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融资机制探究_以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为例

合集下载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太湖案例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太湖案例

我国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太湖案例我国的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些地方,为了增加GDP 和财政收入,一些企业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疏于管理,这导致了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出现。

但是,在早年的太湖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践中,改善和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太湖,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它流经江苏、浙江两省,支持着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水利工程。

在2000 年左右,太湖周边地区的GDP 高速增长,许多企业和政府忽略了对太湖周边的环境保护,大量污染物排放和荒地开发,污染了太湖水源,导致太湖水质迅速恶化。

水质指数一度降至IV 类,几乎已经不能服人类饮用和农业用水。

当地政府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制定了太湖治理的三期实施方案:第一期是为治理太湖周边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建立了污水收集和处理的系统;第二期是引进高新技术和管理,建立太湖周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制,并且鼓励企业采用新型、清洁型生产技术,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三期,则加强太湖保护和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创办太湖环保科研基地和太湖保护志愿者联盟,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可以说,太湖治理的三期方案分别针对不同的问题,形成了多重维度进行整体治理。

如今,太湖地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变化,水环境指标大幅提升,良好和优良水质占比大于80%,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实现平衡的,只要加强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升级,加强宣传教育和全民参与,就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然而,还有许多流域和地区的环境问题需要得到监管和治理。

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加精细化的流域治理和管理手段,加强行业管理和地方政府监管,重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向着清洁和绿色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也需要看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发展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治理。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现状及治理

太湖水域捕鱼的船只众多,现在的 捕鱼船多是用柴油作为动力,燃烧 不充分,产生的气态颗粒污染物随 风飘落到太湖中,污染水体。 另一方面,船只老化,废油滴漏严 重,覆盖水面,较难自净,加剧了 太湖水体的污染。
船舶
土地利用方式转换

部分河流被填埋,一些河流虽然未被填埋,但阻隔了与其它水系之间的沟通 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和对污染物的稀释吸纳能力
在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入到太湖中的 饵料中只有30%被鱼类利用,其余 的沉入湖底,污染水质。在这30% 被利用的饵料中,有91%的氮磷流 失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生活污水
太湖流域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 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人口剧增 ,产生的生活污水量较之以前迅 速增大。 与此同时,排污管道铺设不健全 、处理没施跟不上城市化进程的 步伐,致使污水未经处理或只经 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到太湖中 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元 素物质。
社 会 因 素
PartⅣ 前人对太湖的治理

早期错误做法 加高太湖的湖堤,建造闸门,分割湖面,修建人 工的入海通道,把自然的太湖改造成一个由几千个 闸门控制的人工平原水库改造成一个既无自然入口 又无自然出口的、水基本不流动的人工水库系统。
强烈反差……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创新 政策法规引导
气候
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 温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历年最 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 变幅介于29.5和38.0℃之间,历年平 均变幅34℃左右,历年平均水温为 17.1℃。太湖历年平均水温较陆上气 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
虽然其只占全国总面积的0.4%,人口 占全国的3%,却创造了全国11.6%的 GDP和16.7%的财政收入。太湖地区城 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乡镇工业发达 ,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淡水鱼业产 值也占有较高比重。太湖是我国重要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0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ຫໍສະໝຸດ 19921996富营养化状况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关于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的探讨

