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合集下载

第一讲 先秦文学(散文)

第一讲 先秦文学(散文)

先秦文学样态:诗、乐、舞相结合;文、史、哲不分;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无意识的文学创作

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

上古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传奇神话。

神话的保存与散失。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山海经》《淮南子》等;神话
了解:
• 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
2、又如“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句,因臣杀君,故用“弑”;晋灵公
不君,故直书其名;“其君”特强调赵盾与晋灵公的君臣关系,突出
以下犯上。 古人对《春秋》历来有“一字褒贬”的说法,后世或称为“春秋笔 法”。这种言简意赅、隐含褒贬的笔法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忽 视的影响。
就 《 左 传 》 及 其 艺 术 成
士阶层小档案(再续)
• 性格特征: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外向型) • 就业理想:理想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 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 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 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的历史话,闲话化;与传说闲话的区别,民族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的编辑流传,《诗经》六义,分类以及艺术特点。婚恋、征役、农
事、宴飨、怨刺、祭祖颂歌周部族史诗。现实主义精神 ;赋、比、兴三种艺
术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 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讲纲目
1、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 2、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 策》 3、《楚辞》
而是用个别证明一般:由史到论的过渡。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2讲课讲稿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2讲课讲稿

《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荀子(约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第四讲先秦诸子散文

指出其“大欲”是“缘木求鱼” 进一 步指出行霸道“后必有灾” 引起齐王 的警觉,愿听 不从正面说危害,再 设置陷阱,以邹人和楚人战的比喻,引齐 王肯定楚人胜 迫使齐王接受“小不 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不可以敌强” 的道理 终于说服了齐王 最后才从正 面向齐王宣讲了他的王道的政治主张和具 体做法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寓言
就是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三言”之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所谓“寓言十九(十分之九)”(《庄子 集释》卷九上成玄英疏)。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含有寓言故事 200多则。
这些寓言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 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藐姑射之神” 等;也不乏别出心裁的即兴创作,如《齐 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等。使《庄 子》呈现出有别于其它诸子散文的独特的 形象思维。《庄子》一书中绝少枯燥的说 教,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 情节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 妙的表现自己的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文善辩的特点。孟子在 当时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他坚决维护本派的学说,积极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却又不合时宜,因而不得不游 说各国,滔滔雄辩。客观形势如此,逼使 他不得不这样。而就主观方面看来,孟子 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 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的影 响,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的锻炼,成就了 他的辩才。
南怀瑾先生说:“曾皙所讲的这个境界, 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 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 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 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 的那个理想。”
“孔子与曾皙的一段话,可以说进入了最高 潮,师生之间,说出了完美人生的憧 憬。”“子路等人的政治抱负很了不起, 但总离不开自我英雄主义,我可以如何, 我要如何……而且都偏于从政治着手。但 曾皙就不同了,同样希求大同之世,但成 功不必在我,而着重于文教方面,真正说 中了孔子的心事,所以孔子感叹:‘吾与 点也。’”(南怀瑾《论语别裁》)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

引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先秦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讲稿之4先秦散文(二),分别包括:1.先秦散文的概述;2.《离骚》的分析;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

通过对这五个大点的详细阐述,使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先秦散文的价值与魅力。

正文内容:1.先秦散文的概述1.1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指产生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中国散文创作,其特点是不受格律束缚,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

1.2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起源于周代的酬诗文和其它笔记体文学,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体形式。

2.《离骚》的分析2.1《离骚》的背景和作者《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作品,作者是楚国文学家屈原。

2.2《离骚》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离骚》以屈原个人的遭遇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思考,融入了丰富的哲学和艺术元素。

3.《庄子》中的散文特征3.1《庄子》的作者和内容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和寓言,探讨了人生、自然等哲学问题。

3.2《庄子》中散文的特征与风格《庄子》的散文以抒发情感、抒发思想为主,善于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4.《列子》中的散文形式4.1《列子》的作者和主题《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列子,作品探讨了人生观、伦理道德等哲学问题。

4.2《列子》散文的形式特征《列子》以讲述故事、引用典故为主要形式,善于运用夸张、寓言等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5.《墨子》中的散文艺术5.1《墨子》的作者和思想理念《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及其门徒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强调爱、兼爱、非攻等理念,反映了墨子的人道主义思想。

