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药物化学》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另一是从化学的角度设计和创建新药,主要研究药物与生物
体相互作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 (mechnismm of action)和作用方式(mode of action)。在这一范围内, 通过前瞻性研究,发现和创制新的药物分子,或称新化学实体。它所 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及什么是好药。
8
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就药物化学涉及和讨论的内容而言,大体分成两个不同的范围:
一是关于已知药理作用并在临床应用的药物,它们的制备方
法(合成、发酵、提取)、分析确证、质量控制、结构改造以及化学 结构与药理活性的关系等。讨论已有药物的化学与活性,它回答的问 题是,什么是一个好药,如何得到一个安全有效的药物,侧重于现行 药物的实际应用;
第一章 绪 论
药物
药物化学
2


药物是对疾病具有

预防、治疗和诊断 作用或用以调节机

体生理功能的物质 。


从 功 能 分:
预防药 疫苗、干扰素 诊断药 血管造影剂、试剂盒
治疗药
从 来 源 分:
天然药物 中药 化学药物 合成药、抗生素 生物药物 干扰素等
按照药理作用分类:镇痛药、抗菌药、抗肿瘤药、心血管 系统用药、麻醉药等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19世纪,化学提取药物(植物药)
1802
古柯叶
1805
鸦片花(罂粟)
可卡因 吗啡
1805
金鸡纳树
奎宁
1899
阿司匹林(Aspirin)上市,标 志人们开创了用化学方法改变 天然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使之 成为更理想药物的阶段。
其他一些从植物中提取的药物 青蒿-青蒿素 秋水仙-秋水仙碱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PPT课件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PPT课件
详细描述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第一代类似,但通过改变药物 的结构和取代基团,降低了嗜睡等副作用的发生率。常见的 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第三代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工艺
总结词
第三代抗组胺药在第二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第三代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前两代有所不同,通常是通过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这些药 物的作用机制更加明确,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组胺受体的活性,从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常见的第三 代抗组胺药有奥洛他定、依巴斯汀等。
抗组胺药是一类通过与组胺受体 结合,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结构,抗组胺药 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 。
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
01
02
03
拮抗H1受体
抗组胺药主要通过拮抗H1 受体,抑制组胺引起的过 敏反应。
抑制炎症反应
部分抗组胺药具有抗炎作 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 释放。
抗胆碱作用
《药物化学抗组胺药》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抗组胺药简介 • 抗组胺药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 抗组胺药的合成方法与工艺 • 抗组胺药的药代动力学与药物相互作用 •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 新型抗组胺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抗组胺药简介
抗组胺药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组胺药时,应注意观察患者 的症状变化,避免长期使用或过量使 用。
禁忌症
对某些抗组胺药过敏的患者应禁用, 同时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 应慎用或禁用。
05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与疗 效评价
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

药物化学简介_PPT幻灯片

药物化学简介_PPT幻灯片
人类最早使用的药物是天然药物,主要是植物的草、叶、 根、茎、皮等,也有动物的甲壳、脏器和分泌物等。
19世纪中期,化学学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人类已不 满足于应用天然植物治疗疾病,而是希望从中发现具有治疗作 用的活性成分。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从临床应用的植物、矿物中 提取和分离活性成分,并确定其化学结构。例如:吗啡、士的 宁、奎宁、可卡因、阿托品、咖啡因等。这些活性组分的分离 和确定,说明天然药物中所含的化学物质是天然药物产生治疗 作用的物质基础,不仅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准确适用的药品,也 为药物化学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开端。
2)手性药物 目前,世界上手性药物在新药中的比例已占1/3,2000年
的销售已达1233亿美元。手性药物的研究将成为药物化学研 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3)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新方法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进行蛋白质的折叠和三 维结构预测,并研究蛋白质相对应的生物功能,这就是结构 基因组学。对蛋白质结构的阐明将有助于药物设计。
3)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杂质来源和体 内代谢等,为制定质量标准、剂型设计和临床 药学研究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化学的总目标是创新新药和有效地利用 或改进现有药物,不断地提供新品种,促进医 药工业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和发展
药物是人类为了繁衍生息而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发 现和发展起来的,对药物化学的研究和化学、生物学、医学的 研究与发展密切相关。
同时,我国新药研究也受到很大重视,创制了一些重要类 型的化学药。例如:抗肿瘤药物氮甲、甘磷酰芥、平阳霉素、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三尖杉酯类生物碱等;从青藏高原唐古特 山莨菪中分离出新生物碱山莨菪碱和樟柳碱用于治疗中毒性休 克、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管性头痛等;从植物千层塔中分离出 石杉碱甲,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症。从中药黄花蒿中分离得到 青蒿素,确定其结构,用于治疗恶性疟,在此基础上经过结构 改造得到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增强了活性,降低 了毒性,并已在国外申请专利。在对五味子中有效成分五味子 丙素结构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治疗肝炎的药物联苯双酯;对芬太 尼结构改造过程中得到新的μ-阿片激动剂羟甲芬太尼,等等。