关于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的探讨
2.渔业资源的枯竭趋势明显。渔业资源的丰富为太湖地区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也是维护太湖流域生态环境良 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建 设、围垦造田工程的实施、过度捕捞与不合理渔具的使用和不 良的引种措施使得太湖流域的渔业资源已经呈现逐渐枯竭的趋 势。这既对太湖地区的渔业资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有效治理 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增加了难度。
3.水生植被被破坏情况严重。太湖的水生植被可以吸收沉 积物中的营养盐,提高水体对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净化能 力,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维持太湖流域的营养平衡,防止太 湖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污染和营养盐的过 度输入,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被破坏,导致太湖的水体富 营养化情况严重,以蓝藻为代表的藻类过度生长,使得太湖生 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其水质状况、渔业资源和交通运输等各 个方面收到的影响十分严重。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接第64页)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封饮食文化的开发,必须明确开封旅游 餐饮业在建立旅游强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开封成立旅游饮 食文化开发相关部门,开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提出 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最终使饮食文化产品成为开封的 旅游中的拳头产品或品牌。当然还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应采 取“政府政策主导,多方配合,企业主角”的操作模式进行。
相结合的策略,让太湖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良性的休养生息循 环状态,在丰富渔业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长久的发展。
3.恢复和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植被,发挥其净化水质和抑制 藻类的作用。水生植被对太湖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 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恢复和保护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 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
依据水生植物生长需要充足光照条件的特点,地方政府可 以采取降低水位的方法,为水生植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光照条 件,以利于水生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减少太湖流域悬浮 物的浓度。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制造较小风浪的措施,以 去除附着在水生植物叶片与根茎上的生物,避免其对水生植物 的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并增加水生植物的叶片和水体之间 碳交换的频率,从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得到强化,促进 其有力生长,进而净化太湖流域水质。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污染物减排
通过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水 体中总磷、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 ,有效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环境效益分析
生态恢复
通过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水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使太湖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
景观提升
结合太湖流域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实施美化绿化工程,提升流域整体景观品质。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及时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技术, 提高治理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监测与评估
建立监测网络
建立覆盖全流域的水质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 和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定期评估治理效果
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01
02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 体系,提升应对突发环 境事件的能力。
03
0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 强环境教育宣传,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
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 周边省市的联防联控, 共同改善太湖水环境。
CHAPTER 06
预期成果与效益分析
水质改善预期
水质改善
通过综合治理,预期太湖流域水质得 到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或优 于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优化太湖流域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产业和人才聚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提升民生福祉
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THANKS
[ 感谢观看 ]
太湖流域水质总体为轻度 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磷 、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 副本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 副本

太湖流域综合管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独特的平原感潮河网特征,迫切需要流域各省(直辖市)加强合作,将水管理纳入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框架内,推行流域综合管理。

一、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与机制太湖流域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太湖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流域综合治理与管理协商机制;划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事权;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协商与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全面建立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地方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入太湖河道断面、流域重要江河湖泊控制断面、行政跨界断面水质目标浓度考核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考核。

完善水利良性发展机制,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

二、依法行政(一)流域水法规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综合性法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防汛抗旱、规划与建设、水文、水土保持、执法监督管理等七类水法规体系。

流域层面开展制定的主要水法规详见表8-1。

表8-1太湖流域主要水法规表(二)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机制,落实措施,提高水事纠纷预防调处能力,建立健全归口管理、分工明确、措施到位、密切配合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的各项措施。

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内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取水许可、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查、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等行政许可工作。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能,以太湖、望虞河、太浦河等重要流域性河湖为重点,发挥太湖流域水行政执法联合巡查制度等流域与区域执法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使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加强法制宣传,促进各项水法规实施到位。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研究制定各省(直辖市)用水总量、省际断面和重要河湖控制断面的流量和水量控制指标,建立覆盖流域和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水量分配与调度,编制重要河湖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取水计划;加强重要河湖控制断面、口门及省际断面的水量水质监测,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监管考核体系;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加强取退水监管,全面实施规划及重大建设项目布局水资源论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及上海的大陆部分。太湖地跨安徽、 浙江、 江苏和
2 上海三省一市, 总面积约为 3. 69 万 km , 流域人口
占流经省市行政区划总人口的 3% , 流域土地面积 占流经省市行政区划总面积的 0. 4% , 河网密度为 3. 3 km / km2 , 流域内有 12 万 km 的河道, 而且有 228 条河流出入太湖。太湖河网密集, 湖泊星罗棋布, 湖
第 12 月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11 , No. 6 Dec. , 2012

