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相关知识点

初一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相关知识点

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 .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平行线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任意一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都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线的性质书写(1)∵AB∥CD(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AB∥CD(已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AB∥CD(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的关系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其中,由角的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条件,得到两条直线平行(位置关系)这是平行线的判定;由平行线(位置关系)得到有关角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要点提示★1.由性质1推导性质2,进一步导出性质3,再运用平行线的知识得出平行线的传递性,体现了几何演绎的思想和方法,要逐步领会和掌握.2.几何学习要注意“看图说话”、“用图说话”,要逐步学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换和各自功效.如平行线的传递性,可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对于直线a、b、c,如果a∥b,b∥c,则a∥c.3.有了平行线间的距离,至此就学了几何中的三种距离: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后两种都可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是一条直线上任意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而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即点到垂足(点到点)的距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 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

4
b
2
∴ 2+ 4=180°
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应用格式:
∵a∥b(已知)
∴∠2+∠4=180 °
a
1
4
b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
典例精析
例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解:因为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所以
∠A与∠D互补, ∠B与∠C互补. D
C
于是∠D=180 °-∠A=180°-
100°=80°
A
B
∠所C以=梯18形0的°另-∠外B两=1个80角°分-1别15是°8=06°5°、 65°.
四、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讨论:平行线三个性质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
什么?它与判定有什么区别?(分组讨论)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解 ∵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1
又∵ ∠1=∠3(对顶角相等),
3
b
2
∴ ∠2=∠3(等量代换).
c
总结归纳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应用格式:
∵a∥b(已知)
解: ∠A =∠D.理由:
∵ AB∥DE( 已知 )
D
∴∠A=_∠__C_P_E__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
∵AC∥DF( 已知 )
F C
P E
图1 B
∴∠D=_∠__C_P_E_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5.3.2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归纳: 1.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可以用演绎推理加以
论证; 2.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数学中这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 依据,即出发点.这样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我们也 称它为公理.
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命题中的_已__知___和__求__证__; 2.根据题意,_画__出__图__形__,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_要__证__的__结__论_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例 已知直线b∥c, a⊥b .求证:
a⊥c.
b
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1
2
a
∵ b ∥ 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练一练:求证: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点B,且∠1=∠2.
求证:l1∥l2. 证明:∵ ∠1=∠2 (已知),
∠3=∠2 (对顶角相等),
l3
1(
)3 B
l2
)2 A
l1
∴ ∠1=∠3 (等量代换).
∴ 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是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不是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是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不是 ⑸温柔的李明明; 不是 ⑹玫瑰花是动物; 是 ⑺若a2=4,求a的值; 不是 ⑻若a2= b2,则a=b. 是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平行线的性质1.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3.同旁内角互补: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形成的同旁内角互补,即角度和为180°。

二、性质的应用1.计算平行线的距离: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计算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判断角度大小: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判断两条直线之间的角度大小。

3.解决实际问题: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建筑、机械制造等领域。

三、注意事项1.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所具备的属性。

因此,确定两条线是否平行,首先需要确定它们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平行线的性质需要通过横截线来体现,因此在证明或应用性质时,需要明确横截线的位置。

3.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相关定理与概念1.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2.垂直线的性质: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五、易错点提醒1.学生在应用性质时,容易出现混淆,将判定定理和性质混淆使用。

需要明确的是,判定定理用于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而性质用于说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或推导其他结论。

2.对于同旁内角互补的理解,学生容易出现误区,认为同旁内角之和为90°而非180°。

需要强调的是,同旁内角互补是指它们的角度和为180°,不是90°。

3.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学生容易忽略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或隐藏条件,导致解题错误。

需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注意细节,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平行线的性质1
……
2、问题探索 问当下题直图2线)A,B前与面C所D不发平现行的时式(子如都
不成立。这说明只有AB∥CD 时,前面的式子才能成立.
如果改变AB和CD的 位置关系,即直线AB 与CD不平行,那么你 刚才发现的结论
还成立吗?请同学们 动手画出图形,并用 量角器量一量各角的 大小,验证一下你的 A 结论.
教学内容
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 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 “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 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 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字的角, 如 ∠1与 ∠6等,书上没有 定义.
E
A
41 32
B
C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6
D
F
∠1= ∠5, ∠ 2=∠6, ∠ 3=∠7, ∠4= ∠8;
∠2= ∠8, ∠3=∠5, ∠ 1=∠7, ∠4=∠6;
∠2+ ∠5=180°, ∠3+ ∠8=180°, ∠1+ ∠6=180°, ∠4+ ∠7=180°;
问题4
(1)具有相等关系的两个 角,有的是同位角,有的 是内错角,如∠1与 ∠5等
(都1是)同具位有角相; 等∠2关与系∠的8等 两都角是内有错怎角样。的还位有置一些关说 系回不∠呢答出7,名?)∠字(4的与请角∠甲,6组等如.同∠学1与 ((22))互具有补互的补两关角系又的有两个 怎角样,的有位的是置同关旁系内呢角?,如 (∠请2与乙∠组5同等都学是回同答旁)内角;

第3课时平行线及其性质七年级数学下册考点知识清单+例题讲解+课后练习(人教版)(原卷版)

第3课时平行线及其性质七年级数学下册考点知识清单+例题讲解+课后练习(人教版)(原卷版)

第3课时——平行线及其性质(答案卷)知识点一:平行线: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若直线a平行于直线b,则记作,读作。

注意:一定要在同一平面内。

且一定要时直线。

2.平行线的画法: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具体步骤:①将直角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②将直尺与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紧靠在一起。

③固定直尺不变,平移三角尺,使三角尺原来与已知直线重合的直角边与已知点重合。

④沿着三角尺该直角边画直线。

【类型一:确定平行线】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相交C.平行或相交D.无法确定2.在长方体中,对任意一条棱,与它平行的棱共有()A.1条B.2条C.3条D.4条3.观察如图所示的长方体,与棱AB平行的棱有几条()A.4B.3C.2D.1【类型二:作图】4.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1)过P画l1∥OA;(2)过P画l2∥OB;(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关系?5.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经过点C 画与线段AB 互相平行的直线l 1,再经过点B 画一条与线段AB 垂直的直线l 2.知识点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 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有且只有:存在且唯一。

