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材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2《祝福》课文简析

4.祥林嫂死后,短工的反应是怎样的? [对应考点:归纳概括文意]
提示:“还不是和祥林嫂?”“老了。”“我说不清。”
“还不是穷死的?”短工的反应极其淡然和冷漠,对祥林嫂
没有丝毫的同情。
5.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
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在第一部分中
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
二、阅读课文 66~111 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祭祀时的清闲―→疑惑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倾诉她的悲哀―→迷茫
捐门槛―→精神崩溃
(二)解读文本精要 6.第68自然段,“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多次出现表 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提示:表现了祥林嫂对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之情。 对阿毛的死因经过叙述得越详细,就越能表现祥林嫂内心 的悲痛。
[对应考点: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
提示:
身边 的人
身份
思想
“讲理 迂腐、保守、 学的老 顽固地维护封 鲁四 监生”, 建制度和封建 老爷 封建卫 礼教;守旧, 道士 尊崇理学和孔
孟之道
行为
不情愿收留祥 林嫂;三次 “皱眉”,极 端歧视寡妇; 禁止祥林嫂参 与祭祀活动
后果
剥夺了祥林嫂 的尊严和精神 寄托,用“软 刀子”置她于 死地
“我”的感受―→讽刺封建礼教吃人
(二)解读文本精要 10.再次描写祝福的景象有哪些作用?
[对应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前后呼应,渲染了热 闹繁忙的祝福气氛,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深刻揭露旧社 会的杀人本质。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1.祥林嫂的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春天:春日之时,丈 夫死亡;孟春之时,被卖改嫁;暮春之时,痛失爱子;迎春之 时,凄然离世,因此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介绍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介绍一、教科书的主要特点1.守正出新,突出“综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特点本套教科书坚持“守正出新”的编写理念,突出“综合型”语文教科书的特点,充分注意继承我国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本教科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扎实的基础性和丰富多样的选择空间。
本套教科书所说的“综合”,包括:(一)目标的综合,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二)内容的综合,包括语文学科内各种要素的综合,以及语文学科与跨领域学习内容的综合;(三)学习方法的综合,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学习运用其中一种基本的方法或者能够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四)课程的实施与教科书呈现方式的综合,不是纯粹从一种概念出发而拘泥于某一种方式,也没有采用现时流行的“生活主题”“人文主题”,而是从学习高中语文所需的各方面要素来考虑构建教科书体系。
必修模块的设计尤其体现“综合性”,即密切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能力、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科书内容,有阅读鉴赏性的,有积累性的,有活动性的,有问题探究性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继承的同时,我们又非常强调创新,努力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高中语文的要求,注重当代高中学生的实际,使本教科书与时俱进,体现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适合当前在多数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
2.按照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教科书结构本教科书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必修课教科书的五个模块,每个模块编为一册。
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总目标”,本套教科书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切入,有利于更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的要素,也有利于体现本教科书对“综合型”的追求,从而更充分地展开各方面的目标。
3.沟通语文与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本教科书努力体现开放性。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一、编写体例现在高中《语文》分为必修、选修,必修是两册,所有的学生都要选的,选择性必修是三册,理论上可以自主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要学。
老师们可以灵活安排教材课程,必修安排在高一,选择性可以安排在高二,也可以灵活处理。
材由人文主题和研究任务两条线来组成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其涉及面比较宽,但是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理想念,二是文化自,三是责任担当。
研究任务群则是另外一条线,每一个单元都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任务。
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一共16个单元,覆盖了7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每册4个单元,一共12个单元,覆盖了9个任务群,它组织单元的形式有两类,一类是以课文为主的,另外一类专题性的语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文。
以课文研究为主的单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单元导引主要交代主题,选择课文的意图和主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文,有的是两篇、三篇作为一课,有的是一篇作为一课。
第三,每一课都有个简短的研究提示,研究提示主要是设定研究的情景,引发兴趣,提示研究方法。
第四,每个单元后面都有进修任务,到了高二选修,叫单元研习任务。
一般设计三到四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是主题活动,另外两个活动是进行思考、探讨和交换;还有一个活动是指向写作,每个单元布局上有四个活动。
在这基础上还增加了古诗词的诵读,安排在必修上下两册。
二、研究任务群进修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进修理念,是一个很紧张的创新。
面对这个新事物,多数老师感觉是很亲切的,但是也可能会有一些游移,有些焦虑和陌生感。
进修任务,其实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经验的提升,是对语文核心素养观念探索的一种新的形式。
进修任务群也是一种单元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听说读写相结合。
那么进修任务群的提出有什么学理按照呢,为什么教材要以它来作为单元来教学呢?旧教材是以单篇教学和课时来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即一篇文章,主要以老师的报告为主,听说读写的训练分布到各个教学环节。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体会鲁迅小说的巧妙构思。
(五)探讨人物命运
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
(1)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都发生在什么时间?