第6 期

丹, 等: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融资机制探究
31
性关系, 政府在维持水利的投融资需求战略方面只 。“九五 ” 能够依赖地方的财政收入 之后, 由于长江 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太湖流域水环 境治理所需资金出现严重短缺, 政府需要加大投资 力度 。2008 年国务院颁布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 指出, 在太湖流域治理上, 整体总 合治理总体方案 》 投资 1115 亿元, 规划 1233 个项目, 并且确定了重点 工程和十大类项目, 明确指出太湖综合治理区域、 关 键治理范围、 长期和短期治理的目标; 而且江苏、 浙 江和上海两省一市又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太湖流域 , 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各自拟定了符合自己地 方实际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总体投资大约 2000 亿元, 并制定了 2148 个项目。 尽管如此, 仍存在财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供 力无以为继的现象, 需平衡本质上影响了市场化前进的方向, 在某种范 , 围内 地方政府促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关键动力是 资本的大量引入。 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步深入, 政府 明晰化, 这就使得太湖流域水 职责转变逐渐具体化、 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必定能够进入投融资机制的成熟 而且投融资机制在规范的资本市场得以优化 , 阶段, 地方政府和企业也能够利用基金市场和债券渠道获 [2 ] 得较多的低成本资金 。
[1 ]
[4 ] 见肘, 流域水环境治理也仅是治标不治本 。 其次 民间闲置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 资本市场准入机制
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成为民间资本进入流域水环境治 理领域最主要的障碍, 而且国家的财政投入还没有 激活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使得民间闲置资本没 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外来资本的利用也存在较大 的问题。由于水环境治理隶属于公共产品, 因此可 以利用规模较小且单一的外来资本, 如世界银行的 贷款和外国政府捐赠援助等, 但是其数量极其有限。 融资渠道狭窄产生的资金缺口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和 社会对流域水环境进行治理的步伐 。 2. 流域水环境治理设施管理滞后 地方政府和社会在太湖流域水环境 总体来看, 对所需设施的投入与管理还存在许多 治理过程中, 不足。一方面是由流域内垃圾和城市污水处理不当 造成的, 另一方面是因企业对水环境治理设备的投 入与管理不当引起的, 尤其是这些设备在完工后却 不能正常工作或是没有能够符合设计的理想功效。 具体而言,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设施管理及运 营效率较低是由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 ( 1 ) 市场竞争机制缺失。 现阶段我国在流域水 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方面, 还缺少一个由私有企业对 流域水环境进行治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长久以来, 我国在流域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方面, 具体是由政 府进行投资建设, 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运营管理的 模式, 但是从制度上来看, 这种政府垄断性模式具有
7041 ( 2012 ) 06003005 文章编号: 1671-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融资机制探究
— — —以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为例
吕 丹
1, 2a
, 李

