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一个璀璨时期,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那时候的诸子散文。
说到这儿,许多人可能会想,散文不就是写写诗歌、抒发情感的东西吗?其实,这里可大有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好啦,咱们一步步来,看看这条发展脉络吧。
1. 先秦诸子的背景1.1 历史环境在先秦,大家都知道,那可是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子百家争鸣,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时光。
那时候,人们对人生、社会、政治的思考,简直像过年一样热闹。
这些思想家们可谓是“各显神通”,不光是为了自己的学派,也为了整个社会的未来。
1.2 思想流派说到这些思想家,我们不能不提孔子、老子、墨子和庄子等。
孔子倡导的仁义,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的兼爱,庄子的逍遥游,哎呀,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散文,不单单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碰撞,生动而富有哲理。
2. 诸子散文的特点2.1 语言风格先秦的散文语言简练而生动,像是饮水思源,简单却饱含深意。
就拿《论语》来说吧,字字珠玑,听起来就像老百姓的闲聊,却让人忍不住反复琢磨。
用现代话说,就是“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接明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2.2 内容丰富再说内容,这些散文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涉及的范围可广了!从伦理道德到政治治国,甚至还有生活哲学。
像庄子那样的“逍遥游”,就让人感觉就像是在听故事,里面的道理却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想想看,这可是古人的智慧,现代人听了也得点头称是。
3. 诸子散文的发展3.1 从简到繁随着时间的推移,先秦的散文经历了一种“从简到繁”的过程。
一开始大家写得比较直白,后来慢慢地,文笔也越来越华丽,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就像是做菜,从简单的清蒸到最后的红烧,味道层次分明,让人欲罢不能。
3.2 影响与传承而且,这些散文不仅在当时影响深远,后来对整个中国文化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许多经典,诸如《史记》《大学》《中庸》,都有着先秦散文的影子。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2020-11-09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先秦诸子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先秦诸子散文1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国家天下靠什么来治理,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社会等问题是先秦诸子普遍关心和广泛讨论的问题。
参政者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实践活动,刺激了思想人物做深入的思考,由此而引出诸多的思想和理论。
道德、仁义、礼法、刑政等成为思想界广泛关注和探讨的政治哲学范畴。
一方面,久有传统的“礼”早就具有“法”的意义,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层出不穷,逐渐发展,不断融入具有法的规定性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及其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等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反映了当时思想界不同的政治倾向和主张,成为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
考察先秦诸子对“礼”与“法”的观念的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礼的观念中所包含的“法”的意义,进一步了解所谓“法出于礼”、“礼归于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古人论及先秦诸子,习惯于以学派分疏为线索,或分论六家之要旨,或罗列十家之著述。
这一思路实源出于《荀子·非十二子》篇和《庄子·天下》篇,也成为直至今日我们研究诸子的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反映着思想发展的源流与脉络,各家各派自有其特征可以言说。
但是,思想本身又不能完全以门户相对立而固守一说,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及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而且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
先秦散文精选

先秦散文精选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
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
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
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
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
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
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
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
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
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主要是通过议论和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来表达自己对历史、政治、道德等课题的看法和见解。
这些散文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思想深刻、条理清晰的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和《左传》等。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开始向小说和诗歌的方向发展,散文的篇幅也逐渐增大,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和《汉书》等。
3.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诸子们继续发挥其散文特长,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既保留了先秦时期的简练风格,又加入了更多的诗词、书法、绘画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和《RDF》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洁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先秦历史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有哪些?答:先秦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先秦诸子散文,指的是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诸子思想家及其弟子所创作的文学散文。
诸子散文谋士以集大成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其内容包括伦理、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内容,就涉及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散文从中国古代秦朝开始,至汉初发展达到巅峰。
秦朝时,秦朝诸子反抗秦始皇统治,他们倡导儒家理论,思想以儒家为主,文风自然。
他们在文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出和谐宽容的叙事语言,在儒家思想中,发表了许多新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在如今,我们能够欣赏到秦论、秦拙、秦牧等秦朝文学的精神,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先秦诸子散文才有了发展。
汉朝以后,随着汉代诸子及其弟子的出现,先秦诸子散文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汉代,诸子思想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的诸子散文,因其文字丰富、语言精炼,而享誉中外,诸子散文在政治、哲学、文学方面的贡献无可否认。
汉代的诸子散文发展了以秦朝为基础的叙事语言,并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文体,增加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品。
到了两晋时期,先秦诸子散文以惊人的势头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传统,吸收了战国诸子思想,文字丰富、思想深入,叙事语言抒情优美,尤其是宋代中期开始,诸子散文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引入了更多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意义,如把自然视为神的宗教思想、社会公平的伦理思想等,使其得以完善。
明清时期,先秦诸子散文可谓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文化繁荣,诸子思想也得到发展。
明清两代诸子散文在文学艺术立意方面,体现了国家对思想文化的认可,他们创作的诸子散文,不仅拓展了传统诸子思想,而且为后世继承发扬。
到了清朝末期,先秦诸子散文由于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末的诸子散文,加入了西方思想的元素,政治、文化思想也随之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诸子散文创作自由度也较早期有了很大增加,结构与艺术也发生了变化,使诸子散文得到了新的发展。
先秦散文的定义