药学导论(药物化学) ppt课件

药学导论(药物化学)  ppt课件

三、药物的基本结构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结构影响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 ——主要是影响了与特定部位受体的相 似性 药物分子的大小、形状、电子分布影响结构特异性 药物的生物活性。
四、药物的电子密度分布对药效的影响 五、药物的立体结构对药物的影响
原子间距离、立体异构体、取代基空间的排列
六、药物的其他结构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化学
药化属于药学的二级学科 主要介绍:药物结构、性质及其制备的基本知识。是创制新药合成化学药物研究构 效关系和④改进现有化学药物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好药化为从事药物设计和新药的创新 工作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药物化学的任务和性质
第二节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第三节 药物的转运代谢与药效的关系 第四节 有机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对先导化合结构) 第五节 常见有机药物类型简介 第六节 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11% 离子通道 激素和内分 现已知治疗药物作用靶点各占比例: 泌
5%
2工程
3、组合化学
是将一些基本的小分子通过化学的、生物合成的程序,
二、药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1、合理药物设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2、发掘长效信号分子药物 3、基因治疗药物的应用
成为实用的高效低毒、可控的优良药物的过程。
(1)一般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
剪切分子; 增加或减少亚甲基,组成酯环
引入双键或成烯
第七节 药物化学进展
一、创新新药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新理论、新方 法、新途径的进展
1、合理的药物设计 45% 受体 DNA 2%
现新药的主要设计方向是作用于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 28% 2% 酶 核酸 为主要作用靶点
第三节 药物的转运代谢与药效的 关系
药物的转运:指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 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 学变化 代谢分Ⅰ相和Ⅱ相代谢: Ⅰ相代谢:是药物在酶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还 原、水解过程 主要是官能团(-OH、-COOH、-NH 、-SH)

药物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药物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O
O
NH2CONH2 C2H5ONa
H3C RH2C
CH R/
N NH
ONa
H+
H3C CH RH2C R/
NH O
NH
HN
O
3. 举例:苯巴比妥
O3
•结构式:
4NH
H 5C 2 O
52
6
N
H
1
O
•化学名:5-乙基-5-苯基丙二酰脲,又名鲁米那
C H 2 C lK C N
C H 2 C NH 2 O
第二章、麻醉用药
临床上使用的麻醉用药包括: 全身麻醉药(全麻药)、
局部麻醉药(局麻药) 和麻醉辅助药(肌肉松弛药)。
•全身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使其受到可逆性抑制, 从而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干,阻滞神经冲动 的传导,使局部的感觉消失; •肌肉松弛药又称骨骼肌松弛药或肌松药,作用在神经 肌肉接头处,可使骨骼肌完全松弛。
•药物研究和开发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符合要求, 目的是保证药物的有效和安全。
传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模式
现代新药设计
基因治疗药物
基于疾病发生机制的药物设计 基于药物作用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
合理药物设计:依据生物化学、酶学、分子生物学及分
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这些基础研究所揭示的包括
酶、受体、离子通道、核酸等潜在的药物作用的靶点,以
COOCH2CH2N
C2H5 C2H5
.HCl
•化学名:对-氨基苯甲酸-β-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
O2N
又名奴佛卡因
CH3 Na2Cr2O7,H2SO4O2N
COOH
HOCH2CH2N(C2H5)2O2N

