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顺周期性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与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与逆周期监管政策研究

我 国商 业银 行信 贷顺 周 期 与逆周 期 监管 政策研 究
李 铭 ,兰 鹏
( .. 疆 财 经 大 学 金 融 学 院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8 0 0 ) 12新 3 0 0
摘 要 : 此 次 由 美 国次 贷危 机 引发 的全 球 性 金 融 危机 促 使 人 们 重新 审视 金 融体 系 的顺 周 期 性 。通 过 引入
收稿 日期 :2 1 - 8 2 0— 1 02 作 者 简 介 :李铭 (9 9 , , 士研 究生 ,主 要研 究 方向 为 商业银 行 经营 管理 ; 兰鹏 ( 8 一 ) 男 ,硕 士 1 8 -) 女 硕 1 8 , 9
研 究 生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金 融 工 程 。
成针 对 罗列 的各银 行顺 周期 的 因素进 行分 析 ,将 银 行信贷 与 资本监 管 的顺周 期性 结合 ,从 宏观和 微观 相 结合 的角度 ,构 建逆 周期 动态 调整 银行 资本监 管 框架 。
( )国外 研 究 综 述 二
C a do Boi l i r u o等人 分析 了金 融体 系 中的顺 周期现 象 ,随着 经 济 的波 动 ,风 险的认 识和 承担 意愿 以 及存 贷 差 、资产 价格 、银行 内部 评 级等 都会 发生 变化 ,呈 现顺 周 期性 ,并且最 早提 出了商 业银行 的顺 周 期特 征 。LB re、De 等 认 为 ,由于信 贷 双方信 息 不对称 导致 银行 信贷 的顺 周期 性 ,在 经济繁 荣 时 6 egr 】 l l 期 ,银 行通 常低 估违 约风 险而 降低授 信标 准 , 同时在 经济 萧条 时又 高估 了违 约风 险 ,导致银 行信 贷 的顺 周 期变 动 。 Wii Rwht la lm i e等人 分析 了金 融体 系 中 的 顺 周 期 现 象 , 随着 经 济 的 波 动 ,风 险 的认 识 和 承 担 意 愿 以及 存 贷 差 、资 产 价 格 、银 行 内部 评 级 等 都会 发 生 变 化 ,呈 现 顺 周 期 性 ,并 且 最 早 提 出 了商 业 银 行 的 顺 周 期 特 征 。 J

关于商业银行的文献

关于商业银行的文献

以下是一些关于商业银行的文献资料:
1.陈晓莉、杨杨:《汇率变动对银行业经营绩效的影响》,《金融论坛》2010年第11
期。

2.陈建斌、龙翠红:《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错配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3.刘少波、贺庆春:《货币错配下的央行行为选择:一个多重均衡模型》,《财经研究》
2010年第6期。

4.陈建波:《中国货币错配的非对称性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

5.葛艳丽、刘颖:《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金融经济》2008年第6期。

6.贺庆春、宋健:《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
研究》2009年第2期。

7.陈守东、谷家奎:《我国境内银行货币错配比较研究——基于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确定
性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第9期。

8.乔海曙、李远航:《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研究》,《财经理论与实
践》(双月刊)2007年第11期。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商业银行的文献,你可以前往各大图书馆、学术数据库进行查阅。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金融文献综述范文

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王宏伟(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张丽丽(2019)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李明(2017)分析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赵婷婷(2018)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指出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实践及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刘强(2016)分析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张勇(2017)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认为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协调。

4.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陈文(201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黄丽娟(201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5.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王思宇(2014)分析了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建议。

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数据

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数据

2023年第8期总第295期征信CREDIT REFERENCENo.82023Serial No.295摘要:基于中国债券市场2014—2022年间的违约数据,利用国际评级机构构建的基于违约数据的主流评价指标,从评级一致性和及时性双视角实证考察了评级机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评级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不仅导致评级结果的一致性下降,而且导致评级调整的及时性变差。

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评级理念和评级技术,探索构建跨周期评级体系,提升信用评级质量。

关键词:顺周期评级行为;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质量;违约数据中图分类号:F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7X (2023)08-0060-06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数据刘东坡1,2(1.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北京100029)信用评级是债券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对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近年来信用评级行业屡遭质疑和挑战。

从国际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暴露出诸多内生性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缺陷是顺周期评级行为;从国内看,得益于我国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得到了快速成长,但由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在运作方式上主要是借鉴美国信用评级行业而来,因此国内评级机构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顺周期评级行为[1]。

评级机构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有何影响?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的背景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信用评级方法体系提供有益启发,对于提升信用评级质量、推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基于中国债券市场背景,考察和分析评级机构顺周期评级行为对信用评级质量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从国内外文献来看,目前在信用评级质量这一领域已经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信用评级质量检验和信用评级质量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之一,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备受热议的研究方向。

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流动性风险现状,并对流动性风险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度量,最后给出当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和自己的解决办法。

