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是指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画作。
文人画自唐朝代曲派画开始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宋代起达到了巅峰。
文人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形态。
发展脉络:1.唐代:始祖曲派画唐代是中国文人画的远古时期,其前身是曲派画。
曲派画以唐代曲家为主体,广泛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观。
唐代的曲派画师以笔力、用色、构图和人物描绘闻名于世。
2.宋代:舞文弄墨,文人画大行其道宋代文人画家大量出现,文人画由曲派画演变而来,同时也吸取了神韵派和虞山派的技巧和理念。
宋代文人画以“舞文弄墨”闻名,画家们在作品中不仅表现了美感,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感情,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元代:文人画走向成熟,形成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元代文人画艺术成熟,也出现了大量的岳飞画像和红山文化浮雕。
元代文人画与以前的文人画相比,走向了成熟和稳定,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腻。
同时,文人画走向了“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借助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4.明代:文人画逐渐趋于多样化,颜料引进西洋明代文人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不仅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传统作品,还出现了神怪画、小景画等新型作品。
同时,明代还引进了西洋颜料,并对文人画的颜色效果产生了转变。
5.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创新清代文人画不但承袭了前代文人画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清代文人画家强调气韵、墨趣、动态的表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同时,清代文人画也与珐琅画、剪纸等传统工艺融合,使文人画的形式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该流派自唐代的曲派画开始,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瑰宝。
文人画的名词解释

文人画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文人画不?文人画呀,那可不是一般的画哟!它就
像是艺术世界里一颗独特的星星,闪闪发光呢!
咱就说,文人画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画出来的。
它是那些有文化、有内涵、有思想的文人们捣鼓出来的。
就好比李白写诗,那是充满了
才情和个性呀!文人画也是这样,带着文人独有的气质和韵味。
你看那些文人画家,他们用笔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高兴了,画几笔欢快的线条;难过了,来点暗淡的色彩。
这多像我们心情好的
时候哼个小曲,心情不好的时候叹口气呀!
文人画也不追求那种超级逼真的效果,它更在乎的是意境。
就好像
一首好听的歌,也许歌词不是那么直白,但就是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深
深的情感。
比如郑板桥画的竹子,那可不是简单的竹子,那是他心中
的坚韧和高洁呀!
而且文人画还常常和诗词、书法结合在一起,这简直就是艺术的大
融合呀!这就跟一场精彩的演出一样,有唱歌、有跳舞、还有表演,
多丰富呀!
我就特别喜欢文人画,每次看到都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向往。
总之呢,文人画就是一种超级有魅力的艺术形式,它独特、有内涵、充满了情感。
你要是还没好好欣赏过文人画,那可真的太可惜啦!赶
紧去感受感受吧,相信你也会被它深深吸引的哟!。
简述文人画的发展演变

简述文人画的发展演变
文人画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的绘画类型,指的是以个人
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创作山水画、水彩画、风景画等为主,不注重实际的技法或技巧,而更注重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的绘画形式。
文人画的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唐朝,一些文人士大夫喜欢在墙壁上绘画风景、山水、人物等,这些作品通常没有严格的技法要求,注重意境和艺术价值的表达。
第二阶段:北宋时期,文人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画家们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强调写实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文人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一些文人还以绘画作为一种修养和艺术形式,
强调绘画的美学价值。
第三阶段:南宋时期,文人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画家们更加注重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开始尝试在画面中融入更多的
文学、诗词、音乐等元素。
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也更加重视形式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文
化传统,也对世界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流派,它以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以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文人的情趣和境界。
以下将从题材选择、笔墨表现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解释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题材选择十分独特。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山水和花鸟为主题,这与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自然山水是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能够抒发文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花鸟则是文人画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和神韵,展现出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鉴赏。
此外,人物也是文人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文人画通过描绘文人自身或者文人与自然的互动,表达出文人对自身境遇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人画的笔墨表现独具特色。
文人画强调笔墨的简洁和意境的抒发,常常运用淡墨、水墨和轻描淡写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中常用的笔法有点画、线画、洒墨、渲染等,这些笔法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此外,文人画还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通过留白的处理和虚实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和意境的美感。
这种简约与留白的表现方式,使得文人画具有一种含蓄和超脱的气质,给人以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文人画强调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通常以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为中心,注重表现文人内心的感受和境界。
文人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文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文人画强调审美追求,追求意境和意趣的表达,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的传递。
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笔墨的表现上,还体现在构图的设计和色彩的运用上,通过这些方面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和谐、平静和高雅的美感。
文人画以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的题材选择独特,常以自然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题,通过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文人的情趣和境界。
文人画 论述题

