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两点阈限实验报告1

合集下载

阈限测定实验报告

阈限测定实验报告

阈限测定实验报告阈限测定实验报告引言:阈限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确定人类感知到某种刺激的最低或最高强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听觉和视觉的阈限,了解人类感知的极限和感知机制。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化实验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

实验室内环境保持安静和稳定,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听觉和视觉的任务,记录他们感知到的最低或最高刺激强度。

实验一:听觉阈限测定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戴上耳机,听取一系列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刺激。

起初,声音的音量较低,然后逐渐增加,直到参与者能够感知到声音。

实验记录下参与者能够感知到的最低声音强度,即听觉阈限。

实验二:视觉阈限测定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注视一个屏幕,屏幕上会显示一系列不同亮度和颜色的图像。

起初,图像的亮度较低,然后逐渐增加,直到参与者能够感知到图像。

实验记录下参与者能够感知到的最低亮度,即视觉阈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听觉阈限:参与者的听觉阈限在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刺激下有所差异。

较高频率的声音需要更高的音量才能被感知到,而较低频率的声音则需要较低的音量。

2.视觉阈限:参与者的视觉阈限在不同亮度和颜色的图像下也有所差异。

较暗的图像需要更高的亮度才能被感知到,而较亮的图像则需要较低的亮度。

讨论与分析:阈限测定实验的结果反映了人类感知的极限和感知机制。

听觉阈限的差异可能与人类耳蜗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有关,而视觉阈限的差异可能与人类视网膜对不同亮度和颜色的敏感度有关。

此外,个体差异、年龄和环境等因素也可能影响阈限的测定结果。

结论:阈限测定实验通过测定听觉和视觉的阈限,揭示了人类感知的极限和感知机制。

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不同频率声音和亮度颜色的感知存在差异,这与人类感知器官的特性和个体差异有关。

深入研究阈限的测定方法和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感知过程和感知机制的本质。

结尾:通过本实验,我们对阈限测定的方法和结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两点域实验

两点域实验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姓名:xxx 区队:一区队学号:1111001038 日期:2013.10.29合作者: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实验名称皮肤觉两点阈测量实验摘要:1、目的:测量皮肤觉的两点阈,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以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2、方法:用5把精度为0.1mm的皮肤觉两点阈量规,在左前臂、左手背、右前臂三个不同位置根据分别预测的两点阈阈限值x,在x的基础上 ymm,取得5个刺激量,用这5个刺激量,刺激分别测试20次,共计100次,统计结果,绘制曲线图,按照阈限的操作性定义,根据直线内插法求得两点阈值的大小;3、结果:实验测得的结果错误,测得的数据无法求得两点阈阈限值;4、结论:因实验结果有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字:两点阈直线内插法绝对阈限1、引言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成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身体的部位不同,各点的分布及数目也不同。

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肤觉能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冷觉、温觉,就不能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提问的调节。

人们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差别阈限。

而皮肤的不同部位,两点阈不同。

两点阈(two-point limen),指当两个刺激点同时作用于皮肤时,皮肤能感觉到两个刺激点的最小距离,它可以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

皮肤觉两点阈是人的皮肤的触觉空间的感受性。

人身上的不同部位的皮肤觉两点的阈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身体的暴露部位,如手指头和头面两点阈小,身体的掩盖部位,如手臂,大少腿等部位两点阈大。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及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2、方法2.1 被试本组所有同学,四男五女。

2.2 仪器五把两点阈量规.遮光眼罩.记录纸.中性笔.2.3 程序2.3.1 主试选定被试的右手臂前手臂背面为测量A区,左手背为测量B区,左手臂的前手臂背面为测量C区,测量前,在选定区域画一个椭圆,在椭圆内测。

皮肤两点阈的测量实验报告

皮肤两点阈的测量实验报告

皮肤两点阈的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测量人类皮肤两点阈,了解人类的触觉敏感度,并探究人类触觉敏感度与某些因素的关系。

实验原理:皮肤两点阈指的是人类皮肤能够感受到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这种感受到两点刺激的能力主要由皮肤触觉感受器发挥作用,感受器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不同,人类皮肤的两点阈也会不同。