而目前国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章较少,以案例进行分析的更少。

1.国内文献综述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尚洪涛和李慧雪(2009)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产生关系模糊,监管不力,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最后对风险披露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1]程鹏(2017)则是抓住了几个影响流动性风险发展问题的因素,风险防范主体错位、存贷比依然很高、不良贷款资产比重过高、资产形式过于单一等。

并给出了妥善处理不良贷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等建议。

[2]但程伟伟(2011)所提的建议更加细致化,站在了银行自身层面提出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缩短存贷款差距;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资金调拨反馈机制等。

[3]第二类学者是引用不同的理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分析。

杨颢(2009)是通过资产管理理论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指标,重点分析流动性现状,由风控指标等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王亮(2014)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是将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作为基础,从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其中的亮点是其运用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内生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

[5]张留禄,赵秋静(2020)在提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是主要以银行的角度来讲,并分别从内外层降低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建立贷款人资质审核制度,平衡银行收益和风险间的关系等。

[6]另外,胡爱娟(2009)是利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由理论到实践,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层次分析法定量研究流动性风险问题,对生成因素做定量判断。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一直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重要。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其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放贷,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贷款,从而创造货币供应的过程。

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货币乘数和存款多重创造的理论基础上。

货币乘数理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放贷的过程中会不断创造货币,从而扩大货币供应。

存款多重创造理论则认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放贷和支付过程中可以不断被使用,从而创造更多的货币供应。

这些理论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

1. 存款额: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基础是存款,存款额的大小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和货币创造的能力。

3.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放贷门槛,从而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4. 银行资产结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也将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资产结构越稳健,风险越小,流动性创造能力就越强。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经济繁荣期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强,经济衰退期则相反。

1.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扩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反。

3. 监管政策: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一定影响,合理的监管政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及改进——一个文献综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及改进——一个文献综述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及改进
——一个文献综述
曾刚万志宏
一、引言
2004年,作为1988年巴塞尔协议(以下简称“旧协议”)的修正和改进,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

与旧协议相比,新协议主要目的的改进在于,提高了资本监管要求对于风险的敏感程度。

也即,银行必须保有的最低资本水平,与其所持资产的风险大小直接相关。

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旧协议固定风险权重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如不能准确反映实际风险水平,不能准确反映银行风险的动态变化,以及可能导致监管套利行为,等等。

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万志宏,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致的脚
!,还握百圈蜘敝
I中,新协议规定i缓挂钩;第二种方{主要取决于四个j( Maturity)。

采用IⅡ口重白符斗苗墙g
量度也有所刁f始实证研霸莹,以便能舜
;择不声:级模垄.,在复
j束等三}本监{言用风险
7.JL, 、-叮能是采户乏多的资习( 2004);
^tⅨ一目I1和会].2009监管中
伞系列邪.巴塞穷
.也需要
uselⅡ:I ̄g Pape12] Cat
124] T ̄ission125] T'o Econ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文献综述摘要: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银行业的顺周期性理论开始被广泛讨论。

本文简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探讨和评述,以期为国内外关于市盈率增长率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银行资本;有限理性;顺周期性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185-01一、引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全球学术界对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金融市场中存在的缺陷的探讨,其中银行业本身的运行机制以及监管制度带来的顺周期性就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

关于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末金融危机爆发时就被提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开始被广泛研究。

本文拟从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有限理性导致顺周期性两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总结,并进行简单地评价和探讨。

二、银行资本顺周期性的研究我们把银行监管机构看成是主体,把银行看成客体。

那么银行资本监管的过程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

对于银行资本顺周期性的研究的综述也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1.关于银行监管顺周期性的综述银行对资本监管主要是从各国实施巴塞尔协议开始。

因此,对于银行监管顺周期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来研究。

(1)baselⅰ框架下的监管资本要求顺周期性已初步显现出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金融危机中,学者们已经开始思考巴塞尔旧资本协议的资本约束是否导致了银行信贷行为顺周期性问题。

bernanke和lown(1999),peek和rosengren(1995),ito(1998)分别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的银行进行了分析。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资本协议的实施限制了银行的贷款,从而使实体经济产生资金短缺。

ayuso和saurina(2004)运用gdp成长率代表经济波动指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西班牙银行缓冲资本额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以上研究均认为银行监管资本顺周期性的存在性,然而有些学者认为资本协议的实施并没有对信贷产生影响。

bikker和hu(2002)对26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后,并没有发现资本监管使信贷加剧,由于资本缓冲的原因,资本要求并没有表现出对信贷供应的约束。

(2)baselⅱ框架下的监管资本顺周期性表现更加强烈van den heuvel和skander(2002)认为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会提高风险敏感性的资本要求,在经济萧条时会更大程度上的减少放贷。

turner(2000)、borioet al(2001)、danielsson(2001)、adolfo(2005)等的研究也认同了这一观点。

对于新版巴塞尔协议采取内部评级法来评估风险资产,学者们也持不同的观点。

ayuso和saurina(2004)认为决定银行信贷行为的主要是经济资本而非监管资本。

由于经济资本受新巴塞尔协议的影响较小,因此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不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2.关于银行本身的市场化经营具有顺周期性的文献综述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周期性主要是通过信贷行为表现出来。

