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
说明诵读作用重大。
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
它讲究韵律、节奏。
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
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四篇)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是我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
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并能够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选择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教学。
古诗词的选择要有深度和广度,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同时,要注意教材的多样性,不仅包括古代文人的作品,还要包括现代作家对古诗词的继承和创新。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例如,可以通过朗读古诗词、分析古诗词的词句和意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可以采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交流。
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教学资源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情感教育的有效开展古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开展。
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赏古诗词的美术作品和听古诗词的音乐演奏,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六、评价的有效引导和反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8篇第1篇示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素养,更可以培养情感、审美和语感。
古诗词的鉴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积累。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词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课堂讲解、范例赏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其语言精炼、意蕴深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词语解释、语言运用、句式仿写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注重情感认知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
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进而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觉悟。
四、多维度解读古诗词鉴赏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和理解。
除了注重语言表达和情感认知外,还要关注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意义。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现场体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多维度上理解古诗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情感认知和多维度解读。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学习心得体会(通用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学习心得体会篇1经过这次对中华古诗词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大意,积累诗词的语言,那么自己首先要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格调。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一、以读为主,积累语言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蕴。
二、自主探究,勤思创新1、诵读积累教师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
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诵读四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
在学习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后,可让学生再诵读《春望》等关于爱国的诗。
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动探究,想象升华陶行知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等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借助重点词、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但要真正领悟这诗中的意境,光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都是十分精练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能熟练朗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再抓住古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腾飞的小船进入诗词的意境。
关于“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在深化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三新”背景下,应试教育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如何改变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说,在“三新”背景下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积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
关键词:“三新”改革;高中语文教学;古诗文教学新课标、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应该在新的要求下不断转型升级,才能适应教育与时代的发展。
“三新”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指向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三新”背景下对古诗文教学的新要求1.注重挖掘古诗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新旧教材可以发现,在最新的教材中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可见在新的教学形态下古诗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内在意义源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要求,对深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古诗文时代久远,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教材中的古代诗文篇目代表了我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通过对古诗文中的语言文字和韵律情感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改革中出现了诗歌单元,正符合了新课标所提倡的单元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对同一主题古诗文的系统学习。
在高中语文古诗文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古诗文的文化内涵。
古诗文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和韵律美,要适当采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经历,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形象饱满。
关于读古诗的心得体会

关于读古诗的心得体会今天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古诗吟诵培训活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韵,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要把握节奏,虽然这些我们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听了市金海岸小学牛见玉等几位老师的吟诵课,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教。
首先我对古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徐教授的专业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帮我们揭开了古诗吟诵的三个误区:两字一顿法、一句两顿法、随心所欲法。
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几个常识,也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
古诗吟诵有哪几个常识呢?徐教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平仄声调、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及四种平仄基本句式。
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古诗吟诵艺术。
这对于我们古诗教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诵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初读时的范读、领读、自读、轮读,理解中的指名读、集体读、查读,巩固提高中的接力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
读古诗,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而“其义”是不能“自见”的。
因此,诵读古诗时我们教师还要加强指导。
为了提高古诗词的诵读效益、巩固古诗词的诵读成果,我们还应把“读”与“画”、“演”、“写”、“编”有机结合起来。
“画”、“演”、“写”、“编”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诗诵读效益,有效巩固了古诗诵读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心灵。
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3年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6篇(模板)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
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语言非常关键!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
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
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
在同课异构中听实习的小伙伴也学习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
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
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习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
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反思引言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授古诗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1. 选择合适的古诗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古诗材料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至关重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选择内容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古诗作品。
可以从《古诗十九首》、《唐诗三百首》等经典选本中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展。
2. 理解古诗的基本意境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朗读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基本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诗中的词句、修辞手法、意象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丽和韵味。
同时,教师要以小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3. 朗读古诗并感知语言美古诗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审美情操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使其具有鲜明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诗中的音美、形象美和意境美,增强对古诗的喜爱和热情。
教学反思与问题1. 缺乏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接受度较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生活,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笔者认为,应该将古诗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的生动力和现实意义。
2. 古诗的难度不适应古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其特殊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古诗的难度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不相符,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和欣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古诗材料,适量进行解读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表达意图。