在实验中,通过改变两个刺激头的距离,然后让被试者分辨出两点的刺激,以此来测量皮肤的两点阈。

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皮肤两点刺激仪2. 实验人员:观察者2名、被试者10名3. 实验用品:量角器、笔记本、小计时器等实验步骤:1. 选取被试者10名,要求其双手干燥清洁,并注意不要进行任何对手部肌肉活动影响触觉敏感度的活动。

2. 对每个测试者,用常规方法事先测定其双手的两点阈。

3. 开始正式测试。

每个手臂分别进行测试,开始时把两点刺激的距离设置为两点阈(左右手各测试4次),然后缓慢调整刺激头的距离,每次调整1-2mm,等被试能正确地感知到两点后记录下来。

4. 每个测试者的结果,取所有测试值的平均数。

左右手的结果分开记录。

5. 对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

结果及分析:表格中,左手和右手的两点阈均为毫米单位,每个人的数据都进行了平均化。

由上表中所示数据可知:10名被试双手皮肤两点阈的平均值分别为 2.03mm、2.05mm,左右手差别不大。

这表明人类触觉敏感度具有一定稳定性。

然而由于实验过程中,双手被试者的肌肉、头发等因素并未被完全剔除,因此两点阈的结果受到一些必然误差的影响。

结论:通过此次实验,我们测量了人类皮肤的两点阈,并得到了一些数据。

按照上述测量方法,得出的两点阈的平均值为2.04mm,并且在双手之间差别不大。

这些结论都与现有的文献不谋而合。

人类的触觉敏感度的查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疲劳等。

但由于本实验并未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因此实验结果受到了干扰而出现偏差。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详细地研究人类触觉敏感度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皮肤觉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完整版

皮肤觉两点阈测量实验报告完整版

四川警察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姓名:张海林区队:应用心理学二区队学号:1111002039 指导老师:罗勇合作者:润琪、贵、明月、雪宜、俏慧、弟豪、海术实验名称皮肤觉两点阈测量摘要:目的: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以及分析练习效应、期望效应等对两点阈的影响,练习直线内插法处理数据,讨论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方法:先运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量出两点阈的范围,选定五个刺激,再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最后分别用直线内插法处理数据。

结果:只测出了被试少量区域的两点阈。

结论:手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手背与手小臂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左手背与左手小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右手背在性别上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字:两点阈恒定刺激法差别阈限1 引言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称触点、冷点、温点和痛点。

身体的部分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

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肤觉能够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人们丧失痛觉和冷觉、温觉,就不能够回避各种伤害人体的危险,也不能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它可以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而皮肤的不同部位,两点阈也不相同。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前者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后者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恒定刺激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它的特点是只用少数几个(5~7个)刺激,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它是不变的。

找50%的点:一个刺激经常出现在感觉到和不感觉到的中间地带,即它能感觉到的次数仅是其全部长时次数的百分之几。

当是50%时,即阈限位置。

它具有以下优点:(1)刺激数量较少,而且不需调整刺激强度。

所以用这种方法测量不容易改变强度的刺激比较方便。

(2)刺激呈现顺序随机,被试不知道,这样就不会产生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

但是也同时存在着缺点,当用三种判断确定差别与现实不肯定间距的大小会随着被试的态度而变化,会影响最终结果。

两点阈实验报告

两点阈实验报告

两点阈实验报告两点阈实验报告引言:感知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感知过程中,感知阈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感知阈值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能够感知到某种刺激的最小强度。

为了研究感知阈值,我们进行了一项两点阈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刺激强度变化,观察参与者对刺激的感知能力,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单盲实验设计,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不同刺激强度的刺激,而对照组则接受了相同刺激强度的刺激。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根据感觉判断刺激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数据将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感知阈值的结果。

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中,面对一个屏幕。

实验开始前,参与者被要求休息片刻,以保证他们的感知状态良好。

然后,实验员向参与者展示一系列的刺激,刺激的强度从低到高逐渐增加。

参与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感觉判断刺激的强度,并在一个记录表上标记对应的结果。

实验结束后,实验员收集参与者的记录表格,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感知阈值存在差异。