2.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若c b b a ∥,∥, 则a c 。

3.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若c a b a ⊥⊥,,则b c 。

【类型一: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判断理解】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垂直B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 .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D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B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C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D .a 、b 、c 是直线,若a ∥b ,b ∥c ,则a ∥c8.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c、d的位置关系为()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D.没有确定关系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1)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如果a∥b,a∥c,那么b∥c(3)如果两线段不相交,那么它们就平行(4)如果两直线不相交,那么它们就平行A.1个B.2个C.3个D.4个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马路的斑马线是平行线B.100米跑道的跑道线是平行线C.若a∥b,b∥d,则a⊥dD.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知识点三: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十大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十大题型】(举一反三)(人教版)

专题5.2 平行线的性质【十大题型】【人教版】【题型1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计算与证明)】 (1)【题型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书写过程)】 (5)【题型3 平行线与三角尺(直角顶点在平行线上)】 (9)【题型4 平行线与三角尺(直角顶点不在平行线上)】 (11)【题型5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16)【题型6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求定值)】 (21)【题型7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规律问题)】 (31)【题型8 平行线的性质(折叠问题)】 (36)【题型9 平行线的应用(转角问题)】 (41)【题型10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旋转)】 (46)【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例1】(2022·西藏·林芝市广东实验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点D,E在AC上,点F,G分别在BC,AB上,且DG∥BC,∠1=∠2.(1)求证:DB∥EF;(2)若EF∠AC,∠1=50°,求∠ADG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ADG=40°【分析】(1)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再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证;(2)先求出∠C,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得解.(1)证明:∠DG∥BC,∠∠1=∠DBC.又∠∠1=∠2,∠∠2=∠DBC,∠DB∥EF.(2)∠EF∠AC,∠∠CEF=90°.∠∠2=∠1=50°,∠∠C=90°-50°=40°.∠DG∥BC,∠∠ADG=∠C=40°.【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变式1-1】(2022·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研培训中心七年级期末)已知:如图,AE⊥BC,FG⊥BC,∠CEA=∠FGB,∠D=∠ABC+50°,∠CBD=70°.(1)求证:AB∥CD;(2)求∠C的度数.【答案】(1)证明见解析(2)∠C=30°【分析】(1)先证明AE∥GF,可得∠EAB=∠FGB,再证明∠CEA=∠EAB,从而可得答案;(2)由AB∥CD,可得∠D+∠CBD+∠ABC=180°,再把∠D=∠ABC+50°,∠CBD=70°代入进行计算即可.(1)证明:∵AE⊥BC,FG⊥BC,∠AE∥GF,∴∠EAB=∠FGB,∵∠CEA=∠FGB,∴∠CEA=∠EAB,∠AB∥CD;(2)解:由(1)得,AB∥CD,∴∠D+∠CBD+∠ABC=180°,∵∠D=∠ABC+50°,∠CBD=70°,∠∠ABC+70°+∠ABC+50°=180°∴∠ABC=30°,∴∠C=∠ABC=3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方程思想的应用,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1-2】(2022·重庆·巴川初级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如图,∠ABC中,∠BAC的角平分线交BC于D,点F在BA的延长线上,点E在线段CD上,EF与AC相交于点G,且∠BDA+∠CEG=180°.(1)求证:AD∥EF;(2)若点H在FE的延长线上,且∠EDH=∠C,则∠F与∠H相等吗?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详解(2)∠F=∠H,说明见详解【分析】(1)根据∠BDA+∠CEG=180°,∠DEF+∠CEG=180°,可得∠BDA=∠DEF,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AD∥EF;(2)根据∠EDH=∠C,可得DH∥AC,继而得到∠H=∠EGC,由对顶角∠AGF=∠EGC,可得∠H=∠AGF,由(1)AD∥EF可得∠DAG=∠AGF,∠BAD=∠F,再因为AD是∠BAC的角平分线,有∠DAG=∠BAD,即可证明∠F=∠H.(1)证明:∠∠BDA+∠CEG=180°,∠DEF+∠CEG=180°,∠∠BDA=∠DEF,∠AD∥EF.(2)解:∠F=∠H,理由如下:∠∠EDH=∠C,∠DH∥AC,∠∠H=∠EGC,∠∠AGF=∠EGC,∠∠H=∠AGF,∠AD∥EF,∠∠DAG=∠AGF,∠BAD=∠F,又∠AD是∠BAC的角平分线,∠∠DAG=∠BAD,∠∠F=∠H.【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掌握并应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1-3】(2022·湖北·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一初级中学三模)如图,已知AD⊥BC,EF⊥BC,∠1=∠2.(1)求证:EF∥AD;(2)求证:∠BAC+∠AGD=180°.【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1)根据垂直得出∠EFB=∠ADB=9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EF∥AD;(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1=∠BAD,由∠1=∠2得出∠2=∠BAD,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DG∥BA,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解.【详解】(1)证明:∠AD⊥BC,EF⊥BC,∠∠EFB=90°,∠ADB=90°(垂直的定义),∠∠EFB=∠ADB(等量代换),∠EF∥A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证明:∠EF∥AD,∠∠1=∠BA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已知),∠∠2=∠BAD(等量代换),∠DG∥BA(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AC+∠AG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记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题型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书写过程)】【例2】(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校七年级期中)如图,∠1=∠2,∠A=∠D.