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最新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全文与注释

《古朗月行》全文与注释《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立意奇妙,想象丰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全诗的内容:“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接下来,咱们一句一句地来看看这首诗的注释:“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这一句生动地描绘出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对月亮最初的直观感受,以“白玉盘”来形容月亮的洁白和圆润,充满了童趣。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 又怀疑它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青云之上。
“瑶台”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进一步展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将月亮想象成了仙人的镜子,高高地挂在天上。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 看到月亮里有仙人垂下双脚,桂树长得圆圆的。
古代传说中有仙人住在月中,这里诗人通过描绘仙人的形象和桂树,增加了月亮的神秘色彩。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一直在捣药,捣成之后不知道是给谁吃的?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诗人由白兔捣药联想到它的用途,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 蟾蜍把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使得明亮的月亮变得昏暗了。
这里暗示了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同时也可能象征着某种黑暗势力对美好事物的破坏。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后羿曾经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得天上人间都清明安宁。
这里引入了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与前文月亮被破坏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正义和光明的向往。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 月亮已经变得如此昏暗不明,实在不值得观看了。
诗人对月亮的变化感到失望和不满。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 心中忧愁起来该怎么办呢?忧愁让人悲痛欲绝,心肝都要碎了。
最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愤和痛苦,这种情感或许不仅仅是针对月亮的变化,也可能隐喻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古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朗月行古诗《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赏析: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古朗月行》古诗词翻译及原文

《古朗月行》古诗词翻译及原文【导语】以下是作者为大家准备的《古朗月行》古诗词翻译及原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古朗月行》古诗词翻译及原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创作背景此诗应该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
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
”(《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
日,君象;月,臣象。
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赏析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然后用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接着写好景不长,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诗人引出后羿这样的`英雄,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
该诗前四句表现了儿童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后四句表现了对当时黑暗朝政忧心如焚的感情。
作者简介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篇2:《古朗月行》原文及翻译⑴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古朗月行的古诗全文

古朗月行的古诗全文
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全文是这样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哎呀,这不就像咱们小时候不认识很多东西,把这个当成那个嘛!比如说把小狗当成小猫。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你说这月亮像不像一面神奇的镜子,高高地挂在天上?就好像是神仙放在那的!)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仙人的脚都露出来啦,那桂树也是一团一团的,多有意思啊!难道你不想亲眼看看?)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一直在那捣药,捣好了药又给谁吃呢?难道是给月亮上的神仙?)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可恶的蟾蜍把圆圆的月亮啃坏了,好好的明亮夜晚都变得不完整啦!这多让人生气呀!)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后羿当年射下了九个太阳,这才让天下变得清净又安宁。
这不就跟英雄拯救世界一样嘛!)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变得这么不完美,真让人不想再看啦!)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忧愁起来能怎么办呢?简直让人心里难受得不行!)
我觉得这首诗充满了李白的想象,从把月亮当成白玉盘,到后面的各种神话传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
而且他的情感也在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好奇到生气再到忧愁,真的太厉害了!。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古朗月行原文: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古朗月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首诗以简练的表达、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的形式。
《古朗月行》是一首四行诗,每行四个字,共十六字。
整首诗采用对仗句式,每两句用韵脚进行呼应,形成了句与句之间的和谐。
其次,我们来分析诗的意境。
诗人写道:“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以窗前明月光作为出发点,通过联想将月光与地上的霜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凉爽、清冷的感觉。
这种意象的构建,使读者在想象中仿佛能感受到月光的洗涤和霜的凌冽。
接着,诗人继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倾慕之情,而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交替的表达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深刻,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共鸣。
最后,我们来分析诗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明月和故乡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具有更深远的内涵。
明月可以代表辉煌与美好,象征着人们对理想和追求的向往。
而故乡则代表着诗人感受到的亲情、乡愁和对过去的记忆。
整首诗通过明月和故乡的象征意义,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思念。
综上所述,李白的《古朗月行》通过简练的句式、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将人与自然、个体与集体、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既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向往,又表达了对家园和过去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既给人以艺术享受,又可以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归属和思考人生意义的思索。
日朗月行的古诗

日朗月行的古诗《古朗月行》是唐代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下边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赏析及创作背景。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译文】小的时候不知道那是月亮,以为是白玉做的圆盘悬在夜空。
又以为是瑶台仙镜,飞荡在云霓之间。
仙娥与桂树,在月中隐隐浮现,玉兔放下药杵,不知道是为谁制这仙丹。
却有那可恨的蟾蜍,把圆满的月亮啃食得残缺不全,如此的黯淡。
回想当年,英武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为天上人间解除了灾难。
如今谁来拯救月亮,让它恢复光亮,如同以前。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
只是现在这份忧愁是因何而来呢,让我如此的伤心难过。
【赏析】这是一首乐府诗。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古诗古朗月行全文解释

古诗《古朗月行》全文解释《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全文解释。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第一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解释: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第二段: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解释:又怀疑是瑶台上的镜子,飞在白云端。
这里诗人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瑶台镜,形容月亮飞升的姿态,表现了月亮的神秘和美丽。
第三段: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解释:月亮下的仙人垂着两只脚,桂花树呈现团团的形状。
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仙气的月亮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四段: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解释:白兔在捣药,但是不知道是要给谁吃。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月亮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但却无人享用,表达了生命无常、短暂的感慨。
第五段: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解释:蟾蜍在侵蚀圆月,让原本明亮的月亮变得暗淡无光。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感慨。
第六段: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解释:羿曾经射下九个太阳,让人类得以安宁。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第七段: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解释:月亮的神秘和美丽让人感到迷惑和恐惧,离它远去之后也就不再值得关注了。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逃避心理的揭示。
第八段: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解释:忧虑之情涌上心头,让人心如刀割。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总的来说,《古朗月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篇,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生命、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
古朗月行四句古诗

古朗月行四句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古朗月行四句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古朗月行四句古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开头写孩提时代对月亮稚气的熟悉,写出了月亮初升时渐渐明朗和宛如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慢慢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最终表达为月亮的沦没而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奇的奇妙加工,以及剧烈的抒情,构成瑰丽奇妙而含义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爽俊逸的风格。
扩展资料:解释译文朗月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奇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白话译文小时候我不熟悉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朗月行二.古朗月行全诗《古朗月行》——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纳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奇的奇妙加工,以及剧烈的抒情,构成瑰丽奇妙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