实验组在接受不同刺激强度的情况下,能够感知到更低的刺激强度,而对照组则需要更高的刺激强度才能感知到。

2. 刺激强度与感知阈值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感知阈值也随之增加。

这表明,人们对于较强的刺激有更高的感知要求。

3. 个体差异对感知阈值有影响。

在实验组中,我们注意到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感知阈值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参与者对于较低的刺激强度就能感知到,而另一些参与者则需要更高的刺激强度。

讨论与启示:通过这项实验,我们对感知阈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知阈值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刺激强度、个体差异等。

这些结果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感知机制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实验结果还对一些实际应用具有启示。

例如,在设计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可以根据人们的感知阈值,合理调整刺激的强度,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两点阈实验报告

两点阈实验报告

两点阈实验报告1. 引言在物理学中,阈值是指在某一条件下物理量的临界值。

通过进行阈实验,可以确定某一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从而深入研究其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两点阈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测量两点之间的电压和电流关系,确定电流的阈值,并分析对应的实验结果。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电流的产生和传输机制。

3. 实验设备和方法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两个导线,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表。

实验的方法如下所述:3.1 将两个导线连接到电压源的两个端口。

3.2 将电流表连接到两个导线的连接处,以测量通过导线的电流。

3.3 打开电压源,并逐渐调节电压的大小。

3.4 记录每个电压值下的电流数据,并制作电流-电压曲线。

4.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方法中的步骤,我们逐渐调节电压源的电压,并记录了每个电压值下的电流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绘制了电流-电压曲线。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以下现象:随着电压的逐渐增加,电流的数值也相应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减缓。

在某一电压值达到后,电流的增长速率几乎停止,说明已经达到了电流的阈值。

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电压(V)电流(A)0 00.5 0.11 0.21.5 0.32 0.42.5 0.453 0.483.5 0.494 0.4954.5 0.4985 0.55.5 0.5可以看出,当电压小于等于3V时,电流迅速增加,随着电压接近3V,增长速率减缓,直至电压达到3V后,电流基本上不再增加。

这表明电流的阈值约为3V。

5. 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两点间的导线上,电流的阈值约为3V。

这意味着在电压低于3V时,电流无法通过导线传递;而当电压高于3V时,电流开始传递,并迅速增加。

这一结果与电流的传输机制有关。

一般来说,电流是由电子的移动产生的。

当电场强度低于某一阈值时,电子无法克服材料的阻力,无法流动。

皮肤阈值测量实验报告

皮肤阈值测量实验报告
点刺激, 这使得两点阈降低。 在这个过程中, 主试随机给的刺激值如果偏小或被试的练习效
应和暗示效应产生,组中几组失效数据可能由于练习效应而失效。
5结论
(1)人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值不同,左手臂阈限值较高;
(2)不同人同一测试区域的皮肤觉阈限值不同;
(3)身体裸露部分的阈限小于掩盖的部分,但差异性不大;
1实验内容、目的、意义
内容:通过皮肤两点阈的方法,探究不同部位皮肤阈值、以及影响因素。
目的:(1)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
(2)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觉两点阈的差别;
(3)探究练习与疲劳因素对皮肤觉两点阈的影响。
意义:肤觉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两点域可以代表人的皮肤对触觉刺激的分辨能力,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通过实验能够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探索练习与疲劳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皮肤觉两点阈测量
姓 名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日 时 分
班 级
实验地点
成 绩
实验仪器
两点阈量规10个,遮光眼罩2个
同 组 人
指导老师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让测试者多次测量,减少实验误差
2、让测试者中间休息,防止疲劳,保证身体机能跟测前一样
3、实验前,被试的评估值要正确取值
部位两点阈小, 身体的掩盖部位两点阈大。 由表 5 可知, 左手背和左手臂之间的皮肤觉两点
阈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二者间的阈限值有差异, 且左手背的阈限值低于左手臂的阈
限值。 这是由于左手背长期暴露在外面, 感受性要比被衣服遮盖住的左手臂高, 同时手背的
使用率较高,被摩擦的频率多,对外界刺激更加敏感。

