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倾城之恋》中解读张爱玲式的意象

合集下载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浅析《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夏志清在1957年就称她“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纵观张爱玲的作品,从《沉香屑》、《茉莉香片》、《心经》《金锁记》、《封锁》、《花凋》以及《小艾》、《十八春》,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似乎是唯一一位较为“幸福”的女人,因为她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

这个较为圆满的结局,也是《倾城之恋》最初吸引我的原因,然而,一次次的反复阅读之后,我却发现,这出看似圆满的爱情传奇,其实是一出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包裹在“圆满”的外衣之中,更加重了小说本身的悲剧意味。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爱情与婚姻是张爱玲小说的中心题材,她以“男女问题”为主线,叙述了一个个牵牵绊绊的情爱故事。

题材是平凡的,但作者写得绝不平凡。

张爱玲借徐太太之口,交待了范柳原的出身,父亲是一个着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锡兰马来西亚等处,今年32岁,父母双亡。

这种背景不足为奇,关键在于他是“庶出”,母亲是个交际花,为了获得继承权,“他孤身流落在英伦,很吃过一些苦”,加上“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地就往放浪地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

”柳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际遇下结识了白流苏。

可以说柳原的童年、少年时代并不幸福,尽管父亲是个有钱的华侨,但因为是私生子,他一直偷偷在英国长大,不能归国回家。

越是缺失的越需要弥补,因此他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爱和被爱的渴望。

这种隐秘的心理倾向影响了他对女人的喜好,他喜欢的女人应该是带着中国传统气息的古典美人,一见白流苏而钟情,正是因为流苏符合他情感世界中对“难得碰见”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的想象,“真正的中国女人是世界上最美的,永远不会过了时。

”由此可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柳原的恋爱动机:那便是寻找爱的归属,他想找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来爱他,让他的中国化有了确证,也让他更有扎地生根的归属感,所以当遇上了流苏便立刻认同了她。

倾城之恋-苍凉人生_从意象角度看_倾城之恋_丁莹

倾城之恋-苍凉人生_从意象角度看_倾城之恋_丁莹

学 术 论 坛2009 NO.30 S c i en c e a n d T ech n o l o gy I n n o v at i o n Her a l d1943年,发表于《杂志》上的小说《倾城之恋》,让张爱玲一举成名。

小说的题目取材于古诗词“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不是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生死绝恋,甚至连平常爱情中人约黄昏、花前月下也没有,相反有的只是爱情外衣下男女双方的斤斤计较与细心算计。

出生于落没的贵族家庭及经历坎坷曲折的人生,张爱玲过早地了解人间冷暖,苍凉和虚无渗进她的思想。

《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人生经历中的深深虚无、苍凉之感的浓缩体现。

为了铺陈小说中的苍凉意味,张爱玲不惜笔墨描写一些活泼、有趣,给人喘息机会的轻松,来点缀这满目的苍凉。

比如说,男女主人公不时出现的调情写得颇为别致,男女谈话的语气与神态都比较细致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从下面的这一段就可以看出。

“范柳原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

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

’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就是医我的药。

’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但这只是小说中的一种附着,也可以说是为给这个平凡的爱情故事增加一点“参差对照”。

其实在小说轻松、活泼的表层之下,暗流涌动的又何尝不是一股深深的苍凉之感呢?苍凉——这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基调,由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意象或鲜明或隐喻地表现出来。

1 咿呀“胡琴”声是小说首尾都出现的一个意象。

小说开篇,“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最合适演绎一些苍凉深沉的曲子了,万盏灯火的夜晚,苍凉的胡琴曲,一种苍凉、无奈呼之欲出,主人公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出场了。