04 大学国文之先秦散文(上).ppt3

04 大学国文之先秦散文(上).ppt3

之。于是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39
晋文公问政于咎犯。咎犯对曰:分熟不如
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
是以上得地而民如富,上失地而民知贫,古之 所谓致师而 战者,其斯之谓乎?
40
弊则新
“弊则新”有“除旧更新”的意思。“少则 得”,少则不盈,不盈则可以输入。“多则
惑”,“惑”,《说文》:“乱也。”这句意
开端提示。换言之,是下文“四不”所昭示的“少私 寡欲”之“道”(德)。
﹝菲﹞陈永栽 黄炳辉《老子章句解读》
43
《帛书》甲乙本,“抱”并作“执”,“式”
并作“牧” 高明说:“‘执一’与‘抱一’有原则区分, ‘牧’与‘式’义也不同,此均当从甲乙本为 是,‘执一’与‘执中’是先秦儒法两家争论 的焦点,法家主张‘执一’,如《管子·心术 篇》,‘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
33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
“曲”,《说文》:“向器曲受物之形也。”意指弯 曲;“全”,《说文》:“篆文从王,纯玉曰 全。”“曲则全”即“委曲求全”的意思。“枉”,
《说文》:“枉,木衺(xie)也。”“衺”,弯曲
意„„“枉则直”意谓“屈就能伸直”。“洼”,指
低洼,“洼则盈”,意谓“低洼处(水流汇聚)就能
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代作
家之首。
25
26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 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 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也哉?诚全而归之。
27
这一章集中讨论人的道德修养,“道”和 “德”合而为一,是从老子《道德经》始。
21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课件
排比铺陈
通过排比铺陈的方式,使文章更加有气势,更具感染力。
01
02
03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与价值
04
文学创作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先秦诸子的寓言故事、比喻手法等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文学作品之中。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散文体裁
先秦诸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体裁对后世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先秦诸子的议论、记叙、描写等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后世散文之中。
法家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其他学派的思想,如墨家、兵家等,也各具特色。
详细描述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平等和博爱;兵家主张战争的策略和技巧;农家主张重农抑商,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这些学派的思想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所体现。
其他学派的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03
言简意赅
先秦诸子散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往往以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的道理,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
总结词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详细描述
道家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无为而治,不干预自然规律。例如,《道德经》中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治国应顺应自然,不妄为。
道家的“无为”思想
总结词
法治,是法家思想的核心。
详细描述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执行。例如,《韩非子》中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法律应公正无私,严格执法,使人民遵守规则和秩序。
文化元素
先秦诸子散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礼仪、风俗、信仰等,要体会这些文化元素在文章中的体现,了解当时的文化风貌。
文化精神
先秦诸子散文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如儒家强调的仁爱、道家追求的自由等,要理解这些文化精神在文章中的体现,体会其对社会和人生的影响。

最新大学语文ppt第二单元先秦散文讲课稿

最新大学语文ppt第二单元先秦散文讲课稿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 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 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 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 一、关于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学派 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以 “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
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 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 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 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 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 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子 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黄老学派。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 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抱一 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
自是,故彰;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章六十四)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细完整 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 悼公四年260年间周王朝及各国诸候国之 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文化等 方面的重大事件 。与西汉初年写定的 《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
现在你有栾武子的清贫境况,我认为你能够继 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贺,如果不忧虑道德 的不曾建树,却只为财产不足而发愁,要表示 哀怜还来不及,哪里还能够祝贺呢?”
本段所论,乃贯彻其以柔克刚,以 退为进的人生原则;认为只有自处于曲, 枉,洼,敝,乃能全,直,盈,新;所 求须少,而后乃得,若求之过多,则必 迷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 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 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本段旨在说明,只有不自以为是,不自 以为明,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有所长 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其文洋洋大观,无论叙事、写人、记言,都有不少新的成就。

其叙事简明生动、工巧严谨,还善于描写人物,特别是语言独具风格,自成一家。

其文不仅简洁凝练,委婉含蓄,而且典美博奥,丰润富艳,不愧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

它的散文艺术已趋于成熟、完善,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战国策》不仅是战国之史,而且是纵横家言;既是一部历史著作,又是杰出的散文汇编。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国语》、《左传》相较,无论在叙事的生动,描写的细密,人物形象刻画的成功,语言艺术的圆熟等方面,《战国策》都显示出不少新的突破。

特别是它那辩丽横肆的语言风格,显然不同于《国语》的平实自然和《左传》的委婉含蓄,充分体现了战国文章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尚书》到《战国策》,展现了先秦史家之文的辉煌。

其中成就最突出,在散文发展史上地位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当数《左传》和《战国策》。

第三节作品——《晋楚城濮之战》赏析(一)内容分析《晋楚城濮之战》是《左传》中的经典名篇,主要描述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

这是一场发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632 年)的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役,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晋、楚争霸中原。

在《左传》描写的五大战役中,本篇对战争的描写历来被人们所最为称道,它也最能表现出《左传》对战争描写的独特风格。

(二)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城濮之战在战争的叙事上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它详细刻画了战前的准备,而略于描写战斗的过程。

在紧锣密鼓的战前准备中,首先是人员的对比。

楚国在战前进行了一次阅兵,在此描写了楚国未来的主帅,令尹子玉跃跃欲试的锋芒,同时又借他人之口,指出这位新令尹存在着的根本弱点,为楚国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作为对比的是晋国的有利的情形,晋国原来只有上下两军,现在扩充为上中下三军,实力大大加强。

