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
影视艺术讲义

影视艺术一、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影视艺术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摄影机摄像而由银幕或屏幕显示出来的一种多元素构成的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多片种、多形式的艺术,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而每一类别又有多种形式。
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一)直观视像性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
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为了不破坏“可见性”,人物对话(比起戏剧)都应压缩,高度精练。
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与摄影分不开的,而摄像机所处理和完成的仅仅是世界的“象”(包括未经改动的客观物象和经过选择、加工、改造过的物象),即影视艺术的主要材料就是物象的真实纪录。
在戏剧演出中,舞台和观众之间有较远的距离,演员的面部表情及细微动作难以被观众(特别是后台观众)看清,就只好更多地依靠语言,因此戏剧剧本也就以台词为主构成。
影视克服了戏剧的上述缺陷,可以更多地依靠动作和视觉形象为主要构成。
在默片时代,视觉形象是电影的惟一传达手段。
进入有声片时代,形象和动作在银幕上的统治地位丝毫没有动摇。
影视艺术所展示的直观视像,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
例如,它能将内心活动具象化,可以通过外在物象的变化来反映(如天旋地转,可以用房屋、树木等的旋转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如《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性镜头——女主人公在火车站突遇男主人公时的长达几秒钟的面部大特写)。
即使是潜意识,它也能用画面形象来表现,如伯格曼导演的《野草莓》、费里尼导演的《8》等,在这方面都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使它更易于被接受和理解,易于超越国界和民族,因而,让·爱泼斯坦才认为“电影是一种世界性语言”,即它是一种“象形符号”式的国际语言。
影视艺术概论复习知识点

1. 20世纪是电影的世纪。
2. 中国灯影戏从13世纪开始,就逐渐向南亚、波斯和欧洲传播。
3. 从1877年开始,美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具贡献的发明家爱迪生先后发明了留声机和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机。
4. 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的诞生日。
这一天,法国导演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向公众放映了他所拍摄的电影。
5. 卢米埃尔喜剧片《水浇园丁》情景片《火车到站》6. 中国电影的最早放映是在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一开始就把西洋艺术媒介和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京剧结合起来。
首部中国故事短片电影《难夫难妻》(1913)由郑正秋、张石川编导7. 关于梅里爱:1897年建造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戏剧纪录片式的电影美学观念;开辟了摄影棚拍片的新天地;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8. 法国电影在1910年之前是世界电影的霸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电影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电影新霸主。
9. 20世纪20年代以来,法国电影主要流派:印象派电影、先锋派电影。
其中,先锋派电影分为达达主义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达达主义电影如《机器舞蹈》;超现实电影如《一条安达鲁狗》(人本化努力地回归真实)10. 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德国电影两大主流风格是表现主义电影和室内剧电影。
由梅育等人创作的《卡里加里博士》,开辟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先河。
另一部表现主义电影名作《疲惫的死》。
在苏联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下,德国出现无产阶级电影有声电影诞生于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了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11. 电影基地的定点和定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电影称霸全球电影市场。
法国百代公司(最早的电影王国),最为叫座的几块招牌是文学片、艺术片、喜剧片和爱情片。
12. 美国的好莱坞:目前最大的电影基地或电影制作与发行中心,全球电影中心,美国电影的代名词,世界电影的大本营。
美国电影的发源离不开爱迪生。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一、影视美学概述影视美学是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以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
二、影视美学的特征1、综合性:影视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影像、声音、表演、剧情等多种元素,使得影视作品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艺术的美感。
2、动态性:影视作品是动态的,它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现实性:影视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加工,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文关怀。