小说主人公白流苏生活在一个陈旧落没的封建大家庭中,人情的冷漠与人性的刻薄,让流苏在承受着寂寞生活的同时,添上一种心灵的煎熬和挣扎。

说不尽的苍凉_从镜意象解读张爱玲_倾城之恋_

说不尽的苍凉_从镜意象解读张爱玲_倾城之恋_

为偶然的战争的外力所促成。所以,镜中的流苏,似 乎从范柳原那里得到了真实的爱,但又似乎什么也 没有得着。镜子是虚空的,流苏的心更是虚空的:“柳 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 来说给旁的女人听。……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 不问也罢!”
正因为镜子的这种变形、冰冷、易碎、相隔、虚空 的特性,故使得它成了表达男女之间苍凉情感的很 好道具。而镜与男女之事相连,则早在汉代就已经开 始。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沈从文在其著作《唐宋铜 镜》中就这么感慨:“西汉初年的社会,已起始用镜子 作为男女间爱情的表记,生前相互赠送,作为纪念, 死后埋入坟里,还有生死不忘的意思。”③确实早在汉 代,铜镜背面就铸有大量以表相思之情的铭文。如 “长相思,毋相忘”、“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千秋万世, 长毋相忘”、“清银铅华以为镜,丝组为纪以为信,清 光明乎服春,富贵番昌,镜辟不祥”等。这些铭文可谓 是镜为情感信物的历史记载。
乐昌分镜即破镜重圆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南朝陈 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各执半镜为信物,两 人离散后重又团聚之事。而古代破镜重圆故事的流 行,恰恰说明破镜之难圆。可见在古典文学中,镜子在 男女情爱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既是男 女信物的代表,另一方面破碎的镜子即“破镜”,也常 作为怨偶之间感情分裂的代名词,镜也就具有了悲凉 的色彩。而张爱玲之所以善于运用“镜”意象,这自然
54 MZXS 5/2009
M534A ISSN 1006-0189
名作 欣赏
现代文学

名家与败笔
—— —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黄曙光(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 成都 610031)
关键词:丁玲 败笔 自我 扬短避长 摘 要: 著名的革命经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存在一些明显的败笔,比如“密谋”和“美人计”这样的标题未能得到相 应内容的有效支撑,显得虚张声势。丁玲用这样的标题,目的在于表达敌我分明的政治立场和爱憎鲜明的阶级情怀,是典型 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些败笔是丁玲在延安接受改造并开始转型的结果。而如何处理“自我”,则是丁玲能否成 功融入革命阵营的关键。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

《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倾城之恋》爱情观的看法篇1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上了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她的《倾城之恋》。

记得初读时,略过字里行间的一篇小故事,感觉似乎有点晦涩难懂,感叹最终的凄美爱情。

再读本书时,我已迈入大学大门,我仿佛从书中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该书所讲述的其实恰是它情感世界的缩影,反射着她自身的爱情观。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的确,所有的女人最终都希望和自己的爱人踏进婚姻殿堂,幸福生活,白头偕老;正因为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该书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故事。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生。

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流苏与范柳原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感情攻防战。

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期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

之后,白流苏,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一个女生,把命运当做了人生的赌注,看来似乎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了……看似最终经历战争,最终他们在一起了,可以说白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生,一段婚姻,但毕竟是偶然的;然而,该小说看似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掩盖了真正的悲凉与凄惨。

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会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故事中,张爱玲在原本苍凉的基调上又刻画了一位悲惨的女性,基于对“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生存状况的不满,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虑,把笔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推向了绝望的端头,命运使得她们无法挣扎,不得不低头,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的往下跳!有人说,《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自身爱情观的缩影。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爱情观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试论《倾城之恋》中体现的婚姻观韩淑鋆摘要:本文以《倾城之恋》的文本为基础,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所体现的婚姻观进行分析,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命运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婚姻对于女性的禁锢。

对于研究女性解放以及婚姻自由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婚姻观张爱玲多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推崇,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渗透了她的传奇人生,还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在短小的篇幅中阐释了她的人生观念,比如《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表现和思考。

要讨论《倾城之恋》中的爱情观,首先需要站定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究竟有没有爱情?我的观点是范柳原爱着白流苏,白流苏却未必爱范柳原。

在白流苏遇见范柳原之前,她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白流苏与前夫早已离婚多年,在她前夫死后,她的哥哥却竭力劝服她去给前夫守寡——“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

现在人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守祠堂,也饿不死你们母子。

”从这几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白流苏的哥哥对于婚姻的看法。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当初白流苏前夫死了没有关系,他们早已离婚没有关系,他曾对白流苏不好没有关系,没有孩子也没有关系,那么白流苏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饿不死”,为了一张“免费的饭票”而已。

在白流苏的哥哥看来,婚姻不需要感情,不需要后代,甚至不需要双方都在,只需要能提供稳固的物质供给就行了。

白流苏两个哥哥花完了白流苏的钱之后,开始阴阳怪气地想将白流苏撵走,连白流苏的母亲也说“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