求证:∠B=∠C.(请把下面证明过程补充完整)证明:∵1=∠2(已知)又∵∠1=∠3(____________)∴∠2=∠3(____________)∴AE∥FD(_____________)∴∠A=∠_____(______________)∵∠A=∠D(已知)∴∠D=∠BFD(等量代换)∠_____∥CD(__________________)∴∠B=∠C(____________)【答案】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F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分析】先利用对顶角的性质证明∠2=∠3,再证明AE∥FD,可证明∠A=∠BFD,可得∠D=∠BFD,再证明AB∥CD,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E∥F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F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D(已知)∴∠D=∠BFD(等量代换)∠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对顶角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熟练的利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证明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2-1】(2022·黑龙江·哈尔滨市萧红中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并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AB∥EF,∠1=∠2,BE、CE分别平分∠ABC和∠BCD,求证:BE⊥CE.证明:∠BE、CE分别平分∠ABC和∠BCD.∠ABC∠∠ABE=∠EBC=12∠2=________=1∠BCD(角平分线定义)2又∠∠1=∠2,∠∠1=∠ECD()∠EF∥CD()又∠AB∥EF(已知)∠________________()∠∠ABC+∠BCD=180°()(∠ABC+∠BCD)=90°,∠∠ABE+∠2=12又∠AB∥EF,∠∠ABE=∠BEF()∠∠BEF+∠1=90°,∠∠BEC=90°,∠BE⊥CE()【答案】∠ECD;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垂直定义.【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垂直的定义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详解】证明:∠BE、CE分别平分∠ABC和∠BCD.∠ABC∠∠ABE=∠EBC=12∠BCD(角平分线定义)∠2=∠ECD=12又∠∠1=∠2,∠∠1=∠ECD(等量代换)∠EF∥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又∠AB∥EF(已知)∠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ABC+∠BC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ABC+∠BCD)=90°,∠∠ABE+∠2=12又∠AB∥EF,∠∠ABE=∠B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F+∠1=90°,∠∠BEC=90°,∠BE⊥CE(垂直定义).故答案为:∠ECD;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垂直定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垂直的定义等知识点,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2-2】(2022·湖南·株洲景炎学校七年级期中)完成下面证明过程并写出推理根据:已知:如图所示,∠BAP与∠APD互补,∠1=∠2.求证:∠E=∠F.证明:∠∠BAP与∠APD互补(已知),即∠BAP+∠APD=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AP=∠APC(_____________________).又∠∠1=∠2,∠∠BAP-∠1=∠APC-∠2(等式的性质),即∠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F(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E;FP;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合图形完成填空即可求解.【详解】∠∠BAP与∠APD互补(已知),即∠BAP+∠APD=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AP=∠AP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1=∠2,∠∠BAP-∠1=∠APC-∠2(等式的性质),即∠3=∠4,∠AE∥FP(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答案为: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E;FP;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行证明,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3】(2022·重庆·巴川初级中学校七年级期中)推理填空: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如图,已知∠1+∠2=180°,∠B=∠DEF,求证:.DE∠BC证明:∠∠1+∠2=180°()∠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1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DEF(已知)∠∠DEF=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BC()【答案】已知;对顶角相等;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EF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EFC;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分析】由于∠1+∠2=180°,∠2=∠3,则∠1+∠3=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到AB∥EF,则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B=∠CFE,由于∠B=∠DEF,所以∠DEF=∠CFE,于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到DE∥BC.【详解】证明:∠∠1+∠2=180°(已知)∠2=∠3(对顶角相等)∠∠1+∠3=180°∠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EF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DEF(已知)∠∠DEF=∠EFC(等量代换)∠D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掌握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题型3 平行线与三角尺(直角顶点在平行线上)】【例3】(2022·辽宁·阜新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如图,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E、F放在一个长方形的对边上,点E为直角顶点,∠EFG=30°,延长EG交CD于点P,如果∠3=65°,那么∠2的度数是()A.100°B.105°C.115°D.120°【答案】C【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到∠1=25°,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到∠AEF=90°-∠1=6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D=90°,∠3=65°,∠∠1=25°,∠∠FEG=90°,∠∠AEF=90°-∠1=65°,∠AD∥BC,∠∠2=180°-∠AEF=115°,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和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得出∠AEF与∠2互补.