实践操作仪器获得观测数据,确定点位关系。

因此是实践操作与数据密切相关的一门技术,无论是实践操作有误,还是观测数据有误,或者计算有误,都体现在点位的确定上产生的错误。

因而在实践操作与计算中都必须步步有校检,检核已进行的工作有无错误。

一旦发现错误或达不到精度要求的成果,必须找出原因和返工重测,以保证各个环节的可靠。

最新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最新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5程序:
5.1测量系统分析方法的选定:
5.1.1计量型量具(用于测量计量型数据的量具或仪器)
5.1.1.1选用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5.1.1.2新购量具在校正合格后\维修重用之量具必须在维修后立即执行测量系统分析作业,且在使用后一年内追踪执行一次量测系统分析作业﹔
5.1.2计数型量具(用于测量计数型数据的量具/检具/孔径针)
3.5 GR&RGage R&R測量系統重復性和再現性合成的評估。
3.5
3.6分级数(Ndc)。1.41(PV/GRR)考虑整个测量系统变差时数据分级大小。
3.7线性(Linearity)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3.8计量型数据:定量的数据,可用测量值来分析。例如:用毫米表示工作过程中的机床的精度, 用千克表示射出的压力
5.1.2.1选用交叉法:
5.1.2.2新购量具制作验收合格后\维修重用之量具必须在维修后立即执行测量系统分析作业,且在使用后一年内追踪执行一次量测系统分析作业﹔
制作
审查
核准
标 题: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文 件源自编 号制 作 单 位制 作 日 期
版本
A.0
页 次
2/2
5.2作业人员之召集:品管部工程师依量测系统分析作业计划日期定期召集各量具使用之作业者,计量型量具按5。3项作业\计数量具按5。5项作业﹔
<80%
>5%
>10%
6支持文件:
6.1《品质记录控制程序》 CA-QP-10
7记录表单:
7.1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数据表 CA-QP-24-01
7.2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报告 CA-QP-24-01
7.3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CA-QP-24-02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 目的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测量结果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的所有活动及相关组织和人员的管理。

3 职责3.1 测量科是测量过程控制的归口管埋部门,负责组织测量过程的识别、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确定关键测量过程的范围、控制程度和组织管理,并监督执行。

3.2 测量科负责确定测量参数及控制限。

3.3 各测量过程的实施部门(分厂、车间、科室)负责测量过程的实施,参与测量过程的识别、分析策划和过程文件的编制。

4 管理要求和工作程序4.1 总要求4.1.1 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量管理体系最主要的管理对象,通过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4.1.2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必须受控,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每一个影响量。

4.1.3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形成文件的程序指本公司自行编制的测量过程规范(作业指导书),也可以直接采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操作规程、操作手册等。

4.1.4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

4.2 测量过程的策划4.2.1测量过程的识别各单位负责识别本单位现有的测量过程,识别的内容可包括:a) 本单位有哪些测量过程?b) 测量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c) 过程需要的资源;d) 影响测量的因素等。

4.2.2 测量过程的策划为确保测量过程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XX科在各单位识别的基础上,组织测量过程的策划,确定关键测量过程及其控制程度。

4.2.2.1测量过程策划的依据a) 测量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复杂性;b) 测量结果不正确是否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

4.2.2.2本公司的关键测量过程应覆盖以下范围:a) 产品质量检验过程;b) 原材料分析测试过程:c) 经营管理测量过程,如大宗物资秤量过程;d)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测量过程,如温度、压力、流量测量过程;e) 能源计量测量过程,包括:煤、电、水、气、油的计量等;f) 环境及安全监测过程;4.2.2.3通过分析策划形成《关键测量过程目录》。

测量的三个程序.

测量的三个程序.

