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诗歌鉴赏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

蝉——高洁 莲花——不染 松柏:坚贞、孤傲 鹧鸪——离愁别绪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 杨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 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还啼血)。
2、懂审题 明确指向—— 怎么样(技巧手法的使用) 是什么(确认内容、意象等) 为什么(分析原因、情感等)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诗歌鉴赏中考要求: ①体会思想情感②鉴赏语言特色③把握意象、意境④赏析表达技巧 目标:
01
02
03
04
写景:春夏秋冬
抒情:思乡、亲情、友情、爱情、伤时、怀古、爱国之情
叙事:人、事
说理:人生 治国 抱负 理想
分类1:按表达方式分类
反映离乱的痛苦 ② 同情人民的疾苦
(3)忧国伤时
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 保家卫国的决心 ③ 报国无门的悲伤 ④ 山河沦丧的痛苦 ⑤ 壮志未酬的悲叹
(4)建功报国
依依不舍的留恋 ②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5)长亭送别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第一轮)诗歌鉴赏(简单版)

活动任务
1.把握题型,掌握技巧。 2.储备知识,提升能力。
慧眼识中考:
田园乐 王维
表现手法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表现了诗中山客怎样的心境?
诗歌感情
秋叶山居
施肩吾
去雁生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品味赏析 说说诗中使用“衔”字的好处。
拟人,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 思乡之情。
温馨提示
不能偏离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
动脑战中考
思想情感:
一、看题目。
二、看作者。
三、看背景。
四、看关键 词
动脑战中考
品味赏析:
1、从字词含义入手 2、从字词词性入手 3、从字词所用的修辞手法入手 4、考虑字词在句中的作用,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 ” 字运用 …… 的修辞手法(或词性、或词义),生动准确的写出了 …… 的内容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温馨提示
一定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诗、诗不离旨”
动脑战中考
表现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常见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化 静为动、、 渲染烘托、托物言志 等。
温馨提示: 注意写景特点与景物特点的区别 。 景物特点:清新明快、生机勃勃、安宁祥和、雄伟壮观、凄清 孤寂、萧索凄凉。
信心迎中考
(2008)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嗮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描述画面
根据上面几道中考题目的分析,中考古 诗词鉴赏的考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包括形式、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特点:分行、押韵、节奏等。
2. 诗歌的意象特点: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3. 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接表达、间接表达、寓情于景等。
4. 诗歌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5. 诗歌的鉴赏方法:抓住诗眼、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3. 课堂练习:分析一首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3. 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鉴赏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策略1. 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取不同风格、不同朝代的诗歌,丰富教学内容。
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鉴赏的书籍、文章、视频等。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古诗词赏析

温馨提示:
古人写诗都非常注重炼字,因此答这类题, 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 能够体现诗歌意蕴的诗句,尤其是名句。一般而 言此类词多为营造气氛、展现情景、表达感情。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 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双关、对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等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古体诗 乐府诗 古风
近体诗 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宋词、元曲
内容 / 情感
题目
作者 朝代
送别诗,表达 《白雪歌送武判官 岑参
唐
依依不舍之情, 归京》
或劝勉友人乐 观开朗的感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王勃
唐
离别之诗,抒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
发对家乡的思
念。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游山西村》
陆游
《西江月》
辛弃疾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已亥杂诗》
龚自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渔家傲》
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辛弃疾 壮词以寄之》
东晋
宋 宋 宋 清 唐 宋 宋 唐 宋
即景抒情 / 言志
《中考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件

总结
诗 眼
整 首 揭示诗的主旨的凝聚点 诗
传神的动词
某 一 富有情韵形容词 句 巧用辞格的其他词语
真题演练(一)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 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最”极言春光之美,“绝”夸饰柳色 之新,(含义)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 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手法)突出早春 的景色最可爱。(表达作用)
(二)间接抒情 A、借景抒情, B、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C、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A、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例: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谒对方)是作者西 游长安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前两联写洞庭湖的浩荡气势,后两联由景物转向抒情。 由景想到自己功名未成,空有出仕愿望,而无人推荐, 就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楫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8)排比
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
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
的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
——《木兰诗》
(9)设问 (一) 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 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 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1.修辞方法
(1)比喻 定义: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 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主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家语 教学PPT课件

