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其新趋势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的回顾,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在分析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是发展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模式,指出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意义及其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模式,政策建议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而这种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总结(summary)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新趋势。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水平通常通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

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所经历的60年历程的测量,我们看到(见表1),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基于6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方针的变化,可以将我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发展阶段(1949年-1978年)、体制改革下城市发展拉动型阶段(1979年-1990年)、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的城市发展加速阶段(1991年-1999年)、城乡统筹过程中的城市发展阶段(2000年-)。

表1新中国成立后各年城市化水平(单位:%)(1)城市化水平(单位:%)=城镇人口总数/总人口数(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09)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整理(一)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诞生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主要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开端。

郑州市历史阶段

郑州市历史阶段

郑州市历史悠久.但其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大致可以划分为停滞.起步、扩张和加速四个阶段:1.1停滞阶段(1948年以前)位于目前郑州市中心建于3600年前的商城是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的近7000m长的夯土城垣)。

汉代以后.郑州逐渐衰落 1 9世纪末期郑州成为面积仅2.23km 的小县城。

民国初年郑州曾被建市.历经行政建制的沿革.到1 91 6年.郑州仍被称为郑县县城仅包括商城遗址附近部分地区(图1 a)。

但当时汴洛铁路(今陇海铁路)和京汉铁路已经建成郑州的区位优势已初步显现,这带动了郑县城区和火车站之间地区的发展。

1 g30年,郑州市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包括商城遗址及火车站周边地区,也即现在的郑'Jt、l城市核心区(图1b)。

由于火车站出口向东+建成区基本上位于京汉铁路东侧。

但当时郑州市的发展仍然缓慢1 948年解放前面积仅5.23 km1.2起步阶段(1949 1978年)建国初年+郑州市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随着1 954年省量会迁郑,郑州工业发展迅速+郑州市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在西郊和东北分别建成了工业基地和省级行政中心人口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按照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郑州城市总体规划(图1 c) 大多沿铁路一侧布置+职工居住用地与工厂带状平行布局构成了郑州市工业区沿铁路线一侧带状布置的基本格局。

而-tLt省级文化、商业体育等公共设施围绕行政中心相继建成。

1 961年以后直至”文革期间+因政治原因+郑州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1.3扩张阶段(1978 2001年)改革开放以后,郑州市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摊大饼”式扩张在建国初年城市核心区西区工业基地和省级行政中心的基础上,向外围不断扩展(图2) 建成区面积从1 g85年的70 2kin 发展到2000年的1 33km ,增加了近一倍[ 。

(2)市区道路交通格局进一步完善。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学—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非农化水平、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关系见表5-8,表5-9。 (P116)
二、城市化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1949年,我国城市136个。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是7.7亿,只有654 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个,而20万以下的小 城市却占比不到18%。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要有政治稳定作保证。 我国各时期城市化规模的变动情况如表5-10。(P116)
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 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
期间,一些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 涌现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这 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 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第二节 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二、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三、近现代社会时期
一、城市起源和初期发展时期
1、城堡----城市的萌芽,6座古城遗址: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安阳后岗、章丘子崖、寿光边 线王;
2、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距今约3600年前的宫殿遗 址,一般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1961
9 维也纳
1866
10 布宜诺斯艾 1632 利斯
柏林
4332
莫斯科
4137
布宜诺斯 艾利斯
上海
4089 3595
加尔各答 3436
上海 布宜诺斯艾利斯 芝加哥 莫斯科 加尔各答
5800 5300 4900 4800 4800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化三个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

南京城市化发展历程南京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南京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第一阶段:农业社会在古代,南京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曾经是六朝古都。

当时的南京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人们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为生,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建设也相对简单。

第二阶段:工业化起步20世纪初,南京开始迈入工业化的道路。

当时,南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造纸、轻工等行业。

南京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南京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和建设。

第四阶段:现代化城市近年来,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形成了现代化城市的面貌。

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南京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南京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就业,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南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

此外,南京还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南京的城市化发展历程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化起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四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 城市发展历程

(3)建立子经纬道路网。
(4)城市规模经过计算与规划。
汉长安的建设:一个伟大的开始 (1) 选址 定都长安, 关中地理环境的优 势占了主要地位。
图16 长安城位置图
(2)城市布局特点
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 B、斗城 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 门内大街宽约 45 米,以 排水沟界为三股,中间为驰 道,两侧为臣庶所用。道路 系统也即排水系统,明沟暗 渠交错成网。 D、面朝后市 E、闾里(里坊) 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 又散处各宫区间。
第一节 概说
一、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 ◆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至汉) ◆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城市组成部分
(一)宫殿区(衙署区) 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 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 府衙、县衙等。 (二)商业区(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 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 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 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 (三)居民区 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
图5 北宋汴梁平面图
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 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 瓦解。 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 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 • (1) 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 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 • (2) 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 (3)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
四、都城 1、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始 ——《考工记·匠人》 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 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 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 要内容为: “匠人营国,方九 里 , 旁三 门 。 国中 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市政学

市政学

市政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的含义1.市政概念主要有:城市政权说、城市行政说、城市政治说、城市事务说、城市政策说等。

2.对市政主体和客体解释1) 市政主体:(1) 广义的市政主体为城市的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包括城市中的政党组织、各种国家机构和现代城市中广泛存在的非国家权力组织,特别是各类社区组织,如我国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工会、妇联等。

(2) 狭义的市政主体仅指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包括人民政府,市辖区人民政府,市、区人民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文化局、司法局、教育局)及不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2) 市政客体:(1) 广义上的市政客体包括市辖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规划、管理和建设,还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管理等各项专门的管理活动。

(2) 狭义上的市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城市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

3.市政的含义:1) 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及其过程,广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及其过程,狭义的市政是指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市辖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过程。

4.当代中国市政的特色:1) 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劳动地位和作用问题,要坚持、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

2) 政治体制上看,中国实行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必须服从国务院,城市的大量公共事务主要由人民政府进行管理。

3) 当代中国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市政职能要转变,万能政府要转变为有限政府。

4) 当代中国的“市”,具有很大的差别和特殊性。

5) 当代中国的“市”,都管辖着一定的农村地区,因此并不是个严格意义的城市政府。

二、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市政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江苏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城市化稳步推进,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全省每年有200万左右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均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目前,江苏省城镇人口比重已达50%以上,城市化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正在向比较成熟的城市社会推进。

加强对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特征、影响因素及趋势性分析,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转变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内需、实现地区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自1949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江苏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历程。

1949年,全省共有城市10个,建制镇703个,到2005年,城市数量增加到40个,建制镇增加到1025个;市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437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3775万人,增加了7.6倍,年均增长3.9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2.4%上升到2005年的50.5%,上升了38.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8个百分点。

1949-2005年期间,江苏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全省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发展态势良好,市镇人口由435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6%,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5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8年间上升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7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58年至1978年)。

这期间,江苏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1958年,市镇人口占总人口19.5%,1960年最高,达到20.62%。

1961年起城市人口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代城市阶段
从原始公社解体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为奴隶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成为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经济功能弱。

(2)中世纪城市阶段
公元476-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为封建社会时期。

其城市特征:范围分布较为广泛;城市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也成为文化中心;城市的功能日趋多样化。

(3)近代城市阶段
1640-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城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其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急剧增加;城市成为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学技术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也成为各类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4)现代城市阶段
世界多元化的时代,其城市特征是: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节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