4、娱乐性:影视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它通过精彩的剧情、出色的表演和引人入胜的特效等手段,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三、影视美学的审美规律1、节奏感:影视作品需要有节奏感,使得剧情能够有张有弛,起伏有致,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2、表现力:影视作品需要通过生动的表现力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真实感:影视作品需要具有真实感,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4、情感表达:影视作品需要通过情感表达来传递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影视美学的审美价值1、艺术价值: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其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艺术性上。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创意,还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2、教育价值:影视作品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传播文化、传递价值观和弘扬正能量等方面。
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向观众传递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思想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3、社会价值: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等方面。
戏剧影视

戏剧部分一、戏剧的发生与起源(3+2):1、人有摹仿的本能与欲望2、人有以摹仿为基点的表演的本能与欲望3、人有观看他人表演的本能与欲望目的与意义:1、为了娱乐2、有所寄托二、“约定俗成”(“假定性”):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契约”,承认这种形象的转换并不是本真实体的转换,仅仅是表演而已。
三、戏剧的本质:以语言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能引起观众情感反应和审美感受的,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门类的综合性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
)四、戏剧的特征:1、言说的方式: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这二者的统一。
2、艺术的构成方式:戏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3、艺术运作的流程:戏剧是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人才,在剧场里进行,并有观众欣赏或参与的集体性创造。
(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补充和延伸。
)4、艺术的传播方式:戏剧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五、戏剧的分类:4、从剧中矛盾冲突的性质与人物命运的结局所表现出来价值取向与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分类:悲剧、喜剧、正剧。
5、从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的创作方法、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古典主义戏剧、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等。
六、被戏剧作为表演的媒介吸收到舞台上的艺术要素:1、语言的艺术——文学2、声律的艺术——音乐3、形体的艺术——舞蹈4、造型的艺术——美术七、舞台呈现的不同样式:1、话剧(含诗剧):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2、歌剧: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3、舞剧:表演艺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4、木偶剧: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5、哑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单项变体八、悲剧的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亚里士多德《诗学》):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戏剧内容的三要素:情节、性格、思想九、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基本特征:1、严肃的情调2、崇高的境界3、英雄的气概喜剧的基本特征:1、轻松活泼的情调2、豁达乐观的胸怀3、追求自由的精神正剧的基本特征:1、生活化2、普世化(题材来源更加广阔)3、个性化十、戏剧的结构:1、锁闭式结构(倒叙式、回顾式、内省式)西方戏剧2、开放式结构(顺叙式)中国古典戏剧3、册页式(人像展览式)十一、导演1、戏剧史上的第一个导演:[德国]梅宁根公爵乔治二世2、中国的第一位导演(导演地位的真正确立):1924年洪深《少奶奶的扇子》(改编自《温德夫人的扇子》)标志着中国导演制度的确立——走向现代话剧的分水岭。
09第六章 第三节 综合艺术 一、戏剧艺术 二、戏曲艺术 三、电影艺术

第三节综合艺术学习目的1.通过西方话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了解它们作为综合艺术的共性,以及各自具有的审美特性。
2.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掌握影视艺术基本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以及影视艺术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
一、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它吸收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将时间艺术和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
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
这里所讲的戏剧即指话剧,是从狭义理解的。
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被称为戏剧。
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戏剧艺术作为二度创作的艺术,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戏剧文学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
戏剧的分类戏剧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
悲剧,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戏剧的特征戏剧除了具有综合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征。
戏剧性,在戏剧的所有特征中,戏剧性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