再加上将帅的任用,尚德义而有礼让,与楚国的子玉形成鲜明对比,初步显示出了双方人才的优劣。

其次便是双方在外交上的对比。

楚子加紧围宋,晋侯侵曹伐卫以救之。

伐卫是侧面描写,而侵曹则是正面,而从“宋人使门尹般入晋告急”后,开始进入双方在外交上反复曲折的明争暗斗了。

来来回回的多次过招,使楚国渐渐落于下风,而晋国不单单从道义上,而且从实力上也逐渐占据了上风,这样确保了即将开始的战役的胜利,也为后面的战争做足了铺垫。

最后是跌宕起伏的决战描写,眼看大战就要爆发,晋师却又宣布后退,为的是“师直为状,曲为老”这一重要的军事思想,这是以退为进,避开楚军的锐气,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复合积极防御的战略原则。

然后有经过反复的勾心斗角,终于进入决战,整个战争的高潮是大决战,写得却极为精炼,“不满百字,写尽战事”。

2、精湛传神的人物刻画《晋楚城濮之战》中刻画了多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后来史传文学人物描写的先驱,为后世的小说创作留下宝贵的写作经验,篇中的子玉、晋侯、先轸等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文中子玉刚愎自用,为私利而不顾大局的狭隘性格,以及楚王侥幸的心理在开篇时就表现了出来。

而在晋国方面,人物刻画更加精彩。

先轸的足智多谋在一开篇的门尹般报急时便初露锋芒,妙计连出,“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

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

楚爱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这段话第一把齐、秦拉下水,结束同盟国的观望;第二又把宋国赶上架,阻止其投降的去路;第三又使楚国火上浇油,迫使他们非战不可。

从而把这些国家的矛盾搞的非常尖锐,而自己却反而暂时跳出圈外,由被动转为主动。

堪称一箭三雕,绝妙的计谋。

而在之后的子玉向晋侯提出了一个难题“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堪称一高招,这样晋侯非常棘手,从中也可看到子玉的心计,但这样一道难题,在先轸这里却轻轻的一句便给破解了,进而采取一个更加绝妙的计策,“私许复曹、卫以携之”,离间了地方的内部联盟,同时有执来使宛春以激怒子玉,逼得他不得不自己撕下和平的面具,由主动变被动。

由此可见,先轸这一智囊的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再有本篇中的晋侯的形象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在晋及齐、秦、宋会师于城濮,楚师背山而舍时,晋侯忽然犹豫起来,他害怕楚国抢占了险要的阵地,继而又怀疑自己的军心不稳,而且心里总是惦记着“若楚惠何?”在这一段中,作者细致地刻画了晋文公临事而惧、狐疑不决的复杂心理状态,写出了患险,听诵,思惠,惊梦等四次思想变化,尤其是用“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

”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更是特别生动形象。

3、极富特色的辞令描写春秋时期,各国联系密切,礼尚往来,使臣聘问,诸侯会盟,打过奉辞伐罪,小国据理抗争,都需要外交人员有很好的辞令。

这不仅关系到个人荣辱,也影响国家尊严和安危兴亡。

在《晋楚城濮之战》这篇中,同样有着非常精彩的辞令描写。

本篇中成语“退避三舍”出处所在的段落,军吏与子犯的对话极富特色。

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

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众素饱,不可谓老。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这一段官兵的对话,表面上义正严词,光明磊落,占尽道义,滴水不漏,令听者不得不信服。

而辞令后面的内容确实极为深广的,它不单单是为改变自己道义上的被动局面,避开楚军的锐气,而更大的目的在于选择有利的决战时机,这是一种宏大的战略上的思考。

再有,战争开始前最后的辞令交锋。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斗勃的轻佻无礼,栾枝的不卑不亢,双方言辞,一骄一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历史背景从舂秋末年起,中国进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士”这个特定阶层随之兴起和壮大。

他们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活跃于整个社会,发表主张,进行论辩,在思想文化界形成了百家争呜的局面。

诸子散文正是舂秋战国时期百家争呜的产物。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将先秦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

各家著述繁多,仅举其要者而述之。

第二节儒、墨开山之作孔子、墨子分别为儒家、道家的开山祖师。

儒、墨二家时称“显学”,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这两家的代表著作便是《论语》和《墨子》。

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论语》之名,乃编纂者所定。

一般认为,“论”即论次编纂,“语”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

语经论纂,故称《论语》。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其记述非一人,论纂亦非一次。

大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成书。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有深远影响。

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中还记有孔子评文说艺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孔子的文艺观,虽不够系统,但颇为深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宪问》、《微子》等篇写到的一些隐逸之士,都是隐者而形神各异。

《论语》既刻画了他们,也衬托并突出了孔子的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语录作为散文的早期体式,自有其局限性。

然而从《论语》看来,这种文体并非没有生命力。

它旨在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活泼,真切感人。

而且孔子重视文采,师徒问答皆言之有文。

虽只言片语,也不同寻常笔墨。

虽有加工润色,却似一出自然。

这样的著作,对后世文章影响极大。

历代作家行文用语无不取法于此。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二、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墨子》一书,非墨子自撰,亦非一人一时之作。

它是一部包括墨子及墨家各派学说的著作,由墨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整理、汇编而成。

墨子的思想特征非常鲜明,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堪与儒学抗衡,基本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既有进步性,也有保守性。

总的看来,其社会政治思想较为进步,而有神论的世界观则有保守落后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