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与院体画 优质课件
【课件】抒情与写意——文人画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文人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同为睡莲,中西绘画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文人 画有何特别之处?
诗、书、画、印 有机结合
荷塘忆旧图 金农
睡莲 莫奈
笔墨交织的审美趣味
荷
古
石
搓水短禽荻 Nhomakorabea图
图
朱
弘
耷
仁
清
清
对比三幅作品,感受不同笔墨表现方法的美感。
淮 阳 洁 秋 图 石 涛 清
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
泼 墨 仙 人 图 梁 楷 南 宋
徐渭(1521-1593)
1.抒情写意的价值追求
墨 葡
萄
图
纸
问题一:画中的葡萄与真实葡萄有什么区别?
本
是否再现客观事实?
水 墨
问题二:《墨葡萄图》的表现形式是?
1.抒情写意的价值追求
墨 葡
萄
图
纸
问题三:品读作品诗句,何为明珠?为何画葡萄藤?表
本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水 墨
半生落魄已成翁 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 闲抛闲掷野藤中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王维 唐代
幽篁坐啸图 绢本设色 63cm×167cm 禹之鼎 清
雪溪图 王维 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什么是文人画
2.“诗画本一律”概念是谁提出的?
1.王维 2.赵孟頫 3.苏轼 4.倪瓒
一、什么是文人画
黄州寒食诗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枯木怪石图 日本私人收藏 潇湘竹石图(局部)纸本水墨 苏轼 北宋 中国美术馆
1.书卷气 2.笔墨情趣 3.重视形似 4.强调神韵
一、什么是文人画
不求形似求神韵
泼墨仙人图 纸本水墨 梁楷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2-2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作品不拘泥于描摹葡萄之自然形态,而是略得其意,笔法简率
自由,有“逸笔草草”之妙。
但相对于清俊简逸的元代文人画而言,此图有一股野拙奇崛之
气,流露出强悍的生命力,令人观后为之一振。
画面上以行草书题写七绝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
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抒发了作者郁郁不
水墨 31.9cm×50.9cm王冕 元
故宫博物院
14
3:笔墨交织的审美趣味
15
4: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
墨
48.7cm×27.7cm
梁楷 南宋 台
北故宫博物院
16
禅画的发展和文人画的发展是相伴随的,文人画一度成为主流,禅画却还处于暗流但仍绵绵不断。到了南宋中
后期,画风以“形似”为尚,受到禅宗主张抛开外在形式、直指本性思想的影响,便有画家相继作出各种突破画院
二条道路上发展出写意花鸟。
明末的徐渭将第二条道路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的大写意花鸟,承前启后,对后世花鸟画
10
【不平则鸣的笔墨挥洒】
画家以饱蘸水墨的笔纵情挥洒,写出葡萄藤条低垂纷披,以及
果实晶莹透亮的貌。
画家利用生宣纸的泅化渗漫性能,充分发挥水墨画之表现力,
综合运用泼墨、破墨、积墨之法,以迅疾之走笔,随意勾画点染,
整个画面几乎没有对人物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浑重而清秀、粗阔而
含蓄的大片泼墨使得画中人物笔简神具、自然潇洒,真切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
态和性格特征。
梁楷所画的这幅《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梁楷凭着他那股子“疯”劲,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使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三 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法则:
2 巧于因借 借景入园,纳景入室,取景入眼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门窗楼阁花草树木在意境之美中的作用
框
抑
景景添源自景漏对景
景
园林框景的使用犹 如一幅幅流动的画
园林可以被视为一座 “立体的山水画”
四 中外园林相互影响
西方古典园林 中西合璧园林 日本枯山水园林
探究中西不同的造园理念
园林意境:立体的山水画
1 园林与画理相容
意在笔先 疏密得当 虚实相生
荆浩《春山行旅》立轴,计成崇拜荆浩, 造园常取其画意
园林意境:立体的山水画
2 以诗入园
景题、匾联的运用,赋予了园林“诗化”的特 征。它们不仅更更具象地提现了园林的诗画情 趣,同时也深化了意境的蕴涵。
剧情:贾政为了迎接女儿贾元春回家省亲,专门
斋 一般是书房,或者读书的地方。
“重屋曰楼”。在园林 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 用来观赏风景。
楼阁
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
的地方。“亭者,停也。人所 亭
停集也。”
18
2
7
园林中
的建筑
3
6
45
多为高而敞的建筑,但
轩 体量不大。轩的形式类型也
较多,有的做得奇特.
水边建筑,人们在此倚
榭 栏赏景。藉景而成者也。或
谜语导入
二四不是八 十八加十八
(打一类建筑)
人作与天开
——古典园林艺术
东园图卷 (局部) 中国画(手绢)绢本设色 文徵明 明 故宫博物院
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 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主要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什么是园林?
利用并改造天然 山水地貌,或人为的 开辟山水地貌,结合 植物的栽种和建筑的 布置,从而构成一个 供人们观赏、休憩、 居住的环境。
高一【美术(人美版)】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 (1)