測量
2
測量程序範例1
研究方法課程學習成效—考試成績 成績為介於0~100之正整數 根據答題正確率給予對等比例分數
測量
3
測量程序範例2
觀察對象
數值係統 分派法則 參觀人員性別 (M,F) 若為男性M 若為女性F 出席人員滿意程度 (1-5) 非常滿意5 滿意4 沒意見3 不滿意2 非常不滿意1
用一個「異質的特質」測量工具,以不 同方法(例如,自評法 vs. 同伴評分法 vs. 投射測驗驗; 調查法 vs. 觀察法…) 對同一批樣本進行測驗。 此法乃檢定重測信度及建構效度最嚴謹 的方法,但因資料蒐集時間冗長,且須 受訪者長期配合,故經濟性及便利性較 差。
測量 39
多特質多方法—範例1
某研究者以自陳量表、投射測驗、同伴 評分三種不同方法,對同一批15名受訪 者,分別觀察測量其依賴性、社會性、 成就動機三種異質的特質…
測量 31
效標關聯效度1
又稱實用效度或實証效度,意指這種效度 應建立在實証資料之上。效標關聯效度並 不涉及構念的問題。依據效標不同,效標 關聯效度可分為同時(concurrent)效標及 預測(predictive)效標。 「效標」是用來顯示測量工具所欲測量 (或預測)的特質之獨立量數,以作為檢定 效度的參考標準。
測量 24
範例
與改制前相比,學校 的組織氣候變差了。 不同意 大致不同意 不知道 大致同意 同意
效度:… 信度:no 敏感度:no 實用性:no
測量
與改制前相比,現在 同事們較常邀請同事 到家裏小聚。 不同意 大致不同意 不知道 大致同意 同意
效度:yes 信度:yes 敏感度:yes 實用性:yes
計量(metric)變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ISO FX-5800计算程序(曲线五大桩里程、坐标)一.ROAD-126→DimZ“X(JD)”?X: “Y(JD)”?Y : “FWJ ” ?M“ANGLE” ?O: ?R: “LS1”?B : “LS2” ?C : “K(JD)”?K M+O→NPrOg“ROAD-SUB1”“T1=”:S ◢“T2=”:T ◢“L=”:L ◢“LY=”:Q ◢“E=”:E ◢“K(ZH)=”:Z[1] ◢“K(HY)=”:Z[2] ◢“K(QZ)=”:Z[3] ◢“K(YH)=”:Z[4] ◢“K(HZ)=”:Z[5] ◢“XS”?U: “YS”?VLbI0“KP”?PPrOg“ROAD-SUB2”“XP=”:F ◢“YP=”:G ◢“BP=”:Z DMS ◢If U=0:ThenGoTo2:EISe p0I(F-U,G-V):If EndLbI1If J<0:ThenJ+360→J: If End“A1=”:J DMS ◢“D1=”:I ◢LbI2“D ANGLE”?H:If H=0:ThenGoTo0:If End:?D“XB=”:F+DCos(Z+H) →Z[11] ◢“YB=”:G+DSin(Z+H) →Z[12] ◢If U=0: ThenGoTo2:EISe PoI(Z[11]-U,Z[12]-V): If EndGoTo1二.ROAD-SUB1If O<0:Then-1→W: EISel→W: If End:WO→AB^2÷24÷R- B^ (4) ÷2688÷R^ (3)+ B^ (6) ÷506880÷R^ (5)→Z[6]C^2÷24÷R- C^ (4) ÷2688÷R^ (3)+ C^ (6) ÷506880÷R^ (5)→Z[7]B÷2- B^ (3) ÷240÷R^2 + B^ (5) ÷34560÷R^ (4) →Z[8]C÷2- C^ (3) ÷240÷R^2 + C^ (5) ÷34560÷R^ (4) →Z [9]Z[8]+(R+Z[7]-(R+Z[6])Cos(A)) ÷Sin(A) →SZ[9]+(R+Z[6]-(R+Z[7])Cos(A)) ÷Sin(A) →TRA∏÷180+(B+C) ÷2→LL-B-C→Q(R+(Z[6]+Z[7]) ÷2) ÷Cos(A÷2)-R→EK-S→Z[1]Z[1]+B→Z[2]Z[2]+Q÷2→Z[3]Z[1]+L-C→Z[4]Z[4]+C→Z[5]三.ROAD-SUB2X-SCos(M) →Z[21]:Y-Ssin(M) →Z[22]X+TCos(N) →Z[23]:Y+Tsin(N) →Z[24]If P>Z[1]: