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明《那山 那人 那狗》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马思源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精品】部编七年级(上册) 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人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幺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高贵而尊严,似乎无所不知。
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
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即使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
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
”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起敬,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出,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
有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扭曲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
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竟没有人驻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附:实题演练)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附:实题演练)一、定义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
二、种类1.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3.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4.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5.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6.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三、特点1.顺叙法: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2.倒叙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
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
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3.插叙法: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
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
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补叙法: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小说百练: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

小说百练: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山那人那狗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
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早啊,还很早呢。
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地早起哩!”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
远处,有等待,有期望。
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
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
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
支局长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
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
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
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
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垄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
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
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要早起。
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
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
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
远着哩。
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
”狗看看老人的眼色,它没看出要加速的示意。
它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它依旧平衡着它的速度。
这时太阳已经把山的顶尖染成一片金色,而山脚却被云遮雾盖了。
好像这山浮在水里,风吹雾动,这没着落的山也跟着浮游。
老人每每目睹这样的美景,他便想起传说中的神话。
这空空山野、漫漫行程,是一个任那万千思绪神游的天地;这空幽而飘渺的云中岛屿,确实能勾起身临其境的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
新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

新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技巧习题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天使的失误①一天,一个盲人带着他的导盲犬过街时,一辆大卡车失去控制,直冲过来,盲人当场被撞死。
他的导盲犬为了守卫主人,也惨死在车轮底下。
②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门前,一个天使拦住他俩,为难地说:“对不起,现在天堂只剩下一个名额,你们两个中必须有一个去地狱。
”③主人一听,连忙问:“我的狗又不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能不能让我来决定谁去天堂呢?”④天使鄙夷地看了这个主人一眼,皱起了眉头,她想了想说:“很抱歉,先生,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你们要通过比赛决定谁上天堂。
”⑤主人失望地问:“哦,那么什么比赛呢?”⑥天使说:“这个比赛很简单,就是赛跑。
从这里跑到天堂的大门,谁先到达目的地,谁就可以上天堂。
不过,你也别担心,因为你已经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灵魂的速度跟肉体无关,越单纯善良的人速度越快。
”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⑦天使让主人和狗准备好,就宣布赛跑开始。
她满心以为主人为了进天堂,会拼命往前奔。
谁知道主人一点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着。
更令天使吃惊的是,那条导盲犬也没有奔跑,它配合着主人的步调在旁边慢慢跟着,一步都不肯离开主人。
⑧天使恍然大悟:原来,这条导盲犬多年来已经养成了习惯,永远跟着主人行动,在主人的前方守护着他。
可恶的主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胸有成竹,稳操胜券,他只要在天堂门口叫他的狗停下,就能轻轻松松赢得比赛。
⑨天使看着这条忠心耿耿的狗,心里很难过,她大声对狗说:“你已经为主人献出了生命,现在,你这个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领着他走路了,你快跑进天堂吧!”⑩可是,无论是主人还是他的狗,都像是没有听到天使的话一样,仍然慢吞吞地走着,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⑪果然,离终点还有几步的时候,主人发出一声口令,狗听话地坐下了,天使用鄙夷的眼神看着主人。
⑫这时,主人笑了,他扭过头对天使说:“我终于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担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
【高中现代文阅读】《那山,那桥,那横溪》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那山,那桥,那横溪》阅读答案《那山,那桥,那横溪》阅读答案那山,那桥,那横溪张全民如果很多经历过的事会慢慢忘却,那么你看到过的山永远不会忘却。
这座山仍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作为你记忆中永恒的背景,帮助一个离家很久的人慢慢恢复记忆。
如果没有那座山的背影,我想我会在老照片中的那座古老的石拱桥上匆匆而过,尽管一座古桥能够演绎出来的风花雪月常常让我流连忘返,但最后它也只是我打江南走过的其中一个驿站,而不会成为我最后灵魂栖息的家园。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想念家乡。
当我终于跨过水面、桥和老房子,看到照片远处两座熟悉的山时,我的眼泪比我更激动,充满了我的眼睛。
那是我故乡的大梅山啊,那是我凝望了将近二十年的大梅山。
从年轻到中年,我变老了。
在大梅山脚下的一个古典校园里,每天晚上,当古老的钟声响起,夕阳照耀着镇上教堂的尖顶时,我会坐在校园旁边的一个小山坡上,欣赏美丽的大梅山。
日出日落,云起云飞,大梅山秀丽的风光把一个人生命中曾经会有的寂寞和单调的时光改写成了一种日后在他乡行途中不断回眸的难忘。
现在我可以踏进旧照片,回到古老的石拱桥。
那座桥就叫做择阳桥,是横溪古镇河口上的一座古桥,我无数次地走过这座桥,她的优美身段我心里最为知晓,直到它被贸然拆掉,最终被改建成一座平板的水泥桥。
这座桥的后事,我想那时站在择阳桥上的两位大伯一定不知道。
从城里来的船经过最后一座桥,在镇上的船坞着陆。
当时,这个古镇也很拥挤。
每当有大城市的时候,老街上就挤满了摊位。
山上的人们带着竹子、竹椅和竹篮、红薯、竹笋和鸡鸭来到市场。
船坞里挤满了船只,城里的人和外国人都来这里做生意。
有一次,我挤在嘈杂的人群中,买了一把竹绿色的椅子带回家送给妈妈。
现在,椅子还在那里,青色早已褪色。
母亲把它移到门外的屋檐下,坐在黄昏时分小巷里的金色余晖中。
当她慢慢地为我女儿织毛衣时,它偶尔会吱吱作响。
我的往事都搁在这张老照片里了。
你最好沿着老街走,或者沿着街道旁边的小河走。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彭见明作品精选精练