恒定刺激法测两点阈实验报告

恒定刺激法测两点阈实验报告

题目: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摘要:本实验采用恒定刺激法,使用两点阈测试仪,选用一名被试,分别对12mm到17mm这六个距离进行了测试,每组测试十次,每次随机选取刺激位置(胳膊或者手背),本实验运用恒定刺激法对两点阈进行了简单的测定,得出该被试的两点阈限。

关键词:恒定刺激法感觉阈限绝对阈限一.引言1. 恒定刺激法(或称固定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mulus)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由费希纳提出的传统心理物理法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

其特点是:在整个实验中始终应用若干恒定的刺激,并以随机顺序反复呈现这些刺激,来测定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本实验既是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先要选取少数刺激,一般为5-7个,而且它们在测定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

然后将选定的刺激以预先随机的次序呈现给被试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

要特别注意的是选定的刺激最大值为每次呈现几乎都能为被试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0%。

选定的刺激最小值为每次呈现几乎都不能为被试感觉到的强度,它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高于10%。

2.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两点阈来学习恒定刺激法测绝对阈限。

二.方法1.被试:黑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名男生 20岁2.仪器:两点阈测定仪3.实验过程:(1)预备实验:选取固定呈现的五个刺激,首先选取最强和最弱的刺激:给被试几个刺激,每个部位的每个刺激呈现40次,要求被试报告“两点”还是“一点”,记录结果,找到不低于90%感觉到“两点”和不高于10%感觉到“两点”的两个刺激,为最强和最弱的刺激。

然后在最强和最弱的刺激中间等距取4个刺激,最后这6个刺激为固定刺激。

(2)随机次序:用抓阄的方式选取5个不同刺激的呈现顺序,同样用抓阄的方法选出每次扎的位置和点数(用A1,A2,B1,B2分别表示手背一点,手背两点,手臂一点,手臂两点),注意每次做完要更换一次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两点阈限实验报告
王婷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A班
学号:124010334
摘要:
实验通过测两点阈限,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阀的差别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阀的方法,用恒定刺激法进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手臂的两点阈限比手背的小但是还是受其他周围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恒定刺激法两点阈限
1前言
费希纳提出了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
有规律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的构想,且对此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

他提出的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的基本心理物理规律,已经成为心理学中运用精确方法的典范。

这一规律揭示了,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例如,在100只点燃的蜡烛中再加上一只蜡,我们不会感到它的亮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是,如果在一只烛光上再加上一只烛光,则就会感觉到亮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要使感觉强度有所增加,就必须使刺激强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

一般地说,刺激的强度增加10倍,感觉强度可以增加1倍。

另外,
费希纳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发展了心理测量方法;最小可觉法、正误法以及均差法。

费希纳在他近60岁时还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的名著,奠定了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用两个刺激物同时刺激皮肤,当刺激间的间距足够大时,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相距一定距离的两点,当间距逐渐减少时,我们越来越难以分辨此为两点,当间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只能感觉到一点。

刚好能感觉到两点,而不是一点的距离就是两点阈。

通过运用恒定刺激法来测量被试身体局部的绝对阈限。

恒定刺激法的特点是测定时只用少数几个刺激,通常为5-7个,并且它们在测定阈限的整个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

恒定刺激法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它不像最小变化法那样按强弱的顺序呈现刺激,而是以随机的方式呈现。

每呈现一个刺激就要求被试回答“有”或“无”,即感觉到或感觉不到,然后按被试对不同刺激回答“有”或“无”的次数来计算阈限值,因此又叫做次数法(the method of frequency)或正误法
(the method of right and wrong cases)。

恒定刺激法中所用的刺激要事先选定,一般是用最小变化法粗略的测试一下被试的有关阈限值,然后将比阈限值强和弱的几个刺激值确定为要用的刺激。

2方法
2.1被试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2级学生一名,男性。

2.2实验材料与测试工具
(1)遮眼挡板,(2)两点阈测量仪(3)记录表,。

2.3实验程序
(1)在正式实验前,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以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两点阈测量计两脚能够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

(2)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在印记内进行实验。

(2)在正式实验前线预测每位被试者的阈限值,以便确定恒定刺激的范围。

(3)要求被试在实验位置就坐,用遮遮住眼睛,确定被试不能看到刺激点。

主试向被试陈述指导语(你注意自己的手臂和手背。

如果感觉到接触到你手眼挡板臂或手背皮肤上是两点的话,就报告两点,如果感觉不到是分开的两点,就报告一点。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判断两点的标准要保持一致。