对于信贷供给周期性的原因,学者们从周期的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从内生性角度的研究bernanke和gertler(1989)认为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主要来自于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盈利能力的顺周期性。

由于信息成本和委托代理成本同抵押物的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信息不对称程度会加深。

罗曼(2009)也认为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使得市场参与者不能进行完全理性的判断。

田菁,攸频(2010)对银行内生性信贷周期进行了博弈分析。

通过建立一个重复博弈模型,认为信贷的周期性波动是银行间竞争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宏观经济的波动原因。

这与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样。

但是同样也认为信贷供给在紧缩和放宽的两种状态下之间的转移会增加市场的不稳定性。

(2)从外生性角度的研究信贷顺周期性的外生性原因主要包括银行外部经济环境和监管环境。

而研究最多的是关于资本监管造成的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特征的原因解释。

bern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8)认为,巴塞尔资本监管体系会在经济高涨时低估风险,而在经济衰退时高估风险,从而导致亲周期性的产生。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的杠杆比率由资产的市场价值确定。

二是银行信贷风险度量在经济繁荣时会较松,在经济衰退时较紧。

三是银行的利润评价体系使银行趋向于获得短期利润。

我国学者对于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性的研究也很多。

较早研究我国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有石晓军、李梦娜(2007),他们利用pennacchi的资本比例模型分析了我国1996-2004年间资本充足率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商业银行资本比率是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

三、从有限理性角度对顺周期性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在市场中会表现出有限理性。

所谓有限理性是指在经济扩展阶段,贷款人会对投资项目和偿债能力的估计过于乐观,使得一些不好的项目也能获得融资,继而导致信贷扩展加剧。

而在经济衰退阶段,贷款政策会趋于保守,因此会错误的拒绝一些好的项目的贷款申请。

这将进一步导致信贷紧缩。

这种有限理性放大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性。

1.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动,会积极寻找资金的需求方。

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很可能与资产质量不高的需求方达成交易。

katalin 和mero(2002)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商业银行在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现象时,会更多的考虑信贷的安全性,因此会收紧信贷,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宏观经济紧缩。

2.灾难近视商业银行的管理具有灾难近视的特征。

他们通常对于大型灾难或者金融危机的预期会低估,因此贷款损失准备金常常会少提。

当经济开始复苏了以后,危机又会从他们的视觉中消退,投资的谨慎性又会不够。

guttentag和herring(1984)发展了一个风险和道德情况下的贷款者行为模型。

他们认为人们有遗忘过去灾难的倾向,如果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时间间隔越长,人们就会认为再次发生灾难的可能性越小。

在经历危机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银行会低估那些低频率外部实践发生的概率,因此会承担较大的风险敞口。

3.羊群效应rajan(1994)认为由于商业银行的有限理性特征,因此,在经济扩张时期,会出现群体性多贷的现象,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发现群体性拒贷的现象。

他通过研究20世纪90年代新英格兰的银行危机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论证。

4.金融机构记忆假说berger和udell(2004)提出了金融机构记忆假说。

他们认为贷款人在审查和辨别项目时,其能力是有限的。

信贷人员倾向于根据上一次成交的信贷违约概论来判断本次信贷的安全性,因此在经济扩张时期会降低其授信标准而增加信贷额,而在经济衰退时会提高授信标准而减少信贷总额。

5.信贷承诺契约thakor(1998)认为如果信贷采取固定配额的方式发放,借款人可以采取购买信贷承诺契约来预防未来的定量借款。

由于银行的有限理性,可能在经济扩张时期发放较多的契约,而在经济衰退时收紧契约发放,导致信贷周期的波动进一步加大。

四、简单评论纵观已有的关于银行顺周期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讨顺周期的存在性和发生的原因,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虽然国内外关于顺周期性的研究很多,但是首先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的很少,大部分研究商业银行信贷的周期性,而且对于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另外,对于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产生的原因研究比较凌乱,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对于缓解顺周期性的办法的研究也大部分仅仅从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来考虑,没有考虑到从更广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制定等因素对于顺周期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1]bernanke b, lown, the credit crunch[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2]peek. j, rosengren. e. bank regulation and the credit crunch[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5(19).[3]ayuso, j a gonzales, j saurina.are capital bufferspro-cyclical: evidence from spanish panel date[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13).[4]van den heuvel,skander.does bank capital matter for monetary transmission?[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2.[5]lowe.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ndpro-cyclicality[j].bis working paper,2002.[6]罗曼,陆君君.浅论资产估值方式的顺周期性效应[j].商场现代化,2009(17).[7]田菁,攸频.对银行内生性信用周期的博弈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