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从《扁鹊心书》浅析窦材的灸法思想

从《扁鹊心书》浅析窦材的灸法思想李洪亮;薛智慧;陈果;粟艳梅;向芳;李铁浪【摘要】《扁鹊心书》是南宋著名医家窦材所撰.该书是窦氏数十年行医经验的总结,书中着重介绍了有关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治验,为灸法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笔者就该书中窦材灸法学术思想的特点有:崇素灵、辨经络、治病求本、本于真元;重元阳、温脾肾、扶阳三法、灼艾第一;审虚实、取穴精、辨证证治、艾药齐施;道艾火、法阴阳、灸法养生、延年益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10【总页数】3页(P1866-1868)【关键词】窦材;扁鹊心书;灸法【作者】李洪亮;薛智慧;陈果;粟艳梅;向芳;李铁浪【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9窦材,生卒年代不详,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南宋著名医家。
曾官任开州巡检、武翼郎。
初学《内经》与六子之书(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后师从“关中名医”(姓名不详),受得岐黄正术,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窦材临证虽针灸药兼施,但重用灸法,晚年鉴于医界不遵“正道”,“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余年之所治验”编成《扁鹊心法》[1],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64年)刊行。
该书分上、中、下3卷,并附神方1卷;其中上卷总论部分主要阐明临床诊治的原则;中卷讲述伤寒各证,并附有验案;下卷介绍内伤杂病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诊治心得。
笔者将书中有关灸法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曰“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灵枢》、《素问》而已,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彻脏腑、刳肠、涤髓之神耳”。
脾经21个穴位详解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漏谷穴
拼音: lòuɡǔ
别名: 太阴络穴
解析: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 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 降。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 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 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 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 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 状,故名。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 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 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 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 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 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意义: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运行: 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气血: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关联: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 穴。
取穴: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 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 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 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 经分支。
意义: 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运行: 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气血: 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 脾土微粒。
关联: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取穴: 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 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 浅神经分支丛。
配伍: 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

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21个穴位人体361穴位详解高清彩图"脾经"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一、隐白穴(脾经) yǐn bái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穴位解析:1)隐白。
隐,隐秘、隐藏也。
白,肺之色也,气也。
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
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
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
垒,堡垒也,土堆也。
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
理同隐白名解。
3)阴白穴。
阴,地部也。
白,气也。
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
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
井,地之孔也。
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
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
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二、三阴交穴(脾经) sān yīn jiāo别名: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命关穴

命关穴:位于胁下宛宛中。
具体取法为坐位,先取中脘,以中脘与乳中穴连线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此三角形之另一角尖端即为命关穴。
作用:补脾阳、益脾气,本穴首载于《扁鹊心书》,是培补后天之重要穴位。
命关穴属于脾经(即食窦穴)!食窦食窦,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命关。
属足太阴脾经。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咳嗽,痰饮,少乳等。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五肋间结构、胸内筋膜。
皮肤由第4、5、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
皮下筋膜疏松,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入前锯肌,再深进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
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
在胸内筋膜的深面,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与提插。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症】1.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刺灸法】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方例】胸胁满痛:食窦、膈俞、三阳络。
食窦为经穴名(Shídòu SP17)[3]。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命关。
属足太阴脾经[3]。
食即饮食,窦即孔、空,喻食气由此孔穴而入,故名食窦[3]。
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4.1别名命关(《扁鹊心书》)。
4.2出处《针灸甲乙经》: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最全含高清图经络穴位歌诀及白话解

十四经腧穴分寸歌十四经腧穴分寸歌(1)肺经(LU)【歌诀】【歌诀】太阴肺经走里前,起于中府少商尖。
中府六寸一肋间,云门锁下窝里延,天府腋下三寸边,侠白府下一寸粘,尺泽就在肘纹尖,孔最腕上七寸连。
列缺腕上寸半边,经渠一寸寸口沿,太渊陷入腕纹尖,鱼际赤白肉际间,少商拇甲韭叶远,咳嗽热喘咽喉炎。
【白话解】【白话解】太阴肺经走里前,起于中府少商尖。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太阴肺经走里前,起于中府少商尖。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LU”是手太阴肺经国际标准命名的英文缩写,是手太阴肺经国际标准命名的英文缩写,本经共本经共11个经穴,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本经经穴主治胸肺部的疾患、咳嗽、喘、咳血、发热、咽喉疼痛。
本经经穴主治胸肺部的疾患、咳嗽、喘、咳血、发热、咽喉疼痛。
中府六寸一肋间,云门锁下窝里延,天府腋下三寸边,侠白府下一寸粘。
中府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l寸,距中线6寸,平第一肋间隙。
而云门恰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寸。
尺泽就在肘纹尖,孔最腕上七寸连。
列缺腕上寸半边,经渠一寸寸口沿。
天府穴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腋前纹头下3寸处,侠白位于4寸处。
寸处。
尺泽穴位于肘横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中,孔最穴在尺泽、太渊连线,腕横纹上7寸。
寸。
列缺腕上寸半边,经渠一寸寸口沿,太渊陷入腕纹尖,鱼际赤白肉际间,少商拇甲韭叶远,咳嗽热喘咽喉炎。
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简易取法两手交叉食指尽头处即是列缺。
经渠位于桡动脉桡侧,腕横纹上l 寸处,太渊位于桡动脉桡侧当腕横纹桡侧端的凹陷中,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0.1寸即如一韭叶宽的地方。
叶宽的地方。
(2)大肠经(LI)大肠经手二十L I ,起于商阳迎香停,头面口鼻喉眼齿,胃肠神热与表皮, 商阳食指外侧钉,二间握拳节前定,三间握拳节后铭,合谷虎口岐骨进,阳溪腕上陷两筋,腕上三寸是偏历,温溜腕上五寸郗,池下四寸下廉气,池下三寸上廉臂,三里池下二寸请,曲池泽髁中央进,肘髎肱旁池寸离, 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上方三角肌,肩髃肩峰举臂进,巨骨肩尖骨陷里,天鼎扶下一寸擒,扶突肌中喉结滨,禾髎孔外水沟平,迎香鼻唇沟外灵。
脾经的位置图

