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月行古诗

合集下载

《古朗月行》古诗全篇

《古朗月行》古诗全篇

《古朗月行》古诗全篇
《古朗月行》古诗全篇:
古朗朗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轨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诗释义: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

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又传说月中有一个大蟾蜍,是它蚀得月亮渐渐地残缺了。

以前有位后羿,是他将九个太阳射落了,只留下了一个,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宁。

阴精的沉沦蛊惑,遂使月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观看了。

对此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及赏析小朋友们,大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瞅瞅一首特别有意思的古诗——《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李白这个人可厉害啦,他的诗那叫一个豪放洒脱。

咱们先来说说开头这几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啊,咱们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李白小时候看到月亮,不认识,就把它叫做白玉盘。

哎呀,你想想,那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白白的,可不就像个大大的玉盘嘛!后来他又觉得这月亮像瑶台仙人用的镜子,飞在高高的青云之上。

这想象力,是不是特别牛?我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中秋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

我那会也小,看着月亮就问我爸:“这月亮上面是不是真有嫦娥和玉兔啊?”我爸笑着说:“那得你自己长大去探索。

”现在想想,和李白小时候的想法还真有点像呢。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几句啊,李白的想象更丰富了。

他说先看到仙人的两只脚垂下来,然后看到了一团团的桂树。

还有那玉兔一直在捣药,捣好了药,也不知道是给谁吃的。

这画面,是不是一下子就在咱们脑子里活灵活现了?“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这月亮慢慢变得不圆了,原来是被蟾蜍给啃了。

但是呢,以前有个叫后羿的大英雄,他把天上的九个太阳都射下来了,让天地间变得清平又安宁。

这里面既有神话传说,又有诗人对美好的向往。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最后这几句,李白有点忧伤了。

他觉得这月亮变得不完美了,让人心里不好受。

这种情感的转变,是不是也很真实?就像咱们有时候,原本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一件事,结果发现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心里也会失落。

整首诗,李白把自己对月亮的观察、想象和情感都融合在了一起。

古朗月行唐李白古诗意思

古朗月行唐李白古诗意思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chán)蜍(chú)蚀(shí)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chuàng)摧心肝。

词语意思:1、朗月行:是乐府《杂曲歌辞》里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古典的题目,所以称为“古朗月行”。

2、呼作:叫做。

3、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

4、疑:怀疑。

5、瑶台: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6、青:蓝色。

7、仙人垂两足:古代神话说,当月亮初升时先看到月中仙人的两只脚,然后逐渐看到仙人的全貌。

8、桂树:传说月亮里面有桂树。

9、何:多么。

10、团团:圆圆的形状。

11、白兔捣药: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面有白兔在桂树下捣药。

12、问言:就是问,言是助词,没有意义。

13、与谁餐:给谁吃。

14、阴精:月亮。

15、沦惑:沉沦迷惑。

16、摧:伤痛。

17、羿:后羿。

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18、大明,指月亮。

诗句意思: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猜想它是天宫里的明镜,飞到青蓝色的云端。

月亮初升,先看到神仙露出两只脚,然后才见圆月中桂树的样。

陪伴嫦娥的小白兔,一直在忙着捣药。

真想问问它,药捣成以后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天上人间免除灾难,有了清凉和安乐。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

我觉得忧心非常,凄怆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写作背景: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朝政黑暗,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古朗月行》古诗赏析

《古朗月行》古诗赏析

《古朗月行》古诗赏析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乐府诗,下面是对它的赏析:
诗歌原文: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丰富的想象力:诗人以儿童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月亮描绘成白玉盘、瑶台镜,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和光泽,又展现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天真想象。

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使诗歌充满了童真童趣。

神话元素:诗中通过引用仙人、桂树、白兔、蟾蜍等神话元素,为月亮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氛围。

情感表达:诗歌前半部分表现出儿童对月亮的好奇和喜爱,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月亮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艺术手法:李白运用了比喻、夸张、联想等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韵律和谐,语言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主题深度: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月亮,实际上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深邃内涵和独特风格。

总的来说,《古朗月行》展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诗歌风格,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古诗古朗月行全文解释

古诗古朗月行全文解释

古诗《古朗月行》全文解释《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名诗,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探索和思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全文解释。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第一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解释: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第二段: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解释:又怀疑是瑶台上的镜子,飞在白云端。

这里诗人用比喻手法将月亮比作瑶台镜,形容月亮飞升的姿态,表现了月亮的神秘和美丽。

第三段: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解释:月亮下的仙人垂着两只脚,桂花树呈现团团的形状。

诗人描绘了一个充满仙气的月亮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第四段: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解释:白兔在捣药,但是不知道是要给谁吃。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月亮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但却无人享用,表达了生命无常、短暂的感慨。

第五段: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解释:蟾蜍在侵蚀圆月,让原本明亮的月亮变得暗淡无光。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感慨。

第六段: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解释:羿曾经射下九个太阳,让人类得以安宁。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第七段: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解释:月亮的神秘和美丽让人感到迷惑和恐惧,离它远去之后也就不再值得关注了。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逃避心理的揭示。

第八段: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解释:忧虑之情涌上心头,让人心如刀割。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总的来说,《古朗月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思考的诗篇,通过对月亮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生命、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值得我们去品味和思考。

古朗月行古诗全文

古朗月行古诗全文

古朗月行古诗全文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古朗月行》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朗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朗月行唐代: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一作:白云)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

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

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中国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之神,叫舒望,又名纤阿。

古朗月行儿童古诗解释

古朗月行儿童古诗解释

古朗月行儿童古诗解释
【原文】
古朗月行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朗月行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朗月行古诗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

“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

“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

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

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

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

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

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
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

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

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唐诗别裁》)。

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

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