【变式3-1】(2022·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将一直角三角板与两边平行的纸条如图所示放置,下列结论:(1)∠1=∠2;(2)∠3=∠2;(3)∠2+∠4=90°;(4)∠4+∠5=180°,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B.2C.3D.4【答案】D【分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及直角三角板的特殊性解答.【详解】解:∠纸条的两边平行,∠(1)∠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4+∠5=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均正确;又∠直角三角板与纸条下线相交的角为90°,∠(3)∠2+∠4=90°,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变式3-2】(2022·山东青岛·七年级期中)将一块直角三角板ABC按如图方式放置,其中∠ABC=30°,A,B两点分别落在直线m、n上,∠1=20°,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可使直线m∥n ()A.∠2=20°B.∠2=30°C.∠2=45°D.∠2=50°【答案】D【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求解即可.【详解】解:由平行线的判定可知,当∠2=∠ABC+∠1时,m∥n,即∠2=∠ABC+∠1=30°+20°=50°,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3-3】(2022·河南南阳·二模)小明把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方式摆放,直角边CD与直角边AB相交于点F,斜边DE∥BC,∠B=30°,∠E=45°,则∠CFB的度数是()A.95°B.115°C.105°D.125°【例4】(2022·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a∥b,一块含45°的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顶点落在直线b上,若∠1=58°54′,则∠2的度数为()A.103°6′B.104°6′C.103°54′D.104°54′【答案】C【分析】设∠2的同位角为∠3,∠3的邻补角为∠5,三角板的一个锐角为∠4,根据等腰三角板的特点可求出∠4,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即可求出∠5,再根据平角的性质即可求出∠3,进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出∠2.【详解】设∠2的同位角为∠3,∠3的邻补角为∠5,三角板的一个锐角为∠4,如图,∠直角三角板含一个45°的锐角,∠该三角板为等腰三角形,∠∠4=45°,∠∠1=58°54′,又∠在三角形中有∠1+∠4+∠5=180°,∠∠5=180°-(∠1+∠4)=180°-(58°54′+45°)=180°-103°54′=76°6′,∠∠3+∠5=180°,∠∠3=180°-∠5=180°-76°6′=103°54′,∠a∥b,∠∠2=∠3,∠∠2=103°54′,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变式4-1】(2022·山西晋中·七年级期末)用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按图中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直尺的直角顶点与三角板的60°角顶点重合,直尺两边分别与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相交,若∠1=50°,则∠2的度数为()A.25°B.22.5°C.20°D.15°【答案】C【分析】如图,根据题意得到∠C=90°,AB∠DE,∠CDF=60°.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出∠ABC=40°,再根据平行的性质求出∠CDE=40°,即可求出∠2=20°.【详解】解:如图,由题意得∠C=90°,AB∠DE,∠CDF=60°.∠∠C=90°,∠1=50°,∠∠ABC=180°-∠C-∠1=40°,∠AB∠DE,∠∠CDE=∠CBA=40°,∠∠CDF=60°∠∠2=∠CDF-∠CDE=20°.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熟知两个定理并理解题意得到已知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变式4-2】(2022·福建·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AB∥CD,将一副直角三角板作如下摆放,∠GEF=60°,∠MNP=45°.下列结论:①GE∥MP;②∠EFN=150°;③∠BEF=75°;④∠AEG=∠PMN.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答案】①②③④【分析】①由题意得∠G=∠MPN=∠MPG=90°,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判定GE∥MP;②由题意得∠EFG=30°,利用邻补角即可求出∠EFN的度数;③过点F作FH⊥AB,可得FH∥CD,从而得到∠HFN=∠MNP=45°,可求得∠EFN=105°,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出∠BEF;④利用角的计算可求出∠AEG=45°,从而可判断.【详解】解:①∵∠G=∠MPN=∠MPG=90°,∴GE∥MP,故①正确;②∵∠EFG=30°,∴∠EFN=180°−30°=150°,故②正确;③过点F作EH∥AB,如图,∵AB∥CD,∴FH∥CD,∴∠HFN=∠MNP=45°,∴∠EFN=150°−45°=105°,∵FH∥AB,∴∠BEF=180°−105°=75°;故③正确;④∵∠GEF=60°,∠BEF=75°,∴∠AEG=180°−60°−75°=45°,∴∠AEG=∠PMN=45°,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④.【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平行线的判定条件与性质并灵活运用.【变式4-3】(2022·山东淄博·期末)如图所示,将一直角三角板放在AB,CD两条平行线之间:(1)图甲中,容易求得∠1+∠2=90°,请直接写出图乙中∠1,∠2的数量关系;(2)请问图丙中∠1,∠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并加以说明;(3)请直接写出图丁中∠1,∠2的数量关系.【答案】(1)∠1+∠2=270°(2)∠2-∠1=90°;见解析(3)∠1=∠2+90°【分析】(1)过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作AB的平行线MN,得AB∥MN∥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得∠1,∠2的关系.(2)过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作AB的平行线MN,得AB∥MN∥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角互补,即可得∠1,∠2的关系.(3)过点O作AB的平行线MN,得AB∥MN∥CD,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1,∠2的关系.(1)如图,过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作AB的平行线MN,得AB∥MN∥CD∠∠1+∠3=180°,∠2+∠4=180°又∠∠3+∠4=90°∠∠1+∠3+∠2+∠4=180°+180°∠∠1+∠2=360°−90°=270°∠∠1+∠2=270°.(2)如图,过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作AB的平行线MN,得AB∥MN∥CD∠∠1=∠3,∠2+∠4=180°又∠∠3+∠4=90°∠∠1+180°−∠2=90°∠∠2−∠1=90°.(3)如图,过点O作AB的平行线MN,得AB∥MN∥CD∠∠MOC=∠2∠∠1=90°+∠MOC∠∠1=90°+∠2.【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角互补.【题型5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例5】(2022·黑龙江鹤岗·七年级期末)如图①,AB∥CD,M为平面内一点,若BM∠MC,则易证∠ABM与∠DCM互余.