文人画论述题一、引言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文人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文人墨客以书法为根基,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文人画的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以水墨画为主,追求简约、自然的美感。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诗书画印的融合: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通过书法线条的运用,将诗文意境融入画中,同时配以印章,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
2. 笔墨情趣:文人画注重笔墨的表现,通过熟练的书xx底和丰富的绘画技巧,创造出独特的笔墨情趣,展现出画家的内心世界。
3. 简约自然:文人画追求简约、自然的美感,不追求过于复杂的画面,而是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文人画的历史影响文人画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文学、书法等领域的发展。
文人画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绘画从工匠艺术向文人艺术的转变,为后世绘画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
首先,文人画的兴起推动了绘画技法的创新。
文人画家注重笔墨的表现,推动了绘画技法的多样化发展,如皴法、点苔法等技法的出现,为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文人画对文学的影响深远。
文人画家往往也是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的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内涵。
他们的作品激发了文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再次,文人画对书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文人画家注重书法线条的运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使书法更加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四、文人画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文人画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仍然备受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文人画将继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跨界融合:文人画将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等跨界融合,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名词解释文人画

名词解释文人画
文人画是一种在中国绘画领域中所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一种以文人趣味和审美标准为核心的绘画风格。
它强调绘画的艺术性而非商业性,旨在表现文人的诗意和审美情趣。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风景、山水、人物等为主题,强调自然、人文、意境等因素。
在文人画中,画家通常采用简洁、明快的画风,用简练的线条和平淡的色彩表现出对象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内涵。
文人画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除了绘画形式外,文人画的文化内涵也非常重要。
文人画家通常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文人画家也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希望通过绘画作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文人画的发展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文化传统的影响。
文人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文人画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影响和启发,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创作,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突破。
文人画是一种注重文人趣味和审美标准的绘画风格,强调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和启发。
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它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