),
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情况下根据感觉报告“两点”或“一点”,分不清可以猜测(仅两种报告结果)。

在被试的非实验区试测几次后,进入正式实验。

(3)主试按事先拟定好的刺激序列呈现刺激,实验总的刺激变化范围为2~50mm,每次变化的距离为固定数值1mm。

为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应数量一致,20个系列中应包含10个递增系列和10个递减系列;为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为防止被试形成预测,每一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变化。

主试将两点阈测量器两脚垂直的、轻轻的、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每次变化1mm。

当被试报告“两点”时则记录“2”,报告“一点”则记录“1”。

在做渐增序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在做渐减序列时,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停止,再进行下一系列测试。

主试每次刺激前发出“注意”口令,提醒被试。

测量计与皮肤接触不要超过2秒,两刺激间隔不得少于5秒,做4个序列休息2分钟,实验过程中主试不要提示被试报告正确与否,也不要做出任何暗示。

2.4数据收集与整理
3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分析可知,不同部位的肤觉阈是不同的。

本实验中
手指的两点阈就比手臂的两点阈要小,并且从很多实验也能证明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两点阈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部,大小腿部分两点阈最大。

因为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接触点、冷点、温点和痛,身体的部位不同,各种点的分布及其数目也不同。

因此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是不同的
4讨论
4.1实验误差。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被试着的数据都存在不合理性。

这一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次实验的被试有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背景,由于清楚实验的目的和过程,所以已经被污染。

(2)被试受到习惯误差影响。

(3)被试受到期望误差影响。

(4)被试受到疲劳误差影响。

由于实验时间有限,所以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休息时间不充足。

(5)实验的次数不够,在本次实验中,刺激只呈现了20次,因此造成了误差。

(6)实验时,环境不安静,偶尔有同学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情与言语反应影响了被试判断。

(7)主试很难保证两点阈测量器的两个刺激点每次都同时落在被试的实验区内,因为手背有一定弧度,不平。

(8)主试在两点阈测量器上读数时也可能存在误差。

4.2练习和疲劳对两点阈产生的影响
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的情境,导致反应的准确性逐步提高,也就是说练习可能使两点阈的值降低;而相反地,随着实验的进展,被试会产生厌倦和疲乏的情绪,导致反应的准确性逐步降低,也就是说疲劳可能使两点阈的值升高。

4.3 实验时,每一系列起始位置不应一致。

实验时,避免每一系列起始位置一致是为了控制实验的额外变量。

尽量减少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影响。

一旦产生习惯误差,则在递增序列中,即使刺激强度早已超出阈限,被告仍然报告感觉不到,这就会使测得阈限值偏高;相反,在递减序列里,即使刺激强度早已小于阈限,被告仍报告有感觉,这就会使测得阈限值偏低。

期望误差表现在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期望转折快点到来。

而一旦产生期望误差,则在递增系列测定阈限时,阈限值就会偏低;递减序列测定阈限时,阈限值就会偏高。

另外,还应减少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带来的影响,因为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建议以后实验要选择无污染的被试,实验时要确保安静,避免被试受外界干扰;提高主试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时按要求给予被试充分休息的时间.
4.4 此次实验的准确性不高,没有确切地获得被试的两点阈值,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是选取的刺激量不够科学。

在采用刺激量之前需通过验证刺激量的是否符合使用的要求。

最大刺激量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能为被试感觉到的强度即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5%;最小刺激应为每次呈现几乎都不能感觉到的强度,即被感觉到的可能性不高于5%。

而本次实验中被试对刺激量的选择不是那么精确。

二是主试没有掌控好刺激的力度。

在实验过程中,用力时轻时重,从而直接影响了被试的报告结果。

三是被试的感受性高,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被试对刺激的感受性越高,对刺激的感受就越敏感,因此,被试的两点感觉就越明显。

四是主试对被试的期望效应造成的误差。

五是被试的练习效应造成的误差。

六是实验环境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2]郭秀艳、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