彭见明作品精选精练那山,那人,那狗彭见明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
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
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
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
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
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
这天最累人,最辛苦。
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授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
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
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
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汪、汪、汪。
”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
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
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
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
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
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袁哲生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青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
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述写下“忍一时,凤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球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客本声,父亲沉重的呼吸……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
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日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⑧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
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轻生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制,日光打管把救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
鸟儿没醒,鸡儿没叫。
早啊,还很早呢。
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
邮包已经半旧。
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
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
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
这肩膀上很有些力量,像当年的父亲。
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
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
啊啊,心里梗得厉害。
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
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
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
远处,有等待,有期望。
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
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
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
出门就是登山路。
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
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
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
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
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
不假,腿有点毛病。
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
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
”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
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
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
都吃了,也不见好。
那顽皮的膝盖骨哎。
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
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
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
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反衬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6分)
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
4.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项,“即将”表述不准确,按后文内容儿子填表后就已经入职接班,父亲的内心感受更多的是失落与伤感。
5.①表现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
②表现了父亲认清了自己虽看重这份工作,但身体已不能支撑,必须有人接班这一现实,内心充满无奈、不舍。
(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把握人物心理,主要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
例如“父亲审视着儿子……”中“审视”一词及父亲的心理活动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能否承受得起长期艰苦考验的疑虑以及对儿子的担忧。
另外,要理解一些修辞手法的具体意义。
如“他清楚……多久呢?”一句中“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写出了老人的迟暮之感。
6.①(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呼应了前文,使文章内容丰富完整,结构更加紧凑,行文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②(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插叙解释了前文父亲“脸色难看”的原因,更能表现父亲退休的失落与悲伤,突出了父亲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不舍;③(从表现主题的角度)将父亲退休的原因插叙于儿子第一天工作的相关情节中,更能传达出作者对父亲敬业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回答本题,首先要掌握插叙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主要有:对主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作出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旨。
其次,从文章入手具体分析。
如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插叙补充了父亲退休儿子接班的详情,使文章内容更完整,行文富于变化。