从小说和电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爱情观

从小说和电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爱情观
人 性 的探 讨 与剖 析 。
关键 词 : 《 倾城之 恋》 ; 张爱玲 ; 爱情观 ; 电影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3 0 5 4 ( 2 0 1 3 ) 0 4— 0 0 5 4— 0 3
《 倾 城之恋》 是张爱玲最 受欢迎 的作 品之一 , 尽管文学 界 原的这场 斗争 中是 以失败收尾 的, 她不仅 没有让 范柳原改 变 曾对这篇 小 说 褒贬 不 一 , 但 它 仍 深受 广 大 “ 张迷” 的喜 爱 。 心意 , 给她一个承诺 , 反而让 自己陷入 了更窘迫 的境 地。再次 《 倾 城之恋》 于1 9 4 3年发表 , 次年被改编成 剧本 , 1 9 8 4年新 潮 回到香港 , 白流苏 心里 防守 的底 线被 范柳 原 的 “ 热吻” 攻破 导演许鞍华又将 之拍 成 电影 。张 爱玲 曾在《自己的文 章》 一 了 , 范 柳 原 成 功 地 将 白流 苏 变成 了他 的情 妇 , 二 人 的 私 欲 都 得 文中表示 , 她只是在写 “ 不彻 底 的人 物 ” 问 的小事 情 , 打破 传 到了一定程度 的满足 。第二天范柳原就告诉 白流苏他一 个礼
统文 人 “ 强调 人 生 飞扬 的一 面 ” 的写作 规律 , 改 写 安 稳 人 生 中 拜后要 去英 国。如果故 事就此打住 , 结果也 许就 是 白流 苏成
寻求和谐生活 的男男女 女。她说 : “ 我喜欢 素朴 , 可是我 只能 为第 二个 葛薇龙 , 在献 出 自己身体 之后就 面临来 自爱人 的打 从描写现代人 的机智与装饰 中去描述出人生的素朴 的底子 。 ” 击, 可是张爱玲让战争成全 了 白流苏 。张 爱玲笔 下的范柳 原 本文 由电影《 倾 城之恋》 人手, 结 合小 说文本 , 分 析 隐藏在 自 追求 自流苏的过程符合 很多女人 对于爱情 的幻想 , 范柳原被 流苏 与范柳原真假爱情 背后 的张爱 玲关于爱情 的观点 态度 , 白流苏吸 引也 属 于合 理 的爱 情 心 理 , 经 历 了从 上 海—— 香 即张爱玲对爱情 内涵的消解与重构。自流苏 与范柳原之 间的 港——上 海——香港——上海的辗转 , 范柳原 袒露 了 比自流 婚恋模式在张爱玲小说 中比较具有代表性 , 悲凉 、 无奈之 中究 苏更 多的真心 , 他锲而不舍 的追求 , 不能不使离婚多年 的 白流 竟有无爱情始终观点不一。

《倾城之恋》的意象解读

《倾城之恋》的意象解读
2013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倾城之恋》的意象解读
院系人文学院
年级2009专业汉语言文学(现代文秘)
班级现代文秘Y091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倾城之恋》的意象解读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课题来源
张爱玲小说中营造的意象世界向来为文人学者津津乐道,不惜笔墨。但我们会发现:
“色彩”意象:
赵京立的《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意象》(2007)一文,主要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张爱玲小说中红、白、蓝、黄四彩意象进行诠释,探寻她构筑文字的技巧,解读意象背后的信息。其中归纳出《倾城之恋》中的红色—摇曳出多彩的人生、白色—幻化成生命的虚无、蓝色—渲染出人生的无常。张爱玲善于选择浓丽的色彩引爆鲜明强烈的视觉,将读者的想象引至作者的思路与视野中,令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世界里体味色彩的玄妙与生动,并且获得新的形象、感受和意义。严军在《张爱玲小说中色彩意象的文化隐喻》中指出,张爱玲运用无色之语的灰、白为底色,勾勒红、蓝、绿等对照鲜明的色彩,以色喻情,依色赋形,内蕴着意象背后的文化隐喻并透出人生底色的苍凉和感伤。倾城之恋中的“灰墙意象,以灰色隐喻黯淡的人生,以红绿对比昭示情欲的暗示与纠结,以色彩对照折射曲折内心和多变的命运。
于2008年出版的《替张爱玲补妆》,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水晶先生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论文、随笔的汇编本,作者三十余年研究张爱玲的主要成果均汇集本书,从中大可窥可其分析张爱玲作品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精彩文本细读,以及对张爱玲资料的爬梳剔抉、娴熟运用。此书不但对张爱玲的研究,而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其中三个子章节中,即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神话结构、象恢亦忧·象喜亦喜——泛论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战火与雨的赐予——解读《倾城之恋》,为解读《倾城之恋》的意象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和探究价值。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U TION 大家谈编辑—王海英—E-m a il:zh i ye za zhi@163.c o m 论坛DISCUSSION员各部位触到球产生的感觉,是运动员熟悉球性的一种练习手段,以增强对球的弹性、重量、旋转、及触球部位、击球时用力轻重的感觉。