问题:
不求形似求神韵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文人画所标榜的特征?
1.书卷气 2.笔墨情趣
3.重视形似
3.重视形似
三
4.强调神韵 画家齐白石说:
虾 图
论画与形似, 见于儿童邻。
“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似为欺世, 太似为媚俗”。
纸 本 水 墨 齐
——苏轼
白 石
4、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
形指外在的形象, 神是鲜活的生命状态。 意是带有主观感受的心绪与体验。 中国画不满足于“形似”,而要求 “写神”,追求“意趣”的表达。
鹊华秋色图 纸本水墨28.4cm×90.2cm赵孟頫 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是在向那些对南宋忠心耿耿而隐居不仕的士人传达作者自己的真实意图。
文人画的主要特征
1.抒情写意的价值追求 2.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3.笔墨交织的审美趣味 4.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
想一想:
墨
你能看懂这幅作品在表达什么吗?
画中的诗 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河。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荷
石
水
禽
本画暗示的意思:
图
画家本人像画中的鱼一样处于一潭死水中,
朱
复明的希望曲折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
耷
保持崇高的气节。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 书法 印章
画
墨梅图 纸本水墨 31.9cm×50.9cm王冕 元 北京故宫博物院
梁泼
楷墨
南仙
宋 台
人 图
北纸
故本
宫水
博墨
物
院
眼观 心摩 手追
胸有成竹
课后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文人画的 “抒情与写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 说明。
院体画与文人画

院体画与文人画山水至宋代,兴旺的景象为前所未有。
它向着多方向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为多样。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等多种因素的需要,使得院体画与文人画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思潮方兴未艾,必定会在宋代的画论之中有所反映。
而宋代画论反过来从理论上使院体画与文人画更加完善。
本文就将试着从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山水画方面入手,管窥和阐释两者的异同及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提到宋代山水画必然要以院体画和文人画两大中国画系为中心来论述。
而这时的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日益完善。
所以很有必要先谈一谈院体画与文人画。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家的画。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
汉明雅号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异云集。
”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
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 》)宋代院体画题材内容的扩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绘画风格的演变亦是如此。
它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另辟蹊径。
它既有代代相传的承袭关系,又有蜕变和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又直接受制于那个时代的审美导向和审美观念。
我国绘画发展至宋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希望能够准确地描绘客观物象的阶段,是中国式的以“写真”为目的的阶段。
而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文人画发生在晋代,文人画兴盛于北宋, 既有群体性、多样式的创作, 所画出于自娱, 不为庆赏。
它是伴随着儒,道,佛三位一体化的玄学兴起和文人诗歌,文人书法艺术发展而兴起的绘画艺术,在创作思想上它摆脱了政教的束缚,走上了纯艺术的道路。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37张PPT)

以形写神的艺术意趣
南 宋 梁 楷 《 李 白 行 吟 图 》
荷 兰
17
世
纪 中国画不满足于“形
维 米 尔
似”,而要求“写神” 和追求 意趣的表达。
“得貌遗神”或“得形
《 倒 牛
忘意”都是文 人画所 忌讳的现象。
奶
的
女
仆
》
历代文人画家作品欣赏
《枯木怪石图》北宋 苏轼 《龙宿郊民图》五代 董源
《
《 渔 父 图 》
宋 苏轼 《枯木怪石图》
以 形 写 神
《潇湘竹石图》为北宋苏潇轼创湘作竹的石绢图本(水局墨部画),纸现藏本于水中墨国美苏术轼馆。北宋 中国美术馆
苏轼绘画喜作枯木竹石,所作之物象,多形象简练却寓意丰富。苏轼作画用笔颇具书法意味,为后世文人画“书 写化”用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枯木之外,苏轼十分喜爱竹子,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苏轼画竹初 师文同之法,但苏轼所作之竹“大抵写意,不求形似”,是典型的文人画创作风格。
文人常以书画遣兴抒怀,文人画逐渐兴盛。其后逐渐发展,诗、 书、画、印 始成一体,诗情画意相辅相成,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
文 人 画 的 主
二要 特 征 是 什 么
名画鉴赏:文人写意画的巅峰之作 说一说:画面构图有何特征 想一想:这幅作品在表达什么
明· 徐渭 墨葡萄图 纸本水墨 116.4*64.3cm 故宫博物院
双 桧 平 远 图 》
元元
吴吴 镇镇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
《 杏 花 茅 屋 图 》 明
《 看 泉 听 风 图 》 明
唐 寅
唐 寅
《三虾图》 齐白石
《泼墨仙人图》梁楷
《墨竹图》文同
元代 王冕 《墨梅图》
抒情与写意——文人画课件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15张PPT)