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高行健——中国戏剧艺术的叛逆者

现当代话剧研究高行健贾冀川(1972-)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戏剧史、戏剧理论。
高行健———中国话剧艺术的叛逆者贾冀川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内容提要:高行健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叛逆者。
他反对中国话剧艺术长期形成的封闭狭隘的传统戏剧意识,确立了开放而宽容的自觉进行戏剧自身建设的现代戏剧意识。
他反对中国传统的以戏剧文学为核心的“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模式,强调戏剧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演艺术,并进而探索了戏剧艺术的剧场性、假定性和叙述性,重新认识了戏剧语言,最终建立了“绝对的戏剧”的戏剧理想。
中国话剧艺术经过高行健的探索已很难再简单地称为“话剧”。
高行健的叛逆精神是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高行健 中国话剧 叛逆者Abstract :G ao X ingjian is the rebel of Chinese drama.He opposed traditional drama con 2sciousness,established m odern drama consciousness.He opposed the pattern of “I BSE N —CT AH иC лABCK ий”,em phasized drama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performing art.A fter the efforts of G ao X ingjian ,it is very hard to call Chinese drama language art.The rebel spirit of G ao X ingjian is valuable wealth.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49(2002)022******* 在中国二十世纪后期的戏剧史上,高行健是一位颇受争议但又绝对不可忽视的戏剧艺术家。
批评家们对他褒贬不一,誉之者谓之中国话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时代之子;毁之者谓之缺乏创见的西方现代思潮和现代戏剧观念的贩卖者、否定现实主义戏剧美学的始作俑者,更多的批评家则是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对高行健的戏剧试验毁誉参半,即肯定高行健对新的戏剧表现方式的探索、认为他丰富了戏剧舞台的表现手段,而否定其戏剧试验的结果,认为他只会玩花样翻新的戏剧手法而不见核心精神。
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异同_2

演员的素质
好的演员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们的 影响深远,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艺术工 作者的要求和审视也就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 化化妆,穿上服装,背台词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塑造 人物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传播者,演员更应该是一 名优秀的,有着超强创造力的艺术家。
演员首先要协调性高,可操作性强,生活中某些动作技 能能真实再现,如:骑马、驾车、游泳、射击等。再比 如特殊形体处理,如:摔跤、受伤、中枪等身体反应。
· 声音和语言
声音被称为人的第二张脸,声音音色与生俱来,但声 音表现力的塑造可后天努力获取。要做到语言规范化 ,讲好普通话。演员语言的表现力是创造人物形象的 关键。这种表现力的获得与演员的思想素质、文学修 养、对作品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表演作为视听艺 术,对语言的要求非常严格。
· 创作方法上的差异
● 影视表演受到其他元素的制约,与戏剧表演相比,独立 性、自主性不强,而戏剧表演是相对主动性的,其他舞 台元素是辅助性的。(举例《雷雨》)
两者中间无论有多大的差异,二者创作的基本点是相 同的。要求演员完全进入角色,高度的信念是一致的。 二者都是表现人的,都是以自然生活形态基点的艺术 门类。
· 表现力
演员的表现力是运用行之于外的可见动作体现外部神态 和心理活动的传情达意的能力,这是演员重要的创作素 质之一。它包括:心里动作的表现力、面部表情的表现 力和语言的表现力。
· 创造力
表演艺术的最终任务是塑造真实、鲜明、生动的典型 人物形象。正是演员把艺术形象从剧本搬上银幕或者 舞台,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活生生的直观形象。在这 一转化过程中,演员不仅仅是再现,而且要补充剧作 所提供的角色形象,不仅仅是扮演了人物,重要的是 创造了形象。对于商业炒作一夜窜红的演员,只能得 到“眼睛里缺墨水,脸庞上少文化”的评价。
影视艺术学问答题(自己整理的)

1、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晶,电影与科技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电影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突出之处首先在于它是以科技为前提的艺术,它诞生于科学家的实验室,它的诞生是科学发明的成果。
奠定电影发明原理的是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
普拉托,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确立了“视像暂留”理论,于1832年创制了一种被称为“诡盘”的器械,从这里,人类正式拉开了电影发明的序幕。
2、百年来的影视艺术史正是电影和电视艺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历史。
迄今为止,电影艺术每一次伟大的飞跃都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1927年,电影从无声跨入有声时代,是电影史上第一次伟大变革。
1935年,彩色电影的诞生是一场由于技术因素引起的电影美学的巨大变革,是电影史上第二次伟大的革命。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渗透,电影的制作方式再次发生了新的变革。
(星球大战、谁陷害了兔子、侏罗纪公园)电脑特技介入电影,为电影想像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再次拓展了电影艺术表现的领域,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电影史上的第三次伟大革命。
总之,一百多年来的电影就是这样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2、请将影视和小说、戏剧作比较,说明影视属于“视觉造型的艺术”。