ThenGoTo1:If EndZ[1]-P→LX-(S+L)Cos(M) →FY-(S+L)Sin(M) →GM→Z: GoTo5LbI 1If P>Z[2]:Then GoTo2:If EndP-Z[1] →L:L→Z[14]:B→Z[15]:Prog“ROAD-SUB3”Z[21]+Z[16]Cos(M)-WZ[17]Sin(M) →FZ[22]+Z[16]Sin(M)+WZ[17]Cos(M) →GM+90WL^2÷(BR∏) →ZGoTo5LbI 2If P>Z[4]: ThenGoTo3:If EndP-Z[1] →L:90(2L-B) ÷R÷∏→Z[13]RSin(Z[13])+Z[8] →Z[16]:R(1-Cos(Z[13]))+Z[6] →Z[17]Z[21]+Z[16]COS(M)-WZ[17]Sin(M) →FZ[22]+Z[16]Sin(M)+WZ[17]Cos(M) →GM+WZ[13] →ZGoTo5LbI 3If P>Z[5]: ThenGoTo4:If EndZ[5]-P→L:L→Z[14]:C→Z[15]:Prog“ROAD-SUB3”Z[23]-Z[16]Cos(N)-WZ[17]Sin(N) →FZ[24]-Z[16]Sin(N)+WZ[17]COs(N) →GN-90WL^2÷(CR∏) →ZGoTo5LbI 4P-Z[5] →LX+(T+L)Cos(N) →FY+(T+L)Sin(N) →GN→ZLbI 5If Z<0 :ThenZ+360→Z:If End四.ROAD-SUB3If Z[14]=0:Then0→Z[16]:0→Z[17]:ElseZ[14]-Z[14]^(5)÷40÷(RZ[15])^2+Z[14]^(9)÷3456÷(RZ[15])^ (4)→Z[16]Z[14]^(3)÷6÷(RZ[15])-Z[14]^(7)÷336÷(RZ[15])^(3)+Z[14] ^(11)÷42240÷(RZ[15])^(5)→Z[17]IfEnd说明:X(JD) ?=交点X坐标 Y(JD) ?=交点Y坐标FWJ?=切线方位角(ZH→JD)ANGLE?=转向角(左负、右正)R=曲线半径 LS1?=第一缓和曲线 LS2?=第二缓和曲线K(JD) ?=交点里程 T1=第一切线长 T2=第二切线长L=曲线全长 LY=圆曲线长 E=外矢距 K(ZH)=置缓里程XS?=起算点X坐标 YS?=起算点Y坐标KP?=待求点里程 D ANGLE?=左右边桩角度D?=左右边桩距离(左负、右正)满意答案一、 坐标计算源程序1.主程序(TYQXjs)"1.SZ => XY":"2.XY => SZ":N:U"X0":V"Y0":O"S0":G"F0":H"LS":P"R0":R"RN":Q:C=1÷P:D=(P-R)÷(2HPR):E=180÷π:N=1=>Goto 1:≠>Go to 2Δ←┘Lbl 1:{SZ}:SZ:W=Abs(S-O):Prog "SUB1":X"XS"=X◢Y"YS"=Y◢Goto 1←┘Lbl 2:{XY}:XY:I=X:J=Y:Prog "SUB2":S"S"=O+W◢Z"Z"=Z◢Goto 22. 正算子程序(SUB1)A=0.1739274226:B=0.3260725774:K=0.0694318442:L=0.3300094782:F=1-L:M=1-K:X=U+W(Acos(G+QEKW(C+KWD))+Bcos(G+QELW(C+LWD))+Bcos(G+QEFW(C+FWD))+Acos(G+ Y=V+W(Asin(G+QEKW(C+KWD))+Bsin(G+QELW(C+LWD))+Bsin(G+QEFW(C+FWD))+Asin(G+ F=G+QEW(C+WD)+90:X=X+ZcosF:Y=Y+ZsinF3. 反算子程序(SUB2)T=G-90:W=Abs((Y-V)cosT-(X-U)sinT):Z=0:Lbl 0:Prog "SUB1":L=T+QEW(C+WD):Z=(J-Y)cosL-(I-X)sinL:AbsZ<1E-6=>Goto1:≠>W=W+Z:Goto 0Δ←┘Lbl 1:Z=0:Prog "SUB1":Z=(J-Y)÷sinF二、使用说明1、规定(1) 以道路中线的前进方向(即里程增大的方向)区分左右;当线元往左偏时,Q=-1;当线元往右偏时,Q=1;当线元为直线时,Q=0。