足球比赛时,球不是总在地面上运动,有时也在空中飞行,这就需要运动员充分利用视觉系统观察球的方向、路线、弧度、速度和落点,对球的感知性越强,预判就越精准。

在平常训练时多触球,加强对球的感知性,尤其是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2)掌握运球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练习方法。

随着现代足球比赛攻守速度的不断加快、对抗日益激烈,足球技术正朝着全面、快速、娴熟、简练、强对抗的方向发展,它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全面而娴熟的脚下控球运球技术。

因此,更要加强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运球技术的训练,使其熟练掌握各种运球技术和技能。

(3)发展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全面的身体素质。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比赛项目,具有负荷大、运动量大、动作复杂多变等特征,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

此外,各种运球的假动作对身体的柔韧性、灵敏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障,运球动作往往会变形,进而影响运动员水平的发挥。

因此,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科学、系统的身体训练是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对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运球者要突破对方的防守,要有突破的意识、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敏冷静的头脑,对自己运球突破对方抱有必胜的信念,而心理品质往往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

因此,要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及自信心等心理品质。

足球意识和足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

青少年时期是熟练掌握足球技术和形成战术素养的关键时期,而技、战术的掌握和运用又都是在伴有良好足球意识的前提下形成的,因此,通过平时的训练和比赛及各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足球意识及运球技术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意象是文学研究的术语,某种抽象的、难以把握的意念、情绪、思想等,借助于外在的物象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意象。

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像的有机结合,作家所创造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一、《倾城之恋》中“城”的意象《倾城之恋》中主要有两个空间意象:一个是上海白公馆,另一个是香港。

在作者笔下,上海的白公馆是一个压抑窒息、单调无聊的死灭世界。

小说开篇就写道:“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的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作为一个时间意象,它浓缩了白公馆那种陈陈相因的旧时代面影,与后面描写到神仙洞府般的白公馆里的种种陈设共同创设了一个死灭世界。

白流苏正是从这样一个凝固的家常时间逃出来的,她要拒绝白公馆的时间轨道,开创私人生命时间。

在此,白公馆的时间被赋予了极强的指代意味,代表了年衰、绝望、丑、现实与死亡。

因此,上海虽然在小说中也是十里洋场,也有灯红酒绿,但在作者笔下,就像“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种苍凉,与白流苏周围冷漠、残酷的人际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昏暗、阴森、沉闷,令人感到无限恐怖的氛围,充满着被压抑的悲观绝望的情绪。

而另一个空间——香港,表面看来,到处是新奇和洋气,跳舞、郊游、海滩、逛商场、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但在作者笔下也全部是虚空的心理体验。

战前,白流苏旅居香港的寓所是“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没有人影从《倾城之恋》中解读张爱玲式的意象文/陈彦CC PA20092O U TION论坛大家谈DISC USSION编辑—王海英—E-m a il :zh i ye za zh i @163.c o m儿。

……呼喊着的空虚……”,劫后“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

”正如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张爱玲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具有末世意识的作家之一,而且这是一种彻底的对荒无的体认。

在她看来,人心早已虚空,劫难只是彻底地粉碎了历史与文明,一切伦理规范、道德秩序已溃散成一片瓦砾的荒漠,“什么都完了”,寒风、黄昏、断墙颓垣更增加了这种精神劫难的恐怖意味。

二、“墙”的意象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墙”,小说中关于墙有这样两段描写:之一:“从浅水湾饭店过去一截子路,空中飞跨着一座桥梁,桥那边是山,桥这边是一堵灰砖砌成的墙壁,拦住了这边的山。

柳原靠在墙上,流苏也就靠在墙上,一眼看上去,那堵墙极高极高,望不见边。

墙是冷而粗糙,死的颜色。

她的脸,托在墙上,反衬着,也变了样——红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张脸。

”之二:“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

她终于遇见了柳原。

”灰墙代表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现在预言变成了现实,可见张爱玲自始至终没有对现代文明有过任何希望。