3. 教师指导不足一些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解释层面,缺乏深入的阐释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卢进华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提到对古代优秀诗文的诵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育家于漪老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她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
”①目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状况是不令人满意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意中走了极端,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以致于古诗词这颗最香甜可口,营养最丰富的果子,还没被咀嚼品味,就囫囵吞了下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认识问题。
下面我谈几点认识。
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偏入教材中的古诗词,应是诗中极品,既是学习语言的典范的例子,又是育人的最佳工具,所以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签赏向来受到重视。
但古诗词是陈年宝珠,产生的年代距现在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距离,加上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方法,要让学生去鉴赏它,领悟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面临一个学习材料(即古诗词)知识结构与学习主体认知水平的沟通问题。
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妄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学生知道了什么呢?这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回答,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又有多少教师从这方面去研究过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你能够大致清楚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怎样的学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理想、情操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准备怎样?等等这一切又恰恰是古诗词学习和鉴赏的重要前提。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抒倩饱满郁浓,意境丰富深远,语言精练含蓄,声律和谐优美。
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古诗词的这些特征,对中小学来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要让学生顺利地学习、鉴赏古诗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障碍。
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古诗词的语言更为精练,容量更深广。
鉴赏古诗词,必须先过语言关,要把握词的意思,以及词与词的组合关系,这是鉴赏的基的和先决条件。
意象是诗人摄影人诗词中并被升华了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籍和媒介。
它虽是具体的,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花鸟虫草,日月雨露,孤帆长亭,流水浮云等物象,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物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都与物象的基本特征相关联。
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不熟悉的物象的基本特性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从未见过梅花,也不知道梅花特性,又怎能理解梅花的品质?古诗词中运用史实和典故的例于是很多的。
史实和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使语句变得更精练,内含更丰富。
另一方面使作品艰涩难懂。
教学中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开这些疙瘩,再好的诗词学生也会觉和索然寡味。
还有背景。
作品的背景总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对古诗词阅读关系不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有时会曲解作品原意。
举个例子说,在古诗词鉴赏课上,学生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诗人怎样老是思乡附,想家啊,在外面可以看到很多新鲜东西,不是很有趣吗?”试想,学生如果怀着现代人重尚旅游的观念去读崔颖的《黄鹤楼》,怎么能进入“日益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境界?更不会体谅在天涯的“断肠人”的。
教师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个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放任自然”,对古诗词的语言、意象,牵涉到的典故、史实、背景不作交待或引导,让学生自己读,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是对诗词精分细割,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把一切都弄懂弄透,以致使学生得到的是一堆零碎的字、词,而不是完整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
还有一种情况,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非常丰富,“可以这么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
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②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恨不得把所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却忘了学生还是一个心具远未发展成熟的活生生的人,忘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等方面的准备。
这种硬塞的办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二、要抓住一个“悟”字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是引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和交流。
意境是诗词的生命。
“境”由“情”生,“情”深则“境”丰。
《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昔诗人什篇,为倩而造文。
”诗人的情感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境界之中。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③鉴赏古诗词,只有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的美。
而“入境”在于“悟”,正如宋代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是一种神奇的心理感受,是鉴赏者与诗人突破时空限制,遭遇在同一艺术境界中的心灵交流,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主动进入“悟”的状态,教师要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氛围之中充分酝酿、启迪、萌发、展开,从而跨入意境的门槛”。
怎样让学生“悟“起来呢?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激趣之“引导想象法”,④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从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作品看,绝大部分有丰富的意象。
这些意象虚实交映,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或清丽灵秀,或挥宏奔放,或沉郁厚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按照魏老师的做法,分四个步骤:l、勾勒形态。
这是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线条,开成物象,进行空间组合。
2、染上色彩。
让物象披上诗人的主观色彩,也染入鉴赏者的色彩。
3、使画面动起来。
学生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意象之中,画面是动不起来的,也只有领悟到了蕴含在画面之中的意兴情韵和思想情感时画面才会生动形象,才有生命。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
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自己创造的画境之中,触摸到诗人那颗诗心和他丰富的满神世界。
整个步骤,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脑子作画,这样思维更集中,更深入,也更容易“悟”出更广、更丰富、更生动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美感。
实景体验也是好方法。
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开阔的特点,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脱去羁绊,放松心情,打开思路,领悟诗词的意境。
比如,把《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让学生在春游时吟诵;把《望岳》(唐·杜甫),让学生在山顶上唱读;把《西江月·明月别技惊鹊》(宋·辛弃疾),放在夏夜里品味;学生将“悟”出怎样的一番感受?大自然的景,诗词中的情相交辉映,在这样情境下与诗人心灵碰撞出的火花,在学生心灵中久久不会熄灭。
学生从诗中受到的感染,受到的启迪,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这是在教室里得不到的。
创设让学生“悟”起来的办法多种多样,有很多实例可借鉴,这里不再赘述。
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高昂激越的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诗词是学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说出来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都坚持把作品所传达的意义阐述清楚,那么这种阐述定是无力的、苍自的、徒劳的。
艺术大师阿恩海姆认为:“没有哪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
这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是创造性活动。
教师跟学生一样同属于鉴赏者,由于其学问、修养、生活经验。
审美趣味等不同,同一首作品所创造的形象、意象和意境,在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不应向学生直接阐述作品的意义是什么,不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
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
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既“悟”不了“情”,也入不了“境”。
三、要让学生“美读”作品“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吟诵作品。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诗人所希望唤起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⑤诗歌是靠感情来感动读者的,而感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
古诗词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跌宕起伏,乐感极强,是很适合“美读”的。
“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是感知诗词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作品美感的重要途径。
朱自清先生曾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⑥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
“根据语文学科特征,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离开吟诵。
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文章的气势。
领会与品味到它的布局谋篇、遣词造成旬的绝妙之处”。
⑦既然“美读”如此重要,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多读,美美地读,读出“美”来,读出“情”来。
“美读”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了解的基础上。
不了解作品,能读起来,难“美”起来,自然领略不到文章的感情,领略不到文章的美。
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认为学生多读了,问题就解决了。
殊不知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读,读出“美”来,这是不划算的,也是不现实的。
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从初一到初三毕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都在十科以上,他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死读。
所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美读”的滋味,就应该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
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
”⑧叶老强调把“理法讨究”与句吟诵”结合起来,“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⑨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把准教材,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收到净化人的灵魂,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精神品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