文人画的主要特征
三、格调高雅
格调历来都是中国画的核心,文人画更 是如此。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 法、绘画及纂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 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 的关系更加密切。“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不仅要能绘画,还要能作诗。
本节课内容小结
一、什么是文人画?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
《鹊华秋色图》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 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两座山的形状,呈尖三角形(华不 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 突出华不注山的险峻。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 图中林木种类繁多,红绿相间,树姿高低且变化丰富,聚散自 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整个画面洋溢着恬静的气氛。
文人画家代表人物
王维
王维的绘画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擅 长山水和水墨,最大的特点是诗和画 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在构图布局上用思巧妙, 追求笔墨抒情和直抒胸臆。
《雪溪图》为绢本墨笔画,这幅画可以分为近景、中景、远景 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木拱桥覆盖着薄薄的白雪,中景为一条 结冰的河,横卧在画面中央,远景为河对岸的雪坡、树木、房 屋等,在黑水之上平卧,若隐若现于白雪之中,增加画面的层 次感和深度。 整个画面白雪皑皑,寂静空旷,水面上的小船和人物的出现, 增加了一点生活气息,更加衬托出整幅画的平静。
《绿荫草堂图》为立轴,纸本设色,纵80.5厘米,横29厘米,现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该图绘山中村落之景,于崇山环抱中见开阔。一瀑飞泻,汇成清清池 塘。村居数间皆掩映于绿荫之下。山中闲居,有客拄杖来访。其意态 优容,尽显隐士风流。
《绿荫草堂图》
文人画家代表人物
张宏
高一【美术(人美版)】人作与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课件

体现人工美,体现征服 自然的哲学思想
人化自然
注重“景”和“情” 的融合,追求意境美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含蓄 自然
追求轴线对称、均衡布 局、几何图案、韵律节 奏的形式美
图案构成精心设计,体 现必然性
理性 秩序
任务二:中外园林风格各异,有没有中 西合璧的园林艺术呢?
高中美术
圆明园海晏堂版画
圆明园海晏堂遗址
任务二:园林分别使用了哪些取景、借景 的手法?园林借景手法的使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高中美术
颐和园借景西山
拙政园借景北塔寺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园林框景的使用犹如一幅幅流动的画
任务三:你能列举出拙 政园、寄畅园、醉白池中著 名的对联、匾额吗?它们出 自于哪一个典故或者哪一首 诗?这些园林建筑上悬挂的 对联、匾额,成为园林中重 要的点缀品,对于观赏者有 何重要的意义?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3 园林的意境
园林与绘画的关系 园林与文学的关系
什么是意境?
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往往比如实 地描绘大自然的林木山川更加深远更 加感人的境界就是意境。
园林的意境是通过什么来体现呢?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任务一: 跟随老师一 起走进留园 体会自由曲 折的布局与 曲径通幽的 造园手法在 园林中的使 用。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4 中外园林互相影响
西方古典园林 中西合璧的园林 日本枯山水庭院
任务一:西方古典园林什么样子呢?和中 国古典园林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高中美术
维贡府邸花园 法国
高中美术
指导思想
造园态度 审美观念
造园法则 表现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
西方古典园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 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 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 “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 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 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 家。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 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 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 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 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 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 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第二,观察方法不同:院体山水画与文人山水画 家在对自然做真实而具体的观察体会上大异其趣。 “盖身即山川而取之,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 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 质……”(《林泉高致集》宋郭熙,郭思)这是 一种典型的院体山水画的观察方法。对于巨大的 真山真水,则要亲自走进去,远处看了在近处观 察,这样才不会在创作中挂一漏万,言之无物。 “可游”甚至“可居”的实境,其形式也必然是 较为写实的绘画语言。而同时代的文人画家则有 不同的观点:“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可以看出 文人画家的观察方法是特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 “得鱼忘筌”式的观察方法。
第一,作画的出发点及态度不同 :由于院体画的画家大 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 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院体 山水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正如滕固 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南宋 “院体”山水, 皆不离精工二字,即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 是其设院置学,授画的必然。”而文人山水画相对于院 体画来说自由的空间就比较大,没什么束缚,多是为了 自己而画,不直接具有政治和社会功利的目的。多借山 水抒发心灵和个人怀抱,也有表达对外族压迫,社会不 平和政治腐败的愤懑之情。它强调的是作者个人内心情 感的抒发着也是文人山水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院体画,是指宫廷画家和由宫廷设置的画院画 家的画。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 载:“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号丹青,
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奇异,天下之奇
异云集。”但这只能算是后来宫廷设置画院的
滥觞,正式的画院出现于五代的南唐和西蜀。
两宋时期,院体画形成完备的理论和形式。这
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
三、格调高雅
翰墨丹青古来即称“雅好”,“雅”人之“好”的标尺,
就是格调。这和画家的人品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全部,更
重要的是画家接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对格调的赏析与赏
析者的品位有极大的关系,即俗语所说“好画还需识者看”。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 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 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 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 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 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 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 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 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 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 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 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 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 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 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 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 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 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 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 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其次,他抬高了画家 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 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 有如仙鬲谢龙樊。”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 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 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 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 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 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 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南宋米芾、 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 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 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来自 一、学养深厚
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
必须是为官的基础。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
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
二、言之有物
古时的文人画不是忙三火四画出来立马就要卖钱的,而
是兴之所至,信笔拈来,承载的是亦忧亦乐,表达的是真性
真情。所以后人才能从八大山人的鹰眼中看出睨藐不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