答:影视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们是以直观的画面影像表现事物运动的艺术,它们借助科技的手段,采用动态的画面与声音的组合使物质现实复原来反映生活,其艺术语言可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
影视艺术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与戏剧不同的时空表现是洗净比舞台的三维时空在影视屏幕上展现为二维时空。
影视艺术是视听综合的艺术,也是动静结合的艺术。
3、为什么说影视艺术是产业化和大众化的艺术?答:影视艺术不同于以往艺术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影视创作是一项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运作的文化产业,是拥有极大经济效益的艺术商品。
影视艺术作为新型的大众化传播媒介,是当代最广泛、最具群众性的艺术。
一方面,影视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手段,有能力突破时空、地域的局限,深入到最基层的社会,面向最广泛的受众;另一方面,从生产和传播的角度看,影视剧也需要争取最大数额的受众,需要充分地调动民众参与审美交流的积极性,所以影视作品往往以最广泛的受众对象来定位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张之诚 赵雅娟作者赐稿-内容提要: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它自身的内在特性,是对它自身存在的直接规定,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内在规定性。
这个本质特性,就是戏剧影视的人物之间的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矛盾斗争。
有了它,才有悬念、突转、发现、惊奇之类的戏剧性效应,才能产生具有娱乐欣赏价值的艺术魅力。
戏剧影视艺术的具有同一性的矛盾斗争,是它描述个性、表达倾向、观点的艺术手段,通过同一性中的斗争性,才能描述特征鲜明的人物个性。
通过这种斗争性,才能发挥它评价善恶正邪、优劣美丑的审美功能,才能产生使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敬鄙的娱乐欣赏效应,达到使人知善恶、明是非、识正邪优劣美丑的审美目的:在理性上获得是非善恶、优劣美丑分明的净化效果,情感上受到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敬鄙的陶冶,最终发挥扬美善、抑恶丑,促进精神文明进步与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本质特性 戏剧性 娱乐欣赏价值 审美价值 认识价值〈一〉 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戏剧影视艺术成为它自身的内在特性,这个特性是对戏剧影视艺术自身存在的直接规定,它和戏剧影视艺术的存在直接同一。
就是说,有了它,才有这种艺术;没有它,就没有这种艺术。
而且,这个本质特性,是戏剧影视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内在规定性。
也就是说,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戏剧影视特有的、决定戏剧影视艺术的性质、存在、功能、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自身魅力和自身发展的根本属性。
这个根本属性,就是戏剧影视的人物之间的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矛盾斗争。
参与矛盾斗争的主体,是人物个性,参与矛盾斗争的直接要素,是具有定性和预期目的的自觉意图。
这个自觉意图,是人物个性的主体性,它在综合作用中与多样性结合统一构成典型形象,它是塑造人物个性,体现矛盾斗争意义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
这里说的矛盾斗争,是同一性中的斗争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矛盾关系寓于人物关系,相互作用寓于相互关系,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寓于计谋策略的表现形式。
没有人物关系就没有矛盾关系,没有相互关系就没有相互作用,没有意图目的,就没有计谋策略的行为表现。
同一性中的矛盾斗争冲突,是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戏剧性就建立在这个基本特性的基础上,戏剧性的根源就在于这个矛盾斗争冲突的基本特性。
有了它,才有悬念、突转、发现、惊奇之类的戏剧性效应;没有它,就属于散文式的叙述或散文式的动作展示,无论用动作还是语言,都是如此。
没有它,戏剧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无冲突论”失败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有了矛盾斗争冲突,才能揭示人物个性的潜在特质。
没有矛盾斗争冲突,人物个性的潜在特质就仍然固守在自身内无从发挥。
而且,戏剧影视艺术的评价观点,是借助同一性中的斗争性表达的。
因此,矛盾斗争是戏剧影视艺术描述个性、表达倾向观点的艺术手段;没有矛盾斗争冲突,就只能借助说教方式、或者展示组合动作来表达作家的评价观点和意念。
特征鲜明的人物个性,是通过同一性中的斗争性描述出来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个性。
因此可以说,没有同一性中的斗争性,没有矛盾斗争冲突,就没有戏剧影视的一切。
没有矛盾斗争冲突,就没有戏剧影视艺术。
戏剧影视艺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离、密切相关的两大要素:同一性是基础要素,斗争性是调整要素,不仅亲情、爱情、友情具有同一性,是同一性的表现形式,而且矛盾斗争本身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虽然彼此相克,也仍是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还是各种矛盾斗争,它们都把相关各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要相关各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存在,这种相互联系就存在。
因为,同一性使人物个性彼此相互联系,斗争性也使彼此相互联系,没有相克的关联就不存在矛盾斗争。
直到矛盾解决,原有的相互关系的结构才发生质的变化。
高潮就是最终解决矛盾的阶段,结局则是矛盾调整转化之后的结果。
〈二〉通常都把戏剧、电影、电视作为不同种属的艺术表现形式分别论述,这里却把它们划归到一起。
这是因为它们在本质特性上是相同的艺术。
戏剧的基本规律,也是影视剧的基本规律,彼此相互适用;只是由于采用的技术条件不同,才作出已有的划分方式,或者说这种划分,仅仅是根据不同的外在条件才作出这种划分。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
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
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
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