(1)如图②,AB∥CD.点M在射线EA上运动,猜想点M在点A和D之间时,∠BMC与∠ABM、∠DC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在(1)的条件下,当点M在射线EA的其它位置上时(不与点E,A,D重合)请直接写出∠BMC与∠ABM、∠DCM之间的数量关系.又∠AB∥CD,∠MF∥CD,∠∠DCM=∠FMC,∠∠ABM+∠DCM=∠BMF+∠CMF=∠BMC;(2)解:当点M在E、A两点之间时,如图3,∠BMC=∠DCM-∠ABM;过M作MF∥AB,交EC于F,则∠ABM=∠BMF,又∠AB∥CD,∠MF∥CD,∠∠DCM=∠FMC,∠∠BMC=∠CMF-∠BMF=∠DCM-∠ABM;当点M在AD的延长线上时,如图4,∠BMC=∠ABM-∠DCM.过M作MF∥AB,交EC于F,则∠ABM=∠BMF,又∠AB∥CD,∠MF∥CD,∠∠DCM=∠FMC,∠∠BMC=∠BMF-∠CMF=∠ABM-∠DCM.【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关键是构建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解题时注意分类思想的运用.【变式5-1】(2022·辽宁·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已知,点A,点B分别在线段MN,PQ上,且∠ACB-∠MAC=∠CBP.(1)如图1,求证:MN∥PQ;(2)分别过点A和点C作直线AG、CH使AG∥CH,以点B为顶点的直角∠DBI的两边分别与直线CH,AG交于点F和点E,如图2,试判断∠CFB、∠BE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在(2)的条件下,若BD和AE恰好分别平分∠CBP和∠CAN,并且∠ACB=80°,求∠CFB 的度数.(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见解析(2)∠CFB−∠BEG=90°,证明见解析(3)∠CFB=130°【分析】(1)过C作CE∥MN,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过B作BR∥AG,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EG=∠EBR,∠RBF+∠CFB=180°,等量代换即可得到结论;(3)过E作ES∥MN,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NAE=∠AES,∠QBE=∠BES,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NAE=∠EAC,∠CBD=∠DBP,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结论.(1)解:如图,过C作CE∥MN,∠∠1=∠MAC,∠∠2=∠ACB-∠1,∠∠2=∠ACB-∠MAC,∠∠ACB-∠MAC=∠CBP,∠∠2=∠CBP,∠CE∥PQ,∠MN∥PQ;(2)如图,过B作BR∥AG,∠AG∥CH,∠BR∥HF,∠∠BEG=∠EBR,∠RBF+∠CFB=180°,∠∠EBF=90°,∠∠BEG=∠EBR=90°-∠RBF,∠∠BEG=90°-∠RBF=90°-(180°-∠CFB),∠∠CFB-∠BEG=90°;(3)如图,过E作ES∥MN,∠MN∥PQ,∠ES∥PQ,∠∠NAE=∠AES,∠QBE=∠BES,∠BD和AE分别平分∠CBP和∠CAN,∠∠NAE=∠EAC,∠CBD=∠DBP,∠∠CAE=∠AES,∠∠EBD=90°,∠∠EBQ+∠PBD=∠EBC+∠CBD=90°,∠∠QBE=∠EBC,∠∠EBC=∠BES,(360°−∠ACB),∠∠AEB=∠AES+∠BES=∠CAE+∠EBC=12∠∠ACB=80°,∠∠AEB=140°,∠∠BEG=40°,∠∠CFB-∠BEG=90°,∠∠CFB=13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余角的性质,四边形的内角和,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变式5-2】(2022·湖北·宜昌市第九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1=∠2,∠D=∠CMG.(1)求证:AD∥NG;(2)若∠A+∠DHG=180°,试探索:∠ANB,∠NBG,∠1的数量关系;(3)在(2)的条件下,若∠ANB:∠BNG=2:1,∠1=100°,∠NBG=130°,求∠A的度数.【答案】(1)见解析(2)∠NBG+∠1−∠ANB=180°(3)∠A=105°【分析】(1)由∠1=∠2,∠1=∠GFC,得到∠2=∠CFG,于是得到CM∥DE,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D=∠ACM,等量代换得到∠CMG=∠ACM,于是得到结论.(2)过B作BP∥AN交NG于P,由于AD∥NG,于是得到∠D=∠DHG,等量代换得到∠A+∠D=180°,得到AN∥DH,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到BP∥CM,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PBG+∠1=180°,等量代换即可得到结论;(3)由∠1+∠PBG=180°,∠1=100°,得到∠PBG=80°,由于∠NBG=130°,于是得到∠ANB=∠NBP=50°,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NB:∠BNG=2:1,即可得到结论.(1)证明:∠∠1=∠2,∠1=∠GFC,∠∠2=∠CFG,∠CM∥DE,∠∠D=∠ACM,∠∠D=∠CMG,∠∠CMG=∠ACM,∠AD∥NG;(2)解:∠NBG−∠ANB+∠1=180°;理由如下:过B作BP∥AN交NG于P,∠∠ANB=∠NBP,∠AD∥NG,∠∠D=∠DHG,∠∠A+∠DHG=180°,∠∠A+∠D=180°,∠AN∥DH,又∠CM∠DH,∠BP∥CM,∠∠PBG+∠1=180°,∠∠PBG=∠NBG−∠NBP=∠NBG−∠ANB,∠∠NBG−∠ANB+∠1=180°;(3)解:∠∠1+∠PBG=180°,∠1=100°,∠∠PBG=80°,∠∠NBG=130°,∠∠ANB=∠NBP=50°,∠∠ANB:∠BNG=2:1,∠∠BNP=25°,∠∠ANG=75°,∠∠A=10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对顶角的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变式5-3】(2022·湖北·潜江市高石碑镇第一初级中学七年级期中)如图1,AB∥CD,直线AE分别交AB、CD于点A、E.点F是直线AE上一点,连结BF,BP平分∠ABF,EP平分∠AEC,BP与EP交于点P.(1)若点F是线段AE上一点,且BF∠AE,求∠P的度数;(2)若点F 是直线AE 上一动点(点F 与点A 不重合),请写出∠P 与∠AFB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答案】(1)45°(2)当F 点在A 点上方时,∠BPE =12∠AFB ,当F 点在A 点下方时,∠BPE =90°﹣12∠AFB【分析】(1)过点P 作PQ ∥AB ,过点F 作FH ∥AB ,由平行线的性质得∠ABP +∠CEP =∠BPE ,∠ABF +∠CEF =∠BFE ,再由垂直定义和角平分线定义求得结果;(2)分三种情况:点F 在EA 的延长线上时,点F 在线段AE 上时,点F 在AE 的延长线上时,分别进行探究便可.(1)解:过点P 作PQ ∥AB ,过点F 作FH ∥AB ,∠AB ∥CD ,∠AB ∥CD ∥PQ ∥FH ,∠∠ABP =∠BPQ ,∠CEP =∠EPQ ,∠ABF =∠BFH ,∠CEF =∠EFH ,∠∠ABP +∠CEP =∠BPQ +∠EPQ =∠BPE ,∠ABF +∠CEF =∠BFH +∠EFH =∠BFE ,∠BF ∠AE ,∠∠ABF +∠CEF =∠BFE =90°,∠BP 平分∠ABF ,EP 平分∠AEC ,∠∠ABP +∠CEP =12(∠ABF +∠CEF )=45°, ∠∠BPE =45°;(2)①当点F 在EA 的延长线上时,∠BPE =12∠AFB ,理由如下:如备用图1,过点P作PQ∥AB,过点F作FH∥AB,过点P作PQ∥AB,过点F作FH∥AB,过点P 作PQ ∥AB ,过点F 作FH ∥AB ,∠AB ∥CD ,∠AB ∥CD ∥PQ ∥FH ,∠∠ABP =∠BPQ ,∠CEP =∠EPQ ,180°﹣∠ABF =∠BFH ,∠AEC =∠EFH ,∠∠CEP +∠ABP =∠EPQ +∠BPQ =∠BPE ,∠BFH ﹣∠EFH =180°﹣∠ABF ﹣∠AEC =∠AFB , ∠BP 平分∠ABF ,EP 平分∠AEC ,∠∠CEP +∠ABP =12(∠AEC +∠ABF )=12(180°﹣∠AFB ), ∠∠BPE =90°﹣12∠AFB ;综上,当E 点在A 点上方时,∠BPE =12∠AFB ,当E 点在A 点下方时,∠BPE =90°﹣12∠AFB . 【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在相交线问题中通常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将角度转化由此求出答案.解题中运用分类思想解答问题.