(2) 当所求点位于中线时,Z=0;当位于中线左铡时,Z取负值;当位于中线中线右侧时,Z取正值。

(3) 当线元为直线时,其起点、止点的曲率半径为无穷大,以10的45次代替。

(4) 当线元为圆曲线时,无论其起点、止点与什么线元相接,其曲率半径均等于圆弧的半径。

(5) 当线元为完整缓和曲线时,起点与直线相接时,曲率半径为无穷大,以10的45次代替;与圆曲线相接时,曲率半径等于圆曲线的半径。

止点与直线相接时,曲率半径为无穷大,以10的45次代替;与圆曲线相接时,曲率半径等于圆曲线的半径。

(6) 当线元为非完整缓和曲线时,起点与直线相接时,曲率半径等于设计规定的值;与圆曲线相 接时,曲率半径等于圆曲线的半径。

止点与直线相接时,曲率半径等于设计规定的值;与圆曲线相接时,曲率半径等于圆曲线的半径。

2、输入与显示说明输入部分:1. SZ => XY2. XY = > SZN ? 选择计算方式,输入1表示进行由里程、边距计算坐标 ;输入2表示由坐标反算里程和边距。

X0 ?线元起点的X坐标Y0 ?线元起点的Y坐标S0 ?线元起点里程F0 ?线元起点切线方位角LS ?线元长度R0 ?线元起点曲率半径RN ?线元止点曲率半径Q ? 线 元左右偏标志(左偏Q=-1,右偏Q=1,直线段Q=0)S ? 正算时所求点的里程Z ?正算时所求点距中线的边距(左侧取负,值右侧取正值,在中线上取零)X ?反算时所求点的X坐标Y ?反算时所求点的Y坐标显示部分:XS=××× 正算时,计算得出的所求点的X坐标YS=××× 正算时,计算得出的所求点的Y坐标S=××× 反算时,计算得出的所求点的里程Z=××× 反算时,计算得出的所求点的边距四、算例某匝道的由五段线元(直线+完整缓和曲线+圆曲线+非完整缓和曲线+直线)组成,各段线元的要素(起点里程S0、起点坐标X0 Y0、起点切线方位角F0、线元长度LS、起点曲率半径R0、止点曲率半径RN、线 元左右偏标志Q)如下:S0 X0 Y0 F0LS R0 RN Q500.000 19942.837 28343.561 125 16 31.00269.256 1E45 1E45 0769.256 19787.340 28563.378 125 16 31.0037.492 1E45 221.75 -1806.748 19766.566 28594.574 120 25 54.07 112.779 221.75 221.75 -1919.527 19736.072 28701.893 91 17 30.63 80.285 221.75 9579.228 -1999.812 19744.038 28781.659 80 40 50.00100.000 1E45 1E45 01、正算(注意:略去计算方式及线元要素输入,请自行根据所求点所在的线元输入线元要素)S=700 Z=-5 计算得 XS=19831.41785YS=28509.72590S=700 Z=0 计算得 XS=19827.33592YS=28506.83837S=700 Z= 5 计算得 XS=19823.25398YS=28503.95084S=780 Z=-5 计算得 XS=19785.25749YS=28575.02270S=780 Z=0 计算得 XS=19781.15561YS=28572.16358S=780 Z= 5 计算得 XS=19777.05373YS=28569.30446S=870 Z=-5 计算得 XS=19747.53609YS=28654.13091S=870 Z=0 计算得 XS=19742.68648YS=28652.91379S=870 Z= 5 计算得 XS=19737.83688YS=28651.69668S=940 Z=-5.123 计算得 XS=19741 . 59118YS=28722.05802S=940 Z=0 计算得 XS=19736.47687YS=28722.35642S=940 Z= 3.009 计算得 XS=19733.47298YS=28722.531682、 反算X=19831.418 Y=28509.726 计算得 S=699.9999974 Z= -5 .00018164X=19827.336 Y=28506.838 计算得 S=699.9996493 Z=0.000145136X=19823.25398 Y=28503.95084 计算得 S=699.9999985 Z= 5.000003137X=19785.25749 Y=28575.02270计算得 S=780.0000035 Z= -5 .000001663X=19781.15561 Y=28572.16358 计算得 S=780.0000025 Z=-0.000002979X=19777.05373 Y=28569.30446 计算得 S=780.0000016 Z= 4.99999578X=19747.536 Y=28654.131计算得 S=870.0001137 Z=-4.99941049X=19742.686 Y=28652.914 计算得 S=870.0003175 Z=-0.00041814X=9737.837 Y=28651.697 计算得 S=870.0002748 Z= 4.999808656X=19741.5912 Y=28722.0580 计算得 S=939.9999786 Z= -5.123024937X=19736.4769 Y=28722.3564 计算得 S=939.9999862 Z=-0.000027710X=19733.4730 Y=28722.5317 计算得 S=940.000 0238 Z=3.008986943、 本人修改意见:以上程序正算、反算看来似乎很正确,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