先秦散文的定义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体之一,是指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创作的散文作品。
与先秦散文的定义相对应的是先秦诗歌,这两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不可分割的地位。
先秦散文的特点是:一、形式多样。
先秦散文的形式包括散文、章句、笔记、随笔等多种表达方式,其灵活性非常高。
二、内容广泛。
先秦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涉及面广泛而深入。
三、言简意赅。
先秦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注重言简意赅,力求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
四、情感真挚。
先秦散文在情感上追求真挚、深沉,能够打动人心。
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庄子》、《论语》、《孟子》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例如,《庄子》以其玄奥的哲学思想和优美的文学表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语》则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
先秦散文的发展离不开古代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需求。
在先秦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思考和关注。
同时,先秦时期的政治、哲学和文化也十分繁荣,为先秦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先秦散文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读先秦散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通过研究先秦散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为今后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先秦散文 诸子散文

1、《论语》
据统计论语中出现“礼”字76处。 子曰: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论语·泰伯》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论语·尧曰》
“礼”:孔子极力维护的西周以 来的宗法等级制度(即所谓“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秩序”――《论语.颜渊》)以 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 范。
♢国语 体裁:国别体 时间:周穆王——鲁哀公 ▷我国第一部分国记史的史书。 ▷文学性不如《左传》,但有些篇章叙事曲折,人 物描写生动,谏词与对话,推理严密,说理充分。
♢战国策 体裁:国别体 时间:战国初年——秦灭六国 作者:非出于一人之手,西汉刘向整理校订
思想:一、崇尚计谋智略,突出谋士的作用。 二、重视名利 三、重视审时度势,认为时势是成败的 关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 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 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 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 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 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 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 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 臣请奏其效。”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 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 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 耳而听。嫂虵行匍伏,四拜自 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 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 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 “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 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简评苏秦其人
1.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对于功名 利禄有着巨大的渴望。(朝秦暮楚、引锥刺 股)
先秦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 关注社会与人生,思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 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 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 蓄,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孟子》和《 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 韩非子》都擅长说理,逻辑谨严,组织严 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散文》“高效课堂”导学案在自信中收获在自信中成长授课班级:任课教师:课题:课型:总课时:教学过程先秦散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散文出现的背景2、了解识记重要篇目使学生熟悉先秦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并基本掌握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做到以大文学的眼光看待先秦文学,具有相当的文学感悟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先秦作品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作品里表现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先秦散文的分类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
2、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
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
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
体现出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
二、历史散文介绍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先秦历史典籍《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
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
语言风格古奥。
其中一部分疑为后人伪托或追记。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
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
它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
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有《春秋三传》。
“传”的本义是对经的解释,故三传皆为以《春秋》为纲,进一步阐释和记叙历史的著作。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亦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太史官左丘明所作。
后列为“十三经”之一。
是第一部大规模叙事作品,为后代叙事文典范。
《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齐国人公羊高所著。
侧重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谷梁传》:相传为战国时鲁国人谷梁赤所著。
但后两传今人多认为系汉代作品。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
《左传》侧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故名《国语》。
后人以为《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而《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现在一般认为它并非出于左氏之手,也不传《春秋》,称之为《春秋外传》并不恰当。
《国语》所记事实大多通过君王的言论和卿士们的谏说之辞来表现,文字朴实简练,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也不乏情文并茂之作。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策士的言论和活动。
其文铺张扬厉,喜欢夸张渲染,善用譬喻典故,语言生动流畅,常用排偶叠句,具有纵横家的雄辩特色。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的文学色彩很浓。
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三、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派学者的著述。
(一)关于诸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亦可指师长。
诸子: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派学者,有时亦代指他们的著作——子书。
(二)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的时代关于百家争鸣指春秋末至战国时期中国学术界形成的一种自由辩争与论战的风气,它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和等级冲突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1、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产生。
2、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中不同利益集团对人才的争夺——“养士”之风。
3、社会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大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
学者们“思以其道易天下”。
4、由于没有统一的政权和权威的统治思想,学术上未受到某家某派的控制,可以畅所欲言。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三)诸子散文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代表作品《老子》、《论语》、《墨子》特点:篇幅短小,片段式,语录体,词约义丰,富于哲理,并包含部分记事内容。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代表作品《庄子》、《孟子》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富有文采,融入哲理。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文体更加成熟,议论和记叙的分工更加明确。
说理透彻,逻辑周密,常寓理于物,比喻生动。
小结: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农业、军事、天文历法等各类领域,讨论的命题包括王道与霸道、守旧与改良、礼治与法治、天与人、名与实以及宇宙、人性、道德、教育等等。
其中没有专门的文学作品,但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许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
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
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
例如,《非攻》篇中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以下又从盗窃别人鸡狗说到,侵略他人国家,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之举。
这样的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恒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
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
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
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
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庄子》: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
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
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
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笑的。
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
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
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
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四、先秦散文名句荟萃《老子》名句2.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庄子》名句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3.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庄子•盗跖》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论语》名句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名句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尽信《书》,不如无《书》。
《荀子》名句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礼记》名句1、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
(漫许诺言而不付诸实现,必然招致怒恨和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