足太阴脾经经络穴位图脾经的位置足太阴脾经最全穴位: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脾经循经位置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中极穴、关元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会下脘穴、日月穴、期门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会中府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图脾经穴位足太阴脾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1、隐白穴SP1 Yǐn bái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浅刺0.1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大都穴SP2 Dàdū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3、太白穴SP3 Tài bái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扁鹊心书》灸疗学术思想探析

157第17卷 第4期 2015 年 4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4 Apr .,2015《扁鹊心书》,南宋著名医家窦材撰,成书于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后附神方一卷。
书中所载针灸治病之法实为窦氏临床经验所得。
窦氏认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扁鹊心书》灸疗学术思想探析王树东,张立德(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扁鹊心书》是宋代医家窦材所撰写。
窦材擅长针灸疗法,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临症时指出针灸治病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配合灸法的诊疗思路,可谓是一部灸法专著。
通过分析《扁鹊心书》的学术思想,对现代灸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扁鹊心书;窦材;灸法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2015) 04- 0157- 03收稿日期:2014-09-11作者简介:王树东(1979-),男,辽宁朝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及运动损伤的机理及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张立德(1959-),男,辽宁朝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刺机理及神经电生理的研究。
Analysis on Moxibustion Academic thought from Bian Que Heart BookWANG Shudong,ZHANG Lide(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Abstract:Bian Que Heart Book was compiled by Dou Cai in Song dynasty. DOU Cai specializes in acupuncture therapy,based on the author's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to be a senior acupuncturist,on the basis of exact symptom differentiation,at the same time,pay attention to cooperate with moxibustion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idea,it is a monograph of moxibustion. Analysis on Academic thought from Bian QueHeart Book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dern moxibustion.Key words:Bian Que Heart Book ;DOU Cai;moxibustion 剂要素衍化情况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1)攻下与活血、逐水、凉血、祛风、宣肺、清热、开窍等药物合方。
男性人体穴位图

男性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2012-12-27 21:18:02 穴位密码网阿牛哥文章浏览:( 346506)次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譩譆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骨穴、至阴穴。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3、足少阳胆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少阳胆经上的穴位左右各44个,共88个: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腋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4、手少阴心经穴位图主条目:手少阴心经穴;位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左右各9个,共18个: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少冲穴。
5、足太阴脾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阴脾经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左右各21个,共42个: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配伍: 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谢谢!
食窦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食窦穴
拼音:shídòu 别名:命关穴,食关穴 经络:脾经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取穴: 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 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 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 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析: 3)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 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 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意义: 脾经水湿在此沉降。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运行: 由穴内满溢穴外。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中医穴位详解:来自窦穴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析:
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 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 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 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 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 子金气不生也,故名。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解析:
2)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 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 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 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功能: 冷降脾浊。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穴位配合〗配气海穴治肠鸣。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 泻针出气或水针。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生理解剖〗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 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 经。取穴图穴位图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 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 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 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 穴计算器关税税率对联大全快递网点DNS 服务器信用卡进度旅游景点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格式转换衣服尺码亲属关系银行卡归属图 书大全音乐专辑电影大全古籍大全银行网 点军事百科武器大全日出日落民间谚语摩 尔斯电码进程查询汉字转拼音XML格式化 六十四卦驾驶行驶证音乐专辑电脑版|手 机版|孔隙率计算器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操作: 刺法:向外或平刺0.5-0.8寸。本经食窦 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操作: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食窦穴
操作: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 作圈状按摩。按摩腹哀穴常用于改善腹痛、 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 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等病 症。针刺 该穴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疗 效,可以减轻症状,同时可以促进溃疡愈 合,能抑制胃酸分泌,并能增强自身免疫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