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张爱玲具有极敏锐的时代感,她甚至觉得时代仓促得比个人生命还要等不得,时代已在破坏,未来是更大的破坏,在破坏中等待破坏,难怪要生出荒凉。

而且这是种“惘惘的威胁”,是一种宿命的力量,人在破坏面前无能为力,只有慌慌张张地追赶着现世中的急功近利。

同样,“墙”这一意象,也是悲风习习,透明透亮的人生顿悟,却浸透着如烟似雾的人生失落感,从而使团圆也变成灰冷的、悲凉的团圆。

三、“月光”的意象《倾城之恋》四次写到月亮,一起始就与爱情有关。

白流苏是在离婚后离开婆家回到娘家的,可大家庭已经到了亲情不再的地步,所以她待下去已经相当困难,把自己推销出去,成了白流苏唯一的出路。

好在她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华裔外国男人,对中国女人颇为欣赏,为白流苏创造了一个机会。

可是,这个男人并不真心要找一个妻子,或者说,他想找一个情人,这与白流苏的愿望当然相差甚远。

二人之间的情感战因此而打响,并且是悄悄打响的,无声无息,却又处处刀光剑影。

因此,月亮参与进来,成为一个暗含寓意的有机构成物,把这种潜在却又汹涌澎湃的情感表现得恰如其分,既不遮掩,又不夸张。

第一次写到月亮,是白流苏想到自己在月光中的脸,“那娇脆的轮廓,眉与眼,美得不近情理,美得渺茫。

”白流苏已经是快三十的女人,可是因为她生得娇小,并不显得老,她才美得不近情理,比人们想象的要美得多,尤其是超出她的家人的认同。

说“美得渺茫”是因为她的年龄,也因为她的离婚,她的美也就成为一种似乎没有希望的美,所以才美得渺茫。

但不管怎么说,白流苏在月光下想起自己的美,确是她的情事初显端倪之时,这时候的范柳原已经开始向白流苏发起真正的爱情攻势了。

月光的出现,也就暗指了爱情的初现。

第二次写到月亮是二人之间的情感加深了,可范柳原仍然没有结婚的打算,白流苏不得不步步设防。

夜晚,范柳原挑逗白流苏,在电话中询问:“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到见月亮么?”白流苏不敢回答,只是“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

这是因为白流苏心中有了对范柳原的爱,却又一时难以确定这是不是爱,所以她一时哽咽,无言以对。

同时,也是她感到这种爱中可能隐藏风险,这才看见月亮发出绿光,像刺人的利剑,惘惘地威胁着自己。

在范柳原那里,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白流苏的爱意,他才用月亮作为隐语来试探白流苏的情意。

爱情正在成长中,月亮也在游离不定中,月亮大而模糊,也是爱情大而模糊。

第三次写到月亮是白流苏与范柳原要小别,范柳原送白流苏回上海。

可是范柳原对于白流苏仍然是在挑逗中,所以,他要拿出挑逗的本领,一方面在挑逗,另一方面又能把握分寸,意图彻底征服白流苏。

所以,尽管二人很接近,同在一条船上,“柳原既能拒绝浅水湾的月色,就能抗拒甲板上的月亮。

”这里的月色,当然指的是情爱,是由白流苏所代表的美所激起的情欲。

经过较长时期的接触,范柳原爱上了白流苏,白流苏也爱上了范柳原,但那爱是被双方的精明算计包裹着,始终难以露出本来的面目,使得二人之间的防范多于相爱,才造成了这里的抗拒与有意的压抑。

第四次写到月亮是分别后的再相逢。

白流苏体会到了范柳原对她的爱,仅仅只是两情相悦,不是谈婚论嫁。

这时候月亮出来了,可不是满月,满月会显示一种完整的爱情,只是“纤月”,表现了那么一点“月意”。

这契合当时白流苏对范柳原的猜测和感受:爱情是有了,但爱情并不牢靠。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

然而海面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就照亮了镜子。

”后来,白流苏与范柳原真正走到了一起,可这同时仍然在暗示,他们之间的爱情,如同纤月那样,只是月意淡淡的,凭着这一点,他们会走到一起,可难免是隔层肚皮隔层山。

尽管经受了香港之战,他们两人结婚了,可始终没有出现满月,也许不是爱的功劳,而是人生感受的无常,帮助跨越了结合的障碍。

(作者单位:广州潜水学校)C C P A 1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