《天然药物化学》PPT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PPT课件
萜类及挥发油成分
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对呼吸系 统有保护作用。
三萜及其苷类成分
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
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关系
甾体及其苷类成分
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生物碱类成分
具有镇痛、抗炎、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药物利用、天然药物成分研究和现代天然药物化学三个 阶段。
发展
随着分离纯化技术、波谱解析技术和结构鉴定技术等的发展,天然药物化学在药物研发 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为新药的发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组学技术、合成生
物学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类型
甾体及其苷类成分
强心苷、甾体皂苷、甾体醇、甾体酸等。
生物碱类成分
有机胺类、吡咯烷类、吡啶类、异喹啉类等。
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
糖类成分
具有羟基和羰基,可形成糖苷键 。
苯丙素类成分
具有苯环和丙烷链,可形成多种衍 生物。
醌类成分
具有醌式结构,可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
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
05
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利用
天然药物的资源分布与保护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概况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地域特色。
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采,可持续利用。
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
建立保护区,人工繁育,替代品研究。
天然药物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天然药物的采集与加工
适时采集,科学加工,保证药效。
天然药物的开发策略

2024天然药物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2024天然药物化学ppt课件完整版

01绪论Chapter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任务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研究内容特点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从单一到系统、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和完善。

现状目前,天然药物化学已经成为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为创新药物的发现和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随着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02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Chapter定义与性质分布与种类生物活性030201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定义与结构分布与作用常见种类萜类化合物分布与生物活性定义与分类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种类与实例苯丙素类化合物定义与结构特点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由苯环和三个直链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具有多种结构类型。

分布与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种类与实例常见的苯丙素类化合物有香豆素、木脂素等。

01020304一类多元酚类的混合物,具有收敛、止血、抗菌等作用。

鞣质如柠檬酸、苹果酸等,具有抗菌、抗炎等作用。

有机酸如淀粉、纤维素等,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等作用。

多糖一类具有香气和挥发性的油状液体,具有解表、行气等作用。

挥发油其他成分03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Chapter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在水中稳定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溶剂提取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择适当溶剂将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溶剂有石油醚、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

升华法利用某些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液态直接转化为气态,再将该气态物质冷却后又成为固态的原理,使之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出来。

提取方法1 2 3系统溶剂分离法色谱分离法结晶与重结晶法分离纯化方法结构鉴定方法理化性质鉴定01光谱分析02色谱分析0304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应用Chapter天然药物的来源与分类来源分类天然药物的开发流程与方法开发流程开发方法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化学分析、生物活性筛选、现代分离技术、结构鉴定等方法进行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药物化学》ppt课件