【题型6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综合(求定值)】【例6】(2022·湖南·株洲二中七年级期末)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如图1,一束光线m 射到平面镜a 上,被a 反射后的光线为n ,则入射光线m 、反射光线n 与平面镜a 所夹的锐角∠1=∠2.(1)如图2,一束光线m 射到平面镜a 上,被a 反射到平面镜b 上,又被b 反射.若被b 反射出的光线n 与光线m 平行,且∠1=50°,则∠2= °,∠3= °.(2)请你猜想:当射到平面镜a 上的光线m ,经过平面镜a 、b 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m 与反射光线n 平行时,两平面镜a 、b 间的夹角∠3的大小是否为定值?若是定值,请求出∠3,若不是定值,请说明理由.(3)如图3,两面镜子的夹角为α°(0<α<90),进入光线与离开光线的夹角为β°(0<β<90).试探索α与β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100;90;(2)90°(3)2α+β=180°【分析】(1)根据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得∠1=∠4=50°,再利用平角的定义得∠5=80°,然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出∠2=100°,则∠6=40°,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3;(2)当∠3=90°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4+∠6=90°,则2∠4+2∠6=180°,利用平角的定义得到∠2+∠5=180°,然后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到m∥n;(3)由(1)可得,∠5=180°-2∠2,∠6=180°-2∠3,再根据∠2+∠3=180°-∠α,即可得出∠β=180°-∠5-∠6=2(∠2+∠3)-180°=2(180°-∠α)-180°=180°-2∠α.(1)解:如图:∠∠1=∠4=50°,∠∠5=180°-2×50°=80°,∠m∥n∠∠2+∠5=180°,∠∠2=100°,(180°-∠2)=40°,∠∠6=12∠∠3=180°-∠4-∠6=90°;故答案为:100,90;(2)当∠3=90°时,m∥n理由如下:∠∠3=90°,∠∠4+∠6=90°,∠2∠4+2∠6=180°,∠∠2+∠5=180°,∠m∥n;(3)解:如图3,由(1)可得,∠5=180°-2∠2,∠6=180°-2∠3,∠∠2+∠3=180°-∠α,∠∠β=180°-∠5-∠6=2(∠2+∠3)-180°=2(180°-∠α)-180°=180°-2∠α,∠α与β的数量关系为:2α+β=180°,故答案为:2α+β=18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时注意: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变式6-1】(2022·河北保定·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直线AB∠CD,点M,N分别在直线AB,CD 上,H为直线CD下方一点.(1)如图1,MH和NH相交于点H,求证:∠MHN=∠AMH−∠CNH.(温馨提示:可过点H 作AB的平行线)(2)延长HN至点G,∠BMH的平分线ME和∠GND的平分线NE相交于点E,HM与CD相交于点F.①如图2,若∠BME=50°,∠END=30°,求∠MHN的度数;②如图2,当点F在点N左侧时,若∠BME的度数为x°,∠END的度数为y°,且x+y的值是一个定值,请问∠MHN的度数是否会随x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MHN的度数;若变化,请说明理由.③如图3,当点N在点F左侧时,②中其他条件不变,请问∠MHN的度数是否会随x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若不变,直接写出....∠MHN的度数;若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①20°;②不变,180°−2(x°+y°);③不变,2(x°+y°)−180°【分析】(1)过点H作HQ∥AB.可得HQ∥CD,从而得到∠AMH=∠MHQ,∠CNH=∠NHQ,即可求证;(2)①根据∠BME=50°,∠END=30°,可得∠BMH=100°,∠GND=60°,从而得到∠AMH=180°−∠BMH=80°,∠CNH=60°.再由∠MHN=∠AMH−∠CNH,即可求解;②根据题意可得∠AMH=180°−2x°,∠CNH=2y°,再由∠MHN=∠AMH−∠CNH,即可求解;③过点H作OH∠AB,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证得∠MHN=∠OHM−∠OHN=∠BMH−∠DNH.从而得到∠MHN=2x°+2y°−180°=2(x°+y°)−180°,即可求解.(1)证明:如图,过点H作HQ∥AB.∠HQ∥AB且AB∥CD,∠HQ∥CD,∠∠AMH=∠MHQ,∠CNH=∠NHQ,∠∠MHN=∠MHQ−∠NHQ=∠AMH−∠CNH;(2)解:①ME平分∠BMH,∠BME=50°,∠∠BMH=100°,∠NE平分∠DNG,∠DNE=30°,∠∠GND=60°,∠∠AMH=180°−∠BMH=80°,∠CNH=60°.由(1)可知:∠MHN=∠AMH−∠CNH=80°−60°=20°.∠∠MHN=20°;②∠ME平分∠BMH,∠BME=x°,∠∠BMH=2x°,∠NE平分∠DNG,∠DNE=y°,∠∠GND=2y°,∠∠AMH=180°−2x°,∠CNH=2y°,∠∠MHN=180°−2x°−2y°=180°−2(x°+y°).∠x+y为一个定值,∠∠MHN不会随x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度数为180°−2(x°+y°);③不变,∠MHN的度数为2(x°+y°)−180°.理由如下:如图,过点H作OH∥AB,∠∠BMH=∠OHM,∠AB∥CD,∠OH∥CD,∠∠DNH=∠OHN,∠∠MHN=∠OHM−∠OHN=∠BMH−∠DNH.∠ME平分∠BMH,∠BME=x°,∠∠BMH=2x°∠NE平分∠DNG,∠DNE=y°,∠∠GND=2y°,∠∠DNH=180°−2y°,∠∠MHN=2x°−(180°−2y°),∠∠MHN=2x°+2y°−180°=2(x°+y°)−180°.∠x+y为一个定值,∠∠MHN不会随x的变化而改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有关角平分线的计算,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利用类比思想解答是解题的关键.【变式6-2】(2022·福建龙岩·七年级期末)如图1,点A、D分别在射线BM、CN线上,BM∥CN,BM∠BC于点B,AE平分∠BAD交BC于点E,连接DE,∠1+∠2=90°.(1)求证:AE∠ED;(2)求证:DE平分∠ADC;(3)如图2,∠EAM和∠EDN的平分线交于点F,试猜想∠F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请予以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1)证明:如图1,过点E作EG∥BM,则∠1=∠3,∠BM∥CN,∠EG∥CN,∠∠4=∠2,∠∠3+∠4=∠1+∠2=90°,∠∠AED=90°,∠AE∠ED.(2)证明:∠ AE平分∠BAD,∠∠BAD=2∠1,∠BM∥CN,∠∠BAD+∠CDA=180°,∠2∠1+∠CDA,(3)∠F为定值.证明:如图2,过点F作FH∥BM,设∠AFH=α,∠DFH=β,∠BM∥CN,∠FH∥CN,∠∠α+∠β=∠6+∠7,∠∠EAM和∠EDN的平分线交于点F,∠∠α+∠β=12(180°−∠1)+12(180°−∠2)=180°−12(∠1+∠2)=180°−45°=135°,∠∠F=∠α+∠β=135°,∠∠F为定值,∠F=135°,故答案为:∠F=1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垂线、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垂垂线的概念和角平分线与∠CFM互补(1)如图1,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BEF与∠EFD的平分线交于点P,EP的延长线与CD交于点G,H是MN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K是GH上一点,使∠PHK=∠HPK,作PQ平分∠EPK,求证:∠HPQ的大小是定值.【答案】(1)平行;理由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1)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即可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2)先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再根据∠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可得∠EPF=90°,进而证明PF∥GH;(3)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及角的和差计算即可求得∠HPQ的度数.