2b
( 1. 南京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3 ; 2. 东北财经大学 a 公共管理学院; b. 研究生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 摘要: 太湖流域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水环境 污染的问题。概述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指出尽管政府加大 但是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投融资 了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力度, 渠道狭窄、 治理设施与资金管理落后以及生态税收体系不完 善等问题, 并指出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 、 健全市场机制、 增加 投资力度和构建税收补偿体系是解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投融资问题的重要措施 。 关键词: 流域水环境; 综合治理; 投融资机制; 太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 F832. 4 文献标志码: A
[5 ] 排斥市场竞争和效率较低的缺点 。 ( 2 ) 对流域水环境治理设施的管理运营不当。
二、 流域水环境治理投融资问题及其原因
由于流域水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特征, 因此可 以将流域水环境治理当做公共物品的供给, 这是典 型的公共财政问题, 需要政府的干预。 政府的财政 政策是进行流域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 它主要影 响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资金筹集、 使用和分配等各个 环节。但是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尤其是太湖流 域治理效果不佳, 流域水环境治理资金不足及资金 使用混乱,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流域水环境治理过 程中的投融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 1. 融资渠道狭窄 流域水环境治理需要政府资 从资金结构来看, 本、 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共同支撑, 然而就当前来 看, 政府财政资金、 民间闲置资本和外来资本都没有 [3 ] 首先流域水环境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具体来说, 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我国的财政收入, 而且生态 环境建设项目所需要的绝大部分资金也是通过政府 间接融资( 贷款) 和直接投入获得的, 但是与政府的 间接融资相比, 政府直接投入所占比重较低, 而且在 政府财政收入预算中并没有专门用于水环境治理的 资金, 在水环境治理支出资金时仅仅挤占其他公共 产品的供给比重, 结果使得各级地方财政支出捉襟
一、 太湖流域水环境概况以及投融资现状
1. 太湖流域水环境概况 太湖东临东海, 南接杭州湾, 西临茅山和天目 山, 北靠长江三角洲, 主要包括浙江的嘉兴、 杭州、 湖 无锡、 苏州、 镇江等 7 个地级市, 州以及江苏的常州、
0910 收稿日期: 2012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0YJC630173 ) ; 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 200904501083 ) ; 辽宁省 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L11AJL004 ) mail: emmalv@ 163. com 作者简介: 吕 丹( 1978 - ) , 女, 博士, 副教授; E-
目前我国在污水治理投资方面主要是使用固定资产 投资模式, 但是推动治理设施真正运转工作并达到 良好治理效果的管理资金, 在现有的投融资机制中 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并且当前的经济环境、 方 针政策未能有效地激励企业为流域治理提供充裕的 政府和企业加快对太湖 管理费用。虽然最近几年, 流域水环境治理厂的建设, 但依然存在对投资重视 程度高、 对管理运营重视程度低的现象。 有些企业 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获得收益而对污水处理设施 虽然有环保执法部门的稽查和检验 , 但企 时转时停, 业中污水处理设施开开停停的现象依旧十分严重 。 ( 3 ) 水环境治理的社会化程度偏低。 在企业进 行水污染治理的领域, 大部分具有污染特征的企业 均是自建自管, 即由企业自己组建以及管理运营污 水处理设施, 很少甚至没有企业考虑过利用规模经 济效应与社会化分工的作用, 通过委托契约的途径
32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1 卷
让一些具有专业化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来实施污水 治理。但在规模不经济的影响下, 一些中小企业使 “自建自管治理设施 ” 用 的离散式的治理方法也是 造成投资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并且我国环境保护 服务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治理的步伐, 也不能为 企业工业水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以及管理的高效实施 [6 ] 运作给予较高的外部环境支持 。 ( 4 ) 水环境治理设施投资效率过低。 在建设治 理设施过程中, 存在产品质量较差以及制作技术水 平偏低的缺陷, 使得治理设施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与效率, 更严重的是建成以后某些设施根本不能正 , 造成资金的浪费。 还有一些污水治理项 导致管理运营的 目未通过充足的验证就投入使用, 常使用 治理技术不达标, 最终使得这些设施根本 成本过高, , 不能够正常使用 投资治污资金不能起到应有的作 用, 过低的投资效率进而加剧了投资流域治污的资 金缺口。 3. 资金投入运作效率偏低 尽管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投资规模较大, 但 其主要是 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总体来看, 由治理资金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资金有效性不足、 引 导力不强和资金运行效率低下造成的。 首先, 由于 缺乏专业化的投融资机构以及市场化的投资经营机 出现资金使用分散、 融资渠道不畅通和管理资金 制,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活力的现象。 其次, 各项 激励措施与政策不配套, 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体系, 许多已经成型的方针政策也未能得到落实 , 各 级地方政府对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强。 最 后, 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仍旧是封闭式运 , 作 缺乏公平、 公正、 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加上治理 项目运作过程中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结果 导致没有人愿意承担资金投资主体的所有责任, 而 且在治理资本回收和项目筹资等过程中也比较容易 这在一定范围内对投资收益的正常运作 碰到障碍, 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 4. 生态税收系统不健全 国家税收 在对水环境进行治理的各项措施中, 是最直接并且效果最好的途径。 同其他国家已经形 成的环保型税收体制相比, 我国实行的税收体系还 不能够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没有起到治理污 染保护环境的作用。 特别是,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 制度还未涉及与流域水环境治理相关的税种 。 由于 缺少该项税种, 导致水环境治理的社会成本不容易 , 实现内部化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税收在流域
2 2 水总体面积为 5551 km , 水面积超过 40 km 的大湖 2 超过 0. 5 km 的小湖泊有 189 个。 泊有 6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