《药物化学》ppt课件
药物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
药物的化学结构也影响其稳定性,如某些药物在光、热、酸、碱等 条件下容易发生分解或变质。
03
药物合成与反应
药物合成的基本方法
01
02
03
化学合成法
通过化学反应将简单化合 物转化为复杂药物分子, 包括加成、消除、取代、 重排等反应。
生物合成法
利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 和酶催化反应合成药物, 如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
药物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的药物化学
早期的药物主要来源于天然产物,如植物、动物和矿物等。人们通过经验和试错的方式发现 了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并逐渐积累了一些用药的知识。
近代药物化学的发展
随着化学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开始运用化学方法对天然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进而合成了一些具有相似或更好疗效的药物。同时,人们也开始探索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全新 的药物。
高纯度的药物产品。
04
药物设计与优化
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
通过了解受体的三维结构和作用机制,设计与之匹配的药物分子。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通过分析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设计具有相似或改进活性的 新药物。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利用计算机模拟和预测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指导药物分子的优 化。
06
新药研究与开发
新药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基于靶点的研究策略
通过寻找与疾病相关的特定靶点,设计和合成能够与之相互作用的候 选药物。
基于表型的研究策略
通过观察疾病表型的变化,寻找能够逆转或改善疾病表型的候选药物。
基于天然产物的研究策略
从天然产物中筛选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改造,以 获得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合成镇痛药—苯基哌啶类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
苦。易溶于水或乙醇,在三氯甲烷中溶解, 乙醚中几乎不溶。
●化学性质
a.空气中稳定,但易吸潮,遇光变质,所 以应密闭保存。 b.水溶液中短时间煮沸不分解,但在酸中 易水解。注射剂在pH4时最稳定。
三.合成镇痛药—苯基哌啶类
-化学性质 c.与苦味酸反应呈黄色结晶性沉 淀;与甲醛-硫酸反应呈橙红色。 -临床应用
HO O N
OH
15
(二)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
●吗啡
+ 光
+ 空气 → 伪吗啡 + N-氧吗啡
●本品避光密封保存
(二)理化性质
(二)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其盐水溶液的稳定性与pH有关
●在pH4时较稳定,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易被氧化 ●措施:注射液调配为pH3~5,避光以及防止空气
● ● ●
各种剧烈疼痛
分娩镇痛
治疗胃肠痉挛
三.合成镇痛药—氨基酮类

盐酸美沙酮 -结构:
-化学式:
O
N
. HC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4-二苯基-6-(二甲氨基)-3-庚酮 盐酸盐。
-临床应用
●各种剧烈疼痛
●治疗剧烈干咳 ●二醋吗啡(海洛因)成瘾的戒除治疗
二、合成镇痛药
盐酸美沙酮
4
4,4-二苯基-6-(二甲氨基)-3-庚酮盐酸盐。
●大剂量时拮抗吗啡作用
●治疗剧烈疼痛
6-二醇盐酸盐 三水合物
17 16 N 10 9 11 8 15 14 12 7 13 4 O 5 6 OH
N
1 3 HO
. HCl . 3H2O
吗啡喃
12
结构特点
10 9 8 7 3 4 5 6
部分氢化菲核
1 2
(phenanthrene)
N
• 五个环组成的刚性分子 • 整个分子呈 T型
D B A E O C
三.合成镇痛药—苯吗喃类
三.合成镇痛药—苯吗喃类
三.合成镇痛药—苯吗喃类

喷他佐辛 -结构:
-理化性质
可溶于水和乙醇,易溶于三氯甲烷。
●物理性质:白色或为褐色粉末,味微苦,
三.合成镇痛药—苯吗喃类
-化学性质
a.具有叔胺氮原子,具有碱性,可与酸
成盐
b.具有酚羟基,可与三氯化铁反应显黄

-临床应用
扑吗啡。
(二)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盐酸吗啡具有多种颜色反应

盐酸吗啡水溶液 + 中性三氯化铁试液 → 呈 盐酸吗啡水溶液 + 甲醛-硫酸 → 呈蓝紫色 盐酸吗啡+ 钼硫酸试液 → 呈紫色 → 蓝色
蓝色
● ●
→ 绿色 以上反应可以用于吗啡的鉴别。
(三)临床应用

作用于阿片受体,产生镇痛、镇咳和
镇静、抑制呼吸、兴奋平滑肌作用,

按来源分类
-生物碱类
-半合成镇痛药
-全合成镇痛药
一.镇痛药的简介
对痛觉中枢有选择性抑制作用,使疼痛减
轻或消除的药物
– 不影响 意识 – 不干扰 神经冲动的传导 – 不影响 触觉及听觉等
-抑制呼吸 -成瘾性和易被滥用
7
解热镇痛药与镇痛药
作用部位
作用靶点 – 解热镇痛药不能代替吗啡类使用 – 它只对慢性钝痛有良好的作用
-镇痛作用和成瘾性均增加,例如
二醋吗啡(海洛因)。
二醋吗啡
(四)吗啡衍生物