探究规律,明诗语
请各组讨论探究“诗家语”的特征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上述诗句有哪些“不合理”“不合法”之处? 请各组用5分钟讨论探究,抽选小组把结果写到电子白板。
12、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苏轼《新城道中》)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的太阳像一个铜钲挂在树 头。 13、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柳叶青青掩映着春山,夕阳西下,鸟儿躲到了盛开的梨花树上。 1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溪头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15、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满庭芳》)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
它常常是无言的
“鹦鹉前头不敢言”,“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至言无言”,诗在想象世界里是极端自由的,它不为外界所局 限。但诗的语言又因为诗拥有最大自由而成为最不自由的语言。 语 言在感情世界、内心世界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只好“诗出侧面”, 指引读者走进诗的世界。以“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如“鹦 鹉前头不敢言”,“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等等都是诗在笔墨 之外,意在言外。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戴着锦帽,穿着貂裘,带着上千骑的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潭影令人心坦荡空灵。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苏轼 《水调歌头》)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毫无睡意 (的我)。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河破碎,(像)风中飘飞的柳絮,身世浮沉,(如)雨中的浮萍。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 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鉴赏复习篇(精选26首)(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二)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3分)(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
(3分)(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中考复习专题之九诗歌鉴赏 PPT课件

行路难 : 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意象:
梧桐:凄苦 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燕子:春天的来临,旧友的来临 蝉: 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吹笛、笙箫:离别之苦,思乡之情,内心孤独 凭栏: 思恋、忧闷 吹笛、笙箫:离别之苦,思乡之情,内心孤独 凭栏: 思恋、忧闷
(三)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抒写雄心壮志 (五)表达某种生活情趣、志向。
(六)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壮丽河山。
(七)边塞诗 (八)怀古 (九)哲理诗
(四)把握诗歌情感
(一)表达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依 依不舍之情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描写手法
或烘托渲染,或象征比喻,或动静结 合,或虚实结相生……
2、描写手法
(1)烘托渲染 “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 这两句从“卷”、“倾城”突出随 从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渲染出出 猎阵势的雄武。
(2)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五)表达某种生活情趣、志向 1、《饮酒》 2、《归园田居》
3、《己亥杂诗》
4、《浣溪沙山下兰芽》 5、《游山西村》
6、《题破山寺后禅院》 7、《望洞庭湖》 8、《秋词》 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六)热爱大自然,赞美祖 国壮丽河山
1、《钱塘湖春行》
2、《题破山寺后禅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复习之诗歌鉴赏
一、学情分析:
初三下学期诗歌鉴赏课堂,主要是结合中考,进行诗歌的综合赏析及答题模式的训练,、本班学生虽然已是初三下,但课堂活跃度颇高,且个性化思维强,所以本堂课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以赏带讲。
二、学习目标:
通过九下课外古诗词的内容理解,来分析诗歌情感,同时简单回顾词句赏析的基本方法。
三、学习重难点:
1、内容理解;
2、诗歌情感。
四、学习过程:
(一)、活导:
我男神王羲之曾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大意是,每当我读到什么好文好句,发现这句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就会很惭愧,为什么这么经典的语言我就说不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语文,尤其是学习诗歌的原因。
(二)三年中考分析:
2016年:山水田园诗《山中问答》
问①,全文内容(结合全文分析诗人“何意栖碧山”?)
问②,情感分析。
2015年:田园隐逸诗《锦江诗》