高中美术
雪溪图 王维 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唐代
高中美术
幽篁坐啸图 绢本设色 63cm×167cm 禹之鼎 清
问题二
“诗画本一律”概念是谁提出的?
1.王维
2.赵孟頫 3.苏轼
3.苏轼
4.倪瓒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潇湘竹石图(局部)纸本水墨 苏轼 北宋 中国美术馆
高中美术
问题三
"书画同源"之说是谁提出的? 1.王维 2.赵孟頫 2.赵孟頫 3.苏轼 4.倪瓒
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
高中美术
秀石疏林图 纸本水墨 27.5cm×62.8cm 赵孟頫 元 故宫博物院
高中美术
鹊华秋色图 纸本水墨 28.4cm×90.2cm 赵孟頫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课后拓展思考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文人画最重 要的核心是什么?
高中美术
小结作业
请对以下三位文人画家的人生经历与艺术特色的形成 展开讨论,并简要评价其艺术特色。
倪瓒与《六君子图》 徐渭与《墨葡萄图》朱耷与《荷石水禽图》 自测 辨析 讨论
高中美术
人都叫他“徐青藤”、 “徐
文长”。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文人”写意画的巅峰之作
想一想:
你能看懂这幅作品在表达什么吗?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天池
墨葡萄图 纸本水墨 165.4cm×64.5cm 徐渭 明 故宫博物院
高中美术
思考与探究: 试着说说画面构图有何特征? 从构图上表现了徐渭怎样的内心情感 密不透风 疏可走马
【课件】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徐渭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 人、青藤道士、明代中期文学家、 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徐渭曾 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 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 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 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 得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 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
01 02 03
02
文人画概念:一般泛指中
特征一:抒情写意的价值追 求
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
特征二;诗书画印的有机结
夫所作之画,是一种画中
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
03
合 特征三:笔墨交织的审美趣 味
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
特征四;以形写神的艺术意 趣
文人画的演变过程:晋代顾恺之-唐
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两宋的苏轼“诗画本一律到元代的
苏轼
画面上远山隐约,江面浩渺,近处坡岸和竹丛 逸笔草草的书写意趣,表达了作者不求形似的 绘画理念
北《
宋潇
现 存 中 国 美 术 馆
湘 竹 石 图 》 苏 轼
倪瓒
作品以枯中见润的简率笔
墨,营造了荒寒空寂的意境, 反映了元代文人失意落寞的 心态以及画家崇尚平淡天真 的审美理想
元《
代六
现 藏 于 上
君 子 图 》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 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 帜,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 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 之鼻祖,
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 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 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 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 画风。
画面中由哪些内容组成?
诗
书
• 特征一:抒情写 意的价值追求
• 特征二:诗书画 印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
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
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
"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历史发展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
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
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
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
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
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
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宋元文人画文人画在中国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宋元两代有着一些区别,最主要是宋重“理“元重“意”。
当时宋代宫廷绘画是十分兴盛的,而且宋代儒家昌盛,儒家的“正统”和“文统”观念深深扎根于绘画的创作和欣赏之中。
当时,画家门(文人画家,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几乎都遵循着儒家“依仁游艺”的训诫,娱悦用世,教化是宋代绘画的本质特点,不论山水,任务,还是花鸟都是如此。
在这时也是文人画的开始,体现文人画本质特征的主观情感,有许多的理论表达出来,开始被书画家正式提出,如苏轼提出了观画当“取其意气所到”,米友仁提出“画之为说,亦心画也”,沈括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主观精神的强调。
绘画中强调书法笔趣与中国画逐步走向抒情放逸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当时的宋代全面地展开了对书画关系的论述,书法用笔的造型作用和它的独立审美价值,进一步为元以至明清强调“以书人画”的审美观作了深厚的文化淀积,也成为后来笔墨独立而存在的历史渊源。
李公麟,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绘画表现的题材多样性,擅长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
话的人物,据说能够从外貌上区分出“廊庙馆阁,山林草野,闾阎驵获,台舆皇隶”等社会各阶层人的特点,并能分别出地域的种族的具体特点及动作表情的各种具体状态。
有生活现实性为基础追求新的表现。
李公麟的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艺术中有着巨大的成就,单线勾勒的写实表现对象的形体,质感,量感,运动空间,所以单弦勾勒是一种效果明显而高度简洁的描绘技法。
当时还有一位梁楷的三种风格,他先是学习白描画法阶段,当时的作品是《高僧故实》;后来创造了减笔画法,把细笔白描变为粗纺的草草逸笔,画出的线条气势飞动,刚劲老练,方挺简括,作品《太白行吟图》在线条中掺和着水墨的变化,既有线条的泼辣流利,又有浓淡未湿的水墨韵味;后来创造了泼墨画法,《泼墨仙人图》是“减笔”画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
他的作品都用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赶阔的手法,描绘出传神的人物形象。
梁楷的减笔人物画开创了水墨写意画的新局面,开启了元明清及现代水墨写意画的先河。
在当时平远小景画也出现了,主要是表现湿润迷茫气氛的发展方向。
王诜的《渔村小雪图》在山水中有特殊表现了烟雾迷蒙的水乡景色。
还有赵令穰也是宋代有名的平远小景画家,他的《湖庄清夏图》表现景致迷失是白化平凡的事物为美丽事物的艺术效果。
他们在构图上往往利用河岸或云气作斜向排列。
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人绘画,在绘画艺术上倾向一定程度的真实表现,但其实这些绘画体现了一些方面的倾向,例如:轻视反映生活,轻视技术锻炼,而崇尚主观的意趣,崇尚笔墨形式。
因为宋代非常注重理的表现,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他画的竹子是不分节的,不重视竹竿的特点,米芾问他,他回答道:“竹子不是一节一节长出来的。
”这些言论后来被利用来片面夸张“理”的重要。
否定“形”的必要性,成为形式注意绘画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
还有郭熙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写出《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非常经典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
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其任务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明了者不段,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这是山水画创作中处理空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则。
这时期的画家很多,但是都会有各辞己见。
如崔白,郭熙,张择瑞,王希孟等人的作品,不难看出文人学士与现实主义艺术主流之间的距离。
对文人画家来说,要紧的是托物寓性,游于物外,不能把物看的太重,要是这样的话,就会被物牵着走,而不能达到自己可能想要的结果,所以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再卑微的物质对象,也能给人带来欣喜。
苏轼说过“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是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乐”。
进入元代,文化统治者虽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严格的等役制度,但在文化上,不但很少干预甚至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优点,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所以元代文化气氛较为自由,宽松的,绘画基本不受统治者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成为了创作主体。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念,与道家的忘世相连,让人进入一种随缘,进退欲如的自由状态,忘记尘世的烦恼,绘画与元代文人那种淡然不求,慵懒逍遥的心态正好符合。
创作比宋代时更加远离现实生活,且以山水,四君等题材来寄托隐逸之情,高雅之情。
一般只注意主观情感和笔墨的表现,诗书画三者进一步融合,轻视生活的倾向,反映了对现实抱有消极,逃避的态度。
元代的文人画的时代特点可以概括为:在绘画的社会职能上,淡于教化而重自娱,在艺术方法上,尚抒发而轻模拟,讲变化而贬刻画,在艺术形象上,略形貌而重精神,在技法上,摒丹青崇水墨,,在艺术风格上,尊阴柔而黜阳刚,在艺术趣味上,喜平淡而弃绚烂,在材料上,多用纸而少用绢,在相关艺术的吸收上,已由纯粹的视觉形象边为书画的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