因此,戏剧、电影、电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但是,另一方面,戏剧艺术同戏剧表演艺术却有区别,影视艺术同影视表演艺术也有区别,必须分别看待。
因为戏剧艺术、影视艺术同它们各自的表演艺术虽然同宗,却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有各自职能不同之分。
戏剧影视是评价反映客观社会存在的艺术,它们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的职责和使命,是根据客观社会存在的善恶、正邪、优劣、美丑给予评价描述,创造剧本的观念形象;而表演艺术却不直接担负评价反映客观存在的职责,它们的任务,只限于将剧本的观念形象转化为舞台、银幕、荧屏的直观形象。
因此,戏剧影视艺术和它们的表演艺术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不能相互取代,理论上不应将二者混搅在一起。
尽管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具有独立的创造性,但这种二度创作和表演艺术一样,它直接依据的仍然是剧本的观念形象,而不是客观社会的生活中的人物。
在这个意义上说,戏剧影视艺术和它们各自的表演艺术所评价描述的客体和对象是不相同的。
〈三〉学术理论大多开篇第一件事就是界定研究对象,给研究对象下定义。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人知道要讨论的对象是什么,同时它也是一个约束,使论述遵循确定的目标,不致随意离题,造成漫无边际的印象。
这里也遵循惯例。
不过给戏剧影视下定义之前,先了解一下前人对戏剧的本质特性提出的见解是非常有益的。
这样的见解很多,但是在戏剧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只有两个。
一是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他给戏剧下了这样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诗学》•《诗艺》第19页)。
虽然这个定义所指的是悲剧,但喜剧、正剧也有这样的特点,喜剧并不轻佻,也具有严肃性。
因此把这个定义看成是戏剧的定义。
二是一百多年前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界定的戏剧的基本特征:“史诗原则和抒情诗原则的统一”﹙《美学》三•下•第242页﹚。
他所说的史诗原则,是指人物之间的各种意图和目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事件和过程。
他说: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凡是发生的事件一部分来自…人的外在伦理上的独立的力量(例如安蒂贡的兄妹情谊,克里安对国家安全的责任观念),一部分则来自外在阻力所引起的反响或反作用(例如安蒂贡与克里安彼此作为对方的抗体和阻力);它的外在显现方式就是一件事迹(例如安蒂贡与克里安的对立斗争冲突形成的事迹)…史诗的任务就是把这种事迹叙述得完整…史诗就是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件”﹙《美学》三•下•第99页﹚。
他所说的抒情诗原则,是指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心感受这些尚未转化为外在动作的心理活动内容;但是,抒情诗原则与史诗原则的统一,就使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付诸行动,转化为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抒情诗人和剧中人物不同之处是,抒情诗人只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之类的心理活动内容,即“对外在世界的观感、情绪、见解”﹙《美学》三•.下•第100页﹚这类具有普遍性的意识、情感、观念表达为诗篇,而不必诉诸行动。
黑格尔说:“把抒情作品中的观念和思想方式看作他﹙诗人﹚自己人格的体现,看作亲身的感受而表达出来”﹙《美学》三• 第100页﹚。
就是说,诗人仅仅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观念和情感,并不需要为此去行动;而剧中人物却不同,他不仅表达情感、观念,表达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还运用计谋策略付诸实施,参与矛盾斗争,由此转化为外在的史诗性的表述行动,用动作表达意图。
黑格尔由此把史诗原则和抒情诗原则的统一,作为戏剧这种“新的整体”的原则,并对它的特性作了如下的阐述:“把以上两种表现方式结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其中既看到一种客观的展现,也看到这种展现的根源在于个别人物的内心生活,所以客观的事件被表现为属于主体的,反过来说,主体的性格一方面在向客观表现转化,另一方面诗(即戏剧)的结局使人看到主体的遭遇是主体的行为所必然引起的后果”﹙《美学》三•下•第100页﹚。
两位大师抓住的戏剧特性,深浅层次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嫌粗浅,但作为远古时代第一个把戏剧理论系统表述的开拓者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来说,他在戏剧理论史上的地位应受到尊重。
戏剧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并不影响他的《诗学》的历史地位。
但也不应固守他的已有的定义因循守旧、止步不前。
根据戏剧影视事业的发展,戏剧影视理论也需顺应戏剧影视实践的需要,为它解疑释惑。
黑格尔批判了“动作”说的摹仿理论的不足之处,创立了一套比较符合戏剧内在规律和原则的理论,在揭示戏剧规律的探索上显然深入了一步,说明戏剧情节,是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参与矛盾斗争形成的,它的确是一个完整的情节,但不仅仅是“一个严肃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不过黑格尔的戏剧理论,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戏剧实践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动作”说在实践上总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当然,黑格尔的剧论还不够完善,单就他的“冲突”说来看,还不能充分概括戏剧的基本特性。
因为“冲突”仅仅是矛盾斗争的激化阶段,而戏剧的情节过程,并不全是激化的冲突;相反,多半的情节只是同一性中的矛盾斗争,只有激化时才发生冲突。
布伦退耳的“意志冲突说”与黑格尔的缺点相似,被阿契尔抓住辫子不放,借此否定“冲突说”。
但是,阿契尔却始终没有摆脱矛盾斗争冲突的纠缠,他的“危机﹙crisis﹚说”或叫做“激变说”,都是矛盾斗争冲突的产物。
这就是阿契尔的戏剧理论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他反对的东西,正是他主张的东西。
不过,无论是阿契尔主张的东西还是反对的东西,都夹杂了与戏剧性无关的偶然性东西,表明他对戏剧情节的构成因素和规律还缺乏确切的分辨能力。
尽管戏剧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动作说”的束缚,仍然有相当多的戏剧影视作品,成功地按照戏剧的自身规律,评价、反映、描述客观存在,自觉地按照抒情诗原则与史诗原则统一的规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