17位N原子上的甲基的被烯丙基、环丙 烷甲基、环丁烷甲基取代
-镇痛作用减弱,有较强的吗啡拮抗作用。 例如:烯丙吗啡、纳洛酮、纳曲酮。
烯丙吗啡
纳洛酮
纳曲酮
(四)吗啡衍生物

在吗啡的6位和14位之间引入乙烯基桥链
-镇痛效果成倍增加。例如:埃托啡、二氢埃 托啡、丁丙诺啡。
– 无成瘾性
外周 中枢 环氧合酶 阿片受体
• 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
8
二.吗啡及其衍生物
二.吗啡及其衍生物
发展--Timeline
证明绝对构型 提取分离得 吗啡
确定分子式
阐明 化学结构
1804
1847
N
1927
1952
1968
全合成成功
OH
C18H22NO3
HO
O
11
结构和命名
17-甲基-4, 5-环氧-7, 8-二脱氢 吗啡喃 -3,
临床上主要用于抑制剧烈疼痛

麻醉前给药 口服有首过效应,宜注射给药
(四)吗啡衍生物

目的:为克服吗啡易上瘾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对吗啡进行了结构修饰,得其衍生物。
●3位羟基的修饰。镇痛药和镇咳药,例如:可待因、
乙基吗啡。可待因是临床上最有效的镇咳药之一。
可待因
乙基吗啡
(四)吗啡衍生物

吗啡6位醇羟基被酰化、烃化
埃托啡
二氢埃托啡
丁丙诺啡
三.合成镇痛药
苯基哌啶类
氨基酮类 吗啡烃类
苯吗喃类
三.合成镇痛药—苯基哌啶类

盐酸哌替啶 -结构:
O O N . HCl
-化学名:
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盐酸盐
二、合成镇痛药
典型药物 :盐酸哌替啶
化学名为1-甲基-4-苯基-4-哌啶甲酸乙酯盐酸盐,又 名度冷丁。
药物化学课件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 第四节 镇痛药
目的与要求
【掌握】吗啡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临床应用。 【熟悉】镇痛药的分类和作用特点,合成镇 痛药的结构和临床应用。 【了解】吗啡衍生物的临床应用和结构,镇
痛药的构效关系。
镇痛药
一.镇痛药的介绍
二.吗啡及其衍生物 三.合成镇痛药
四.镇痛药的构效关系
13
(二)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性状

白色有丝光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味苦,遇光易变质。

-溶解性

水中溶解,乙醇中略溶,在三氯甲烷或乙
醚中几乎不容。
(二)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吗啡为两性物质
1. 叔氮原子呈碱性(pKa 8.0),能与酸生成稳定的盐, 如盐酸盐、硫酸盐、氢溴酸盐等 2. 3位酚羟基显弱酸性(pKa 9.9), 可与NaOH及Ca(OH)2溶液成盐 溶解,不与NH4OH成盐溶解
一.镇痛药的介绍

疼痛:是作用于身体的伤害性刺激在大脑 的反映,也是一种保护性警觉机能。疼痛 是一种不愉快的知觉和情绪,一般情况下 都需要对患者作镇痛的治疗。
一.镇痛药的介绍

镇痛药:指能使疼痛解除或减轻的药物。
镇痛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两类:
-解热镇痛消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麻醉性镇痛药:作用于阿片受体
氧化,可加入抗氧剂(焦亚硫酸钠等)或稳定剂。
(二)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在酸中的加热反应
●吗啡
H+ △
脱水
重排
阿扑吗啡
●其反应过程如下:
→ △
阿扑吗啡
[O]
[O]
邻醌化合物
H+

邻醌化合物
(二)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
-在酸中的加热反应
●阿扑吗啡可兴奋呕吐中枢,具有催吐作用。 ● 红色的邻醌化合物可以用于检查吗啡中的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