(1)解:结论:AB∥CD;理由如下:∠∠MEB与∠CFM互补,∠MEB=∠AEF,∠∠AEF与∠CFM互补,∠AB∥CD.(2)∠EG平分∠BEF,∠∠PEF=1∠BEF,2又∠FP平分∠EFD,∠∠EFP=1∠EFD,2由(1)知AB∥CD,∠∠BEF+∠EFD=180°,∠∠PEF+∠EFP=90°,∠∠EPF=90°,【例7】(2022·辽宁·鞍山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已知AB//CD,若按图中规律继续划分下去,则∠1+∠2+⋯+∠n等于()A.n•1800B.2n•1800C.(n−1)•1800D.(n−1)2•1800【答案】C【分析】根据第1个图形∠1+∠2=180°,第2个图形∠1+∠2+∠3=2×180°,第,3个图形∠1+∠2+∠3+∠4=3×180°…,进而得出答案.【详解】(1)∠AB∠CD,∠∠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过点E作一条直线EF平行于AB,∠AB∠CD,∠AB∠EF,CD∠EF,∠∠1+∠AEF=180°,∠FEC+∠3=180°,∠∠1+∠2+∠3=360°;(3)过点E、F作EM、FN平行于AB,∠AB∠CD,∠AB∠EM∠FN∠CD,∠∠1+∠AEM=180°,∠MEF+∠EFN=180°,∠NFC+∠4=180°;∠∠1+∠2+3+∠4=540°;(4)中,根据上述规律,显然作(n-1)条辅助线,运用(n-1)次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得到n个角的和是180°(n-1).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得出图中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变式7-1】(2022·湖南·邵阳市第六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已知直线AE,BF被直线AB所截,且AE//BF,AC1,BC1分别平分∠EAB,∠FBA;AC2,BC2分别平分∠BAC1和∠ABC1;AC3,BC3分别平分∠BAC2,∠ABC2…依次规律,得点C n,则∠C n的度数为()A.90−902n B.180−902n−1C.902n−1D.1802nAB∠CD.试求:(1)图(1)中∠A+∠C的度数,并说明理由.(2)图(2)中∠A+∠APC+∠C的度数,并说明理由.(3)图(3)中∠A+∠AEF+∠EFC+∠C的度数,并简要说明理由.(4)按上述规律,∠A+……+∠C(共有n个角相加)的和为【答案】(1)180°,理由见解析;(2)360°,理由见解析;(3)540°,理由见解析;(4)180°(n-1)【分析】(1)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C=180°;(2)沿P作一条平行A B、CD的平行线PM,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APM=180°,∠MPC+∠C=180°,故∠A+∠APC+∠C=360°;(3)根据第二题,同理可得∠A+∠AEF+∠EFC+∠C=540°;(4)由以上规律,有两个角时,和为180°;有三个角时和为360°;有四个角时和为540°…故可得有n个角时,和为180°(n-1).【详解】解:(1)∠AB∠CD,∠∠A+∠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过点P作一条直线PM平行于AB,∠AB∠CD,∠AB∠PM,∠CD∠PM∠AB,∠∠A+∠APM=180°,∠MPC+∠C=180°,∠∠A+∠APC+∠C=360°;(3)分别过点E、F作EM、FN平行于AB,∠AB∠CD,∠AB∠EM∠FN∠CD,∠∠A+∠AEM=180°,∠MEF+∠EFN=180°,∠NFC+∠C=180°;∠∠A+∠AEF+∠EFC+∠C=540°;(4)由以上规律,有两个角时,和为180°;有三个角时和为360°;有四个角时和为540°…故可得有n个角时,和为180°(n-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并考查学生通过计算总结规律的能力,是一道好题.【变式7-3】(2022·浙江·七年级阶段练习)阅读并探究下列问题.(1)如图①,将长方形纸片剪两刀,其中AB∥CD,则∠2与∠1、∠3有何关系?请进行证明.(2)如图②,将长方形纸片剪四刀,其中AB∥CD,则∠1、∠2、∠3、∠4、∠5的关系为.(3)如图③,将长方形纸片剪2016刀,其中AB∥CD,则共剪出个角.若将剪出的角(∠A、∠C除外)分别用∠E1、∠E2、∠E3…表示,则被剪出的这些角的关系为.(4)如图④,直线AB∥CD,∠EF A=∠HMN=x°,∠FGH=3x°,∠CNP=y°|2x+y−102|+√x+y−72=0由上述结论求∠GHM的度数.【答案】(1)∠1+∠3=∠2,证明见解析;(2)∠1+∠3+∠5=∠2+∠4;(3)2017,∠A+∠C+∠E2+∠E4+…+∠E2014=∠E1+∠E3+…+∠E2015.(4)48°.【分析】(1)过E点作EF∠AB,则EF∠CD,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AEF=∠1,∠CEF=∠3,即有∠2=∠1+∠3;(2)分别过E、G、F分别作EM∠AB,GN∠AB,FP∠AB,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1)一样易得到∠2+∠4=∠1+∠3+∠5;(3)综合(1)(2)易得开口向左的角的度数的和等于开口向右的角的度数的和.(4)利用(3)的结论得到∠BFG+∠GHM+∠MND=∠FGH+∠HMN,易计算出∠GH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线 的判断之后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 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 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 形相似、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判定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
学生容易忽略 平行线性质的 前提条件是两 直线平行,设 计本例题的目 的是加深学生 对平行线性质 的理解,避免 在具体运用中 出错。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例2.如图,直线a∥b, ∠1=54°,∠2, ∠3, ∠4 各是多少度?
∵ ∠1= 54°(已知)
∴ ∠2=∠1 =54°(对顶角相等)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如图:已知a∥b,那么∠3与∠2是什么关系c?
解:∵a∥b (已知)
1a 3
2
b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
∴∠3=∠2 (等量代换)
试着写出另一个结论的推理过程。
性质1推导性质2的 过程,以填空题的 形式出现,循序渐 进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初步养成言 之有据的习惯;对 于性质3的推理过 程,鼓励学生自己 写出来,使学生从 说点理向说清理过 渡。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板书设计
性质1 性质2 性质3
平行线的性质
例题
练习
这样设计板 书,既简单 明了,又突 出了重点, 使学生容易 知道本节课 的重要内容, 也便于学生 进行归纳总 结。
E
高学生的识图 能力,逐步提 高学生的推理 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B
C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它们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吗?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吗?
布置作业:课本23页,第3、4、5题
为了最大限度 的调动学生的 积极性,锻炼 学生的总结与 表达能力,我 会鼓励学生自 己总结本节课 学习的主要内 容,并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出 来。
∵ a∥b(已知)
∴ ∠2+∠3=180°(两直线平行,同 旁内角互补)
a
╮1
╰2
b
3 ╮4
∴ ∠3= 180°- ∠2= 180° 54°=126°
∴ ∠4=∠1=54°(两直线平行,同位 角相等)
这是一道比较简 单的运用平行线 的性质的计算题, 这一题我会首先 和学生们一起分 析题目,然后鼓 励学生自己写出 解题过程,并找 两位同学进行演 版。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练习1.如图,AB∥CD, ∠1=45°,
∠D= ∠C,依次求出∠D, B的度数。
∠CD,

