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 第三单元 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2)

探究一
探究二
我的收获
[典型例题]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说:“儒家倡导‘大道之 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 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这种“和合”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 ) A.创造精神 B.奋斗精神 C.团结精神 D.爱国精神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问题引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 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民族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长征途中, 英勇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用生 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 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鼓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 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结合材料,说明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三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思想政治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标定位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素养阐释 1.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案例,树立创新意识 2.搜集反映民族精神的歌曲,感悟民族精神的力量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 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 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 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 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课件
通过理解发展观,个人可 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势 和不足,明确发展方向和 目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意义
强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 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 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引导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和 循环利用,有助于引导人 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
增强环保意识
主题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 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01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 任感。
02
重点难点
03
04
重点:新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 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 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不同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 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 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 、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 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 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 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 的。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矛盾 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
发展观强调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有助于增强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凝聚 力,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意义
01
02
03
激发进取心
发展观鼓励人们不断追求 进步和发展,有助于激发 个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 。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复习课件(共24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复习课件(共24张PPT)

服务社会功能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 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发展功能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 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民族复兴功能
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考点二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中创 造) (2)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 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
文化则会 社会的发。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3、文化与文明
文明
文化
内涵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表现 区 别 性质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 精神产品 精神活动 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
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
作用 促进
先进文化……促进;落后文化……阻碍
联 ①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②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系
【解析】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无直接关联 ,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作用,不选。该市形成了 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不仅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 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统编教材必修四期末复习课件
复习提纲:
01 02 03
模块概览 体系构建 教材梳理 必备知识 易错点拨 小题训练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6张)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6张)

强调“习武先修德”的道德修炼,讲究“先礼后兵”的竞争心态,倡
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意志磨砺等。如今,舞龙、射艺等传统
民族体育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太极拳的习练人群在健身广场司空见
惯;中国式摔跤、风筝等项目参与者不断增加,社会俱乐部渐成规模 优秀传统文化
;一些民俗体育资源通过与旅游、康养结合,获得了创新发展契机。 的当代价值
易混知识点突破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关系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 治的反映 相互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 影响 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 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终始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
可视化主观题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问题逻辑(分解设问)
结合材料 ,运用中华 优秀传统文 化的知识, 说明国家鼓 励、支持民 族传统体育 发展的必要 性。(8分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知识
国家鼓励、支持民族传 统体育发展的必要性。
必要性
(8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知识 材料分析
原因 4点
可视化主观题解题思维
对社会和人的影响
对民族的影响
继承发展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 中华传统
文化
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与民族精神
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源远流长
特点 博大精深
当代价值 正确态度
当代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内涵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发展 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课件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同步课件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6.(2013·温州模拟)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
逸,彼时的“真”不能代表此时的“真”;彼事的
“实”不能代表此事的“实”。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
第十页,共44页。
1.含义
[识记层级]
联系是 事物(shìwù)本所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原因 自在事物的(sh联ìw系ù) 和 人为(rénwé的i)事联物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 主观随意性 。
第十一页,共44页。
[理解层级]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并不 是说联系是不能改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 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 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绝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 客观性。
第十二页,共44页。
(2)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 系,只是使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 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 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 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与主观 臆造某种联系不能等同。
孤立 存在的。
第六页,共44页。
[理解层级]
全面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含义。 ①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②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是普遍 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 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 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3)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35张PPT)

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35张PPT)

3、要求: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各种条件
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 联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联系的条件性
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 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 又都是有条件的。
例:只有具备了氧气、水、适当的温度等必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存在和发展起来。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当然,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 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什么是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 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
易错易混·误区指正
误区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但 是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缺乏一定的条件,任何两个事 物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误区二: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无条件的 联系着。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 系具有普遍性,但是并不是任意两个事物都有必然的联系, 联系是有条件的。 误区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人们不能改变事物的具体联系。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联
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
律;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和
创新的。
铁路国际标准间距为何是4.85英尺呢?原来美国 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修的,那么英国人为何用4.85 英尺这个奇怪的标准呢?原来这是英国城市电车轨 道标准。那么英国电车轨道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最先设计电车的人是设计马车的,他用了马车 的轮宽标准。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轮距标准 呢?因为英国古老的石板路上的辙迹宽度是4.85英 尺。那么古老的辙迹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 马军队压出来的,因为古罗马战车轮距宽度是4.85 英尺,而这个宽距恰好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就此可以断言:今天世界铁路轨道宽距,是由 两千多年前两匹马屁股决定的。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 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的当代价 值(原因)
① 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② 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③ 对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 ④ 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1.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①来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 造的—根本原因)
第七课

(1)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前提

正确认识
(2)文化的功能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继承
(1)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统 文 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与民族精神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1课堂小结: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 内涵与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纵向、动态、历史悠久)
依旧、“几千年”“古 老”“历史悠久”“一脉相 承”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
➢ 表现: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 的伟大文明。补充: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 见证:汉字史书典籍(见证)
有“精彩”“独到”“独树一帜,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P4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 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放映。
一、什么是文化 (二)准确把握几个关系 ③文化与文明 P91末段
文明 内涵 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化
精神现象
(1)
区 内容 别 性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26张PPT)

联系 的客 观性
联系 的多 样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
(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
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 是客观的,但人在联系面前并不
志为转移。
是无能为力的,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
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
原理+方法论+材料
25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 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 立片面的看问题。人口问题与消费、就业养老密切相关。
②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 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党 和国家根据国家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人口政策,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观(第七课) 发展观(第八课)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
实质与核心 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
(根本观点)
(第九课)
根本要求
创新——辩证否定观 (第十课)
联系观的主要知识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或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方法论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 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实践上)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 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原 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联系 一切事物都和周围联系着; 的普 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互相联系 遍性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 观随意性 的客 不以人的意•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方法论:着眼于整体性原则、遵循有序性原则、注意优化趋向。用
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兼顾、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 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现代五项运动员选拔
设计方案一
•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用1分钟,烧开水用15分钟,洗
联系观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判断下列例子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什么关系?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 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
联系观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六阶数独:每行、每列、 每个3*2方格内都有1~6, 不重不漏
联系观点: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
整体与部分
区别 1、含义不同;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部 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1、相互依存;2、相互影响 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论 2、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联系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的多 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样性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世界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
观性和多样性
•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
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 优化的方法
摇轱辘,水桶上山;第二个和尚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 尚在庙里接水
本课复习
世界是普 遍联系的 联系的普遍性(方法论)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 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方法论
茶壶用1分钟,洗茶杯用1分钟,拿茶叶用2分钟。小明估算了一下, 完成这些工作需要20分钟,你认为最快多久能喝上茶?
设计方案二
经济学家厉以宁给三个和尚设计了三种方案:
• 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 • 老和尚立了新庙规,谁水挑的多晚饭加菜,谁水挑的少晚饭没菜 • 山上竹子多,三人合作连成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第一个和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