问①,全文内容(从全诗来看,诗人“思”了哪些内容?)
问②,情感分析。
2014年:山水田园诗《成都曲》
问①,全文内容(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哪两个方面描绘成都的?)
问②,句子赏析。
由以上,确定本节课目标——通过九下课外古诗词的内容理解,来分析诗歌情感,同时简单回顾词句赏析的基本方法。
(三)活讲
老师选取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中的两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首豪放边塞诗,杨炯的《从军行》,一首婉约送别诗,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其中一首由老师来示范鉴赏,另外一首由学生仿老师自行鉴赏。
学生自行选取想要鉴赏的诗词。
(可用投票法、石头剪刀布、猜粉笔等方法加强课堂活跃度)
老师示范赏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唐诗登峰造极,宋人也没有望而却步,创造出了另一种形式的辉煌——宋词。
写作写人必写眼,写一个人的神态,眼神是最重要的。
“眼如秋水,眉似远山”,古人很喜欢用美景来喻美人,王观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山水写成了佳人的眼眉。
水如明眸,清澈明亮。
山如眉蹙,秀丽温柔。
让我不由得想到“西子捧心”那一低头的婀娜。
不然为何林黛玉的绰号也是“颦儿”呢,就是皱眉的意思。
这样的美景下,我的朋友要去哪里呢?就是那眉眼盈盈,山水交汇处。
我喜欢“盈盈”这个词,笑意盈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yǒu]”,包括金庸女主角任盈盈。
“盈盈”这个词是满含笑意的意思。
书上的注释比较简单,山是眉,眼是水,眉眼盈盈处就是山水交会的地方咯。
你可以想象一下,眼前的山水就够美好了,而作者的朋友鲍浩然要去的是那最美最好的地方。
我刚刚才把美丽的春天送走,而今又要送走你了。
既然你和春天一起走,那如果你赶上了江南那眉眼盈盈的春天,那一定要和她长久地住下来呀。
结合提问,检验赏析成果:
①“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二句妙在何处?
答案示例:
比喻手法用得巧妙,用语清丽。
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黛青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清秀可爱。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②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示例:
这是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
既包含惜春之情,又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四)活探
学生自主赏析,老师点拨
同桌之间互相表达,一起组织语言,将关键词记录下来,留作发言之用。
《从军行》赏析参考: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是边塞诗。
杨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
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
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诗中就记录了这次征战的情况。
边塞的烽火照亮了西京长安,壮士的心情激动难平。
边塞的烽火能直接照到京都吗?照字,用夸张的手法写烽火之烈之亮,第一句就渲染了战事紧急的气氛和战士们的旺盛斗志。
古代,将帅带兵出征,以兵符为信。
“牙璋”,就是兵符的一种。
凤阙代指皇帝宫殿。
将帅领了兵符牙璋,告别京城长安,奔赴抗敌前线。
“龙城”指突厥军队的驻所。
上一句才告别。
下句立马就说,铁骑包围了敌人。
中间没有任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类的过场。
把唐朝的强大军事实力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
视觉上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军旗上的图案都被雪模糊黯淡了;听觉上北风呼啸,战鼓雷鸣,杀气震天。
这一联视听结合,读者就可以据此想象到,那兵来将挡、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的壮烈声面。
不过十个字而已。
从第一联的战火燃起到第二联的出征,到第三联的战场,按理来说,第四联就该有头有尾地交代战争结果了呀。
可是尾联却以议论来结束了:宁愿去当一个百夫长一样的下级军官,也比做一个白首穷经的书生要强得多啊!很有点弃文就武、投笔从戎的意思。
那么从这种议论,你能不能看出这场战争唐王朝是赢是输?宁为百夫长,那说明参战的人,就像是百夫长那样的小军官都立下了战功,也同时突出了作者的一腔爱国热血迫切渴望得到抒发的情感。
检验赏析成果:
①首联“烽火照西京”中的“照”字用得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回顾诗歌鉴赏中字词赏析方法:词义+句义+手法+情感)
答案示例:
“照”,映照,照亮。
边塞的烽火照亮了读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烈、之亮,渲染出了边塞战事的紧急和诗人心中的战意。
类似例题:首联“烽火照西京”中的“照”字换成“传”如何?
分析:没有了夸张的手法,渲染不出边塞战事的紧急。
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
抒发了诗人渴望投笔从戎、热血卫国的情感。
(五)活练
借李白《月下独酌》请同学们字形赏析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千古绝句,请赏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结语
你说你读过很多诗,但大部分已经忘了,你问我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呢?
我说:当我还是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了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肉和筋穴。
希望同学们能爱上阅读,爱上读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