C 为了进一步提
A ╯1 B
2、如图,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
∠ADE=60o,∠B=60o,∠AED=40o A
(1)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
(2)∠C是多少度?为什么? D
表达能力,鼓
励学生敢于发
问题3:如果a与b不平行,那么同位角还相等吗?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4、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吗?同 旁内角相等吗?
大胆猜想: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你能通过说理证明, 验证这两个结论的正确性吗?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去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 认知 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 文字语言、符号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它们主动探索与合 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画图、测 量,或剪一剪, 拼一拼等简单 易行的操作调 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参加到 教学活动中来。
其他同位角的大小也都相等吗?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2、能不能将你发现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 叙述出来?
设计这个环节, 目的在于锻炼
学生的归纳、
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 截,同位角相等
情感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使学生感 悟到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以及事 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唯物 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及对性质的理解。 本节课的难点是:有条理的表达和简单的进行推理.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四 、
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


归纳性质 说理证明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利用情境导入,
两条互相平行的公路,都与第三条路相交,引入新课,为
两辆汽车分别在这两条路上同向行驶,几 学生学习新知
分钟后,都转向第三条路,继续同向行驶 识做好铺垫,
此时,
小明想:
使学生认识到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例3.如图:已知 1= 2 试说明: BCD+ D=180
A1
B 解: 1= 2(已知)
AD// BC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BCD+ D=180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D
2
C
设计本例题 的目的在于: 锻炼学生的 识图与说理 能力,帮助 学生巩固新 知。
如果,刚才我所在
数学知识来源
的这辆车转过
的角度是60度, 那么另一辆车转
于生活,应用 于生活激发他
过的角度是多少呢?
们的求知欲望。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探究新知 实验猜想பைடு நூலகம்
问题1:如果a∥b,直线c与c直线a、b都相
交,如果∠1的度数
b
是60度,那么∠2是
多少度呢?
2╭ a
∠1和∠2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互为同位角
小结
平行线的性质
图形
同 位
a
角b
1 2 c
内 错
a3
角b
2
c
同 旁
a

42
角b
c
已知 a//b
结果
1 2
结论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a//b
3 2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a//b
2 4 180 两直线平行 (2与4互补) 同旁内角互补
七年级数学 下 平行线的性质
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
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同位角相等 (2)同旁内角互补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