(2)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提示:从祥林嫂的死因来探寻她的悲剧命运。)
(3)教师归纳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祝福》(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
梅小芳
单位
市西乡二中
课型
听说阅读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一、教材分析
《祝福》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用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小说了,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都为所有编写者亲睐。其中小说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更是散发着无尽的魅力。鲁迅在作品中发扬了批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村社会现实,多侧面地作了真实的艺术再现,深层次地剖析了社会痼疾,充分地暴露了农村封建势力的罪恶,精锐地揭示了社会本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同时还要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塑造,掌握多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欣赏人物语言,品位语言的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考察学生概括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劝学》篇开了我国教育史上个人著述的先河,体现了荀子的学习心理学思想,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一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废止、停止。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下面必须说明学习为什么不能停止,学习应该怎样进行。
对于《劝学》,我们如果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那便可以说,这篇课文我们读懂了。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课文解读二青①,取之于蓝,而青②于蓝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①青:名词,指靛青,一种染料。
②青:形容词,指颜色深。
③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做染料。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③轮,其曲中规④。
虽⑤有⑥槁暴⑦,不复挺⑧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然后用力弯曲把它做成车轮,它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画出的圆。
即使又晒干,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工弯曲使它这样的。
①中绳:指木料合乎拉直的墨线。
木工根据拉直的墨线来把木料加工取直。
中,zhònɡ,合符。
②輮:róu,车轮的外框。
此处通“煣”,用火烧烤竹木使弯曲。
③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
④规:圆规。
这里指用圆规划出的圆。
⑤虽:即使。
⑥有:通“又”。
⑦槁暴:晒干。
槁,ɡǎo,枯。
暴,pù,通“曝”,晒。
⑧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金①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③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⑤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弯曲的木材经墨线量过被匠人用斧锯加工后就变得笔直了,钝锈的金属刀具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犯过错了。
①金: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②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lì,磨刀石。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梳理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同样写于大历元年(766
年)秋天,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
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的情怀。
昭君Βιβλιοθήκη 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第一单元梳理
小说阅读考什么?
情节题: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作用③
情节设置技巧
人物题:①概括人物形象②刻画形象手法③
人物形象作用
环境题:①概括环境特点②分析环境描写手
法③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语言题(炼字、炼句):①词句含义②艺
术手法③表达效果
主旨题:①分析主旨②分析标题
具体内容参见《赢在微点》P208-P226
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我国自古就有“君子登高必赋” 的传统,人登上高处,视野与心胸俱 为之开阔,往往神思激荡,即景抒怀。
登高诗的主要类型:
思亲怀乡
伤时悲己
抒怀励志
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阅读鲁迅《祝福》,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题 1.分别分析文章首尾两处环境描写的作 用。
开篇环境描写: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
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 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 有息,空气里 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段1)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 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 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段2)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解读

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语文选修1),小说与戏剧(语文选修2),新闻与传记(语文选修3),语言文字应用(语文选修4),文化论著研读(语文选修5)。每个系列设计若干模块。教师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
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
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七、教学建议
1、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2、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八、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
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4.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
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课程结构发生根本的改变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这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对陆游的《书愤》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陆游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书愤》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字词、句子、篇章三个层面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书愤》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分析《书愤》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以及陆游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书愤》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书愤》,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详细解读诗歌内容,讲解生僻字词。
4. 例题讲解:分析《书愤》中的名句,讲解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例题进行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 主要内容:时代背景:南宋,抗金战争作者生平:陆游,爱国诗人诗歌意境:抒发愤世嫉俗之情,表达爱国之志艺术特色:激昂、豪迈、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书愤》中的生僻字词。
分析《书愤》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选取《书愤》中的名句进行鉴赏。
2. 答案:生僻字词:详见教材注释。
主题思想:抒发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其爱国情怀。
名句鉴赏: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48中 李学文
教材特点
强调审美教育 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5-4-1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 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加祭祀活动,于是拿起 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 节妥当么?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 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 析。
备课需注意的问题
1、寻找突破口——单元教材的共性特点。
2、对照《课标》——准确定位。
对照《课标》,研究语文课程 标准及有效达成的途径。分清主次、目的与手段、必要的分解,分步推 进……
3、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注重学生活动。
(一是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水平,难点疑点,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 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 注重能力训练。教师做方向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 法的指导者。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倾 听,学会规范陈述,学会有意义地阅读,学会规范地有创意的写作。)
教学建议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 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 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 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 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 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 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 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 导。 第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 些阅读后的活动 。
教学建可以从人物语言、 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人物性格。 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故事梗概,把 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对重点段落和人物内心独 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特色。
第二单元
《蜀道难》 《 杜甫诗三首》 《琵琶行》 《李商隐诗两首》
其次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及其严 密周详的论证。
第四单元
《动物游戏之谜》 《宇宙的边疆》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建议
首先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 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其次,个别课文相对较难,可让学生在课 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把课文中的内容列成图 表。
表达交流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 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由“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 个板块组成。
启迪与想象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表达 交流
2、学会宽容
3、善待生命
4、爱的奉献 1、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学习论证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积累与梳理 探究与发现
梳理 探究
2、文学作品的个性解读 3、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 读 《红楼梦》、《高老头》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教学建议
首先训练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尽量多 想。引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训练中 设计尽量多,有启发的问题。 其次,训练的层递性,引导学生审题立 意,写好议论文。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名著导读编排: 背景介绍 作品导读 思考与探究
2015-4-1
教材特点
强调审美教育 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 基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2015-4-1
教材内容
四个板块:阅读鉴赏 表达交流 梳理探究 名著导读
2015-4-1
必修3的基本结构
1、中外小说 阅读 鉴赏 2、唐代诗歌 人物与环境 感受与共鸣
3、古代议论性散文
4、科普文章 1、多思善想
质疑解难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二、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 三、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四、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畅游诗歌的 海洋
第三单元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教学建议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借 助课下注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 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 文的能力。
备课需注意的问题
4、独立解读文本,深入钻研文本。(教师应不断提高文
本解读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读书、思考、研究)
5、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
“二度 开发”--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力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让单薄 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
在整册教 材中的地 位是什么 单元本身 的教学价 值是什么?
某一单元
2015-4-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